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生物学

合集下载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

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起源与演进、细胞分化与肿瘤、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血管生成与肿瘤、肿瘤的超微结构、肿瘤标记物、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细胞凋亡与肿瘤、化学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物理性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病毒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免疫与肿瘤、激素与肿瘤、遗传与肿瘤、微卫星DNA与肿瘤、肿瘤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细胞周期与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和转基因动物技术一、肿瘤细胞的物质代谢肿瘤细胞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就是恶性增殖、分化不良、浸润和转移等。

这些恶性行为与肿瘤的特殊生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细胞癌变是从致癌因素引起靶细胞的基因突变开始的,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中蛋白质和酶谱及其功能的改变,酶是物质代谢的催化剂,当酶功能和活性发生重大变化时,必然引起物质代谢的改变。

(一)糖代谢的改变肿瘤细胞糖代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酵解明显增强。

正常肝组织在有氧条件下由氧化供能约占99%,而酵解供能仅占1%,但肝癌组织中糖酵解供能可高达50%。

(二)核酸代谢的改变肿瘤组织中RNA及DNA合成速率皆比正常组织高,而分解速率则下降。

(三)蛋白质代谢的改变肿瘤相关的标志酶或蛋白,如胚胎性蛋白质合成速率增快。

相反,与细胞分化相关的酶或蛋白合成则会减少或几乎消失。

总之,与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相关的生物化学代谢特点是:合成细胞结构成分的代谢途径明显增加;细胞成分及合成原料的分解代谢途径明显降低,酵解增加。

二、肿瘤细胞酶学的改变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

例如肝癌病人在血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同功异构酶均可升高;骨肉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弱;前列腺癌的酸性磷酸酶可升高;肺鳞状细胞癌的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

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与化学组成都和正常细胞不同,可以出现新的抗原物质。

有些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抗原组成与胎儿时期相似,如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出现的甲种胎儿球蛋白(AFP),AFP的特异性免疫检查测定方法是肝癌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类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对于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细胞生物学机制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一、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学特征口腔颌面部肿瘤包括恶性和良性肿瘤,其细胞学特征有所不同。

对于恶性肿瘤而言,细胞呈现增殖活跃、细胞核多形性,伴有异型核、核分裂象等特点。

良性肿瘤则呈现细胞分化良好,组织结构正常的特点。

二、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机制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多个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被发现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例如,T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与颌面骨肉瘤的发生紧密相关,而BRAF基因的突变则与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

2. 细胞周期异常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常常失去正常调控,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周期异常主要表现为G1期控制丧失和细胞周期蛋白的异常表达。

3. 细胞凋亡抑制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对于凋亡的抑制也是其恶性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Bcl-2家族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4. 表观遗传调控表观遗传调控异常是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常见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调控使得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三、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细胞学特征和细胞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提供依据,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此外,针对细胞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提供了线索。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主动死亡的一种程序性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维护生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细胞凋亡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和生化反应,这些反应会被组织工程和其他形态学特征所调节,从而保证细胞凋亡的顺利进行。

然而,当这个程序性过程被破坏或遭受到其他不良的影响,就会引起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产生。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机理?让我们逐一分析。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许多独特的生化反应和分子信号通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蛋白酶家族Caspases家族的调节。

Caspases 家族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种细胞内的独特酶类,它们能够精准切割和激活多种其他蛋白质,从而引发细胞凋亡。

此外,细胞内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重要生化反应,其中包括细胞内脂质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翻译和调节等等,这些生化反应都是细胞凋亡发生的重要坚实基础。

细胞凋亡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鲁棒性,这使得这一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中。

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的联系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细胞凋亡的程序性过程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细胞凋亡发生异常或被中断,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包括肿瘤等恶性疾病的产生。

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许多原因都会影响细胞凋亡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研究表明,这些原因都与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品质有很强的关联。

例如,在身体免疫细胞中发现了许多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而这些基因通常会被食物、病毒或长期的环境污染所影响,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的破坏。

这些情况在癌症患者中更为普遍。

由于细胞凋亡的特殊生化反应过程,一旦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细胞的调节机制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引发肿瘤的发生。

肿瘤的发生也可能导致细胞凋亡过程的改变,从而降低细胞凋亡的作用。

细胞凋亡的控制与肿瘤治疗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癌症在肿瘤细胞催化里存在着不同的DNA损伤反应、凋亡缺陷和生长停滞。

细胞生物学中的肿瘤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中的肿瘤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中的肿瘤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生理活动等各种现象的学科,而肿瘤细胞生物学则是研究癌症的基本特征,包括癌细胞的起源、增殖、侵袭和转移等各个方面。

肿瘤细胞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细胞群体,其与正常细胞有着明显的区别。

肿瘤细胞起源的研究肿瘤细胞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肿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肿瘤细胞起源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肿瘤干细胞说。

肿瘤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再生能力和高度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其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并具有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能力。

另一种可能是癌转移说。

据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迁移、入侵、生存和定殖等不同的阶段。

其中,癌转移阶段是指从原发肿瘤开始发展和扩散到远隔部位的过程。

肿瘤细胞在迁移和入侵的过程中,其形态、生物学特性和转录组等方面的变化也是热点研究的内容。

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存在许多差异。

在肿瘤细胞增殖的过程中,许多调节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参与了其中。

因此,研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和途径非常重要。

其中,许多生长因子和调节因子的信号通路是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因素。

例如,PDGF、EGF、VEGF等多种生长因子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另外,Wnt、Notch、Hedgehog等调节因子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这些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涉及到肿瘤细胞形态的改变、基底膜破坏和细胞间质的改变等多个方面。

作为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物,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FGF(胶原纤维生长因子)、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长因子也是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素。

肿瘤细胞生物学概述

肿瘤细胞生物学概述

肿瘤细胞生物学概述肿瘤细胞生物学是研究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生长和转移机制、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学科。

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肿瘤细胞的特征、生长和转移机制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肿瘤细胞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失去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机制、细胞凋亡逃逸、持续的增殖、无限制的倍数增长和无需外界因子的生长等。

这些特征使得肿瘤细胞能够在正常机体细胞无法生长的条件下继续增殖和扩散。

肿瘤细胞的转移机制是肿瘤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肿瘤转移是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迁移至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细胞转移分为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两种形式。

局部浸润是肿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的过程,通过改变黏附分子表达、降解基底膜和组织间质等方式来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

远处转移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远处器官并在那里落户生长。

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涉及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基质-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的消除等多个因素。

肿瘤细胞与宿主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胞类型,包括炎症细胞、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等,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肿瘤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来激活宿主细胞,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转移,并且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另外,宿主细胞也能通过产生抗肿瘤因子、激活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总之,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特征、生长和转移机制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靶向治疗方式,提高肿瘤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其药理学研究

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其药理学研究

肿瘤细胞生物学及其药理学研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癌症是一类由机体内部某些基因突变而造成的细胞异常生长的疾病。

而在肿瘤细胞生物学领域,人们正致力于研究,探索肿瘤细胞异常生长的机制,旨在使得癌症的治疗变得更加精确而有效。

一般来说,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身细胞分裂的方式,以缓慢但稳定的速度生长,然而,如果身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肿瘤细胞便会开始快速增长并向周围组织扩散。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已经了解到,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的突变、启动子区域的DNA丧失以及染色体的扭曲引起的染色体畸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譬如被人们比喻成“作恶多端”的罪犯,它们能够盗取人体正常细胞的基因信息、改变细胞周期、以及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误判等等,再加上它们在体内可长时间“潜伏”,难以被发现,这些因素使肿瘤细胞变成了医学界最难以治疗的疾病之一。

在医学上,传统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而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方法不仅仅会影响身体内部的健康组织,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免疫系统,并可能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为了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疗法。

药物疗法是近年来突破性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

药物可以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抑制其生长,同时还可以加强人体免疫系统,提升机体的康复能力。

这些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且有效降低肿瘤在人体内扩散的风险。

虽然药物疗法给医学界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但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即使是在同一个癌种里面,也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的表型,因此,研发和研究药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当前的医疗实践中,特别是在肿瘤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领域中,实验室科技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解决手段。

例如,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培养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手段已经被广泛利用在肿瘤细胞研究中。

在一些流行的癌症疗法中,人们已经开始采用不同的肿瘤细胞药物疗法,这些疗法都是经过医学小组的试验并获得临床批准的。

细胞生物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生物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在肿瘤研究中,细胞生物学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正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严格的调控,而肿瘤细胞则常常失去了这种调控机制,表现出不受控制的增殖和异常的分化状态。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研究,我们发现肿瘤细胞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和蛋白质表达异常,导致细胞周期进程失调。

例如,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异常表达,使得肿瘤细胞能够持续地进行分裂和增殖。

此外,肿瘤细胞的分化障碍也是其恶性表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了解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肿瘤细胞分化的治疗策略,诱导肿瘤细胞重新分化为正常细胞或者使其生长停滞。

其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肿瘤细胞中,许多信号通路如 PI3K/Akt/mTOR 通路、MAPK 通路、Wnt/βcatenin 通路等常常发生异常激活或抑制。

这些异常的信号转导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

例如,PI3K/Akt/mTOR 通路的过度激活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针对性的靶向药物,阻断肿瘤细胞的异常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再者,细胞凋亡和自噬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细胞死亡方式。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凋亡和自噬对于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常常能够逃避细胞凋亡的程序,导致其持续存活和增殖。

肿瘤细胞生物学3篇

肿瘤细胞生物学3篇

肿瘤细胞生物学标题1:肿瘤细胞的特性肿瘤细胞是指失去生长调控功能的细胞,它们能够无限制地分裂和增殖。

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它们与正常细胞主要的区别。

1.1 显著的遗传不稳定性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遗传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表现为基因变异、染色体畸变、DNA复制错误等。

其中,染色体畸变是比较突出的特点,包括染色体重排、转座子激活、染色体缺失、畸变等等。

1.2 能够自主生长和增殖肿瘤细胞具有自主生长和增殖的能力,不像正常细胞需要获得外部生长因子来刺激增殖。

这种自主增殖的能力使得肿瘤细胞可以继续生长,即使它们的外部环境变得恶劣。

1.3 能够侵袭和转移肿瘤细胞能够侵袭和转移,这是肿瘤病理学家考虑治疗肿瘤时非常关注的问题。

这种能力使肿瘤细胞可以逃脱原位生长的限制,到达新的器官和组织,从而形成远处的转移灶。

1.4 缺乏细胞恢复功能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缺乏细胞恢复的功能。

例如,肿瘤细胞在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时候,不会因为DNA受损而自动激活细胞修复机制,从而导致缺乏对这些治疗的反应性。

1.5 细胞死亡的抑制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抑制细胞死亡来增加细胞数量。

它们可以分泌生长因子独立于细胞局部环境,从而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

此外,它们可以通过类似凋亡、坏死的细胞死亡变化的程序来抑制细胞死亡。

1.6 免疫逃逸肿瘤细胞可以逃离免疫细胞的攻击,让免疫系统对它们失去应激反应。

这种免疫逃逸的能力使得肿瘤细胞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直到它们已经形成明显的肿瘤。

以上是肿瘤细胞的主要特性,这些特性都是日后研究肿瘤生长和治疗的基础。

对于治疗肿瘤,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特性开发出多种治疗方法,例如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化疗等等,同时也首起从改变肿瘤细胞的行为入手,来探索完整的治疗体系。

标题2: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在肿瘤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分化状态的肿瘤细胞进行分类。

肿瘤细胞的分化状态会影响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子特征,以及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yclin D1基因扩增,重排和突变 发现在乳腺癌,皮肤癌,结肠癌,食道癌,淋巴造血系统的癌中 致癌机理是:加速G1进入S期;增加转录;与原癌基因合作促 细胞增殖 Rb突变或磷酸化 发现在视网膜母细胞瘤,骨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癌中
致癌机理:促细胞增殖
P16突变或缺失 发现在一些癌中
致癌机理:无法竟争结合cdk4,6因而无法抑制Rb的磷酸化,
d. 凋亡基因及其产物的作用机制 p53: 诱导p21蛋白产生,抑制cyclin D-cdk 4 复合物的形成,阻止Rb磷酸
化,使细胞停止在G1期进行DNA修复.若不能修复则诱导细胞凋亡.
ICE(interleukin-1B converting enzyme): (a).ced-3同源基因有:ICE.Ich-1(NEDD2),cpp32,Ich-2,(Tx,Icerel-
i.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①研究发现在肿瘤组织 中端粒变短或变得极短或丢失.大部分肿瘤细 胞端粒长度明显短2-6kb.②端粒酶被激活.在 人类的肿瘤中,均发现端粒酶的表达.③端粒酶 活化是细胞无限增殖所必须的.端粒酶在肿瘤 发生的那个阶段被活化,目前尚不清楚.④端粒 酶如何被活化,Counter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模 式:Ⅰ.逃避M2期危机的复活模式.Ⅱ.扩充保留 模式,即其它细胞衰老死亡.保留了本身微弱表 达端粒酶的细胞.⑤端粒酶抑制剂和端粒酶基 因的反义核酸可治疗肿瘤.
d.细胞凋亡改变与肿瘤
(a). 抑制凋亡可导致肿瘤细胞不断增殖; (b). 促进凋亡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 端粒和端粒酶的改变
a. 端粒的发现: 20世纪初,Muller 等用x-射线照射细胞使 染色体断裂,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可以相互连接形成双着丝粒或 环状DNA.但是,天然染色体具有稳定的末端结构,末端方向不 能与其它片段连接.故此,Muller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概念. b. 端粒的结构特点: (a). 真核细胞端粒DNA序列富含G,并 有简单的串连重复;(b).串连序列长5-8bp,可重复长达10kb;(c). 人类端粒为6聚体重复,为5-TTAGGG-3,长达15kb;(d).5---3方 向链延伸到末端后伸出富含C的3---5方向的长12-16个bp的单 链核苷酸,并且内折以G-G配对方式连接;(e). 端粒存在有结合 蛋白.它以氢键与末端DNA结合,保护大约100bp的双链末端和 16bp的单链末端;(f).人类的与TTAGGG结合的是一种蛋白因 子(telomeric repeat binding factor,TRF). TRF参与端粒长度 的调节,是一个端粒延长的抑制剂. c. 端粒的功能: (a). 保护末端,防止降解;(b).解决末端复制 问题.
g. 端粒与寿命: (a). 20世纪70年代初,Olvinkov首
次提出:染色体末端逐渐丢失导致细胞最终退出
细胞周期,进而死亡.(b).Kruh等对2天,9岁,75岁
及患早老性痴呆的人群进行端粒的发现:①年龄
越大端粒越短.②大多数组织在分化过程中,端
粒不同程度的缩短.③皮肤和淋巴细胞的端粒每
年丢失15-40bp.纤维细胞,胚胎肾细胞,上皮细
c-myc: 其功能是:(a).转录因子活性;(b).启动细胞增 殖;(c).抑制细胞分化;(d).调节细胞分化;(e).参 与细胞凋亡.c-myc高表达可导致细胞凋亡,但可被 bcl-2抑制. Fas/Apo-1:Fas也称为Apot基因,即Fs-7 associated surface protein.它是NGF受 体家族的成员.Fas 和配体FasL结合可诱导鞘磷脂酶 (sphingomyelinase) 活性,分解产物为神经酰胺 ceramide).该产物可阻止细胞周期进行,引起细胞凋亡.
(b).匹配:cyclin A and B combine with cdk 1 and 2; cyclin C and
D pair with cdk 4, 5 and 6. (c).活化和调控:
cdk-activating kinase cyclin+cdk------------------------------→
第五章 肿瘤细胞生物学
第一节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别
1、什么是癌? 什么是肿瘤?
(1). 宋代(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首用无病框的癌字即山岩之意
(2). 16世纪罗马皇帝Marc Aurel发现乳腺癌引起的淋巴管炎螃蟹状(Krab) 2、正常细胞有什么样的结构?
(1)细胞膜(双脂膜,蛋白质,糖蛋白,糖脂)
phospholation of Thr14+Tyr15+Thr160 of cdk
cdc25 -----------→cdk-Thr160, ←-------CDI
调控cyclincdk 的活性
(d).CDI的主要种类: P21 family,including: P21(cip1/waf1/cap21/sdi1) P27(kip) P57(kip2) P16 family,including: P15(ink4B) P16(ink4A) P18(ink4C) P19(ink4D) P20 TGFβ family,including 1,2,3,4,5
(e). CDI的功能
P21抑制cdk2,4,5,6复合物的激酶活性,阻止细胞进入S期 P27作用cyclin-cdk复合物,使细胞停留在G1期
P16抑制cdk4/cdk6介导的Rb的磷酸化
P15结合cdk4,cdk6,抑制其激酶活性 TGFβ在G1后期抑制Rb蛋白磷酸化,使细胞停留在G1期
(f). 恶性肿瘤细胞周期中调控分子的改变
(2)细胞质(亚细胞器,分泌颗粒) (3)细胞核(染色体,核仁组成区)
3、肿瘤细胞有什么样的结构?
(1)细胞核(核呈多形性,染色体呈多形性, 核仁银染颗粒增多) (2)细胞质(核糖体增加,分泌颗粒增多)
(3)细胞膜(某些糖蛋白减少,一些糖脂减少,受体分布改变)
第二节 肿瘤的恶性增殖
1、肿瘤有那些生长特点?
胞,卵巢细胞传代一次丢失50-200bp.
h.端粒酶与寿命 (a).端粒-端粒酶假说的提出.依据端粒在细胞寿命中 的控制作用,Harley提出了端粒-端粒酶假说. (b).假说的要点: ①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伴随着部分端粒序列 的丢失,端粒长度不断缩短. ②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启动某种信号, 使细胞进入危机点M1期,此时细胞不再分裂并出现老化. ③如果细胞被病毒转化或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会 越过M1期,继续分裂.端粒细胞继续缩短,最终达到一个 关键阈值.细胞进入另一个危机点M2期. ④这时染色体可能出现异常形态,某些细胞端粒太 短,丧失其功能,导致细胞死亡.但极少数细胞在此阶段 激活端粒酶,使端粒增长,从而逃避M2期危机,获得永生 性.
2、恶性增殖有何的表现?
(1)体积增大
(2)组织密度增加
(3)细胞数目增多
3、如何测定?
a. 影像学测定(X-透射,B超,内窥镜,CT,核磁共振)
b. 细胞学测定
4. 肿瘤恶性增殖的细胞和分子机理是什么? (1).细胞周期改变 a.细胞周期(G1,S,G2,M),(M:前,中,后,末) b.嵇查点(cheakpoint) c.正常细胞周期的调控分子
促进细胞增殖 P27丢失 发现在白血病中 致癌机理:无法与cyclin-cdk复合物作用,无法使细胞停留在 G1期
(2). 细胞凋亡的改变 a. 细胞死亡的形式 (a). 坏死(以外),作用---肿涨---破裂---炎症 (b). 凋亡(正常),内缩---小体---被吞---无炎症 apoptosis,programmed cell death b. 凋亡相关基因的发现 (a). 线虫(C.elegans)有1090个体细胞 (b). 131个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凋亡 (c). 线虫透明,凋亡细胞易于观察 (d). 发现有15个基因影响线虫细胞的命运 c. 凋亡相关基因的种类 (a). 凋亡基因: myc,myb,bax,bcl-xs,bad,p53,ICE,hid(果蝇), ced-3 and ced-4(线虫) (b). 存活基因(凋亡抑制基因): ced-9(线虫),bcl-2,bclxl,bag,AL,bcr-abl,raf,腺病毒E1B,EB病毒 BHRF1 and LMP1,非洲猪热病毒LMW5-HL,杆状病毒p35
e.存活基因(凋亡抑制基因)及其产物的作用机制
bcl-2: (a). 抗氧化作用,阻止内源性氧的生成;(b).影响 钙释放;(c).与p53作用形成一个杂合子,抑制p53,促进转
录,使细胞存活.
bcl-2家族的其他基因: bcl-xl,mcl-1,AL,bag-1等,作用机 理:(a).bcl-2/bax大于bax/bax,可抑制细胞凋亡; (b).bcl-2/bclxs结合可释放bax,使其形成bax/bax二聚体从而使细胞凋亡; (c).bag-1与bcl-2作用可加强bcl-2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Ⅱ),Mch-2, Mch-3,Icere-2抑制,当bcl-2失活时,ICE促进细胞凋 亡.
(c).其它ICE同源基因的作用机制:nedd2/Ich-1二聚体诱导凋亡,但可
被bcl-2,crmA抑制;cpp32水解ADP-核糖基因聚合酶,使 PARP(poly(ADP-ribose)polymerase)在DNA断裂时的修复功能失去, 因而诱导凋亡;prICE(protease resembling ICE)可切断PARP,诱 导凋亡.
d. 端粒酶的发现:1985年,Greider等首次在四膜虫中发现了一种能扩增 末端DNA的酶称为端粒酶.1989年该酶被提纯.1995年人端粒酶RNA被克 隆成功. e. 端粒酶的结构: 端粒酶RNA和蛋白质两部分. RNA的特点:(a). 含有与端粒DNA序列互补的(telomere DNA sequence,TEL)RNA序列; (b). 人的TEL末端为5-TTAGGG-3,四膜虫的TEL末端为5GTTGGG-3; (c). 四膜虫的RNA有159个核苷酸. 端粒酶蛋白的特点: (a).四膜虫的蛋白有两个亚基,分别为80kd和95kd.p80与 端粒酶RNA有特殊亲合性,p95能与端粒DNA单链部分特 异结合. (b).哺乳动物端粒酶蛋白有结合亚基TP1蛋白(telomere associated protein 1)和催化亚基hest 2蛋白 . TP1与p80有广泛的同源性,但与酶活性无关. hest 2 蛋白与端粒酶活性相关.它的编码基因为HT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