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精)

合集下载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其产量占了我国南方水产养
殖品种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影响草鱼产量和效益的根本原 因就是草鱼的“四病”:病毒性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 皮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 对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将之列 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 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 直径为70~80nm,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 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条片段组成。目前已 确定的病毒株分为三种类型,在核酸电泳图谱 、毒力和抗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流行的 毒株第一型占22%,第二型75%,第三型3%。
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 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 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 传播CCV。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 或者鳃感染健康鱼。
④ 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 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
CCV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 是斑点叉尾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长鳍 叉尾、斑点叉尾与长鳍叉尾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 不同品系的鮰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同时鱼龄与临床感染 密切相关,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八月龄鮰鱼则很少感染 CCV。
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CCVD 的流行水温是20~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 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 短,一般为3~7 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20℃时潜伏期10 天,25~30℃时3天,15℃以下不发病。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 小时分离到病毒,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病毒,脑在96 小时才分离到病毒。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 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7月01日14:30-16:30(19周五)水新综2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①发现难②用药麻烦③治疗难3、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病原、宿主和坏境。

(10分大题,自己看书)第一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宿主反应特性这两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2、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P7图1-13、基本病理过程:(1)细胞和组织损伤:①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②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质和化学特性质的物质,或在虽生理情况下,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③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循环障碍:①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

②贫血:机体含血量减少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称为贫血。

③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

④梗死形成: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⑤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⑥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碍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⑦水肿与积水: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效农业产业,然而,养殖动物疾病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

良好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疾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1. 细菌学诊断技术细菌学诊断技术是常用的养殖动物疾病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细菌,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原体,进而制定精准的防治方案。

常用的细菌学诊断技术包括菌落计数法、菌株鉴定等。

2. 病毒学诊断技术病毒学诊断技术是诊断养殖动物病毒性疾病的关键方法。

常用的病毒学诊断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等,这些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并可以精确鉴定病原。

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成为了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新趋势。

通过对病原体的基因组学分析,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并诊断出疾病。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基因测序等都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重要手段。

4. 免疫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主要通过检测养殖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来诊断疾病。

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有血清学检测、抗体检测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来判断动物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

二、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技术1. 养殖环境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管理是预防养殖动物疾病的基础。

合理设置养殖场的水质和温度、维持水体充氧、控制饲料品质等措施可以降低养殖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2.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防治养殖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养殖动物接种有效的疫苗,可以增强其免疫力,并提高抵抗力。

3. 药物治疗针对已经感染疾病的养殖动物,药物治疗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选择有效的药物并合理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减少病死率。

4.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对抗疾病的自然方式,通过引入天敌或其它对病原体有抑制作用的生物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期终考试试卷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期终考试试卷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期终考试试卷适用专业:1. 海水鱼养殖中,对寄生虫疾病最常用、有效、安全的方法是( ) A.淡水浸洗 B. 口服抗寄生虫药物 C. 抗菌素海水浸泡D.注射抗病毒药物 2、下列( )寄生虫钻入寄主血液中。

A. 车轮虫B. 小瓜虫C. 拟阿脑虫D. 聚缩虫 3、下列容器中不能用于盛装含氯消毒剂的有( )。

A 、木质容器 B 、塑料容器 C 、陶瓷容器 D 、金属容器 4、硫酸铜在软水中使用比在硬水中具有( )和药效。

A. 降低毒性 B. 中和毒性 C. 增高毒性 D 不影响 5、如果采用口服法治疗水产动物疾病,主要缺点有:( ) A 、水产动物易受机械损伤 B 、用药量大C 、受食欲的影响很大D 、安全性差、副作用大、污染水体 6、双穴吸虫的尾蚴在( )发育成囊蚴。

A. 鸥鸟肠内B. 鱼体肌肉内C. 锥实螺D. 鱼的视觉器官 7、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 )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

A 车轮虫病 B 小瓜虫病 C 斜管虫病 D 鱼波豆虫病 8、在酸性水域中,鱼体全身布满白点,象裹了一层米粉是( )。

A小瓜虫病B白皮病C鲤痘疮病D甲藻病9、锥体虫病的传播方式是()。

A直接感染B与病鱼接触C靠水蛭感染D鱼吞食而感染10、下列药品中目前已被禁用的水产外用药为()。

.A. 生石灰 B. 硫酸铜 C. 硝酸亚汞 D. 敌百虫11、水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是。

A、水、种、饵B、混、轮、防C、密、混、轮D、轮、防、管12、水生动物对水的酸碱度有较大的适应性,以pH 为最适宜。

A、5.0-7.0B、7.0-8.5C、8.0-9.0D、9.0以上13、最后停止给药日至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叫。

A、休药期B、最短有效期C、无效期D、致死期14、下列水色中最好的是。

A、浅绿色B、黄绿色C、蓝绿色D、茶褐色15、白色水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水体缺少CB、食物缺乏C、水体缺少PD、泥浆水16、鱼种和成鱼在换水、分塘和运输等操作过程中,要求环境水温变化相差不过______ ℃,鱼苗不超过℃。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发生鱼病后,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g对水全池泼洒。

另外,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防治鱼病.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于庆华吴翔刘双凤(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一、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它n. All Rights Reserved.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迄今,水产动物疾病学已是一门具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如果从人类对于水产动物疾病的知识来讲,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尤其是对于鱼类病害的知识,在我国不少古籍中都有所描述和记载。

据考证:我国的池塘养鱼开始于殷末期(公元前1142—前1135年)。

从周初到战国,有七百年历史,当时用鱼作祭品和馈赠的礼物,池塘养鱼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经验也日益丰富。

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60年,范蠡根据当时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写出了《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宋代有关鱼病的资料中,如北宋(960—1127)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句。

在明代,淡水养殖已有相当的发展,青鱼、草鱼、鲢、鳙的饲养方法到明末已有较高的水平。

当时,黄省曾的《养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地总结了明代和明代以前的鱼种养法及鱼病的预防。

水产动物疾病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分: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生物中毒。

非生物性: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物质与条件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纤维素样变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坏死原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最主要标志(1)核浓缩: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计减少,核膜皱缩。

(2)核碎裂:核染色质先在核膜处聚集,后崩解成碎粒,以后核膜破坏,染色质碎粒就散在胞浆中。

这种染色质的凝聚及碎裂,实际上就是核酸的凝聚及崩解所造成的形态表现。

(3)核溶解:核染色质嗜碱性逐渐消退、淡染。

1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溶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包裹和钙化适应与修复代偿代偿的形式代谢性、机能性、结构性代偿。

代偿的意义修复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与化生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局部贫血梗死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充血动脉性充血①原因和类型②发生机理③病理变化④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静脉性充血①原因②病理变化③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原因①动脉痉挛性②动脉性阻塞③动脉压迫性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①动脉的阻塞程度②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持续时间③受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④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梗死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抗应激药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抗应激药

2、运输(运输到全国各地)
鱼苗:使用泼洒姜10-20g/方+苗种免疫浸泡 剂10-20ml/方(使鱼保持安静,避免应激、 擦伤碰伤等)
成鱼:使用泼洒姜20g/方不超过50g/方或 者加上苗种免疫浸泡剂10-20ml/方(如果 是长途运输,每换一次水,就得重新用一 次哦)
3、下塘(鱼儿在新环境中成长)
放苗(鱼)当天,先全池泼洒泼洒姜1包/ 亩+聚维酮碘1瓶/亩+水霉净1包2-4亩,预防 水霉、鳃霉(鱼在运输过程中多少会有排泄 物,腮部或多或少都有粘上,开春和过冬苗, 不注意很容易感染鳃霉)然后放苗,注意暂 养池或者鱼塘中的水温与鱼苗袋或者运输水 车的水温正负不超过2℃
4、急救应激(浮头,缺氧,应激,中毒)
用量
用于水生动物抗应激的预防及处理时, 用量为500-1000毫升每亩米。
维生素C
普通维生素C、包膜维生素C、VC磷酸酯
上图左边是健康的鲟鱼心脏,右边是氧化应激损伤的鲟鱼心脏
维持体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平衡 避免自由基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
维生素C属于强还原剂 在水环境中很不稳定 容易被氧化成脱氧抗坏血酸 在中性和碱性的水体中很快被氧化
鱼类应激症状表现:
虾类应激症状表现:
蟹类应激症状表现:
抗应激药
抗应激药物是指: 具有缓解、防治由应激源引起的应激综 合症的药物;
可分为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或应 激缓解剂。
糖类(如葡萄糖、活性多糖、几丁聚糖等)
·氨基酸类(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 氨酸、牛磺酸、谷氨酰氨等)
·电解质矿物元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钠、 氯化钾、氯化铵、有机镁、硒、锌、铬)
·有机酸类(柠檬酸、苹果酸、腐植酸、 甜菜碱等)
·抗生素类(氟苯尼考、恩诺沙星、 强力霉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2080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课程英文名称:Prevention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3 理论课:45 实验课学时:18学分:2.5+0.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

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本课程的重要任务:•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会一般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对疑难病症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检测的方法;2.学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3.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第一章概论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a.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b.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1.疾病发生的原因;a.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b.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2.疾病的控制。

a.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b.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c.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防重于治”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a.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b.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c.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d.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a.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b.掌握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发生作用的主要因素。

3.特异性免疫;a.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主要类型;b.理解抗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结构、主要类型和功能;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a.掌握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特点;b.了解主要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类型;c.了解常见的现代免疫标记技术。

5.免疫学原理在水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a.了解目前应用于水产病原诊断中的常见免疫学方法;b.掌握水产疫苗的主要种类、制备方法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情况。

第四章病理学基础1.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理解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2.衰退性病变;理解萎缩、变性和坏死等衰退性病变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3.血液循环障碍;理解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水肿和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主要种类。

4.进行性病变。

理解肥大与增生、再生、修复和肉芽组织等进行性病变的概念和种类。

第五章药物学基础1.水产药物概述;a.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常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b.掌握水产养殖中选择合适水产药物的基本原则。

2.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a.掌握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b.握抗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c.掌握抗真菌药物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d.掌握常用消毒剂和杀菌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e.掌握常用杀寄生虫药和驱虫药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f.了解常用环境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g.了解常用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h.了解常用抗霉剂和抗氧化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i.了解常用麻醉剂和镇静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j.掌握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

3.给药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用药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水产病害防治中科学用药和合理用药的基本措施。

第六章赤潮和水质污染1.赤潮;a.掌握赤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引起赤潮的主要生物种类;b.了解赤潮形成的基本原因原因;c.了解赤潮对海水养殖动物的主要危害;d.掌握赤潮防治的常用方法。

2.水质污染。

a.了解水质污染的概念和引起水质物类的主要物质及其来源;b.了解水质污染对海水养殖动物的影响、水质污染的预防与消除措施。

第七章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1.海水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a.掌握病毒及病毒性鱼病的基本特点;b.了解国内外病毒性鱼病的研究概况;c.掌握国内外常见的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疾病。

2.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a.掌握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b.掌握海水养殖鱼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3.海水养殖鱼类的真菌性疾病;a.掌握真菌及真菌性鱼病的特点;b.掌握真菌性鱼病的主要种类。

4.海水养殖鱼类的原虫性疾病;a.掌握海水养殖鱼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b.掌握鞭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c.掌握纤毛虫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d.掌握孢子虫病的特点、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5.海水养殖鱼类的单殖吸虫病;a.理解常见的单殖吸虫及其结构特点;b.掌握常见的单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6.海水养殖鱼类的复殖吸虫病;a.理解复殖吸虫及复殖吸虫病主要特点;b.掌握常见复殖吸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7.海水养殖鱼类的绦虫病;a.理解绦虫及绦虫病主要特点;b.掌握常见绦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8.海水养殖鱼类的线虫病;a.理解线虫及线虫病的主要特点;b.掌握常见鱼类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9.海水养殖鱼类的棘头虫病;a.理解棘头虫及棘头虫病的主要特点;b.掌握常见的鱼类棘头虫病及其防治方法。

10.海水鱼类寄生蠕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a.了解复殖吸虫与人类疾病的关系;b.了解鱼类绦虫疾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c.了解鱼类线虫病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11.海水养殖鱼类的甲壳类疾病;a.掌握鱼类寄生性甲壳类及甲壳病的主要特点;b.掌握常见的鱼类甲壳类疾病。

12.其他寄生性疾病;了解由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3.海水养殖鱼类的其它非寄生性疾病。

a.掌握浮头、泛池以及气泡病等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b.了解遗传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第八章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1.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病毒性疾病;a.掌握虾蟹类病毒性疾病的基本特点;b.掌握国内外常见的虾蟹类病毒性疾病及其诊断方法;c.掌握我国当前重要虾蟹类病毒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措施。

2.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细菌性疾病;a.掌握虾蟹类细菌性疾病的特点及研究概况;b.掌握虾蟹类细菌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3.海水养殖虾蟹类的真菌性疾病;a.了解真菌及真菌性虾蟹疾病的特点;b.了解真菌性虾蟹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4.海水养殖虾蟹的原虫性疾病;a.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b.掌握虾蟹类原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5.海水养殖虾蟹的其他疾病。

a.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特点;b.了解虾蟹类蠕虫性疾病的主要种类及其防治方法;c.了解虾蟹类浮头、泛池和气泡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d.了解虾蟹类肌肉坏死病和痉挛病的主要特征与防治方法;e.了解虾蟹类的藻类及黄曲霉素中毒与防治方法。

第九章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1.理解养殖珍珠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2.了解养殖扇贝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3.理解养殖牡蛎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4.掌握养殖鲍中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1.疾病的发生与控制;2.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免疫学原理与应用;3.水产动物疾病病理学基础;4.药物学基础;5.海水养殖鱼类的疾病。

(1)海水养殖鱼类的病毒性疾病;(2)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3)海水养殖鱼类的原虫性疾病;(4)海水养殖鱼类的单殖吸虫病;(5)海水养殖鱼类的复殖吸虫病;(6)海水养殖鱼类的绦虫病。

6.海水养殖虾蟹类疾病;7.海水养殖贝类的疾病。

五、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和巩固理论课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疾病眼观和组织学的病变特点,加以分析综合,做出真确诊断,并结合理论了解其发展规律和结局,从而学会正确诊断、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如下:实验一:疾病常规检查方法与诊断内容:(1)心脏和尾动脉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与观察;(2)病鱼的剖解。

要求:掌握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和诊断方法,为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打下基础。

实验二:常见的病理组织的观察内容:镜下观察鱼病病理组织切片。

细菌性烂鳃病理片;细菌性烂肠病理片。

要求:掌握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组织变性、坏死及炎症的基本病理形态学变化。

实验三:寄生虫病及病原的观察内容:观察寄生虫病的病原标本。

寄生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鞭毛虫--锥体虫标本片,纤毛虫----水轮虫标本片;寄生蠕虫引起的疾病-----复殖吸虫------肝吸虫标本片;寄生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软体动物病----钩介幼虫标本片。

要求:观察和掌握水产动物寄生虫性疾病典型症状与眼观病变及其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点。

了解和掌握一些主要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的主要病原体的基本特征。

实验四: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疫苗的制备内容:(1)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①培养基的制备②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③病原菌的确定;(2)疫苗制备①病原菌的扩大培养与分离②灭活③安全性检测④效果检测;(3)致病菌的人工感染。

要求:熟悉水产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培养、纯化与鉴定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分离细菌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及培养特点,了解细菌性灭活疫苗制备的基本过程。

实验五:渔药的药敏实验与筛选内容:(1)菌悬液的制备;(2)抗菌渔药原液的制备;(3)菌板的制备;(4)抗菌渔药滤纸片的制备;(5)抑菌圈的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