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经典文献选编》有感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
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研读原文,从中品出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准确理解其原意,掌握其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
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虽然研读经典著作是一件费劲而有难度的事情,但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和智慧矿山,值得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开采和挖掘。
通过认真、深入、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深度,还能跨越时空感悟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
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必须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让思想“回归故里”,使信仰“返璞归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严以修身、正己立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懂弄通理论,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深入、科学地把握国情民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思想的理解,深刻理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增强才干和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https://img.taocdn.com/s3/m/fa32557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8.png)
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心得体会[样例5] (3)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是一本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最重要著作于一体的书籍。
该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各个分支学说的核心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从目录上看,本书包括了一些马克思的必读的重要作品,如《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文集》,《论荷兰民族群体》和《关于自由的论点》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论具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从这本书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资本论》,让我学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所牽涉到的劳动运动、机械运动、地理运动和资本运动等四种运动,以及资本的概念及其三部分:投资的来源、盈利的结构、资本的回收等内容。
《共产党宣言》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和思想,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改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等。
通过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我开始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复杂的体系,深层次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这本书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且为指导社会建设和社会变革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通过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斗争实践的核心,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心和理解。
于鹏---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有感

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有感武警xxxx中队副中队长—xx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著作中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不仅使我升华了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更进一步奉献人民的思想更加清晰起来,净化了心灵,升华了认识。
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在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这段时间中的一点小体会: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高峰。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着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值得我们下最大的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反复诵读,领会其精神实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的编选者和编写者们,通过艰辛的努力,为我们站在时代与实践的现实高度上,反复精读、反复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特征,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提供了一个范本。
我以为,这称得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体现了吃透基本原理的原则精编精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是为了精读。
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精读的首要目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掌握真理并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那些具体词句,而是要我们真正弄通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问题只能从发展着的实践中来反复认识、反复验证。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这部书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在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正确理解基本原理上下了很大工夫。
编写者们从《共产党宣言》当中概括提炼出六个基本原理,包括: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心得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
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 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 系起来。以前周的目标 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 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 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 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 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 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 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 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 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 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 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 们学习。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思想 史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 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赖他, 遵从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 业继续传承下去。
谢谢教导下,这些天我读了马克思的一部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其收入《选读》的有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这本书
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 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基本原理
• 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 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 干兴邦的伟大举措。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伟人的著作的引 领,更离不开我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引领和发现才有了今 天的伟大复兴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 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就拿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 程来看,就有很多不符合马克 思主义原理的地方,导致一些 后果,带来一些弊端。譬如城 市规划的随意性,导致城市建 设中,“拆了建,建了拆”、 “马路拉链”等不合理、违反 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建设 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 护意识,导致很多珍贵的资产 无法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 憾;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破坏 严重,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低标准之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心得体会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马列主义已经“过时”,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而中国特有的国情也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发展建设,并取而代之。
然而,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之后,我深感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要要想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著作、文章。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书则以收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在我们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几位伟人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们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自己的思想和心得,让我们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就像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其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引经据典,论证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几位伟人对他们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此,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而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开创新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对于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阅读,反复思考,认真品味,才能切实感受到他们思想的博大、深邃。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心得体会篇一:读马列经典著作后有感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后有感“读史使人明智”。
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景典著作。
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19世纪的国际社会环境。
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都是马列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
当然,不能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
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二、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
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同志在 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用”学习和把握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
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重要的是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切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学说,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著作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对我们深入了解和应用这一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真切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革命性的意义,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根源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从中领悟到了劳动力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等关键概念。
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更鞭策着我深思当前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逻辑严谨的论证让我深受启发,也增强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
除了《资本论》,还有《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革命政治文献,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激励着我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尤其是其中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国际团结的重要性,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当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通过阅读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导向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停留在书本中的理论,而是旨在引导我们改造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然而问题是改变世界”。
这激励着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更要将其与实际相结合,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具体的贡献。
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也深感这些伟大著作的厚重性和复杂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系统的学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受益匪浅,也增强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决心。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是一次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它帮助我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启迪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
马列读后感(共8篇)

马列读后感(共8篇)第1篇:马列选读读后感马克思一如既往地追求真理与自由,在他马不停蹄地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所独有的品质——人的尊严。
普鲁士换汤不换药的《书报检查令》是无法蒙蔽当时的聪明人从而使之甘受压榨的,精神和人格的压榨。
马克思批评书报检查令的虚伪,笔锋尖锐,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思想上的尊严——自由而且是独立的。
然而,否定权威的下场不是被权威消灭,就是进一步地否定权威,直至获得最终的胜利。
马克思冒着被权威消灭的危险,创作并发表了这篇政治评论文章,已经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追求自由和作为完整的人的所应具备的人的尊严,这也是宇宙赋予人类的特有的品质。
当然,反对权威的人不仅仅是要具有勇气,还要有信仰,对自由的信仰。
想起《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老婆幽会时,被崔杼安排的武士将其砍死。
崔杼对前来记载的使官说:“你就写齐庄公疟疾死了。
”史官写的却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气愤地杀死史官,后来史官弟弟继任史官,却和哥哥一样,写崔杼弑君,然后同样被杀。
接着是第三个弟弟写同样的话而被杀,到最小的弟弟,他同样地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愤怒地把竹简仍在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史官。
权威可以杀死一个人,却消灭不了人的尊严,最后没有被杀的史官正是人的尊严的胜利,一种不惧权威,敢于反抗的精神,而这更是一种信仰。
同样的,马克思正是具有这样一种信仰,他痛恨普鲁士政府的表里不一的行径,蔑视虚伪的《书报检查令》。
新书报检查令要求人们在探讨真利时必须严肃和谦虚,马克思反驳道: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虚。
他又将人的精神比作自然界的花朵,证明其存在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只能是单一的“官方的色彩”。
官方要求的所谓“谦逊”,实质是一种“不谦虚”,真正的谦逊应该是思想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唱的反调在普鲁士政府看来是无疑是自寻死路的作法,而在真正“谦逊”的人眼里,这必是动听的旋律,一曲寻求和捍卫人的尊严的慷慨激昂的神曲!事实上,新书报检查令的目的就是打磨人的尊严,让人没有反骨,这样普鲁士官方便可肆无忌惮地操纵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经典文献选编》有感
翻开《马克思经典文献选编》这本小册子,映入眼帘的便是醒目的五个大字——共产党宣言。
紧接着就运用举例论证,引经据典等各种方式阐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者间的关系,最后得到无产阶级才能真正的领导社会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方有了很大的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推动国家进步的同时也暗藏着危机,最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无产阶级也是在西欧陷入困难、停滞不前的状况下毅然决然的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古至今,有太多个历史时代将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级。
领导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有效的管理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阶级矛盾也开始萌芽产生,也至于后来发现成为阶级斗争。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阶级思想仍然存在,只不过阶级矛盾被简单化了,社会开始被分裂为两大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自新航路的开辟后开始,世界从分散独立开始走向统一,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从而少不了政治上的交流以及文化思想上的碰撞。
资产阶级也因此得到不断的发展,当然,资产阶级的每一处发展都伴随着有相应的政治上的成就,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为扩大市场而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建立联系,推进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无一不是它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又因为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让它最后走向了毁灭。
资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金钱与利益的关系。
它挖掉工业脚下的名族基础,将旧的名族工业部门消灭。
他们到处“掠夺”原料和资源,又强制让别的地方成为他们的消费市场。
《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经典文献选编》这一文章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无形中造成了资产阶级站在统治地位的局面,它在封建社会中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的时代多了很多倍。
交通技术的发展,机器大时代的产生,在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中没有谁能料想到竟有这么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资料都是在封建社会中产生,并运用于这个社会。
随着时代发展,自由竞争和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
在这种窘境中,由于机器被大范围的采用,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无产者的劳动慢慢失去了独立的性质。
中层等级的下层全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无产阶级也因此从哪一天产生,便从哪一天开始与资产阶级形成无形的斗争。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找到了方向,工人们开始反抗。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人数开始不断增多,他们散落于全国各地,缺少团集起来的时机。
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慢慢出现:资产者变本加厉的竞争引起商业危机,工人们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普遍使用使得无产者的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个别工人与个别资产者的冲突使得两个对立阶级的冲突越加明显。
这就导致了甚至在一些地方,斗争变成了起义。
无产阶级公然与资产阶级做出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19世纪
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63年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运动,一次又一次的暴力斗争。
从现存社会内部隐蔽的国内战争转变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无产阶级的统治更加快了资产阶级的消逝,联合的努力,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他们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并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选编》中这样解释:至今有过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抗上面的。
但是为了压迫某一阶级就要保证这个阶级至少要有能够维持它能被继续奴隶的生存条件,比如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下小资产者挣扎着上资产者地位一样。
而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工人并没有随着工业进步上升,而是生活越来越得不到保障,他们失去了“被奴隶”的条件。
正因如此,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
它赖以生存和统治的基本条件是累积在私人手里,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但是根基都没有了,更不能谈发展之事。
由此再次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时代
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将站在领导者的地位,带领社会走向繁荣昌盛。
姓名:姚雨辰
班级:16级英语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