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38张ppt)

溃(kuì)退 匮(kuì)乏 馈(kuì)赠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 有利形势。“瓴”,古代一种盛 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悍然 ——蛮横的样子。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 21日17时-
-安庆
-22日22时
战况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
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 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 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课文拓展积累
课文拓展积累
“金陵”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 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 得。《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 始皇) 厌东南王气, 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 :“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 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诡称在山中 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 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的 计谋。不过,“埋金之说”有明显的传说和迷信色彩,并不可 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件

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如何
1949年2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人民解放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国民党防线瓦解,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
2.如果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具体地告 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 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了解“新闻” 1、新闻的定义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 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新近产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了解“新闻” 2、特点
(1)让事实说话 (2)报道迅速及时 (3)文字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
了解“新闻”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 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纭溃退。
“经营”“溃退”用词生动。“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 之义,更能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 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诸城进击中。
创作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 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 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
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
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 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 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 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的战况。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5张PPT)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35张PPT)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 “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 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 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 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 集》,其他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 集》、《毛泽东诗词选》等。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1)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 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2)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 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 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3)“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 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 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战况)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PPT课件

随堂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 完。
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
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 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感 悟 情感
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试举例分析。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 “不料”指意想不到,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 气势不可阻挡。
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 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 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 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 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课堂测试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 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 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 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0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0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了解其写法特点。
读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点明人物
点明结果 点明事件
标题概括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也显 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明背景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 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 的诡计。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 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 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
研读课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 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①中路军第一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 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
研读课文
再读这两部分内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 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2.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描写战争场面时是敌略我详, 本文分析战场情况时却是敌详我略,本文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本课中的两则消息,学习消息这个新文体,再次感受 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0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01

2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2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拓展阅读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 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 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 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 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 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 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 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 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 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 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 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 文体。
技法总结
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作用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
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 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 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 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
勇善战?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 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6、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已” 和“大不能约去”掉,能“否已”去是掉“已?
课文品读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课文品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消息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39页)

消息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39页)

作业
导语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 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 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723079友情提供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jiān
横渡
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签订
qiān
督战 dū 芜湖 wú
要塞 sài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2018/7/3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 料真实,报道及时。
2018/7/3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
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 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2、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并概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2018/7/3 该资料由764723079友情提供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地点:
华里的长江战线。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 首战告捷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PPT优秀课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PPT优秀课件
部编语文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 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 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 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 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 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 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 战况。
部编语文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二 写一写字形
wú( 芜 )湖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部编语文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重难点小结
部编语文
这一段是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突出表现我军英 勇顽强,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情况。作者运用了 反衬、景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英 勇 无 畏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作 战 地 图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公开课课件优质课课件PPT优秀课件PP T免费 下载《 我三十 万大军 胜利南 渡长江 》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 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月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 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全 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___________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齐读
消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 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p15)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 冲破敌阵, 和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 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明确无误的特点。 _____________ “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洋溢着自豪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况
全部渡过
35万 35万
九江(不含 )-安庆 芜湖-江阴
渡过2/3 大部分已 渡过
思考: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为 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按中路军、西路军、西路军的 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渡江顺 利,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 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但东线敌军抵 抗较为顽强,所以叙述完中路军的渡江情 — 况后,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渡江战况,最 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章达到高潮。
文章开头的黑体字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
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 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问题探讨(一)
• 质疑问难 1 、对照前文消息一,完成“消息” 的相关知识的归纳。 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请同学 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理解。
毛泽东
文体知识
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 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 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以简 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 短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 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文体知识
消息的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 简明性
六要素 表达方式
新闻的作用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 因、经过、结果。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和抒情。 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 气象。
问题探讨(二)
• 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 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 的表达效果。
1、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战况)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
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 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 英勇善战 嘲笑了敌军的 ,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舞。
1、详略得当。
2、穿插议论
试比较 二则消息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及 写法上进行比较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新闻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 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鲜明、准确,富 有感情色彩 。通过学习这两则新闻,我们学会了新 闻的基本写作知识,大家还要通过写作训练达到熟 练运用。
导语: 英勇的人民的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诸城进击中。 结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阵地,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 、 概括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 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 出了文章中心。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 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 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前 者略议,是因为这个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 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 立少数瓦解敌军。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 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识记字音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jiān
横渡
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签订
qiān
督战 dū 芜湖 wú
要塞 sài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 个组成部分;找出这则新 闻的要素。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区域 时间 战况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中路 军 西路 军 东路 军
30万
区域
安庆-芜湖
时间
20日夜-- 21日夜 21日17时- 22日22时 21日17时- 22日22时
六要素并概括出来。 素,即时间、地
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地点:
华里的长江战线。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 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 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 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 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可以。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 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情境导入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 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 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 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来自于解 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 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 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 料真实,报道及时。
3、说说文章的导语部分在文中的特点及
作用。导语中“大约”一词说明了什 么?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 扼要的概括出来。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 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大约”表约数,突出了新闻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 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业
导语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 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 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报道了我军的渡江战役及其成果,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渡江的时间、 地点及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民解 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充满了作 者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1、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简洁,富有气势。
毛泽东
视听课文, 1、说说自己视听后的感受。
2、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 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 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 者。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 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七律.长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