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框架结构

合集下载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书目录1、单层或多层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32、课程设计计算书 72.1设计资料 7 2.2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82.3荷载计算 102.4内力计算 162.5内力组合 282.6截面设计 322.6.1梁的截面配筋 322.6.2柱的截面配筋 373、参考文献资料 431 .单层或多层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1.1设计任务1.1.1设计题目:某大学学生宿舍框架结构设计1.1.2设计条件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学生宿舍,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其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分别如图1-1、图1-2所示,L1=5.4m(5.7m、6m),H1=4.2m(4.5m)。

楼面和屋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结构;屋面采用柔性防水,屋面构造层的恒载标准值为 3.24 kN/㎡;屋面为上人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0kN/㎡(3kN/㎡、4kN/㎡);楼面构造层的恒载标准值为1.56kN/㎡;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2.0kN/㎡(2.5kN/㎡、3kN/㎡);墙体采用灰砂砖,重度γ=18kN/m3,外墙贴瓷砖,墙面重0.5kN/㎡,内墙面采用水泥粉刷,墙面重0.36kN/㎡;木框玻璃窗重0.3kN/㎡,木门重0.2kN/㎡;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级别请自行选择。

建设地点位于某城市郊区,底层为食堂,层高5.0m,2~7层为学生宿舍,层高4.2m,室内外高差ω=0.5kN/㎡(0.45kN/㎡、0.4kN/㎡)。

试对该结0.6m,基础顶面标高-1.500m。

基本风压。

构进行结构设计,不考虑抗震设防图1-1 标准层平面图1.1.2 设计内容(1)确定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用;(2)荷载计算;(3)对一榀框架进行内力分析、计算及组合;(4)框架构件截面设计。

图1-2 I—I剖面图1.1.3设计成果(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应装订成册,要求打印(严禁复印),应包括以下内容:1)封面:包括课程设计名称、学院(系)及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姓名,以及编写日期等。

结构力学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结构力学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

结构力学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书姓名:× ×学号:U2021158××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0905班指导老师:龙晓鸿完成时间:2021年12月结构力学课程作业土木0905 xx 结构力学课程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一、任务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以及各结点的转角和侧移。

2. 计算方法:(1)用近似法复算:水平荷载作用用D值法复算,竖向荷载作用用分层法复算。

(2)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4.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二、结构形式及基本数据1. 计算简图:如图2-1所示。

2. 基本计算参数材料弹性模量:E7h?3.2?10kN/m2 构件尺寸:柱:底层:b?h?500?500mm其它层:b?h?450?450mm2 梁:边梁:b?h?250?500mm2中间梁:b?h?250?400mm2 边跨:L1?4.5m 中跨:L2?2.4m 底层层高:H1?4.5m 其他层高:H2?3.6m竖向荷载:恒载 g221=23kN/m,g2=20kN/m活载 q221=15kN/m,q2=6kN/m水平活载: Fp1=32kN,FP2=18kN1土木0905 xx 结构力学课程作业3. 荷载分组:(1)计算水平荷载(见图2-2)(2)计算竖向恒载(见图2-3);(3)计算竖向活载:按每跨单独作用活载,分十种情况分别计算(见图2-4)。

H2H2H2H2H1L1L2图2-1 计算简图 g2g1g1g1g1图2-3 竖向荷载作用(恒载) 4. 各构件的线刚度:i?EIL,其中I?b?h312Fp2Fp1Fp1Fp1Fp1 图2-2 水平荷载作用q2q1 图2-4竖向荷载作用(活载)2土木0905 xx 结构力学课程作业1) 左边梁:I1?EI1L1112?0.25?0.5?2,6?10m3?34FP2=18kN1i12i23i4i26i4i29i4i212i4i215i318i1??3.2?10?2.6?104.57?3i4?18489kN ?mi44FP1=32kNi152) 右边梁:I2?EI2L2112?0.25?0.40?1.33?10m3?34i4FP1=32kNi47i1i18i2??3.2?10?1.33?102.47?3?17778kN?mi4FP1=32kNi410113) 底层柱:I3?EI3H1112?0.5?0.5?5.2?10m3?34i4FP1=32kNi413i114i3??3.2?10?5.2?104.57?3?36978kN?mi34i31617图2-54) 其它层柱:I4?EI4H21127?0.45?0.45?3.42?10m3?3i4??3.2?10?3.42?103.6?3?30375kN?m三、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一)用D值法计算1、由D值法计算柱的剪力值一层以上:D?i2?i?12i4H22i1i4i2i4 其中:i?i1?i2i4 (中柱) i?12i3H21或 (边柱)底层:D?0.5?i2?i?i1i3i2i3其中:i?i1?i2i3 (中柱) i?或 (边柱)如下表所示:表3-13土木0905 xx 结构力学课程作业层数 1-4 2-5 3-6i?2?184892?30375?0.609i?2?(18489?17778)2?30375?1.194i?2?177782?30375?0.585D1=0.6092+0.609) 2?30375D2=1.1942+1.1942?30375D3=(?0.5852+0.5852?30375 (?123.3 123.6)2(?123.3)123.6)2123.3 123.62))5 =7087.462?( =11354.815?(=6876.614?( FQ=D3D1?D2?D3?18FQ=D2D1?D2?D3?18FQ=D3D1?D2?D3?18 ?5.039kN ?8.072kN?4.889k N 4-7 i?2?184892?30375?0.609 5-8 2?(18489?17778)2?30375 6-92?17778?0.585 i??1.194 i?2?30375 D1=0.6092+0.6092?30375 D2=(?1.1942+1.194)2?30375 D3=(?0.5852+0.5852?30375 4 (?123.3) 123.62123.3123.3)123.62=7087.462?() =11354.815?(123.6)2=6876.614?()FQ=D3D1?D2?D3?50 FQ=D2D1?D2?D3?50 FQ=D3D1?D2?D3?50 ?13.996kN?22.424kN?13.580kN7-10 8-11i?2?(18489?17778)2?30375?1.194 9-12 i?2?177782?30375?0.585i?2?184892?30375?0.609 3表3-1续4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一、结构方案设计(一)、结构平面布置:结构设计者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和造型的要求,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

结构布置基本原则为结构受力合理;传力体系简单明确。

结构平面布置内容包括框架梁、柱布置;非框架梁布置;楼、屋面板布置;以及其它构件布置。

框架的布置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1)、横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梁承担,用纵向连系梁连接各榀横向框架。

(2)、纵向承重体系——竖向荷载主要由纵向框架梁承担,用横向连系梁连接各榀纵向框架。

(3)、双向承重体系——纵、横向框架梁均要承担楼板传来的竖向荷载,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宜采用此方案。

非框架梁一般优先布置于墙下和较重设备下,然后再根据楼板的大小和框架承重体系布置。

(二)、构件的材料及施工方法:框架结构梁、板、柱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目前框架梁、柱混凝土等级通常采用C30及以上。

多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相同的混凝土等级;高层框架结构梁、板、柱常采用不同的混凝土等级。

梁、柱主筋常采用热轧II级钢筋;箍筋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现浇板、楼梯构件及非主结构构件常采用热轧I级钢筋。

在抗震设防区,全现浇框架被广泛采用,也可采用现浇装配整体式框架。

(三)、构件截面估算:1、梁高h b:主、次梁交接时,主梁梁高一般比次梁梁高大50mm以上。

框架梁、非框架主梁h b=(1/8~1/12)l(l为梁的跨度)连系梁、次梁h b=(1/12~1/15)l(l为梁的跨度)2、梁宽b b:框架梁和主梁梁宽一般不小于250mm;次梁梁宽一般不小于200mm。

b b=(1/2~1/3)h b3、框架柱截面尺寸:框架柱截面尺寸一般按轴压比估算;但不小于400mmX400mm。

轴力N可按柱受荷面积以板面综合荷载12/M2~14/M2计算;柱面积A按下式算出后可适量放大1.1~1.2倍。

N/Af c≤0.9(三级框架)4、现浇板厚度:连续板h=(1/30~1/40)l0;悬臂板h=(1/10~1/12)l0;其中l0为板的跨度。

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框架结构

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框架结构

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日期: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指导书一. 任务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2. 计算方法:(1)用近似法计算:手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分层法计算; (2)最好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最好对比手算与电算,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3.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计算简图:如图(一)所示。

4. 基本计算参数材料弹性模量:723.010/E kN m =⨯竖向荷载: 恒载 21=21/g kN m ,22=17/g kN m 5 荷载分组:(1)只计算竖向恒载(见图二);图一 图二本组计算的结构其计算简图如图一所示,基本数据如下:混凝土弹性模量:723.010/h E kN m =⨯杆件尺寸:m L 5.51= m L 7.22= m H 5.41= m H 6.32= 柱:底 层:25555b cm h ⨯=⨯ 其它层:25050b cm h ⨯=⨯ 梁:边 梁:24525b cm h ⨯=⨯中间梁:23525b cm h ⨯=⨯竖向均布恒载:恒载: 2/211g m kN = 2/172g m kN =(见图二)各杆件的线刚度: 123h b I L EI i ⨯==,其中 边 梁:4m 3109.112345.025.01-⨯=⨯=Im kN LEI i •=-⨯⨯⨯==103645.53109.17100.3111中间梁: 4m 3109.012335.025.02-⨯=⨯=Im kN LEI i •=-⨯⨯⨯==100007.23109.07100.3222底层柱: 4m 3106.712355.055.03-⨯=⨯=I`m kN HEI i •=-⨯⨯⨯==506675.43106.77100.3133其它层柱:4m 3102.51235.05.04-⨯=⨯=Im kN HEI i •=-⨯⨯⨯==433336.33102.57100.3244二.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计算简图如图三所示。

结构力学 三层框架

结构力学 三层框架

结构力学三层框架
结构力学是研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
它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结构力学中,我们可以将
其理解为一个三层框架,分别是静力学、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

首先,静力学是结构力学的基础,它研究结构在静力平衡条件
下的力学性质。

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平衡条件、力的合成和分解、杆件内力分析等。

通过静力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结构内部的受
力情况,为后续的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分析提供基础。

其次,弹性力学是结构力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结构在外力作
用下的弹性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

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是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通过弹性力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结构在
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为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最后,塑性力学是结构力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它研究结构在超
过一定应力范围内的变形和破坏规律。

塑性力学的理论基础是材料
的屈服和流动规律,通过塑性力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结构在超
载情况下的变形和破坏机制,为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总之,结构力学的三层框架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静力学为结构受力情况的分析提供基础,弹性力学为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的分析提供基础,塑性力学为结构超载情况下的变形和破坏机制提供基础。

这三层框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结构力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hust结构力学课设

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hust结构力学课设

《结构力学》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书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专业班级:土木工程0905班****:***学号:U***********:***完成时间:2011-11-28一. 任务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2. 计算方法:(1)用近似法复算:水平荷载作用用D 值法复算,竖向荷载作用用分层法复算。

(2)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4.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二、计算简图及基本数据本次计算的结构其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基本数据如下。

各构件的线刚度:,其中 底层柱:(b ×h )=550mm ×550mm; 其它柱:(b ×h )=500mm ×500mm;EI i L =312b h I ⨯=竖向荷载:恒载:21=23/g kN m ,22=20/g kN m活载: 21=15/q kN m ,22=6/q kN m水平荷载: 活载:=32p F kN 1,2=18P F kN 边跨L1/m 4.8 边跨L2/m 3.0左边梁:(b ×h )=250mm ×450mm; 右边梁:(b ×h )=250mm ×500mm;左边梁: I 1=0.25×0.45312=1.8984×10−3 m 4i 1=EI 1L 1=3.2×107×1.8984×10−34.8=12656.25kNm右边梁: I 2=0.25×0.5312=2.6042×10−3 m 4i 2=EI 2L 2=3.2×107×2.6042×10−33=27777.77 kNm底层柱: I 3=0.55×0.55312=7.6255×10−3 m 4i 3=EI 3L 3=3.2×107×7.6255×10−34.8=50836.79 kNm其它层柱:I 4=0.5×0.5312=5.2083×10−3 m 4i 4=EI 4L 4=3.2×107×5.208×10−33.6=46296.31 kNm1 计算水平荷载F F F F F 图1-1ABCFEDIHGLK JON MRQPi 1i 1i 1i 1i 1i 2i 2i 2i 2i2i 3i 3i 3i 3i 3i 3i 3i 3i 3i 3i 3i 3i 4i 4i 4F S1=18kNF S2=50kN F S3=82kN F S1=146kNF S3=114kN图1-2表1-2过计算可以得到弯矩值。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2011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2011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题目:多层框架结构设计2.设计资料:(1)某四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楼板、现浇框架承重,并选择横向承重方案。

底层平面图见附图。

(2)建筑物层高:底层层高为3.9m,2-4层层高为3.3m。

(3)基本风压:w0=0.3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4)雪荷载:雪荷载标准值s0=0.30 kN/m2。

(5)该地区为非地震区,不考虑抗震设防。

(6)恒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

(7)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30;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均采用HRB335级热轧钢筋(d≥12mm),箍筋及构造钢筋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

3.设计内容:(1)确定横向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并选一榀横向框架完成以下设计计算。

(2)荷载计算:①竖向荷载计算(恒荷载、活荷载);②水平风荷载计算。

(3)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4)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和侧移验算。

(5)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

4.设计基本要求(1)完成并提交一本设计计算书(应写明有关的计算过程及计算简图、计算表格等)。

(2)绘制一榀框架结构的配筋立面图(比例1:50),并绘制出有关的横截面配筋图(比例1:10-1:20)。

(3)图纸要求:1张A2(线形、字体应符合制图规范)。

5.有关建筑做法及设计分组情况(1)楼面使用活荷载内走道(中间跨):2.5kN/m2,其余房间2.0kN/m2。

(2)楼面面层及顶棚做法(3)填充墙做法(4)柱网尺寸开间一律为3.9m,跨度尺寸分组如下。

(5)分组情况注:学号从43号起按学号依次为1,2,3~~~~号设计。

(6)其他①室内外高差450mm;基础顶面标高为-0.900m。

②屋面做法:不上人屋面(活荷载0.5kN/m2),卷材防水(有保温层,二道。

第三章多层框架结构结构设计

第三章多层框架结构结构设计

3. 在地震区,当建筑物平面复杂、不对称并且各部分刚度、帮 助
质量相差悬殊时,为减小震害可以设置___________缝。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3章
§3.2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力 与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
3.1.2 多层框架结构的分类 一、计算单元 横向框架的间距、荷载和侧向刚度都相同,可取有代 表性的中间一榀框架作为计算单元。中列柱纵向框架 的计算单元宽度可取两侧跨距的一半;边列柱纵向框 架的计算单元可取一侧跨距的一半。 竖向荷载近似采用分层法,水平荷载近似采用反弯点 法和D值法。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3章
➢ 妥善地处理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 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 施工简便; ➢ 经济合理。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3章
二、 柱网布置
▪ 柱网布置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柱网布置的方法可分为内廊式、等跨式、对 称不等式等几种。厂房柱距大多采用6m, 故柱网形式主要取决于柱距。
造、方便施工、降低造价、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 主 页
刚度。 避免设缝的措施:在建筑设计时, 采用调整平面
形状、尺寸、体型等措施;在结构设计时,可采用选
目录 上一章
择节点连接方式,配置构造钢筋、设置刚性层等措施;
在施工方面,可采取分阶段施工、设置后浇带、做好 保温隔热层等措施,来防止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沉
三、 变形缝
防震缝 当房屋平面复杂、立面高差悬殊、各部分质量和刚度 截然不同时,应设置防震缝。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其沉降缝和伸缩缝均应符 合防震缝要求,并尽可能三缝合并设置。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姓名:班级:学号:任课教师:日期: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指导书一. 任务1. 求解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2. 计算方法:(1)用近似法计算:手算竖向荷载作用下分层法计算; (2)最好用电算(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复算。

(3) 最好对比手算与电算,就最大相对误差处,说明近似法产生误差的来源。

3. 将手算结果写成计算书形式。

计算简图:如图(一)所示。

4. 基本计算参数材料弹性模量:723.010/E kN m =⨯竖向荷载: 恒载 21=21/g k N m ,22=17/g kN m 5 荷载分组:(1)只计算竖向恒载(见图二);图一 图二本组计算的结构其计算简图如图一所示,基本数据如下:混凝土弹性模量:723.010/h E kN m =⨯杆件尺寸:m L 5.51= m L 7.22= m H 5.41= m H 6.32= 柱:底 层:25555b cm h ⨯=⨯ 其它层:25050b cm h ⨯=⨯ 梁:边 梁:24525b cm h ⨯=⨯中间梁:23525b cm h ⨯=⨯ 竖向均布恒载:恒载: 2/211g m kN = 2/172g m kN =(见图二)各杆件的线刚度: 123h b I L EI i ⨯==,其中 边 梁:4m 3109.112345.025.01-⨯=⨯=Im kN LEI i ∙=-⨯⨯⨯==103645.53109.17100.3111中间梁: 4m 3109.012335.025.02-⨯=⨯=Im kN LEI i ∙=-⨯⨯⨯==100007.23109.07100.3222底层柱: 4m 3106.712355.055.03-⨯=⨯=I`m kN HEI i ∙=-⨯⨯⨯==506675.43106.77100.3133其它层柱:4m 3102.51235.05.04-⨯=⨯=Im kN HEI i ∙=-⨯⨯⨯==433336.33102.57100.3244二.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计算简图如图三所示。

图三用分层法计算:本结构可以分顶层、中间层和底层三个部分进行分别计算,如图四所示),然后再迭加即可。

底层中间层顶层图四1、顶层弯矩计算由于结构与荷载均为对称,因此可以取半结构进行计算,其计算简图如图五所示。

图五1)计算分配系数柱的线刚度i 乗折减系数0.9、传递系数C 为1/3。

结点“1”:210.0)10364433339.0(410364412=+⨯⨯⨯=μ790.0)10364433339.0(4433339.0415=+⨯⨯⨯⨯=μ结点“2”:191.0103644433339.0410000210364421=⨯+⨯⨯+⨯⨯=μ092.0103644433339.04100002100002'22=⨯+⨯⨯+⨯⨯=μ717.0103644433339.04100002433339.0426=⨯+⨯⨯+⨯⨯⨯=μ2)计算固端弯矩m 42.854kN 125.51712ql 221221∙-=⨯-=-=-=F FM Mm 10.328kN 335.1173ql 2222∙-=⨯-=-='F Mm 5.164kN 335.1176ql 2222∙-=⨯-=-='FM3)弯矩分配表3 顶层弯矩分配2、中间层弯矩计算同理可取半结构进行计算,其计算简图如图六所示。

图六1)计算分配系数柱的线刚度乗折减系数0.9。

结点“5”:118.0)103642433339.0(410364456=+⨯⨯⨯⨯=μ441.0)103642433339.0(4433339.045951=+⨯⨯⨯⨯⨯==μμ结点“6”:192.01036442433339.0410000210364465=⨯+⨯⨯⨯+⨯⨯=μ092.01036442433339.0410000210000266=⨯+⨯⨯⨯+⨯⨯='μ358..01036442433339.04100002433339.0410662=⨯+⨯⨯⨯+⨯⨯⨯==-μμ2)计算固端弯矩m 52.938kN 125.52112ql 226556∙-=⨯-=-=-=F FM Mm 12.758kN 335.1213ql 2266∙-=⨯-=-='F Mm kN 379.6635.1216ql 2266∙-=⨯-=-='FM3)弯矩分配表4 中间层弯矩分配3、底层弯矩计算同理可取半结构进行计算,其计算简图如图七所示。

图七1)计算分配系数上层柱的线刚度乗折减系数0.9,底层柱的线刚度不需折减。

结点“17”:104.0)5066710364433339.0(410364418-17=++⨯⨯⨯=μ390.0)5066710364433339.0(4433339.0413-17=++⨯⨯⨯⨯=μ506.0)5066710364433339.0(450667421-17=++⨯⨯⨯=μ结点“18”:103.05066710364433339.0410000210364417-18=++⨯⨯+⨯⨯=(μ047.05066710364433339.0410000210000281-18=++⨯⨯+⨯⨯='(μ480.05066710364433339.0410000250667422-18=++⨯⨯+⨯⨯=(μ370.05066710364433339.04100002433339.0414-18=++⨯⨯+⨯⨯⨯=(μ2)计算固端弯矩m 52.938kN 125.52112ql 2217181817∙-=⨯-=-=-=--F FMMm 12.758kN 335.1213ql 2281-18∙-=⨯-=-='FMm kN 379.6635.1216ql 2218-81∙-=⨯-=-='FM3)弯矩分配表5 底层弯矩分配柱子杆端弯矩迭加见图八,结点不平衡力矩一次分配及杆端最终弯矩计算见图九,弯矩图见图十。

图八图九38.42638.51828.38441.62152.97124.58752.97128.38424.58752.37526.81225.56350.29426.64823.64613.95410.33212.54715.08719.86847.50217.71517.82114.12849.66417.78317.78314.11849.68416.52220.04513.79450.36128.35013.27143.03153.15653.15653.15653.15615.49119.13619.13619.13619.13638.42638.51828.38441.62152.97124.58752.97128.38424.58752.37526.81225.56350.29426.64823.64613.95410.33212.54715.08747.50217.71517.82149.66417.78317.78349.68416.52220.04550.36128.35043.03153.15653.15653.15653.156()M kN m图十三、电算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

1、求解步骤1)在“命令”菜单中选择“问题定义”,给所要求解的问题命名;2)在“命令”菜单中选择“结点”,输入相关的结点信息;3)在“命令”菜单中选择“单元”,根据已有的结点数据进行单元定义;4)在“命令”菜单中选择“结点支承”,输入正确的结点支承及位移约束条件;5)在“命令”菜单中选择“荷载信息”,输入框架所承受荷载;6)在“命令”菜单中选择“单元材料性质”,填写单元抗弯刚度等内容;7)在“求解”菜单中选择“内力计算”,得到相应内力图。

2、输入的计算参数竖向荷载作用TITLE,框架内力计算结点,1,0,0结点,2,4.5,0结点,3,7.2,0结点,4,11.7,0结点,5,0,-3.6结点,6,4.5,-3.6结点,7,7.2,-3.6结点,8,11.7,-3.6结点,9,0,-7.2结点,10,4.5,-7.2结点,11,7.2,-7.2结点,12,11.7,-7.2结点,13,0,-10.8结点,14,4.5,-10.8结点,15,7.2,-10.8结点,16,11.7,-10.8结点,17,0,-14.4结点,18,4.5,-14.4结点,19,7.2,-14.4结点,20,11.7,-14.4结点,21,0,-18.9结点,22,4.5,-18.9结点,23,7.2,-18.9结点,24,11.7,-18.9单元,1,2,1,1,1,1,1,1单元,2,3,1,1,1,1,1,1单元,3,4,1,1,1,1,1,1单元,1,5,1,1,1,1,1,1单元,5,6,1,1,1,1,1,1单元,6,7,1,1,1,1,1,1单元,7,8,1,1,1,1,1,1单元,5,9,1,1,1,1,1,1单元,9,10,1,1,1,1,1,1单元,10,11,1,1,1,1,1,1单元,11,12,1,1,1,1,1,1单元,9,13,1,1,1,1,1,1单元,13,14,1,1,1,1,1,1单元,14,15,1,1,1,1,1,1单元,15,16,1,1,1,1,1,1单元,13,17,1,1,1,1,1,1单元,17,18,1,1,1,1,1,1单元,18,19,1,1,1,1,1,1单元,19,20,1,1,1,1,1,1单元,17,21,1,1,1,1,1,1单元,2,6,1,1,1,1,1,1单元,6,10,1,1,1,1,1,1单元,10,14,1,1,1,1,1,1单元,14,18,1,1,1,1,1,1单元,18,22,1,1,1,1,1,1单元,3,7,1,1,1,1,1,1单元,7,11,1,1,1,1,1,1单元,11,15,1,1,1,1,1,1单元,15,19,1,1,1,1,1,1单元,19,23,1,1,1,1,1,1单元,4,8,1,1,1,1,1,1单元,8,12,1,1,1,1,1,1单元,12,16,1,1,1,1,1,1单元,16,20,1,1,1,1,1,1单元,20,24,1,1,1,1,1,1结点支承,21,6,0,0,0,0结点支承,22,6,0,0,0,0结点支承,23,6,0,0,0,0结点支承,24,6,0,0,0,0单元荷载,1,3,17,0,1,90单元荷载,2,3,17,0,1,90单元荷载,3,3,17,0,1,90单元荷载,5,3,21,0,1,90单元荷载,6,3,21,0,1,90单元荷载,7,3,21,0,1,90单元荷载,9,3,21,0,1,90单元荷载,10,3,21,0,1,90单元荷载,11,3,21,0,1,90单元荷载,13,3,21,0,1,90单元荷载,14,3,21,0,1,90单元荷载,15,3,21,0,1,90单元荷载,17,3,21,0,1,90单元荷载,18,3,21,0,1,90单元荷载,19,3,21,0,1,90单元材料性质,1,1,-1,57002,0,0,-1 单元材料性质,3,3,-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5,5,-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7,7,-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9,9,-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11,11,-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13,13,-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15,15,-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17,17,-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19,19,-1,57002,0,0,-1单元材料性质,2,2,-1,27000,0,0,-1单元材料性质,6,6,-1,27000,0,0,-1单元材料性质,10,10,-1,27000,0,0,-1单元材料性质,14,14,-1,27000,0,0,-1单元材料性质,18,18,-1,27000,0,0,-1单元材料性质,4,4,-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8,8,-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12,12,-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16,16,-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21,24,-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26,29,-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31,34,-1,155998.8,0,0,-1单元材料性质,20,20,-1,228001.5,0,0,-1单元材料性质,25,25,-1,228001.5,0,0,-1单元材料性质,30,30,-1,228001.5,0,0,-1单元材料性质,35,35,-1,228001.5,0,0,-1END3、框架弯矩所得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图如图十一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