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

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乱划清了界限。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2)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来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

5、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则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是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7、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二).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 归纳和演绎

2. 分析和综合

3.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4. 逻辑的、历史的统一

8.实践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类型。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10.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1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3价值及其特点。

(1)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发生和形成于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关系中。(2)价值的特性:①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②主体性。客体属性能否具有价值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价值不同,带有主体个性特征;价值关系不是自然、现成的关系,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关系。③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④多维性。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变化.(2)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的社会阶段,社会意识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社会阶段,社会意识可能处于较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思想意识水平可能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思想意识水平可能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每一种思想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它们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

15.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6.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形成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

1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在任何历史阶段,人民群众都是占主导地位,名人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来,无论哪个统治者,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大业。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历史是被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主要也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的形成和阶级的诞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

1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19.阶级斗争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不仅推动同一社会形态的内部的量变过程,而且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

20.价值量

21.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2.经济危机

23.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评价。

资本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内通过圈地运动对外通过殖民主义掠夺贩卖奴地贸易掠夺他国物质精神财富为资本主义聚集了大量物质财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中资本家通过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夺最大限度的压砸工人的劳动力所以说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血管里都粘满了侵略和鲜血但是资本主义也构造了大量武装精神成果像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如了工业时代电气的运用把人类带如了电器时

代第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如了科技时代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社会主义带来冲击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对它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实行了民主政

治经济上实行了新的分配制度给人民带来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

了非常高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始终只是为少数人服务他始终是代表少数人的政权这是资本主义最大的政治特点

24.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形式是:(1) 通过国家收买企业和卖还企业两种相互交替的形式,实行国有化和非国有化,掠夺国库。(2) 用国家预算资金,建立有较大风险的新兴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公用事业等。(3) 通过国家采购和订货,用巨额的国家预算支出为私人垄断集团提供商品销路。(4) 通过优惠的国家贷款、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以及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各种立法等,加强垄断企业的竞争实力。(5) 国家经常在财政和货币信用领域采取各种调节措施,企图缓和周期性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上述活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以此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经济。[1]

26、金融寡头实现经济统治的方式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方式,控制和支配其他众多的企业。

金融寡头首先用自己的资本掌握总公司,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利用“母公司”的资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掌握股票控制额,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子公司”,各个“子公司”再以相同的方式控制更多的公司,即“孙公司”。

通过“参与制”的方式,金融寡头就可支配比其自有资本大得多的他人资本,从而实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

27、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一、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二、实质

发达国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2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内容、原因及其评价

内容,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9、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2.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彻底地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应对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赞誉和肯定.

3.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4.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优越性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理论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