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

合集下载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1.经络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络脉系统的基本单位。

2.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和荣脉。

3.经脉是人体的主要经络,共有12条经脉,分别是手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

4.经络的功能包括传输气血、调节阴阳、协调内外、保持人体稳定。

5.经络的特点是其末梢在人体内外连接成网络,并连接了脏腑、组织、器官等,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6.经络的表现形式包括寸口脉搏、舌象、背部皮肤、腹部压痛等。

7.经络的疾病包括经络外感、经络疼痛、经络失调、经络阻塞等。

8.经络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经络针灸、经络推拿、经络排毒、经络贴敷、经络瑜伽等。

9.经络的保健方法包括按揉经络、拍打经络、保持精神愉悦、饮食调理等。

10.经络的病因包括感受外界邪气、情志不畅、内脏功能失调、外伤等。

11.经络证型包括阳证、阴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12.经络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五官观察、手脚掌检查、耳部诊断等。

13.经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

14.经络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有重要意义。

15.经络的疏通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16.经络的疏通方法包括推拿、按摩、针灸、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式。

17.经络的关键穴位包括手太阳膀胱经的“天柱”、“风门”、“膻中”等穴位,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椎”、“涌泉”、“委中”等穴位。

18.经络的运动方式包括推、拿、拉、扭、按等多种手法。

19.经络的药物治疗包括中草药内服、草药外敷等方式。

20.经络的疏通有一定风险,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21.经络的疏通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2.经络的疏通是中医学与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应该普及推广。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中医经络的基本运行原理
1.气血循行: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行走的通道。

气血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的运行是通过气血的推动来实现的。

正常运行的经络能够保证气血的充分供应,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3.液现: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中气血的循行可以通过人体感觉来
体验,即所谓的液现。

当经络气血通畅时,人体可以感到经络区域有温热、舒适感;而当经络气血不畅时,人体会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

4.经络的传导调节作用:中医经络通过穴位和经脉连接着人体的各个
部位和内脏,从而起到传导调节气血和信息的作用。

通过按摩或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以及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

5.虚实辨证:中医经络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通
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运行情况,进而推测疾病的虚实。

根据经络虚实的辨证,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以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中医经络的运行原理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体
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经络理论,中医可以对
人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治疗,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

而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医经络运行机制的理解并发展
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学基础经络

中医学基础经络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
头(面)
手三阳经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手三阴经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经
交足三阴经;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至胸,交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足
2、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食指端(商阳)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
主要内容:
一 、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 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胃别出,上 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
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 脉络),向下穿过膈肌, 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 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 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 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 出腋下(极泉穴H1:腋窝 顶点),沿上肢内侧后缘, 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 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 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H9),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 封穴Liv4: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 前缘处,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 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 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 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 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 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 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 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 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 于头顶部。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用来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人体内部有12条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它们分布于全身,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和四肢百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些经络通过气血的循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特点,中医师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从而进行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

此外,经络还与穴位密切相关,中医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医学也逐渐对经络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络的作用和机制,这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经络的名词解释包括经、络、经络的起源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经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中医理论家就开始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

经络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与脏腑、气血、经络和精神等方面的运行密切相关。

经络包括两部分,即经和络。

经指的是经脉,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通道,分布于全身。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在人体内部运行起着输送气血、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作用。

络指的是络脉,是位于经脉旁边的一种微细血管网状结构。

络脉分布于筋、骨、皮肤等组织中,与经脉形成了血气循环的系统。

络脉与经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和调控。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疾病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色泽等情况,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在治疗中,中医师通过调理经络,可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情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固本培元和抗病能力,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经络在中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经络的理论并未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和科学解释。

这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人体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调节机制等复杂问题,目前科学技术还难以解释和验证。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经络的重要性,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肠

大肠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 1、 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实热症反应在咽 喉至鼻部之间干燥上火或急性发炎; 2、 反应在皮肤毛孔上易出现炎症; 3、 反应在大肠上通常排便次数增加。 注意:大肠经交叉如和肺经同时出现则提示咽喉 的严重病变,如单独出现交叉则提示有大肠的严 重病变(腹泻)。
手阳明大肠经
时 间:5:00—7:00 (卯时)
起止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左右各有20个穴位

能:调节消化系统
失调的症状:手臂酸痛、易胖、肩井
酸 痛、鼻子不适、口干、 口臭、颈肿、便秘、眼睛发黄

肤:肤色暗陈、斑明显、过敏
大肠



大肠:大肠,上呼吸道,鼻咽部,皮肤; 大肠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 大肠经为肺经之腑(辅),虚症会出现毒素 不能排出引起上行的咽喉至鼻部之间的功能衰弱, 抵抗感染力下降; 2、 反应在皮肤上主要是皮肤的毛孔的粗糙,不 光泽; 3、 反应在大肠上主要是大肠排便推动无力;严 重有左侧或右侧的下腹部胀痛感或果冻样粘液便
足阳明胃经
时 间:7 :00—9:00 (辰时) 起止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
左右各有45个穴位

能:调节胃的功能、研磨食物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足阳明胃经
预防及主治疾病:
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痛、 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 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 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 胃肠蠕动过慢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交接规律: 阴阳两经交四末 同名阳经交头面 阴经与阳经交胸中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肺经

肺经实症:近期发生的症状 1、肺主呼吸,肺实热则语音响亮,话多啰嗦; 2、肺主宣发,肺实症则皮肤血液循环过强,出现皮肤发 红,怕热,易出现皮肤过敏; 3、肺主肃降,肺气旺则大肠排便过快; 4、肺在情志主悲,肺实症则会自悲心理会最少,而自负 心理过强; 5、肺藏魄,肺气旺则人说话太自负,喜欢不负责任的承 诺。 注意:肺经交叉一般提示经过了严重的呼吸系统的感染引 起的下呼吸系统的损害;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经脉 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的正经
经络 十五别络——经脉别出的较大分支 系统 络脉 浮 孙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 连属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应区
手太阴肺经
时 间:3:00—5:00 (寅时)
起止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左右各有11个穴位

能:控制呼吸系统
失调时症状:气管、肺不舒服、心悸、
喜吃淡味、耐心差、肤色差
肺经

肺经:下呼吸道,甲状腺,皮肤; 肺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 肺主呼吸,肺虚则语音细小,不愿多说话。 2、 肺主皮毛宣发,肺虚则皮肤血液循环不足, 出现暗黑,不红润。 3、 肺主肃降,肺气虚大肠则排便无力。 4、 肺在情志主悲,肺虚会产生自悲、担心、易 哭泣等心理过重; 5、 肺藏魄,肺虚则人说话无魄力,不敢肯定或 承诺。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心经



心经:头,脑,神志,心脏; 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 心主头脑,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 睡眠不足,脑部供血氧不足引起脑神经衰弱(细胞不活跃 或萎缩); 2、 心主神明,右侧心虚则是因为脑外伤或是长期睡眠 不足引起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 3、 心主血脉,会由思维不活跃引起心脏功能的下 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 1、 心主头脑,左侧出现实症则是因为长期用脑过度或 是精神压力大引起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 液循环不良; 2、 心主神明,右侧由于短期的用脑过度或是精神压力 大引起的血脉上冲于脑导致脑部的压力大和血液循环不良。 3、 心主血脉,会由思维过于紧张兴奋引起心律不齐。 注意:心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脑部气血不通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为主干 经深 经粗
1、
络为分支 经少 4、 络多
2、
络浅 经多直行 5、
3、
络细
络多纵横交错
经络
经络:如同路,有航空线、铁路、高速路、公路、乡间小路…路长期使用 路况 会逐渐不好,车辆受阻,保持经络畅通,好比是对路的养护,是令身体健 康的前提,经络是人体气 百 百血运行的通 气:如同运输工具,有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如果说运输工具是物质,通 经济发展的保障,气就是人体内的物资,是人体健康的营养保障。
六条阳经分布于 四肢外侧和头面、躯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排列顺序

↓ 大肠 阳明 前 太阴 肺 三焦 少阳 中 厥阴 心包 小肠 太阳 后 少阴 心

↓ 胃 阳明 前 太阴 脾 胆 少阴 中 厥阴 肝 膀胱 太阳 后 少阴 肾


春 夏
温 热
干 燥

明 亮
亢进 兴奋 动 上升 化气 衰退 抑制 静 下降 成形


秋 冬
寒 凉
湿 润

晦 暗
阴阳由日月所引申的属性特点:
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无形的 明亮的 兴奋的 …… 静止的 内向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有形的 晦暗的 抑制的
属阳
属阴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人体部位 脏腑组织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 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 肺 络 大肠 足太阴脾经属 脾 络 胃 手少阴心经属 心 络 小肠 足少阴肾经属 肾 络 膀胱 手少阳三焦经属 三焦 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 胆 络 肝
手阳明大肠经属 大肠 络 肺 足阳明胃经属 胃络脾 手太阳小肠经属 小肠 络 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 膀胱 络 肾 手厥阴心包经属 心包 络三焦 足厥阴肝经属 肝络胆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 经脉: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 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
脏腑 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
阴阳 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如: 将隶属于五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将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以立正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标准。 六条阴经分布于 四肢内侧和胸腹 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 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 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 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
面部疾患:座疮、黄褐斑、头痛、眼 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 炎
其他疾患:中风后遗症、慢性阑尾炎、 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经脉所过 的关节肌肉病
胃经



胃经:胃肠道,乳房,膝关节; 胃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胃虚会有消化慢,膝盖酸软无力,严重有腹胀; 2、女性胃经虚症则在经期来临时乳房胀痛。 3、有时老人还有严重的膝盖骨的病变。 胃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 1、大多由近期饮食过于刺激饱胀引起;会有胃部不适, 严重会有胃痛症状; 2、女性会有乳房肿块(小叶增生)。 注意:胃经交叉提示胃病的疼痛发作期。
奇经八脉的循行与作用
5、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具 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6、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于督脉,具有 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7、阴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呲与 阴脉会合, 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8、阳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呲与 阴脉会合, 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奇惊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 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其它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 督脉之中
交会,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2、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 之交会,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 之海”
3、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 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 或“血海” 4、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 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敏、拉
肚子、便秘、月经不调
脾经




脾经:消化道,免疫及内分泌,糖尿病,肌肉; 脾胰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 1、脾胰主运化,脾虚(胰岛素分泌不足)则人能量(糖,蛋白质, 脂肪)的转化太慢,全身各大器官(心肝脾肺肾)营养的输送太慢, 人出现全身无力状态; 2、脾胰主升清,营养物质向上输布能力差,所以头晕,面唇发暗; 3、脾胰主统血,脾虚则人易出现皮下出血如大腿部皮下青紫斑; 4、脾胰主肌肉,脾虚多见于肌肉松弛;内脏下垂(胃下垂); 5、脾胰在情志主思,脾虚的人则思虑多而行动实干少,且多梦; 6、脾藏意,脾虚则此人行事易出现犹豫不定的状态,做事不能持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