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三)含答案(选自2018年模拟题)
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科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有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考科目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居住证制度为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过渡,通过不断剥(bō)离户籍制度承载(zài)的福利,最终拆除户籍制度蕃篱,还原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B.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C.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nú)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
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sùn)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D.世事纷扰,人生坎坷。
在这纷烦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题。
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
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麟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
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甲]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乙]他是在瓦解一块铁板——举手投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
并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丙]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凤毛麟角B.并且C.津津乐道D.一而不党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
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
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这种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有降低了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
具体地讲,司马迁对《史记》的期许主要有两个:一是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出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的“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落实之处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这两个期许构成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
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深奥的道理叙述得深入浅出。
司马迁采用的笔法是从历史人物的生动事迹入手,选择典型事件或言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道理。
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指探究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社会运动的规律。
汉代是宗教神学盛行的时代,天人关系是汉代人关心的大问题。
不过,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关于这点,从司马迁的言论及《史记》五体排列秩序中可得到证明。
如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选择典型事例叙述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如果赵王能听进赵括母亲的意见,那么,赵军将不会因赵括指挥失误在长平惨败,导致40万士兵被秦将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是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里,司马迁选择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带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ǔ)潜.(qiǎn)力癖.(pǐ)好固执.己见(zhí)B.旋.涡(xuàn)遒劲.(jìng)倩.影(qìàn)休戚.相关(qī)C.矿藏.(zàng)匀调.(tiáo)苔藓.(xiǎn)汗流浃.背(jiá)D.栖.息(qī)虔.诚(qián)羞怯.(qiè)脍.炙人口(kuài)2.(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许多的哥抱怨,自从专车出现,自己的月收入大幅减少.人们越来越亲睐手机约车,认为其比出租车便宜、叫车更快以及服务更好B.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二天,就有人在网上拍卖她的一幅题词和三封亲笔书信,这是势利者对屠呦呦、对科学精神的双重亵渎C.最悲伤作文《泪》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外界对大凉山贫穷问题的关注.然而《泪》的发现者却遭到调查,其所在学校也收到因涉嫌违建被强拆的最后通谍D.高考不是唯一,失利也不必哀声叹气,甚至自杀.当不幸来临,我们绝对不是出离愤怒、铤而走险,而是要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板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
②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③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④老贝尔曼的充血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考究既而沸沸扬扬不以为意B.讲究继而沸反盈天不以为然C.考究继而沸反盈天不以为然D.讲究既而沸沸扬扬不以为意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幻影片《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成为这部电影的绝佳预告片B.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自5月1日起,将现行的18项对小微企业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C.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法律界与教育界专家修订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犯罪成本,震慑青少年犯罪行为D.“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和逸闻轶事,语言精练含蓄,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5.(3分)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的一句是()若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让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2018高考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那么你知道2018高考语文要如何进行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呢?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一起来做做看这些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吧。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1-5】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含答案与解析)(共53张PPT)

宗:太宗、世宗、高宗、显宗、仁宗、中宗、孝宗、英宗、穆宗、神宗和 德宗 穆宗 穆宗都是短命君主,唐穆宗、高丽穆宗、明穆宗、清穆宗同治帝无一不是 英年早逝。 神宗和德宗 这两个庙号也不是褒义,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 加剧了党争,明神宗万历的所作所为大家更是清楚了。所以,清朝也不选 神宗作为庙号。德宗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德宗、清德宗都是一生 遭遇离乱。
祖:太初祖、始祖、太祖、烈祖、高祖 圣祖 中国历代皇帝用“圣祖”来做庙号的仅有”唐圣祖李耳”、“大长和圣祖 郑买嗣”、“前蜀圣祖王子晋”、“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圣祖爱新觉 罗·玄烨”五人,除了郑买嗣和爱新觉罗·玄烨二人以外,其余都是死后 被后世子孙追封的。 此庙号创始于唐朝,为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创设,后来成为历代 皇帝专门追封自己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最后被游牧民族吸收,正式作为 帝王的庙号。 在中国以“圣”为庙号的皇帝,还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元圣宗孛儿只 斤·察合台。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 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 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 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 《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 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 司令员。
宗:太宗、世宗、高宗、显宗、仁宗、中宗 仁宗 正统王朝中有四个仁宗,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总体说 来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中等以上的皇帝,像元仁宗居然恢复了科举制度, 这在蒙元只有世祖时期才有过的事情。 中宗 知道中宗庙号的一般都是从唐中宗那里得来的,中宗,顾名思义就是 中兴之宗。最早起于汉朝的汉宣帝,而后正统王朝中分别是晋中宗(东晋 元帝)、唐中宗。三位中除了汉宣帝还当得起中兴之名以外,其他二位都 是尸位素餐,晋中宗是被王敦气死的;唐中宗是被老婆给灭了的。 封建王朝之所以成为封建,从意识形态上说是非常迷信的,这也是封 建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个庙号不能说有什么贬 义,但是,后代没有再使用这样的庙号送给他们的先帝的。特别是明清两 代尤其严重,所以,宋明清以来,再也没有皇帝的庙号叫做中宗了。宋高 宗可以说是中兴宋朝的皇帝,但是,宋孝宗也没敢送给他中宗的庙号。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三)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三)答案11.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12.B(管仲、晏婴对比不是为了提倡节俭,而是为了表明奢侈者和节俭者都可以成为辅佐国君的能人。
)13.(1)与我关系深厚的九卿没有谁超得过汲黯,然而汲黯今日在朝廷之上责问我,确实切中了我的毛病。
(5分)(2)我公孙弘品行、能力不能够称职,向来有辜负所享受的俸禄的问题,担心在像狗马一样奉献忠诚之前死去,最终将没有办法报答皇上的恩惠,完成我的职责。
(5分)14.AC(A“水花”指荷花;C没有“动态”描写。
)15.不合适。
“瘦”写出了荷花突出宽大荷叶之上的亭亭之貌,(1分)与“燕支”搭配使用,表现了色彩艳丽的荷花的高洁,(2分);如用“腻”字只是表现其颜色的艳丽,(1分)与词中“秀、静、远”等描绘的清新雅舒的整体风格不协调。
(2分)16.(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7.D(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也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此处用本意;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
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不合语境;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不合语境;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
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8.D(A结构混乱,在第一个“艺术”前加“让”;B结构混乱,“成效显著”的主语被换;C语序不当,“将他亲自送上火车”应为“亲自将他送上火车”。
)19.C20.①它是一种知己知彼②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③“国际化”是手段,不是目的(5分)21.对寄宿生学习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学习态度的作用远远超过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三)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
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
B.讳,指古代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C.告身,委任官职的凭据,类似后世的委任状。
这反映了古代“以文书治天下”的特点。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后世沿用之。
B.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D.梓官,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朔望: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而“晦”指农历三十。
C.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乙酉:就是农历甲子中的一个。
乙酉、丁卯、己巳、戊申等,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月和纪年。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日伯庸”的“皇考”即此意。
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
B.戌,地支之一。
地支与天干搭配,可用来纪年、月、日、时。
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纪时。
C.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 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 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表,长江之外,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而言。
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赤璧之战》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B.乾德,年号名。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太平兴国、贞观、康熙等。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著作佐郎,古代官职名。
在中国古代,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太尉、学土秘书郎等,杨徽之“为著作佐郎”,当在中央任职。
D.驻跸,古时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
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计,指漕运总量。
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公粮为主)的运输方式。
B. 以最闻,指因政绩考核优秀而闻名。
古代考核政绩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C. 图籍,图是指地图;籍是指书籍。
古代官府通过图籍来了解疆土、居民等情况。
D. 檄,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作动词,用檄文告知。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除、擢、迁、谪、贬、徙、转”等常表示官职变化,“除”常表示“任命、授职”。
B.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C.“石”,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十石为一斗;也是一种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
D.洗马是官职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是太子属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郎,为帝王近侍官,担任宫中护卫、侍从。
汉代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
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简称中郎。
B.贤良方正,与孝廉茂才同为汉代察举的主要科目。
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C.崩,指天子、太后、皇后之死,大夫死日“卒”,士死曰“不禄”,“薨”专指诸侯之死。
D.丧服,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
乡试考中了后就称为解元。
B. 刑部是明清时期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
C. 乙卯为干支之一,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此处为纪日,乙卯日的后一天是丙辰日。
D. 丁父优指古代官员之父死去,官员须停职家居守制二十七个月的制度。
母去世亦同此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
男子20岁虽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公,古代最高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皇帝的高级妃嫔之死不能以此相称。
D.谥,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等人死后,给予一个寓含褒义或贬义的称号。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开端。
B.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用年号纪年,为了避免混乱,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是其谥号。
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D. 权摄,指暂代官职。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或兼任官职意思的词语,还有“假”“兼”“领”等。
A. 文学,现代所说的“文学” 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中指古代文献经典。
B. 族曾祖,是祖父的伯叔。
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
族祖父之子为族父。
族父之子为族兄弟,即是同高祖的兄弟。
C. 服阙中的“服”特指丧服,“阙” 是完毕的意思。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一年;服丧满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阙”。
D. 践祚中的“践”是登的意思。
“阼”是东阶,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所以“践祚”可以指帝王即位。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封事,密封的奏章。
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与科举考试等职事。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B.文中“正德”为年号。
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
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明代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回回”,历史学概念。
“回回”是早期“回”“回鹤”的异写或音转。
南宋以来,“回回”泛指回族。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B. “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 “伏”本指“而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既下对君王的敬辞。
D. “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太宗,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荫补是中国上古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形式,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人入学任官的待遇。
B.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 郊祀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的国家盛典,春天祭祀祈求丰年,秋天祭祀感谢上苍。
D. 夏税,我国古代田赋名称。
古代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
A.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 “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 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 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