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一篇: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利弊分析

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利弊分析摘要: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各国与洪涝、干旱灾害抗争的重要工程措施,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筑建了近百万的水库工程,其中,大型水库约4.7 万座。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
三峡工程在发电、泄洪、航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效益,然而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引起了学者专家的争议。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的初运行,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更加复杂,有包括水文、泥沙、生态以及环境等方面在内的大量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正文:1.三峡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历来是洪涝重灾区,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超出河道泄洪能力.洞庭湖因泥沙淤积,调蓄洪水的功能已是每况愈下。
三峡水库的兴建,将给湖区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首先,随着入湖泥沙的减少,可减少氮、磷的流入,从而减轻洞庭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大大减轻水质污染,保护了水生生物。
其次,由于入湖泥沙的减少,延缓洞庭湖的淤塞,稳定了自然条件,因而有利于消灭钉螺,并到达根治血吸虫病的目的。
第三,随着防洪减灾效益的增加,气候生态环境将大大改观,将使湖区周围的自然风景区面貌一新,使其中的鸟类、禽类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从气象上来看,首先,水库的兴建将使库区紧靠水体的沿江地带的降水量有所减少,从而使那里的夏秋干旱有所加重,而在库区以北数十公里以外的山地,其降水量将有所增加,从而使那里的洪涝、秋雨及夏收作物的低温冷害有所加剧。
其次,水库建成后,进入洞庭湖的鱼类可能减少,白鳍豚的栖息地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洞庭湖水面面积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近年来洞庭湖水面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三峡工程的运行给洞庭湖水面面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阶段性蓄水导致长江三口来水减少而引起湖水水面锐减。
其次,50余年来洞庭湖年水位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均呈上升趋势,月水位主要表达为1 一3月为上升趋势。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库区地质灾害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破土,使本来 就脆弱的三峡生态环境,更雪上加霜。造成库区周围 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于三峡工程而新建的 新县城比如湖北的黄土坡和奉节的宝塔坪都由于严重 滑坡,使新县城不得不转移阵地,由此也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另外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 据统计,自2003年蓄水以来,奉节发生地震14次, 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水 库诱发的地震一般发生在近坝区,它和普通地震的最 大区别是:震源更浅、破坏性更大。而为了治理这些 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经花费了120亿元人民 币。重庆山下库区近一半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石漠 化严重。三峡库区重庆境内有超过一万处隐患点。截 至2010年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截至2010 年5月,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 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 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 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 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 。
对水文的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长江的水文情势有所 改变。库区江段的天然河道形成了水库,水 位抬升,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局部水域泥 沙淤积。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库的调蓄 作用,在枯水期的1~4月,水库下泄流量稍 有增加,汛末10月的流量减少,河道水位及 冲淤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河流水文情 势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有关环 境要素产生影响。
三峡工程 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基本资料
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 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 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 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 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 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 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 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 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 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 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5[1].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1
![5[1].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1](https://img.taocdn.com/s3/m/6e43e18683d049649b665850.png)
知识总结:
三 峡 工 程 对 生 态 环 境 和 名 胜 古 迹 的 影 响 及 对 策 工程生态 环境效应
⑵金沙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作用: 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环境和下游航 运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将成为中国“西电东送”战 略的骨干电源,对实现能源合理配置、改善电源、改善 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⑶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 堪称世界之最。 金沙江水量充沛且稳定,落差大而集中(干流落差 3280米)。水力资源占全国水能总量的16.7%。宜宾以 上称金沙江,流经青、藏、川、滇,石鼓以上为金沙江 上游,石鼓至攀枝花为中游,攀枝花至宜宾为下游。
利的方面。其不利影响又可分为三类: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 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二是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 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三是对于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可以采取有效 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本题中选项B、C错误 较为明显,选项D中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说法是不正 确的,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不能减少水土流失,反过来如在移民过程 中开发不当,会加剧水土流失,但由于工程建成后,用水电代替了火电, 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因此也就减轻了大气污染。
D 处(用字母表示)理 (3)图b适宜建大坝的河段位于 由是 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
【拓展】
4、金沙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
⑴计划在长江金沙江下游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溪 洛渡和向家坝4座电站,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已开 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和向家坝。 溪洛渡水电站:我国第二、世界第三,位于云南永善 县与四川雷波县相接壤的溪洛渡峡谷,1260万千瓦。 向家坝电站:我国第三大水电站,600万KW。位于四 川宜宾县与云南水富县交界出,比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 指标优越,主要表现在工程总投资较低,移民人数少 (仅10万人左右),电价有竞争力。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与对策

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增强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相应对策的了解中认识到,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通过本身的积极行为来减小负面影响。
也从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生态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教具准备1.投影仪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
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
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考点搜索】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问题【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即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作为一个超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
教材对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类说明。
最后,教材简要介绍了三峡工程对三峡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知识纲要三防洪峡三防治血吸虫病工峡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程工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对程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染生的淹没土地、耕地态生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环态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境环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和境加重泥沙淤积名效影响物种生存胜应增加蚊虫孳生古不可逆转的——补救或挽回迹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影响较大的——有效控制的影响较小的——有效防治影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形成新景观响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文物古迹:迁建、保护、抢救【学习策略】1、知识准备:在课前通过查找报刊、书籍和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
2、读图分析:通过读图了解钉螺、中华鲟、白鳍豚的生活习性,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建设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1)防洪: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血吸虫病:三峡工程的建设,将改变钉螺“夏水冬陆”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3)减轻洞庭湖淤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长江中游的水位在洪水期间有所降低,减轻了长江洪水对洞庭湖湖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4)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调节长江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5)调节局部气候:三峡工程的建设,使三峡库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从而调节了三峡地区的局部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三热点分柝峨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_周淑清三峡学院[摘要]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开发性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秽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对策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程举措本质上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是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第一.三峡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最大的生态效益。
长江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
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第二,三峡工程利用清洁的水能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以少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轻酸雨、温室效应等大气危害以及燃煤开采,洗选运输、废渣处理所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
第三.三峡工程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
同时水库将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拓展夜业.扩大和改善鱼类和水生物生栖环境。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口向综合三峡工程修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设施的复建.还要占用7万亩耕园地。
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果不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八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尝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人长江.有的将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已经有所增多,虽然大于二级的地震极少。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长江三峡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近景景观受到~定影响由于水位上升.。
峡’感将减弱.雄”,”险”气势降低.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
第五.三峡大坝会改变库区和长江中。
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主要鱼类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防治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为了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三峡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千秋万代的伟业,笔者认为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在该《条例》中应当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开发’陛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使库区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同等有力的措施。
在库区一些生态环境脆弱.或者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则应当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污染放在优先的位置。
此外,应着重发展市场导向型的新的特色经济.加快库区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第二.坚持移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三峡水库的移民方式.经历了后靠为主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安置方式的转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利。
但要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安全移民目标和维护库区的生态环境规定“外迁移民为主”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外迁移民可以改变库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减轻耕地压力.真正实现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垦殖带来的水土流失,改变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利。
第三,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
在环境污染防治法中必须扬弃末端治理的做法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控制.应在政策.规划和管理各个层次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决策。
加强源头控制制度,废物资源化制度建立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第四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工程本身和移民开发项目以及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的规划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减轻三峡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实施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
从生态学观点看.我们从注重单个的消费者,发展为注重食物链进而发展到注重食物网,乃至区域生态系统。
这就要求人们注重并建立7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产业性要求有新的上层建筑包括新一代环境法律制度与其相适应这就要求在《条例》中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的法律制度.除了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外.还要制定生态工业园区.绿色设计.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产业化、循环型社会基本.生态农业促进.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枣孝文献:[1]王尧:三峡蓄水前后长江水质无明显变化库区地震增多人民日报[N],2004{0I8[2】潘锋:hstp://wwwyellow,rivergovUI黄河网,聚焦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2005-{I一5“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中旬刊】总第515期毓 万方数据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作者:周淑清作者单位:三峡学院刊名:商场现代化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7,""(26)被引用次数:0次1.王尧三峡蓄水前后长江水质无明显变化库区地震增多 20042.潘锋聚焦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 20051.期刊论文戴会超.庞永祥.DAI Huichao.PANG Yongxiang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水力发电学报2005,24(4)三峡工程是在长江上兴建的宏伟工程,它控制了长江上游的全部水量,改变了我国第一大河的水流情势.三峡水库的调洪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荆江干堤可抵御千年一遇洪水.对中游广大平原地区,可避免像1954年那样的洪水灾难重演.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它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最大贡献.此外三峡工程还可向中下游地区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帮助提高中下游河道每年枯水季的通航能力;大坝是安全的;对这一地区的总体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利多于弊.本文对三峡工程蓄水一年来有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进行介绍.2.期刊论文袁国林.YUAN Guo-lin三峡工程的历史回顾与生态环境-科技导报2005,23(10)回顾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具体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即以防洪为三峡工程的第一目标去理解,它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也分析了其不利影响,认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滞后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和最复杂的影响是库尾淤积和坝下游冲刷问题,应该继续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和观测.此外,还对其它负面影响,如地质环境、水环境、移民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学位论文马新辉复杂生态环境数据整合、组织与可视化表达研究——以“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为例200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性、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的生态环境数据基础之上,传统的基于地面的生态环境观测网络,以及手工生态环境数据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管理需求。
同时,早期建立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分散、类型多样、长期积累的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的能力,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信息多局限于常规的文字报告和简单图表等形式,信息含量少,直观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数据的价值,制约了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水平。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为了避免或减缓不利影响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任务是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和今后的运行,为三峡工程建成后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积累完整数据,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及时预警预报。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三峡信息系统”)用于该监测系统不断累积和新产生的海量生态环境数据的管理、分析和评价,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和评价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该系统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遥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数据与方法等建设完成。
生态环境数据具有多学科、多源性、多维性、多样性的特征,同时数据量巨大,是相当复杂的对象。
本文在分析生态环境数据问题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状况的基础上,以复杂生态环境数据为对象,以典型的三峡信息系统为实例,从数据到信息转化中就数据整合与集成、流程建模与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等四个方面开展方法研究,形成如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1)复杂生态环境数据整合与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
数据整合与集成是整个系统建设和今后系统维护的基础,通过分析三峡信息系统中生态环境数据的特点、框架体系,提出了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的提取、转换、清理、装载等整个整合流程的方法,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整合方法,并通过三峡信息系统具体实践,分析了这些整合方法在三峡信息系统中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过程。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解决了平台异构、数据类型不匹配、数据定义差异、数据交叉重复、数据内容与数据编码的不一致等问题;同时,通过格式转换,统一坐标系、高程基准,解决跨带问题,以及数据综合与分幅合并等,实现了空间数据在空间上无缝、时间上连续、属性上一致。
(2)复杂生态环境业务流程建模方法研究。
在对当前通用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生态环境业务流程的建模方法,并分别给出了三峡信息系统中管理型业务流程与生态环境业务流程各自的建模实例。
该方法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融合了常用建模语言的优点,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扩展了一般建模方法所没有的业务流程描述元素-生态环境对象表达方式符号,有助于大型、复杂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
(3)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