第三讲-叙事类文章的阅读
3、理清记叙顺序,明确行文线索(记叙文阅读合集,共14讲)

第三讲理清记叙顺序,明确线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诚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材料二】【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上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⑴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分)⑵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2分)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⑴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
(或24至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⑵示例: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这遥远的文化。
【记叙文阅读】一、常考题型1.请写出本文的记叙顺序。
2.本文的线索是?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4.某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补叙或插叙段)5.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倒叙)知识梳理1明确记叙的顺序(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只把后面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提到前面来写的“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往往是最突出、印象最强烈的场景或片段。
作用是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的一种方式。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三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三讲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知识精讲】分析行文的思路与线索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内容层次是怎么安排的,以及是顺着一条什么线写下来的,以及线索的作用或效果。
[考向1] 梳理行文思路1.散文的思路结构类型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有:静赏式,即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即入景——赏景——联想——收束;象征式,即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文化哲理散文主要有:追怀式,即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叙史式,即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写人叙事散文主要是感悟式,即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2.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散文内部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相承关系,体现了文章内容的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表现方式是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或是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或是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第二种是相并关系,主要是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一般通过并列式和对比式展现内容。
第三种是相属关系,主要有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方法从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分层归纳,最后整合。
注意转折、过渡性的词句。
4.步骤第一步:审题,明确方向。
明确命题的着眼点——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即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这么安排行文思路的理由。
第二步:读文,厘清思路。
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判断哪些段落可以根据题干要求归纳出大的行文层次。
第三步:作答,简洁规范。
组织语言作答。
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5.常见的设问方式(1)文章是围绕××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5)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6.答题规范(1)用“首先”“然后”“下一步”“最后”等词语来串联每一步的内容。
叙事类文章阅读指导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25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 距离;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 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 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精选PPT课件
26
根据详略,把握记叙文的要点。
一般来说,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的情 节、场面写得详,其余则略。例如朱自清 的《背影》中数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详写 的是第二次在车站送别场面中,父亲买橘 子爬铁道时的背影,生动地表现了文章 “父爱子”的主题。阅读时,注意文章的 详略安排,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 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 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 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 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 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 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精选PPT课件
27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精选PPT课件
28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暗示时代背景。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精选PPT课件
29
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第三讲 分析叙事特征(一)叙述人称、视角与方式-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意义的某个片段或某个场景进行 活状态和人物心理。
横断面的描写,见微知著。
2、叙述方式答题技巧
叙事方式是小说叙事考查中的难点。有的题干已给出叙事特点,只 要求分析艺术效果即可。答题时须紧扣题干要求分析具体效果,一要结 合每一种具体叙事特点(或手法)的自身效果,二要结合文本具体展开。
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练习
1、结合所学课文,填写下表。
课文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叙事人称/叙事视角
叙事好处
《祝福》 我
①增加故事的真
实性、客观性。
知识分子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②见证并参与了 祥林嫂的悲剧。
(见证人视角) ③表现了知识分
子的同情与无奈。
《林教头 他
风雪山神庙》 《大卫·科波菲
我 尔(节选)》
②构思技巧方面:对话式,讲述式,对比式,蒙太奇式,意识流式, 以小见大,历史与现实交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事与写景(心理)交织, 重复强化式。
对叙事方式(手法)的艺术效果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①人物塑造:真实,立体,鲜明;烘托人物,体现感情。 ②情节结构:推动,串联;一波三折,戏剧性。 ③环境特点: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④小说主题:凸显,深化,升华,丰富。 ⑤读者感受:悬念——兴趣,空白——想象力,张力——回味等。
•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一叙述视角,用 意何在?
• 节选片段中,作者一开始用“全知视角”,后 改用“有限视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类 似中国画里的留白。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采用全知视角,故事则一 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三)叙述方式
叙事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道事类文章的阅读要领战问题本领之阳早格格创做阅读以道事为主(即记道文)的文章,要揣测记道的果素战线索,理浑做家的写做思路,而后按程序细读.一、阅读要领1.相识道事的“六果素”.以记事为主的记道文普遍有“六果素”:人物、时间、天面、事务的去由、通过战截止.弄浑记道的果素,有帮于弄浑事务的去龙去脉,明黑文章的主要实质.2.抓住贯脱文章末究的线索线索是记道文中贯脱齐文的脉络,是记道文谋篇筹备的要害果素.阅读记道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那条线索弄浑文章的段降、条理,从而明黑齐篇的思维实质.文章的线索各有分歧,有的以时间战空间的变化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多数如许,有的以事变的死长为线索,有的以做家的感情变更为线索.抓住线索,更有好处理浑阅读思路.3.理浑文章道事的程序道事文章的程序普遍有三种:(1)程序,便是按事务爆收的通过,依照时间的先后道述.那是道事的最基础办法.(2)倒道,便是把事务的了局大概某个最超过片段先写出去,而后再写事务的爆收、通过等.那种要领使人体验到道述的波澜大概悬念,爆收慢于觅找问案没有睹没有快的感觉.(3)插道,正在道述某一事变的历程中,对付所要道述的某一事变举止需要的接代而拔出的道述.当接代中断后,文章按本去的道述继承举止.插道使人对付文章的本有道述笔墨越收领会、明黑.明黑了事务的死长程序,不妨更佳天掌控文章的结构思路.4.抓住文章的沉面正在道事文中,事务的通过是文章的主体.抓住那一部分,有帮于咱们明黑整篇文章,从而更佳天掌控住文章所表示的核心情维.正在道述形貌时还不妨表黑做家的感受、认识,也便是道,间接表黑对付人物、事变的评介.那往往是文章的“面睛之笔”,阅读时要加以注意.5.注意实物之间的相互通联实物皆是相互通联的,事务也皆是正在实物之间的通联战变更中爆收、死长、中断的.阅读时,抓住实物之间的通联,便能更佳天理浑文章的脉络,加深对付文章思维实质的明黑.两、问题本领1.依据含意深刻的语句、段降体验文章的思维感情.做家正在标明自己的做风时,力供明朗,以便于读者战自己爆收感情上的同鸣.对付于蕴含正在语句中的做家的做风,咱们大概者要通联做家写做时特定的履历背景,大概者通联文章的写做脚法,大概者通联文章的主要实质、核心意义战结构条理举止明黑,越收要通联句子大概语段天圆的上下文的简曲语境明黑.2.依据戴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验做家的思维感情.文章是通过简曲的谈话笔墨去表情达意的,做家总会正在字里止间表暴露自己的瞅面战做风,偶尔以至间接用抒情、议论的要领去宣鼓自己的感情.果而,抓住了文章中戴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便能体验出做家的感情去.3.正在反复朗读取诵读中体验文章的思维感情.灵验的朗读有帮于更深进的掌控文章的主要实质,体验文章的思维感情.一边读一边念,正在读中明黑,正在读中感悟,是小教阶段的要害教习要领.别的,也有文章的启头、末端大概面题的句子间接表黑了做家热烈的感情.。
(江西专版)2022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第三讲 第四讲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3分) 文中画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 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4.(改编题)阅读此文,我们很自然的想起所学过的课文《壶 口 瀑 布 》 , 说 说 两 文 在 文 章 主 旨 方 面 有 什 么 相 通 之 处 。 (2 分 ) 【领会意旨】 都表达了对黄河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都激发出炎黄子孙 心底的那种民族自豪感。
(4)抓主要事件法。作者的情感有时会体现在所叙的事件之中, 寓情于事。如杨绛《老王》一文中,作者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 一些事件,特别是写老王临终前送鸡蛋这件事,震撼人的心灵,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表露出的愧怍心态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焦点。
(5)联系主旨法。文章的主旨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和情感态 度的凝聚点,所以可以联系主旨来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契 诃夫《变色龙》一文主要是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 所以对奥楚蔑洛夫这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专制统治的 忠实走狗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6)根据文中人、物、景,感知情感态度。作品中的人、物、 景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感知作者的 情感。如鲁迅在《故乡》中对二十年后故乡的环境的描写,对 所遇人物(主要是闰土和杨二嫂)的刻画,对搬家一事的叙述,反 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日渐落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上的束缚,表达 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 望。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 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 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 ,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 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 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 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叙事类文章阅读指导.ppt

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 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
进行认定、补充。
题目考点
? 一.为文章拟标题。 ?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 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 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 层含义
小提示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 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 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 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 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 思和全文的主旨。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常见的: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 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 反的。如:《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 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 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 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语的调换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 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对象……所以……
四年级叙事性文章阅读

四年级叙事性文章阅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阅读记事类文章。
这类文章通过文字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让读者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收获一些精神鼓舞或思想教育。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这类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起因、发展和结果。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这样可以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理清叙述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理解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例如,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描述三个妇女捡麦穗的故事来描绘十九世纪法国农民的辛劳和顺序。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记事类文章,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教育。
倒叙是指叙述事件时,按照时间先后相反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通常用于叙述悬疑、推理、惊悚等类型的文章或小说中,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增强情节的紧张感。
倒叙的使用需要注意,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文章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倒叙写作是一种写作方法,它将事件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放在文章开头,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这种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很常见。
倒叙写作可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生动性。
在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文章中,我们需要根据事件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
读者需要理解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抓住哪些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来写。
记事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
在运用议论时,作者通常会提示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作者可以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者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读者需要注意体会和研究。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以此来感知文章的内容。
划分段落是很重要的,可以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或者按照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
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
插叙和补叙的作用是介入,补充另外的小事情,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和注意事件。
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
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
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记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写红四团在二十几个小时内,怎样从二三百里路外赶去夺下泸定桥的。
红四团要完成任务,一是要像飞一样超过敌人的援军,和敌人抢时间,比速度;二是要发挥红军的威力,以少胜多,把泸定桥这座天险攻下来。
“抢时间”和“攻天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件事情的重点,通过这两处重点,充分体现了红四军团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勇献身的革命精神。
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展现了出来。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
概括中心思想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
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
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
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记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这故事来源于长白山虎背岭东北虎保护区的一位工作人员。
事情发生在他进山第一年的冬季。
一天,他在作例行巡察时,发现一只幼虎中了偷猎者的陷阱,后腿折断,又被钢夹死死地夹住。
他小心为幼虎松了绑,抱回自己的小木屋。
经过精心的护理,幼虎恢复得很快。
他给它取名“阿弟”。
他在深山里很寂寞,真把幼虎当自己亲人来对待了。
“阿弟”虽不会说话,但它懂得什么是友好感情,它也会以驯服、亲热来回报。
两“弟兄”真成了相伴相依的好朋友了。
三个月过去,该是放虎归山的时候了。
“阿弟”主动依偎在“阿哥”怀里,擦擦蹭蹭,着实亲热了一阵,然后俯伏在地,两眼深情地望着“阿哥”。
之后一步一步走出去,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最后望一眼,才向虎背岭深处狂奔而去。
“阿哥”也像掉了魂似的,恍恍惚惚在山里转悠了三天,不知是想再见一下阿弟呢还是在找回自己。
而他俩的再次相见,却是在一个极不寻常的境地中--确切地说,是“阿哥”遭到群狼袭击的危急时刻。
也是一个冬天。
一只老狼带着十三只狼包围了小木屋。
几个小时后,他的子弹打光了,眼看厄运就要降临。
突然,他看见老狼忽然停下来,侧耳聆听到什么,就忽闪一下带着残兵败将飞奔而去。
天亮了,屋里的战士走出来,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见到了久别的“阿弟”,在“阿弟”脚下躺着老狼的尸体。
三年过去,那位工作人员调离了山里的岗位,只剩下小木屋。
次年开春,他忽被大山近处的动物园告知:捕获的一只老虎已绝食7天,这虎是在小木屋旁设陷阱捕获的,要他去一趟。
他顿时猜想可能是“阿弟”遭的暗算。
到场一看,果然是已经十分虚弱的“阿弟”躺在铁栏里。
他呼唤它。
“阿弟”张开眼与他的目光相遇,刹那间好像勾起美好的记忆,有些兴奋。
但马上换了表情,两眼露出仇恨的凶光,再也不看他一眼。
“阿哥”亲手端来食物和饮水,也拒不接受。
“阿哥”知道它想重返森林,动物园也别无选择只好照办。
“阿哥”心里明白,打从它与他首次相别返回森林后,它一直保持着暗中探视小木屋的习惯。
他离开后仍然如此。
动物的感情有时是很执著的。
然而正是在这块唤起温馨之情的地方,它落入了人的陷阱。
从此它同人的缘分也就断了。
据说以后虎背岭连续发生虎伤人的事件。
这是谁的过错呢?1、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划“——”(1)刹(chà shà)那间(2)怯怯(quèqiè)地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谨慎()巡察()3、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1)他从屋里射出的子弹打中了狼的咽喉。
()(2)他在小木屋与大森林的咽喉道上。
()4、本文围绕人与虎之间友情的发生到结束,重点写了三件事。
请你简要概括如下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5、认真读第一至三节,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虎之间的“兄弟”情?6、认真读第六七节,说说三年后,人与虎之间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读了这篇文章以后,谈谈你的看法。
藏羚羊的跪拜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
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他无名无姓,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
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杈和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
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与此同时,两行眼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着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乞求)饶命。
但是,以打猎为生的他早已变得冷冰冰的。
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
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
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坚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
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
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突然,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从此,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①按要求查字典,填空。
(2分)卧: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瞬: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再查()音节。
②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分)③文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1分)④读句子,“夜里,他难以入眠,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
”想一想:老猎人会想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⑤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1分)。
⑥“老猎人为什么会在藏北草原消失呢?”对这句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分)⑦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请把它写下来。
(2分)他要感谢那只手(1)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2)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3)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4)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5)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6)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7)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8)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5)、(6)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5分)2、第(7)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2分)3、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分)4、从全文看,第(7)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2分)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请用简笔画画下来,并用文字说明画的是什么?为什么?(4分)课后作业:又是荠菜花开时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
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她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她的过程。
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也会变。
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她是匍匐在地上的,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她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色碧绿,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
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她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也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采杂草打成一片了。
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
有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