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构造01区域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绪论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
*
一般分三级: 1. 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 2. 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3. 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
三、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 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
3. 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倾向∠倾角, 如:66º∠ 50º(常用) 走向/倾向∠倾角,如:156º/66º∠ 50º 方向定量:规定N为0(或360º); E为90º; S为180º; W为270º
*
(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①缺失地层的年代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④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⑤古风化壳的年代 (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 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 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龙)第一章绪论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 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5.6 km/s,其下为7.8km/s。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莫霍面或M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D层分为D’和D”层。
地质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
14
P7--12
五、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 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 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 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 务的历史。
提问?
-
5
二、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和学科划分 P2
研究内容和性质
地壳的物质组成、分类、 成因及转化规律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及成 因
主要分科 结晶学 矿物学 岩石学
动力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地质学
地壳的发展历史、生物及 古地理演化规律
古生物学 地层学 地史 学 第四纪地质学 区域 地质学 古地理学古气候 学
举例
-
13
P5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期,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较弱,灾害性地质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也不如今日这样 巨大。
在当代的发达国家里,矿业和以矿产品为基本原料的工 业,一般要占到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所使 用的动力,几乎百分之百地取之于地球资源。
因此,地质学与人类的关系不仅仅在于资源的取用,还 在于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诸多方面直接相关。现在地 质学已成为人类社会所普遍需要的科学,参照地质学知识 制定矿产资源法、海洋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就表现 了这种密切的关系。
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量转化
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举例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 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 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 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1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己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
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
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一大气一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受到国际地学界的普遍重视。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环境地质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值调查、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1章地质学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 转而成的球体。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 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 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 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后来通过重力测 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 状,这是第三级近似。 1961年加加林首次环球飞 行之后,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球上拍到 的地球照片。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质学概述
一、人类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的发展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但只是最近才看到 完整的作为行星的地球。1519年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 首次实现环球航行,人类行动证实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地球形状第一级 近似。1526年,麦哲伦环球旅行航线被标在地球仪上。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 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 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二、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 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顾名思义“地(地球)质(本质)学(研究)”—— 是研究地球本质的科学。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 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故地质学 主要还是研究岩石圈(地壳和地幔的上部)本质的科 学。 因为岩石圈既是地球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 分。
3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地质学的萌芽 拉普拉斯把造物主从自力更生的宇宙中请了出 去,宇宙成了一架十全十美的机器。这段时间,赫顿 奠定了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史密斯发现了化 石的地层学价值;莱伊尔提出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 “均变论”的思想;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人们发 现地球有着自己漫长的演化历史。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地质构造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地质构造主要探讨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我们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理构造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形态、运动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它通过地壳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使得地壳不断发生改变。
地球构造主要分为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
内部构造指的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构造,这些区域形成了地球的内部结构。
外部构造主要包括地壳、地形和地貌等。
地壳又可以分为地壳岩浆活动区和地壳构造带。
地壳岩浆活动区主要是指在板块相互碰撞和与地幔交互的地球表面岩浆活动的区域,而地壳构造带是指地壳中存在的断裂、褶皱和隆升沉降等地质构造形态。
地壳岩浆活动区造成了地质带的形成,而地质带又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壳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质带不仅是地球上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居住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的形成,这样的地理构造带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而在中国的西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兴起与黄土高原的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生长于黄土层中的作物给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构成宜居地带、农业适宜区的地理构造,地质构造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斯拉夫斯夫区的煤炭储量丰富,这是由于该区域产生了大量暴露于地表的生物化石造成的。
地理构造对于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地质构造对于矿产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构造对人类的影响不仅限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生产活动,还包括自然灾害的产生。
例如,地震是地壳内部构造变动及其运动规律的结果,而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防范,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科学的终极目标
科学的终极目标是:产生最完整 和最精确的对宇宙的可能解释
最好的解释具有最高的“经验适宜 性”
理论具有经验适宜性的标准
• 1.与现有经验数据一致; • 2.有新预言标准; • 3.与当前得到充分确证的理论有一致性; • 4.较高的解释能力:与已经确立的理论
地质学研究方法
• 观察与实验 • 类比 • 归纳推理 • 假说演绎 • 定律 • 理论的反驳与证伪 • 新范式的厘定
地质学的方法论有待将来
• 地理学有了系统的方法论 参见David Harvey的“地 理学中的解释”
• 错过了地学革命的时机 • 需要必要的人文科学修养
区域地质学
• 1.什么是区域地质学?
没有矛盾,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和问题; • 5.不是重言式; • 6.不包含内部矛盾。
科学探索的动机
• 人类从事科学探索动机有三种: • 1.一种人是因为科学研究给他们
超乎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 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在这 种娱乐中找寻生动活泼的经验和 雄心壮志的满足。 • 2.第二种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 • 3.第三种人思想复杂而特别。从 消极方面说,他们似乎是为了在 科学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喧 嚣,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 从积极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 服、描绘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他 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透视自然界, 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绘这种和谐而充满激情地探 索。
质特征
杰出的区域地质学家
• 朱森、李毓尧、常承法 • Albet Heim、Staub、A.Gansser
• A.L.du Toit • John Rogers、Robert Hatcher、
Stewart、Black
区域地质基本工作方法 (一)
• 一般工作方法
• 1.地质剖面测量(图解)
• 2.路线地质调查与地质填图(图解)
区域地质基本工作方法
(四)
• 构造地质工作方法 • 1.尺度 • 2.层理 • 3.节理 • 4.断层 • 5.褶皱 • 6.面理和线理 • 7.剪切带 • 8.混杂带 • 9.大尺度构造的识别
地质图解读
地质图解读是一种基本功,通过读 图,可以深入了解前人区域地质工
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谢谢
受美愉悦的科学
主要授课内容
• 1.区域地质:中国和世界区域地质 • 2.大陆漂移 • 3.板块构造 • 4. 造山带大地构造 • 5.地幔柱构造 • 6.冲击构造 • 7.盆地大地构造
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
• 1.了解地质学信息的起点-区域地质学 • 2.了解地质学的综合理论-大地构造学 • 3.了解地学革命的简要历史过程 • 4.大致地了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地质学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辑要
• 沉积学:以水动力学为基础,分析沉积环境和沉 积体系,进行盆地分析
• 岩石学:以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火 成岩和变质岩的组成和形成环境
• 构造地质学:用几何学和力学方法研究在应力作 用下的岩石和地质体的变形
• 大地构造学:综合地质学各个学科的信息,提供 一个时空演化的故事。严格地说,大地构造学, 并不给出确切的结论,而是研究地区现有资料信 息地质综合认识。例如,阿尔卑斯,200年
• 4.地质学的美具有感性美和智力美双重性。
欣赏地质美
撼天略地之美
山川壮丽美
构造意境美
九华山、峨眉山、黄山、庐山和丹霞山
构造意境美
恒山、嵩山、泰山、衡山和华山
结构单元美
金刚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红宝石
结构单元美
白钨矿、黑钨矿、雄黄和雌黄
结构单元美
辰砂和辉锑矿
地质学是一门欣赏自然 美、领略造化美、解释 美起源、建立美模式享
地质学分支学科研究方法辑要
• 矿物学:用结晶学、物理结构和化学键分 析,研究矿物的组成、结构和成因
• 古生物学:用生物学方法和将今比古、以 今推古的方法研究地质历史中的生物的分 类、时代、生存环境和进化历史
• 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用生物演化划分和 对比地层;岩石地层学-以岩层叠覆关系 和岩相环境划分与对比地层;年代地层学 -以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划分与对比地层
• 3.标本和样品采集:岩矿鉴定样品、岩矿分析样 品、化石标本、孢粉鉴定样品、叠层石标本、同 位素定年样品、人工重砂样品、构造定向标本、 古地磁样品、矿石样品、石材样品、煤岩样品、 粘土分析样品
• 4.坑探与钻探
• 5.资料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区域地质基本工作方法(二)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1.两类地层单位的性质和划分依据
科学中的美
用审美的眼光透视科学和自然界
• 1.科学中的美是一种智力美 • 2.20世纪的美学理论是以艺术中的美和自然中的
美作为关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的
• 3.Harold Osborne(1964):现今智力美的概念与 其说遭到普遍否认,不如说被忽视了。迄今,没 有一本书在阐述一般美学概念时,曾尝试对智力 美作出深入分析,或曾赋予智力美和感性美以同 样的重要性。
• 区域地质学是调查与解释特定地区的地质 特征与演化历史的分支学科
• (比较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着重描述和解释地球表面的地区差异)
• 2.我们为什么学习区域地质学?
• 区域地质学是地质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是地质学研究生作论文不可或缺的基本资 料
区域地质学定义
• 区域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综合性分支学 科。其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层、岩石、 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 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阐明指 定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总体特征, 探讨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矿 产资源勘查、成矿规律分析、地质环境评 价及有关经济建设提供综合性基础地质资 料。
• (时间地层单位:界系统层;岩石地层单位:超群、群、组、段)
• 2.划分精度要求(取决于比例尺和区调目的) • 3.地层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假整合) • 4.地层对比方法:生物地层方法、岩石
地层方法、磁性地层学方法、地震地 层学方法
国际地层表
(2010)
区域地质基本工作方法 (三)
• 岩石学的基本工作方法 • 1.火成岩工作方法 • 2.沉积岩工作方法 • 3.变质岩工作方法 • 4.构造岩的工作方法
区域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 1.地层 • 2.岩浆岩与岩浆活动 • 3.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 4.区域构造 • 5.区域地质发展史 • 6.其他特殊目的的调查与研究:矿产、灾害、
环境等
我们开区域地质学课的目的
• 1.了解区域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 2.学习解读区域地质图的方法 • 3.了解全球各大陆区域地质基本特点 • 4.了解中国各主要地质单元的区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