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ppt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PPT

少泽穴
位于小指末节尺侧 ,距指甲角0.1寸。
后溪穴
位于手掌尺侧,微 握拳,小指本节后 的凹陷处。
养老穴
位于前臂后区,腕 背横纹上1寸,尺骨 头桡侧凹陷处。
穴位的功能与作用
少泽穴
清热利咽,通乳。主治咽喉肿痛,乳汁少 ,乳腺炎等。
养老穴
清头明目,舒筋活络。主治目视不明,头 痛等。
阳谷穴
明目安神,通经活络。主治头痛,目眩, 耳鸣等。
缓疲劳、缓解疼痛。
艾灸疗法
对手太阳小肠经的特定穴位进 行艾灸,可以温通经脉、调和
气血。
拔罐疗法
对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进行拔 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刮痧疗法
对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进行刮 痧,可以舒筋活血、缓解疲劳
。
预防手太阳小肠经疾病的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
避免手部受到寒冷刺激,特别 是在冬季要注意手部的保暖。
中医经络之—手太阳小肠经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手太阳小肠经概述 •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 • 手太阳小肠经的病理变化 • 手太阳小肠经的保养与保健
01
手太阳小肠经概述
手太阳小肠经的起源和历史
手太阳小肠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其起源 可追溯至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手太阳小肠经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手太阳小肠经的理论和实践在历代中医名家,特别是明清时 期的医家们的努力下,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这 些研究为现代中医经络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太阳小肠经的生理功能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负责吸收胃腑渗下的水谷精微,将其传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 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手太阳小肠经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温煦肢体等 作用。
经络学说ppt

经络配伍在中药方剂中的作
用
经络配伍在中药方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经络学 说指导,中药方剂可以针对病变部位和性质进行针对 性治疗。例如,针对心经病变的失眠、心悸等症状, 可以使用养心安神的中药;针对肝经病变的胁肋疼痛 等症状,可以使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此外,经络配伍 还可以调和药性、增强疗效,使中药方剂发挥更好的 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药物
如黄芪、淫羊藿、女贞子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 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06
经络学说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结词
近年来,经络学说在现代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 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络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运用现 代科技手段对经络实质进行了探讨和证实。
经络学说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经络学说简介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络系统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经络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经络学说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
01
经络学说简介
经络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经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奇经有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等。
经络系统与脏腑的关系
1
经络系统与五脏六腑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2
经络系统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连 接在一起,通过气血津液的滋养和调节,维持 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3
经络系统对于脏腑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通 过经脉和络脉的传导,对脏腑器官进行生理和 病理的调控。
经络系统与气血的关系
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调 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经络

第四章 经 络
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 ----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系统。
经 --- “路径”,经络的主干,大而直。 络 --- “网络”,经脉的分支,细小而纵横交错。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十二正经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复习题
1、什么是经络?经络有什么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什么?其走向和分布有什
么规律? 3、什么是奇经八脉?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督、任、冲、带四条经脉大体分布在哪里?
各有什么功能?
[张红林,首都医药,2012,(10):46]
病案举例(经脉流注)
童某,男,17岁,学生。主诉:定时腹大神昏已月 余。每于午夜2时,先呵欠数声,旋即腹大如鼓, 继而昏不知人,喊之不应,推之不动,待至3时 左右,上叹气,下矢气,腹大逐渐消除,神志清 醒,一如常人,余时如常。察面色晦暗,神情默 默,形体稍瘦,时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淡苔 薄白。细问之,知曾遇一大蛇横卧路中,惊吓不 已。
后病家信告,药后其病未复发。
[湖北中医,1988,(2):32]
病案举例[冠心病]
赵×,女,70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8年在右室的血管 上装了两个支架。每天下午、夜间频发心前区闷痛,每 日发作在3~5次以上。发作的时候,先感到右手虎口胀 痛,然后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向上发展,随后心前区闷痛。 心绞痛缓解后,右上臂酸胀也跟着缓解。气短乏力,心 悸,劳累则心绞痛必发,每次大便也必发。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心悸气短,心气虚也;右臂胀痛沿手太阴肺经上 行,当为肺气虚,气虚不能行血脉。故证属心肺气虚。
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 ----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系统。
经 --- “路径”,经络的主干,大而直。 络 --- “网络”,经脉的分支,细小而纵横交错。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十二正经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复习题
1、什么是经络?经络有什么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什么?其走向和分布有什
么规律? 3、什么是奇经八脉?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4、督、任、冲、带四条经脉大体分布在哪里?
各有什么功能?
[张红林,首都医药,2012,(10):46]
病案举例(经脉流注)
童某,男,17岁,学生。主诉:定时腹大神昏已月 余。每于午夜2时,先呵欠数声,旋即腹大如鼓, 继而昏不知人,喊之不应,推之不动,待至3时 左右,上叹气,下矢气,腹大逐渐消除,神志清 醒,一如常人,余时如常。察面色晦暗,神情默 默,形体稍瘦,时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舌淡苔 薄白。细问之,知曾遇一大蛇横卧路中,惊吓不 已。
后病家信告,药后其病未复发。
[湖北中医,1988,(2):32]
病案举例[冠心病]
赵×,女,70岁。患冠心病20余年,2008年在右室的血管 上装了两个支架。每天下午、夜间频发心前区闷痛,每 日发作在3~5次以上。发作的时候,先感到右手虎口胀 痛,然后沿着手臂内侧前缘向上发展,随后心前区闷痛。 心绞痛缓解后,右上臂酸胀也跟着缓解。气短乏力,心 悸,劳累则心绞痛必发,每次大便也必发。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心悸气短,心气虚也;右臂胀痛沿手太阴肺经上 行,当为肺气虚,气虚不能行血脉。故证属心肺气虚。
中医经络之——手太阴肺经完整版PPT

太渊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 疾病,也可用于治疗腕部疼痛
、手腕无力等症状。
03
CHAPTER
手太阴肺经的实践应用
手太阴肺经的按摩方法
按摩肺经的穴位
注意事项
如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 孔最、列缺等,可以缓解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状。
按摩时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和疼 痛,同时注意保暖,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手太阴肺经与四季养生
春季养肝与肺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肝气与肺气相应,养 肝的同时也要注意养肺
。
夏季养心与肺
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 汗,耗伤津液,需注意
养心同时也需养肺。
秋季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是养肺 的最佳季节,应多食用
润肺、养肺的食物。
冬季养肾与肺
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 藏,需注意养肾同时也
需养肺。
饮食调养
多食用具有润肺、养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 耳等,以保持肺脏的滋润。
针对不同体质的手太阴肺经调理
气虚体质
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糯米、黄豆、鸡肉等,以增强肺气。
阴虚体质
多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蜂蜜、豆腐、鸭肉等,以滋润肺阴。
痰湿体质
多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冬瓜、海带、瘦肉等,以祛痰湿,促进 气血流通。
历史
手太阴肺经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医 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历代医家 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调节呼吸
手太阴肺经主要负责调节 呼吸功能,维持呼吸道的 通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
促进气血流通
手太阴肺经与全身气血流 通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气 血运行,维持身体健康。
增强免疫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 疾病,也可用于治疗腕部疼痛
、手腕无力等症状。
03
CHAPTER
手太阴肺经的实践应用
手太阴肺经的按摩方法
按摩肺经的穴位
注意事项
如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 孔最、列缺等,可以缓解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状。
按摩时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和疼 痛,同时注意保暖,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
手太阴肺经与四季养生
春季养肝与肺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 ,肝气与肺气相应,养 肝的同时也要注意养肺
。
夏季养心与肺
夏季炎热,人体容易出 汗,耗伤津液,需注意
养心同时也需养肺。
秋季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是养肺 的最佳季节,应多食用
润肺、养肺的食物。
冬季养肾与肺
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 藏,需注意养肾同时也
需养肺。
饮食调养
多食用具有润肺、养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 耳等,以保持肺脏的滋润。
针对不同体质的手太阴肺经调理
气虚体质
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糯米、黄豆、鸡肉等,以增强肺气。
阴虚体质
多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蜂蜜、豆腐、鸭肉等,以滋润肺阴。
痰湿体质
多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冬瓜、海带、瘦肉等,以祛痰湿,促进 气血流通。
历史
手太阴肺经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医 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历代医家 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手太阴肺经的生理功能
01
02
03
调节呼吸
手太阴肺经主要负责调节 呼吸功能,维持呼吸道的 通畅,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
促进气血流通
手太阴肺经与全身气血流 通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气 血运行,维持身体健康。
增强免疫力
中医基础理论10经络-PPT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 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 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大转子部,当环 跳穴),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 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 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分出,经手 背走向食指桡侧端(商 阳穴),交于手阳明大 肠经。
手太阴肺经主治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 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 腕痛。
2.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 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 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 大肠。
至阴
[属性]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跟角旁0.1寸。 [主治]头面五官疾;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 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 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 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 络膀胱。
中医药学基础
经络
▪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 便错。”
经络
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 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 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课件

消费群体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消费群体以中 青年女性为主,但未来市场将逐渐 扩大到男性、老年人等更广泛的群 体。
行业规模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医经络面 部美容行业的规模将不断增长,有 望成为美容行业的重要分支。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技术创新
科技融合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将与现代科技 相结合,如光电技术、生物技术
刺激经络穴位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促进气血流通,改善面部肌肤的 微循环。同时,调节内分泌系统,平衡激素水平,从而改善肌肤状况。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优势
优势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优势在于其安全、自然、有效的特点。它采用非侵入性的方 法,不损伤肌肤,无副作用。同时,通过调节人体自身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 果,使肌肤恢复自然健康的状态。
注意事项
穴位按压法需要掌握正确的穴位位置和按压方法,以免误伤经络或穴位。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身体内部的 气血和脏腑功能,改善面部健康和美 容效果。
详细描述
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 身体内部的气血和脏腑功能的中医治 疗方法。在面部美容中,针灸疗法可 以刺激面部的穴位,调节面部气血和 脏腑功能,改善面部健康和美容效果 。针灸疗法对于一些面部皮肤问题如 痤疮、黄褐斑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概述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方法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实践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案例分析 •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未来发展
01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概述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的定义
定义
中医经络面部美容是一种通过调节人体经络,改善面部肌肤 状况的美容方法。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 进气血流通,改善面部肌肤的微循环,从而达到美容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 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 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统图】 (内)
经络
(外)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