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
汉乐府诗集卷二十六相和歌辞一

卷二十六相和歌辞一《宋书·乐志》曰:“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
本十七曲,硃生、宋识、列和等复合之为十三曲。
”其后晋荀勖又采旧辞施用於世,谓之清商三调歌诗,即沈约所谓“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
《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又有楚调、侧调。
楚调者,汉房中乐也。
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侧调者,生於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晋书·乐志》曰:“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
”其后渐被於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
魏晋之世,相承用之。
承嘉之乱,五都沦覆,中朝旧音,散落江左。
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相和诸曲,亦皆在焉。
所谓清商正声,相和五调伎也。
凡诸调歌词,并以一章为一解。
《古今乐录》曰:“伧歌以一句为一解,中国以一章为一解。
”王僧虔启云:“古曰章,今日解,解有多少。
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於诗,音尽於曲。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犹诗《君子阳阳》两解,《南山有台》五解之类也。
”又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辞者其歌诗也,声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又大曲十五曲,沈约并列於瑟调。
今依张永《元嘉正声技录》分於诸调,又别叙大曲於其后。
唯《满歌行》一曲,诸调不载,故附见於大曲之下。
其曲调先后,亦准《技录》为次云。
【相和六引】《古今乐录》曰:“张永《技录》相和有四引,一曰箜篌,二曰商引,三曰徵引,四曰羽引。
箜篌引歌瑟调,东阿王辞。
《门有车马客行》《置酒篇》并晋、宋、齐奏之。
古有六引,其宫引、角引二曲阙,宋为箜篌引有辞,三引有歌声,而辞不传。
梁具五引,有歌有辞。
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箜篌引】唐·李贺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名词解释相和歌

名词解释相和歌
1、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的。
2、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
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汉代的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
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即为相和歌。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街陌谣讴”的“徒歌”与“但歌”。
徒歌即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或称为“谣”。
但歌是“一人唱三人和”,或称为“讴”。
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
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
“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
有的也和“楚声”一样,在“曲”后加“乱”。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了“大曲”或称“相和大曲”。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
大曲或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
其典型的曲式结构由“艳一曲一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艳”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
音调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艳”。
“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
“乱”的音乐,大部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
“趋”可能专指舞蹈而言。
“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
一般由多个唱段联缀而成,每个唱段也以婉转抒情为其特点。
它又与其后所附的奔放热烈、速度较快的称作“解”的尾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御览》引《乐志》)。
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
大曲至少有二解,最多可有七解或八解。
《陌上桑》、《艳歌何尝行》、《广陵散》等都是典型的作品。
其中琴曲《广陵散》传谱至今尚存,它是我们了解这种典型曲式的可靠实例。
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
有的大曲,只有“艳一曲”,而无趋或乱,如《碣石》;有的大曲有“曲一乱或趋”,而无“艳”,如《白头吟》、《王者布大化》;有的只有“曲”,如《东门行》。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汉代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现在张章介绍汉代重要曲式之一的知识。
让我们来看看!
1.汉代重要的音乐风格之一是什么?1.宋相鹤是汉代重要的音乐样式之一。
2、2.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承继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腔调而构成的。
3.宋相鹤也是汉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
4.主要用于官员、富豪的宴请和娱乐,也用于宫中的元旦晚会和宴会、祭神甚至传统习俗和活动。
5、音乐方式曲式(Form,musical)便是乐曲的结构方式。
6.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阶段。
根据这些阶段的规律性,找出共同的模式就是曲式。
7.一段音乐的结构和曲式:一段音乐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
8、由两个各有四末节(或八末节)的乐句组成的”乐段”(专称为”方整性的乐段”)在器乐曲中最为常见。
9、其特色是平衡、均称感强。
10、一首乐曲仅由一个乐段构成的称“一部曲式”。
11.引申素材:一部音乐作品,无论是交响乐、歌剧等长篇巨作,还是一首短曲,都要在瞬间的连续性中一点一点铺开,不可能像欣赏一幅画一样,在一瞬间把握整体结构。
12、这种在时刻上的连续,正是音乐艺术的一大特色,所以音乐被称为”时刻的艺术”。
13.而音乐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无论长短,两三分钟还是两三个小时,都要有结构和规律,而不是混沌。
14、这种结构结构或许规矩,就称之为”曲式”。
15.它不是预设的理论,而是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想范式。
以上是关于汉代重要曲式之一的知识问答,2。
希望你喜欢!。
汉代民歌与魏晋诗歌汉魏散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
田园诗: 对污浊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田园的向往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咏怀诗和咏史诗: 表现了对政治的关心和愤慨 《咏荆轲》被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行役诗:
第四讲 汉魏散文
一、《垓下之围》 1、《史记》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 2、《垓下之围》节自《项羽本纪》最后几个章节
在“垓下之围”,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扼要而中肯
01
怎样“归”?
02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家
归后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月明星稀……”八句道出了诗人思贤和得贤的不同心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时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乌鹊在此比喻人才,描写出当时人才众多的现实,也表现出曹操想包揽天下,特别是南方贤才的野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最新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 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天才歌唱 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声音色优美,技巧高超,非常 富有感染力,所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 动”。
❖ 李延年作曲水平很高,他创作的音乐被广泛用于宫 中的祭祀、仪仗等活动,受到皇帝的赞赏。元鼎六 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人 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词作曲,史书多有记载。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 朝音乐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歌中主人公为表示对爱 人的忠贞不渝,列出了五种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 现象,可见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厚。这首常被历 代恋人引用的作品就出自汉乐府民歌。
❖ 相和歌的名称即由此产生,它伴奏用的丝竹乐器有 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它是一种大型的歌 舞曲,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
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 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
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 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
❖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梁沈约《宋书•乐志》:“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的兴起战国秦汉之际,以楚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汉高祖刘邦对楚声尤为喜爱。
因而楚声在宫廷里颇为盛行。
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已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汉书•礼乐志》)的局面。
汉代宫廷还特别迷信方士,追求神仙之术。
为此在长安与洛阳设置了平乐观,常常在道观内表演包括相和歌在内的歌舞百戏。
此外,各地藩王勋贵也普遍养有男女乐工,在宴饮、娱乐时演奏相和歌等各种音乐。
于是相和歌逐渐兴盛。
汉代的相和歌由于年代久远,除琴曲中尚存有少量相和旧曲遗响和《乐府诗集》等书中保存的部分歌词外,绝大部分均已失传。
从现有的少量资料来看,其部分曲目可能来自战国楚声的旧曲,如《流楚窈窕》(又名《激楚》)、《今有人》(《九歌•山鬼》)。
而绝大部分都是汉代的“街陌谣讴”予以加工整理或另填新词。
如屡经文人填词的《东武》、《太山》两曲,最早就是齐地(今山东)的民歌。
从歌词内容来看,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
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妇病行》以病妇临终托孤和丈夫为饥儿乞讨求饮的情节,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悲惨境遇;《孤儿行》以孤儿遭兄嫂虐待的事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
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象,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
相和歌中来自文人创作的,内容比较复杂。
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有所思》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
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 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 之。
《战城南》也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这些或抒情或反战的歌曲用作军歌,显然起
不到建威扬德、鼓舞士气的作用。
它们之所以被用于鼓吹乐并得以保存,一方
面说明鼓吹乐和民间音乐联系的紧密,另一 方面也证明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注重“礼乐”“德音”把音乐当作封建地 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官 序贵贱各得其宜”,要“示后世也有尊卑长幼之 序”。音乐也可以用来表彰君子的德行,宣扬
统治者的功业,为巩固统治服务。对于广大
人民“制欲”、“改过”,从而“ 无怨”、“不争”,顺从统治。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和琴乐
社会环境
❖ 统一的大帝国——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强盛 的大统一帝国。
❖ 长期的大分裂——魏朝,多称曹魏,是三国 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儒家一统为代表的汉代文明
❖ 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体现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价值。
儒家音乐思想
❖ 1.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
❖ 2.音乐能影响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一 个时代,一个国家,当处于革命高潮时期,或处于 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革命歌曲盛行,人民充满了 革命激情,正义感压倒了一切歪风邪气。反之,当 靡靡之音或黄色歌曲泛滥时期,许多青少年深受其 害,违法乱纪,颓废堕落,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
《大风歌》
❖ 显示了什么叫做胜利者的悲哀 。
❖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 :“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 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 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 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 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 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 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 面而已。
乐府
❖ 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 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诗,配上音 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还聚集 了来自少数名族的四夷之乐和大量民间乐舞 。
❖ 欣赏《大风歌》。短短3句歌词,字里行间蕴 含着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充满对国家前 途的思虑。作品给人以粗犷豪放,质朴自然 的音乐审美感受。
汉魏时期音乐特色
❖
琴乐、相和歌、清商乐
琴乐
❖ 古琴,也叫七弦琴,至少也有近三千年的历 史,是最富中国文化意味和中国思想特色的 乐器。严格的说,琴乐不是为了公众欣赏而 存在的,它主要是文人修养的工具,也是中 国思想的符号,更是表达中国哲学的学问而 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音乐表演艺术。
琴乐
❖ 古琴有一套独特的记谱法,独特的演奏法, 独特的思想体系,独特的美学追求,所以又 被称为“琴学”。更为独特的是,数千年来 古琴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传统也从 来没有中断过,是人类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 的活着的上古时代乐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由琴器,琴人,琴谱,琴律,琴调,琴学 共同构成的古琴文化,是中国汉族音乐传统 的最佳代表。
相和歌的发展
❖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 作 但曲.
❖ 大曲 或 但曲 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其结构 比较复杂 。
❖ 曲式结构由 艳——曲——乱或趋 三部分组成 (引子)(主体)(高潮)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及作品
❖ 笛、笙、节鼓、琴、瑟、筝、琵琶。 ❖ 欣赏《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描写
魏晋,一个最黑暗同时也是最富才情 的是时代
❖ 魏晋时期天下扰乱,群雄逐鹿 。由于社会的动乱, 禁锢的思想慢慢解放,因此哲学有所进步,文艺也 开始发展。自然美被发现了,人格美也被重视了。
❖ 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声无哀乐论》,主张音 乐应该脱离封建政治功利 。
❖ 欣赏《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我国著名 十大古曲之一。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
相和歌的发展
❖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民间.最简单的是 所谓 徒歌 ,这种形式犹如今日的 清唱 ,它 的特点是不用乐器伴奏,这是一种相当古老 的演唱形式。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 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 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它是 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
《大风歌》
❖ 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 ,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 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 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 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 深感忧虑和不安。
❖ 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 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
琴乐
❖ 古琴在汉魏时期有新的发展,记谱法有了新的进步; 琴曲的创作也迎来了全盛期,出现了许多新作品。
❖ 蔡邕的“蔡氏五弄”(《春游》《绿水》《坐愁》 《秋思》《幽居》)
❖ 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 嵇康的“嵇康四弄”(《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 ❖ 无名氏的《广陵散》等
相和歌
❖ 相和歌是在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 等传统 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 “丝竹相 和,执节者歌” 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 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
清商乐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是相和歌 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
❖ 3. 音乐有政治教育与教化的功能。一方面通 过音乐可以观风俗、知盛衰,作为考察时政 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音乐内容的控 制和挑选,进行有成效的乐教。
❖ 4. 音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和 现代人们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观点就 有些接近了。
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 的思念 。
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诗词译文 ❖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