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七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一、现代文阅读部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论述类文本一上来就有点烧脑呢。
它就像一个严肃的老学究在跟你讲大道理。
那些概念呀,比如什么文化传承、创新之类的,层层叠叠。
不过呢,只要你静下心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理解。
它会先提出个观点,然后再找各种例子、数据或者名人名言来论证。
咱得学会抓住关键句,像“因此”“所以”“然而”这些词后面的句子,往往就是重点。
比如说,有的文章在讲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那你就得搞清楚传统和现代是咋个衔接起来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呢,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呢?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就相对接地气一点啦。
就好像是看新闻报道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感觉。
可能是关于某个企业的发展、某种社会现象的调查之类的。
这里面的数据特别多,你可不能被那些数字给弄晕咯。
要学会从数据里找规律,找趋势。
比如说,给你一个关于某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变化的数据表格,你得能看出是增长还是下降,是稳定还是波动很大。
而且,实用类文本的语言比较直白,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专业术语,像什么“产业链”“附加值”,这时候就需要咱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不然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啦。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那可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幻世界。
小说或者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小心思。
读小说就像看一场电影,要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
人物就像电影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性格、行为、语言都能反映出很多东西。
情节呢,就像电影的剧情走向,有起有伏才精彩。
环境描写就像是电影的布景,烘托气氛的。
比如读到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那田野里的景色描写,可能就暗示着乡村的宁静和人们内心的淳朴。
读散文呢,就像是跟作者一起漫步在思想的花园里,他的情感就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淡雅清新,咱得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1.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就像是穿越回古代去听古人说话一样。
那些之乎者也的,一开始真的很让人头疼。
高三高考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写作审题立意分析及范文

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积极入世的范仲淹也对主张隐逸的严子陵大加称颂,认为“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
而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
对于“立功”与“隐逸”,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围绕“立功”与“隐逸”这一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并存的观念,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理解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范仲淹对隐逸的严子陵的称颂,以及他提出的“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也可以各有偏重。
这是立意的出发点。
在立意时,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
一方面,可以强调立功与隐逸的互补性,阐述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讨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功与隐逸的平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选取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围绕立意展开论述,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同时避免套作和抄袭,确保文章真实、原创。
【范文】立功隐逸,人生之双翼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立功与隐逸之间寻求着平衡。
就如同范仲淹所言,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可以各有偏重。
在我看来,立功与隐逸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人生选择,它们如同人生的双翼,助力我们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飞翔。
立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中体现。
它代表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的实现。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通过立功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无论是岳飞抗金救宋的英勇事迹,还是林则徐禁烟捍卫国家利益的正义行为,都体现了立功的精神。
立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隐逸则代表着另一种人生追求。
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是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回避与超越。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1、2卷、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真题评析+考情分析+备考策略+类题练习课件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卜)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答案+解析+类题+方略PART真题透视012024年新高考I卷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
"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目民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也彳艮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
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
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
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
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O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新高考全国I卷)

绝密★启用前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高考作文素材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九篇】

【导语】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高考定会获成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素材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九篇】》供您查阅。
一、审题时应关注五点:①审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70分。
文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
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
③审导思。
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
如“有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④审题核。
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它一般要明确题目或话题,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
退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示”等指导立意取向的文字。
⑤审要求。
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三、写作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
”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文章:《流浪地球》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流浪地球”为背景,描绘了人类面临地球毁灭危机时,勇敢抗击外星入侵者的壮丽场景。
B. 文章通过刘启和韩子昂的对话,展现了主人公们在危机面前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地球发动机”、“流浪者”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
D. 文章以未来科技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面对困境时的团结协作。
答案:A解析:选项A中,“抗击外星入侵者”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并未提及外星入侵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章:《红楼梦》节选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B.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柔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着他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
D.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奢华和腐朽。
答案:C解析:选项C中,“通灵宝玉”并非象征着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而是象征着贾宝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三、文学常识【小题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充满了神话色彩。
C.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
D.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
答案:D解析:选项D中,“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斗争精神”表述不准确,虽然《水浒传》中有农民起义的元素,但并非其主要内容。
四、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高考真题新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解析版)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赣南脐橙、柞水木耳、五常大米……这些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地理名称加上商品名称,强调的是产品的原产地。”法律工作者告诉记者,“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后,只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谁都可以申请使用。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地理标志是与‘三农’联系极为密切的知识产权标识。”我国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地理标志打响了特色产品的品牌。很多地理标志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成为市场的“通行证”,展现了良好的竞争力。蓬勃发展的地理标志产品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立意(分值:59分时间:60分钟)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来的邻居杨卓成新来的邻居见面时总是腼腆地笑笑。
一天傍晚,业委会通知业主开会。
我去的时候,业主们议论纷纷,原来是有住户在行道树旁的一块空地上种了菜。
一些住户说这是破坏环境的做法,要马上铲除,还要对种菜人罚款……一番热闹过后,业主们渐渐散了。
见业主们散去,我的新邻居快步从值班室走了出来,拉住我的手说:不知道空地不能种菜,只觉得荒着怪可惜的。
种些菜蔬,也是绿化,还供得上几户人家吃点时鲜菜。
大家不准种,就算了。
他说着,抽出几个塑料袋,拔了些葱蒜、白菜往袋中一装,硬塞到我手中。
我看到远处有几个聚成一堆的业主,正指指点点地望着我。
我连忙将装好的蔬菜全放到地上,赶紧逃进了楼道。
远远地,我看到他呆呆地立在斜阳下,身后的影子扯得老长。
而清理完蔬菜的空地,看上去像一块很无奈的伤疤。
一天,一个业主凑上来,将手做成个喇叭状,压低声音,对我说:知道吗?你家对面新搬来的邻居,是个捡破烂的。
他的地摊就摆在西城的一个地摊交易区……他那神秘中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情,让我在对他反感的同时,也对邻居的地摊充满了好奇。
几天过后,我竟然漫无目的地到了城郊的地摊区,在一个简陋的地摊上,真见到了我的那邻居正在翻弄古董。
邻居见到我,依然是那副腼腆的笑容。
他说:你也喜欢古玩?谈不上喜欢,凑个热闹而已。
根据经验,我断定,他地摊上的东西多数是赝品。
但他见到我的热情,那腼腆的笑,让我对他还是有说不清的好感。
从古玩市场的兴建扯到赝品,又聊到古玩的历史文化价值。
竟然越聊越投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突然,他脸红红地从怀中掏出个东西悄悄递给我。
我双手接过他包了五六层绒布的东西。
那是一件精致的蛇缠猛虎扣饰,猛虎舒展跳跃,缠蛇委婉缠绵,整个扣饰做工精细,栩栩如生。
厚实的包浆下,透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气韵。
我将东西捧在手里,仔细地翻转,把玩,用放大镜在强光下仔细地推敲。
我有点爱不释手,紧紧地将东西抓在手中。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五位数的价格成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枕着那件宝贝入眠。
在这种热烈而持久的喜悦中,我心情特别好。
然而一天下午,门外传来怯生生的敲门声。
我打开门,新来的邻居站在门口,依然是腼腆地笑着。
他想说点什么,却只是动了动唇,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邀请他进屋来坐,他望了望屋里,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进来了。
他不愿落座,直挺挺地站着,犹豫了一会,终于鼓起勇气说要赎回刚让给我的那个青铜扣饰。
按照行规,他愿意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价百分之三十收回。
事情来得太突然,我呆在那里。
他已将一个信封放到桌上,除了本金,他还加了百分之三十的现金。
我心里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在此时,我也只能绷着脸,将那个蛇虎铜扣拿出,小心地放到了桌上。
他嘴里反反复复地说着对不住了,对不住了,小心地拿起铜扣,逃跑似的出了我的家门。
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书、做事总是毫不兴趣。
百无聊赖,我打开了电视机,一段优美的旋律缓缓而至: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伴着优美的旋律,播音员播报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收废旧物品的外地人员,当得知自己收到的古玩蛇虎铜扣,正是国家的重要文物时,慨然捐献给当地博物馆……这枚早年出土、失传多年的蛇虎铜扣,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哦,这个捐宝人不就是对面新来的邻居吗?我心里一阵激动,一把抓起抽屉中那装钱的信封,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邻居门前,擂鼓般地敲起门来。
敲了一阵,我才突然想起,收回铜扣的第三天,新来的邻居便搬走了。
我心头一热,愧赧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新来的邻居,你又到了哪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业主主动向“我”揭开了新邻居的身份,反映了城市中有些人对底层民众的轻蔑,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在交流中,新邻居知道“我”对古玩是行家里手,因此不敢用赝品来搪塞“我”,而是拿蛇虎扣饰与“我”交易。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主人公,文中多次描写新来的邻居腼腆地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新邻居的形象特点。
D.新邻居赎回蛇虎扣饰,深感歉疚,反复说对不住“我”,表情上极不自然,并按照行规,加价百分之三十。
,属于无中生有。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新邻居”的形象特征。
(6分),整天在外收破烂、摆地摊。
②知错能改。
他知道小区行道树旁的空地上不准种菜后,毅然拔掉。
③为人热情,老实憨厚。
他将葱蒜、白菜送给“我”,而且脸上总是腼腆地笑。
④品格高尚。
虽然生活拮据,他却将文物上交博物馆。
,应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进行概括即可。
由小说情节中种菜、送菜、拔菜、上交文物等事件及“新邻居”的语言、神态等,加上“我”的语言、心理等侧面衬托,可总结人物形象:勤劳、朴实、热情而又品格高尚。
3.小说以“我”“给新邻居退钱”并流下了“愧赧的泪水”结束全文,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新邻居的高尚行为感化了“我”,“我”决定将钱退还给他。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我”“愧赧的泪水”烘托了新邻居高尚的品格。
③主题上,新邻居将文物捐给博物馆的行为,感化了“我”,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④情节上,能否找到新邻居,作者没有说,这种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小说中“我”是次要人物,“我”的“流泪”“退钱”既衬托了主人公形象,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尾部分“我”的行动深化了主题,又留下了悬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余迹: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项,“欲扬先抑”分析错误。
从前面的“宏志”看,作者在诗的开头就对夸父怀有赞颂之情,而不是“抑”。
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
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作者对夸父持有与《大荒北经》完全不同的态度,需仔细品味诗句来体会诗歌开头两句,赞颂夸父的宏大志向,“乃”是“竟”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夸父要与太阳“竞走”这一宏志的惊叹之情。
三、四句,“俱至”说夸父和太阳一齐到达了虞渊,好像不分胜负,暗示夸父力足以骋其志,并非“不量力”者,隐含着诗人对其奇才异能的倾慕。
五、六句说夸父有如此神力,倾河而饮,又何足解其渴?赞美了夸父广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
结尾两句,写夸父的遗愿寄托在那片桃林中,使后来者见之长精神、益志气。
这里诗人赞颂夸父意在歌颂一种伟大的献身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教育是国运之本,是支撑国家发展的坚强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个人修养,以好老师的形象滋润学生心田、深入群众心间,( ),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来。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长期以来,我国的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要维护教师队伍的纯洁和神圣,要对有辱教师职业的人或行为予以惩治,以法治精神守护这片净土。
强化教师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待遇保障,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为师道尊严。
让更多优秀人才,善为良师。
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B.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C.不仅教师这份职业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而且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D.教师这份职业不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而且承担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尊严受到挑战的情况依然存在。
项,成分残缺,“使得”前缺少主语。
C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中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都是“教师这份职业”,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前。
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由小到大,即先“家庭”后“民族”;另外成分残缺,“使得”前缺少主语。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很必要B.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C.全社会还需要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D.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填入括号内的句子宜用“还需要”,由此排除A项;C 项,“全社会”不宜放在“还需要”前面;D项,转换了主语,与上一句不连贯。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呕心沥血保驾护航乐为人师蔚然成风B.苦心孤诣遮风挡雨好为人师蔚然成风C.呕心沥血遮风挡雨好为人师靡然成风D.苦心孤诣保驾护航乐为人师靡然成风:形容费尽心血。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形容教师工作的辛苦应该用“呕心沥血”。
保驾护航:泛指保护某人或某事物。
遮风挡雨:遮挡风雨,比喻起保护作用。
结合语境“提升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句应用“保驾护航”。
乐为人师:乐意做老师,喜欢教育工作。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好为人师”含有贬义,此句应选“乐为人师”。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多指坏事物。
从感情色彩上来看,应选“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