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地质的负面影响
论三峡工程的利与弊概述

三峡工程利与弊学校:汕头市飞厦中学班级:初二三班姓名:陈思畅参赛号:002024753 指导老师:方旭乔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随着工程的一步步进行,三峡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为整个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三峡的作用第一.防洪三峡修筑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洪。
它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其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的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
第二.调水三峡工程可以有效的调控长江的水流。
在汛期可以蓄水,减小长江下游的水量;在枯水期就可以加大下游水的供应。
从而起到为下游地区调控流水,协调下游地区防洪抗旱。
第三.发电对于三峡的发电功能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它还促进了节能减排,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数千万吨,减少大量有害气体排放,为我国创造了无法供量的经济效益。
三峡工程有防洪,发电等作用,在养殖,航运等方面也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在三峡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弊端。
三峡的弊端第一.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水库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状态,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给洄游鱼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使长江的生物链以受到巨大破坏。
第二.地质灾害三峡很多地区的地层主要是土层,结构松散,在持续的暴雨影响下,土层会因为吸水而发胀,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第三.文化遗产在三峡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曾存在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岸的文化遗产遗失,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总结综合三峡上述的作用与弊端,我认为其作用还是占主体位置。
至于其所出现的弊端,其影响虽大,但是人们正一步步的解决缓解,对上下游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在认真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长治久安,全面发挥综合效益,使三峡工程成为造福人民的工程。
三峡大坝的弊

据官方计算的数据显示,三峡项目一共耗资了230亿美元,不过根据国外专家估计,耗资的费用或许是官方数据的两倍。2006年,600英尺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来,这一项目不断遭受水库表面垃圾聚拢形成的垃圾岛、水藻弥漫而成的大块毯状物,还有水库围成的广褒湖泊周围的山崩危险的威胁。同时,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区域水位上涨,大坝背后410英里长的水库承载的水的重量,增加了这一地区地震和山崩爆发的危险
泥沙淤积也是一个问题。长江每年要携因此将出现淤塞,三峡大坝进而有可能垮塌。工程师在大坝底部设计了23道闸门用于在汛期冲走泥沙。该系统可保证三峡水库在今后一个世纪维持90%甚至更高的库容。但事实是泥沙淤积的速度高过了蓄水;大坝两侧山体严重滑坡,大量泥沙淤积于大坝内,大坝的蓄水能力与日剧减污水倒流至大坝上游。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三峡项目的社会和生态成本过高。三峡水库淹没了古老的城市和文化遗产,还迫使库区农民搬迁到人口更加密集的沿江坡地上,他们一方面要靠着比以前更少的土地勉强维生,一方面还要面临日益加重的土地侵蚀和塌方事故的致命威胁。而且库区搬迁居民的安置工作也被指责普遍存在腐败官员盗用移民安置款的现象。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并导致库区的长江支流出现“水华”现象。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状况的变化则会产生另外的问题。随着水中沉淀物的减少,阳光可以照到更深的水中,进而促使下层的藻类滋生,影响航道的安全。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改善河道的航运状况和防洪能力,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使得久经沧桑的长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峡大坝的高度为185米,坝面宽度为185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筑之一。
它可以调节长江的水位,提供可靠的水管理和抗洪能力。
此外,三峡枢纽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长江的航运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变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水下捕鱼行业。
由于长江水位的改变,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水下捕鱼是长江流域地区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河道水位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繁殖和迁徙,可能导致某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除了水下捕鱼行业,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还对河段地质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巨大的水库压力和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土壤和岩石的溶解和滑坡,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水库蓄水会改变水质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然而,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为了减轻长江三峡工程对水下捕鱼行业的影响,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训和转业。
通过培训渔民新的技能,帮助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保障了他们的生计。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渔业资源保护政策,限制了捕捞量和鱼种的保护期。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峡工程弊端

1、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
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
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
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
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
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2、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
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
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3、还有大规模的移民。
原来生活在三峡一带的人都不得不放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到新的环境去,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怎样安置移民、安置到哪里合适等并不能忽视。
4、对农业,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
正如这个庞大的工程在规划时所预料的,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
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5、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
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6、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
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
三峡的不利影响

为了三峡工程的早日建成,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做出了巨大牺牲,淹没大片良田、搬迁成千上万的工矿企业。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
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
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
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
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
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
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
4.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游防洪虽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而其代价是使守堤防洪时期加长,和利用的电能减少,实不可取。
长江中游防洪当今迫在眉睫,除应加强堤防外,必须在堤身内建穴分流,长年送沙流向两岸,以淤高其洼地,并疏浚江槽。
5.是军事上的,大坝开建之日便成为潜在的敌人瞄准的对象。
大坝几乎会成为被要挟的靶子。
6.是水患。
说大坝一旦建成将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长江水患一朝清除。
因为98年的大水证明,长江洪水并非主要来自长江三峡之上的干流,而是来自三峡之东的支流。
长江支脉也大多在三峡之东,如汉江、清江、湘江、赣江等等,哪一条江河都不是好惹的主儿。
若无这些峡东支流上的众多水坝支持,下游照旧会受支流洪水的威胁。
至于文物方面的损失则不去计算了。
7.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8.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
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你绝对没有想到的三峡工程:无法挽救的严重负面影响(转)

你绝对没有想到的三峡工程:无法挽救的严重负面影响(转)标签:分类:冷眼观潮杂谈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
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
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
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
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
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
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
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
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
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
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
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近几年来,在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较大,也有一些奇异的地理活动,比如地震之类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与三峡水利工程有关。
其实三峡工程对我们和环境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但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则利大于弊。
曾经的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就指出:有利影响主要在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缓洞庭湖的淤积等。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对珍稀物种,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一定影响。
具体来说,三峡的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三峡大坝建成后,防洪能力强,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可有效防御。
2.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能提供大量的电。
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至于长江三峡工程弊处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
2.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有的影响范围。
3.对植物、动物有较小的影响。
4.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有大量人民迁移。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
5.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
三峡工程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范作用;可以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航运也有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对长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会引起消落带等一系列问题,也将给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考验。
但是只要环境专家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尽力的去解决,那么三峡大坝必将造福人类。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

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近年来,中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备受争议。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也有人担心它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峡水利工程的利与弊,以全面了解这个备受关注的工程项目。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其利多于弊。
首先,它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绿色能源。
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能力达到了22500MW,成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源之一。
该项目的发电量占据了全国总发电量的10%,有效地促进了中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三峡水利工程有助于改善航运条件。
工程建设后,三峡大坝水位上升,水位深度相应增加。
这对于改善长江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非常重要。
河道变得更深更宽,为大型船只提供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运输通道。
这不仅促进了地区内外贸易的发展,还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
此外,三峡水利工程以其对洪水的防控和灾害减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流域遭受了多次严重洪涝灾害,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
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释放,三峡工程实现了对长江水流的有效控制,降低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它不仅提高了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保护了土地资源和农田的安全。
然而,三峡水利工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工程目前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大坝建设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淹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湿地的大面积退化和珍稀物种的减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此外,由于长期水库蓄水,三峡地区也面临着滑坡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管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其次,三峡水利工程对古迹的保护产生了影响。
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由于水位上升,一些重要的古迹和文物被迫进行了迁移和保护。
尽管努力保护,但一些古迹的原始风貌可能已经无法完整地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三峡水利工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带来了众多的利益和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对地质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但同时三峡工程对地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三峡工程与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 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 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较强地震活动高潮大多出现在第一、二个蓄水期的高水位季节、水位回落或低水位时。
但发震时间也无一定规律性,。
从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统计资料看, 诱发地震的发生概率随着坝高、蓄水深度和库容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由于水库诱发地震震源较浅, 与天然地震相比, 具有较高的地振动频率, 较高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和震中烈度; 但极震区范围很小, 烈度衰减较快。
三峡库区可划分为结晶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三种主要岩类。
结晶岩类分布于库首黄陵结晶地块内,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和侵入其间的花岗2闪长岩体, 岩体完整性好, 断层多已胶结, 岩体透水性微弱, 产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碳酸盐岩分布于干流庙河至白帝城库段及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中。
强岩溶化碳酸盐岩有利于诱发岩溶型地震。
碎屑岩主要分布于秭归、巴东、巫山等向斜及白帝城以西广大地区, 为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的砂、泥岩, 不利于诱发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属弱震区。
水库附近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9年秭归龙会观5. 1级地震, 距库边约6 km。
其岩性为碎屑岩类岩层, 蓄水后不易诱发地震。
综上所述, 三峡工程除了坝高和库容属有利于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因子外, 其他条件均不利于诱发较强的构造型水库地震。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 随着蓄水位逐步升高, 库容加大, 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监测及预报, 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 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确保长治久安。
二、三峡工程与滑坡
三峡地区多高山丘陵,沿山的耕地多集中在古滑坡堆积体上,人类的居住点也集中在这里。
三峡库区滑坡,有三大诱发因素。
第一是降雨,其次是人类活动,第三是水位的波动升降。
三峡库区暴雨、洪水频发,三峡大坝坝址附近为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其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要地质结构。
数千年来,峡江两岸的人们就把居民点建在相对稳定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
在这里人们生存繁衍,
耕种捕鱼。
在这样土壤较为肥沃、地势较为平坦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上,逐渐积淀为独具特色的“三峡滑坡文化”。
有数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库区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40余次。
三、三峡工程与泥沙、水位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淤积,长江上游河流所携裹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
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
四、其他影响
1、水库浸没
水库蓄水使水库周边地带的地下水壅高,引起土盐碱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的现象。
地下水壅高可使管水抬升,当其上升高度达到建筑物地基或农作物和木的根系,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将产生浸没问题。
浸可使农田作物减产,工矿企业和民用建筑物地基条件化而损坏,矿井涌水量增加,铁路、公路发生翻浆、胀,有时还影响水库正常蓄水位或坝址的选择。
2、水库淤积
水流进入库区后,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因而水流挟沙能力(见河流泥沙运动)沿流程降低,出现泥沙淤积。
水库淤积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方面,卵石、粗沙淤积段逐渐向下游伸展,缩小顶坡段,并使顶坡段表层泥沙组成逐渐粗化;另一方面,淤积过程使水库回水曲线继续抬高,回水末端也继续向上游移动,淤积末端逐渐向上游伸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翘尾巴现象,但整个发展过程随时间和距离逐渐减缓。
最终,在回水末端以下,直到拦河建筑物前的整个河段内,河床将建立起新的平衡剖面,水库淤积发展达到终极。
终极平衡纵剖面仍是下凹曲线,平均比降总是比原河床平均比降小,并与旧河床在上游某点相切。
在库区,淤积减少有效库容,影响水库调节性能和建筑物的正常运用。
在水库上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水位升高,坡降和流速减小,河槽过水能力降低,增加了防洪困难,河水位抬高还会引起两岸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地盐渍化;在水库下游河道,在水库淤积并拦截泥沙时期,水库下泄清水,下游河床由于冲刷而普遍下切,水位随之下降。
这将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不利于大坝和沿河建筑物的基础,使沿河引水工程的运用发生困难,使下游桥梁基础埋深减少;另一方面,可以使水电站的尾水位
降低,能增加水电站出力、使下游水深增大而流速减小,有利于河床的稳定和通航。
3、水库渗漏
水库渗漏是指水库蓄水后,库水沿岩石的孔隙、裂隙、断层、溶洞等向库岸分水岭外的沟谷低地渗漏。
可分为坝区渗漏和库区渗漏。
水库渗漏减低了水库效益,有时并引起盐渍化、沼泽化等现象。
库区渗漏可在邻谷区引起新的滑坡,或使古滑坡复活,造成农田浸没、盐渍化、沼泽化,危及农业生产及村舍安全。
三峡大坝的修建有利也有弊,要正确的看待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运用科技的发展把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