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长武县地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在我们农村都有这样习俗,凡“做事体”,三天丧事加“五七”,吊唁者只须一份礼钱,全家都去;自族弟兄帮忙,亲戚邻里吃饭。
场地不够,往往在屋之近处搭起大棚设桌。
也请厨师班子租用其炊具食具,帮着料理伙食,排好菜单,每餐十几样。
农村人平时很节省,办事不计较,烟酒无限用。
一,净身。
逝者是男性,请仵作代理脱衣、揩身、穿衣事项(也有同辈或儿女为死者净身、穿衣的)。
完成后在门板上铺上订着多根白布带的白褥子,将“司令”(这里的风俗,遗体雅称为司令,逝者为大,这是对死者的尊崇)放上去。
逝者头戴黛色瓜皮帽,身穿黄色寿纹丝绸唐装,下身穿玄色寿纹丝绸长裤,脚穿黑色皮鞋。
这时尚可见其遗容。
稍后覆盖白布,移至灵堂。
在农村不举行瞻仰遗容的告别仪式。
灵堂设置在房屋的中堂内。
前后用白色幔布分隔开,“司令”放在幔布之后,头南脚北,脚边点长明灯一盏。
如果“司令”横放的,头东脚西,那样的话,丧事一定要大办!一般停尸三天,大办的话,停尸一周,吃喝一周,还要请和尚为亡灵超度一周。
如果有长辈还健在,小辈故世,长子的遗体放置在东屋东墙边,头南脚北。
次子的遗体则放置于西屋西墙边,一样头南脚北。
都用白幔布与灵堂隔开。
灵堂在正屋中间设供桌。
两侧放凳若干,供做法事的人入座。
供桌上。
供死者牌位,朝南摆放;有些地方将牌位放在一刀黄同纸上。
猪头、鱼、鸡三件是必备的,余者不论。
水果、粽子、团子及油煎馄饨个一盆。
(有些地方是按死者享年数字列放,如逝者80岁,则需各80只。
)香烛、金银元宝(纸锭)办用。
白幔布前挂逝者像,披黑纱。
如果要做法事,白幔布上需挂佛像。
请道士做法事,则挂三清神像;请和尚做道场,则挂如来佛像。
如果挂了佛像,逝者的像则放在牌位后方。
供桌前放包扎好的一大捆柴草为拜堆,供人跪拜。
“司令”放置时为什么头朝南或头朝东,而不向北、向西呢?西方极乐世界之说,是佛教认为西方是逝者的天堂;而我国的道教文化主宰人们的思想,相信死后进入地狱,平时经常做好事的人,不会受苦;相信有轮回,好人早投胎。
陕西长武县丧葬习俗透视及与渭南比较

陕西长武县丧葬习俗透视及与渭南比较本文介绍了陕西省长武县与渭南地区两地的丧葬习俗,发现两者有诸多相似,但是在丧葬场景中又有许多差异,具体表现在宴席场面、祭奠及守灵和送埋及下葬中。
通过比较,可以了解传统的丧葬习俗,但也需要反思存在的问题。
标签:长武县;渭南地区;丧葬习俗大约到秦汉之后,“丧”、“葬”两词才放在一起使用,指人死后的尸体处理及相关礼仪习俗。
[1]因此,丧葬习俗指以人死后的尸体处理为核心并服务于此的一切活动。
陈华文说:“中国丧俗中的民间丧仪具有明显的历史、地域、民族等差异,它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要给予完整的概括简直是不可能的。
”[2]丧葬习俗极其复杂,本文主要选取了陕西长武县和西渭南地区两地丧葬习俗中对比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按照长武县农村风俗,老人去世之后一般由长子主办后事,其余子女协助。
凡是涉及丧事的一切事务,特别是和外界发生关系或纠纷时长子享有决定权。
老人殁了之后,儿女们在第一时间要通知并邀请本族中辈分高、有威望的人来家中商议后事,同时要请本村威信高、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做总管。
丧事中,总管主持具体事务,是一大亮点。
诸事有无纰漏,各环节是否周全、是否圆满,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总管的能力和威望。
担任总管的一般都是前任村支书或现居住本村的退休干部、教师等。
总管责任重大,但不计报酬。
风水先生就不一样了,他做的活计愈多,收取的费用就愈高。
30年前流行于长武县农村的一种道教法事很繁琐,连续做好几天,贫寒人家一般是消受不起的。
在长武人眼中,风水先生是“专业人士”,所以办丧事家家必请。
丧告由风水先生书写,一般丧告都写在一块较长的木板上,倚靠在大门外的墙壁上。
除此之外,风水先生要到墓地看风水、钩穴地,随后主持“盛敛”仪式,决定祭奠、埋葬等日期。
上面所述及丧葬事宜,陕西长武县和陕西渭南地区只是大同小异,但是在丧葬场景中则可以显示出两地风俗上明显的差异。
图景之一:宴席场面长武县农村宴席从祭奠前一天下午正式开始,主家要提前找专业的手艺良好的厨师,还要邀请十多个或者二三十个手脚快、大脑机灵的妇女帮厨。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在环县农村,老人去世后,祭奠的仪式十分浓厚,以表达子孙对逝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老人临逝前,子女要为他洗脸净身,穿好“老衣”。
快咽气时,要把老人抱着坐到炕下的木凳上,若死在炕上就是背了“炕基”,到阴曹地府也一直背在身上。
给口中含一枚古币(锁口钱),用线拴在脖子或钮扣上。
含锁口钱的用意一说是让逝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钱花,一说是防逝者到阴曹地府信口开河。
咽气后,家里的人将逝前的铺盖放到大门外,在大门口焚烧事先扎好的纸马,叫“上路马”;在地上铺垫与逝者岁数相同的若干根谷草,称“岁数草”,再将逝者头向门口停放上面,用白纸置面(代表被子)。
在手腕上拴一荞面饼,称“打狗饼”;双脚用麻绳子绞绊,称“绊脚绳”,以防惊尸;灵旁拴一只公鸡,称“倒头鸡”或“守灵鸡”;大门外焚烧“倒头纸”。
遂挂纸条一束,表示有丧。
随即,在停放逝者的两旁铺上麦草。
白天,孝子们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跪在麦草上,叫“跪草”;夜里睡在上面,叫“守灵”。
一旦离开灵堂,手里必须拿着丧棒。
凡来祭灵的儿孙及亲属均要戴孝。
亲生儿女、儿媳戴长7尺、宽7寸,从头顶顺脊背而下拖至地面,用细麻绳系腰的拉孝;其他孝子均戴白布孝帽。
出葬前,孝子不能吃荤、喝酒,不能唱歌、说笑,不能训人、骂人。
老人去世第二天,同族的人要通知四邻,称“报丧”。
报丧的人在路途中或院子里遇见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叩头”,且不能进人家的屋里。
随即,请逝者外家、娘家来人祭奠;请阴阳为逝者念经超度,卜定葬埋日时;请纸匠为逝者做纸活。
纸活用茜芨或芦苇扎制,彩纸、剪花表糊而成,有五供养、四合头、小七星件、大七星件、十供养、十全等。
“五供养”为上平房、左右侧房、门房、小花架5件;“四合头”为两层上房、左右侧房、过亭共4件;“七星件”是在四全头的基础上增加“灵堂”、接应幡、“人”(伺候逝者的金童、玉女)和“马”(逝者的乘骑)三件;“十供养”是在“七星件”的基础上增加“轿车”、“鹿”、“鹤”、“靠山”、转灯等;“十全”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纸活,除“十供养”外,另加守门狮子、硬灯照等。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 ;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 ,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 ;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 ,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 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 ,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 ;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部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部。
长武县名起自宋代。
长武县,秦时称鹑觚县,关于这个老县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
相传当时秦始皇派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到这里筑城。
一日,太子扶苏和蒙恬心中高兴。
即取酒器祭奠,祈求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筑城顺利。
正祭之际,飞来一只鹑鸟(又叫鹌鹑),恰好落在觚上(用青铜制的一种酒器)。
鹑鸟,是一种吉祥鸟,鹑鸟停在觚口,皇太子十分高兴,认为象征着福祥吉利的好事。
于是,便给这个地方取名鹑觚。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长武道场以陕西关中话为唱、白基准语音,由七、八名道士站、行、坐唱,锣鼓打乐间奏,并用陕西欢、苦音双调式系统,唱腔为主腔变奏加吟诵调,说唱孝义、祈愿祭祀内容的陕西地方民祭性曲种。
其源可溯至隋唐宗教经文讲唱。
近古代有史可考者为清乾隆、道光年间的道场官职科考制度。
现流行于陕西长武县境内。
唱腔无曲牌之说,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腔型,一种是主腔体唱腔,有一个主腔骨架,根据经文的不同随语音语调四声而不断变奏,但句式唱段的落音和句尾型态大致相同,欢苦音并用;另一种是吟诵调,几乎是一字一拍、一字一音,唱腔句逗不明显,哭音较少用。
长武道场的主腔体唱腔,因派生新的主腔主题段落而唱腔既近似又不尽相同。
有时有插入对比性段落的情况,个别对比性段落类似上下句民歌结构。
伴奏基本上为锣鼓打乐,几乎只打间奏鼓段称为[十点子]。
器乐曲牌分行乐、坐乐。
行乐以吹管为主,打乐为辅,曲牌多吸收自民间器乐,如[小开门]、[祭灵]、[担水]、[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等。
长武道场唱词词格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不等。
亦有十多字一句的。
唱本有《太上灵宝迎架科仪宝经》、《三官经》、《十二愿歌》、《二十四孝》、《十殿经》、《挂榜》、《朝元歌》、《五更诗》、《十供养》、《十洒歌》、《兵刀赞》、《三教赞》等,分别在道场活动的二十多种仪式中咏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摘要丧葬风俗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如果说诞生礼仪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那么丧葬礼仪则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生活,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长武县丧葬礼俗源远流长,长武人对丧葬极为重视,礼俗繁琐,其中不少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那色彩。
关键字:、现代、长武县、丧葬、习俗。
目录前言一、小殓二、报丧三、择吉四、大殓五、成服六、献祭七、宴酬八、奠酒九、归窀十、祭期结语参考文献谢辞前言长武县,地处省关中西部秦陇交界。
东临省彬县,南接省灵台县,西连省泾川县,北与省宁县,正宁县以泾河流域地权归属为界。
历史悠久,山河秀丽,文化丰富,文物鼎盛。
这里既有三秦古风,又有陇东之俗,既有汉族之情,又有回民之意,令人寻味,发人情思。
近年来,通过对长武县丧葬习俗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发现这里盛行土葬,丧葬礼俗十分古老,葬礼的程序即庄重又肃穆,其丧葬仪式虽然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简化了很多,但主要的丧葬礼俗不仅带有我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伦理思想,而且又融入了西方丧葬礼俗的一些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长武县民俗,忌“死”字。
凡死者年老称殁,壮年称亡,少儿称殇,幼儿称撂(liao)。
50岁以上的亡故为老丧“头顶揭天”,“昊天罔极”,70岁以上为“寿终正寝”,葬礼都比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多随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备棺材,钉“四堵墙”或用草席巻裹掩埋。
墓穴不打黑堂,衣不扣钮,俯卧掩埋。
孕妇死亡,必须剖腹将婴儿取出,并在墓中倒入石灰、汽油等,引燃焚烧,以加速尸体腐化。
青壮年死亡,还有“出殃”忌日,全家老小都要躲避,以免“凶鬼扑身”。
凡一户百日死亡两人为重丧,灵柩不能出大门必须破墙或从崖背吊出棺材埋葬。
[1]这些禁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看到,但农村年长者依然恪守不误。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从寿终至除服,有小殓、报丧、择吉、大殓、成服、献祭、宴酬、奠酒、归窀(zhun)、忌期等礼仪规程。
一、小殓长武县民俗,老人在弥留之际,儿女、子必须守在老人身边,听老人最后的遗言。
由年长者为老人理发、洗脚、净身,然后裹衣衾、穿寿祜(hu)衣(俗称老衣)。
长武民俗认为:死者断气前所穿的衣服,到了阴间之后一直要穿。
所以,子女事先精心准备寿衣,必须在老人咽气前穿好。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的遗憾和疚,也会被亲戚、朋友认为对父母不孝顺。
要给死者口中放茶叶或硬币,谓之:“盘缠”。
让死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打发饿鬼的纠缠,自己也不会忍受饥饿,阎王爷更不会收留。
寿衣一般包括衣裤、长袍、寿帽、鞋袜、枕头等,至少要准备单、夹、棉三套,面料一般为绸子,绝对不能用缎子,其谐音是“断子”,怕遭到断子绝的报应,颜色以蓝色为主,款式大多采用清末的衣服样式,近年来,也有一些老人要求以装作为寿衣,寿帽为圆顶硬瓜壳帽,鞋子为绣花鞋,枕头为鸡式枕。
寿衣的穿着有五、七、九件之分,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通常根据家庭情况而确定。
老人咽气后,由在身边的孝子烧下炕纸,年长者将死者抬到木床上安置,绝对不能让老人死在炕上。
系“绊脚绳”,以素纸覆面,以防死者接触到,魂魄受损,更怕冲犯天上过往的神灵,给子带来灾祸。
并且将事先准备好的“看丧鸡”(即大白公鸡)放出来,让它守在死者的遗体前,看守遗体,以防老鼠咬损,回报主人对它的喂养之恩。
“看丧鸡”一般从人死亡后到大殓,看守死者的遗体三天到五天。
归窀后就可以宰杀了。
“看丧鸡”在看丧途中切记不能生病或死掉,不然就会给死者的后辈带来灾祸。
之后便停丧准备下葬。
孝子要在床前设一个香案,点香化纸,然后穿上孝服,跪在地上痛哭,声泪俱下,但是不能出声。
二、报丧等小殓过后,孝子要带上礼品立即到老外(wei)家(老外家指死者的娘舅家,小外家指死者儿女的娘舅家)去报丧。
报丧时,孝子两个人一组,要穿孝服,戴下头孝,手捧哭棍(丧棒)。
到老外家后,不能进门,见到人不论大小都要双膝跪地叩首。
娘舅家的人看到这样的人,就知道是来报丧的了。
其他的亲戚可以用或让人传话通知。
同一时间,孝子要请阴阳先生出写丧告(讣告),丧告是一种书面的报丧形式。
丧告写成后贴在一长五六尺,宽二尺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放上桌子,上香烧纸,每天日落的时候请回,日出奉上,直到出殡在坟头火化。
丧告一般容为:讣告考君讳ⅹⅹⅹ显ⅹ府生于公元ⅹ年ⅹ月ⅹ日,不幸于ⅹ年ⅹ月ⅹ日因积劳成妣孺人ⅹⅹⅹ疾,寿终正寝,享年ⅹ十又ⅹ。
兹定于ⅹ月ⅹ日家奠,ⅹ月ⅹ日安葬。
ⅹⅹⅹⅹⅹ不孝男ⅹⅹⅹⅹⅹ[2]丧告写完,即写对联。
一般分灵堂、灵门、稍门三套,均有阴阳先生书写,容都以歌功颂德,悲痛诉情为主。
最后在门前悬挂蠎纸(俗称出纸),一般讲究一个女儿挂一杆,儿子不挂。
所谓蠎纸,粗如水桶,宛如蛇蜕。
长武流传着一个故事就与蠎纸有关:有老俩口,膝下无儿无女。
一天,老汉外出拾柴,在早丛里捡到一个蛇蛋,便带回家中,竟孵出一条小蛇。
老伴怜其生灵,不忍抛弃,便精心喂养。
很快,小蛇长大,食量巨增,但是老俩口仍然变卖家产,供养小蛇,并给小蛇取名“蟒儿”,后来,老汉患病身亡,蟒儿不忘养育之恩,盘卧在灵前守灵。
老婆因为无力再供养蟒儿,就让它自谋生计。
可是蟒儿流着泪,低着头,爬出了稍门,只见它在门前绕了三圈,爬上树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纸团。
邻居亲戚见后都说这是一条有孝心的蟒,便把蟒蛇化成的纸团称为“蠎纸”。
[2]从此以后,长武人就以挂蠎纸表示自己的孝心。
长武人做的蠎纸,约10—15尺长,洁白如蟒,纸全呈鳞状或钱孔状。
到安葬那天,拿到坟头火化,以示竭尽孝心。
一般,村人、邻居看到门前有这些东西,便知道这家有丧事,就会来帮忙备办丧事。
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作法。
三、择吉求吉祈福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被视为凶礼的丧葬中,人们便通过各种各样的择吉方式来消灾解难。
择吉主要有:“择穴”、确定宴酬、葬期和归窀时辰。
这个过程要请有名望的阴阳先生依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寿终时手掐时刻,经过准确的计算选择吉祥的时辰。
选择墓地,也叫“勾穴”,墓址要选在地势广阔,山清水秀的地方。
讲究头枕青山,脚蹬流水,面北朝南为最好。
认为这样的吉穴可以让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
墓由墓坑和黑堂(即墓室)构成,墓坑以长九尺,宽七尺左右,深七尺之深为宜,一般在向阳的一方侧面根据棺木的大小打黑堂,一般是2—9尺大小。
选择好墓地后,即刻就要请邻居帮忙打墓,墓需在三天打好,墓室要用砖箍好,有的富户也在墓室口贴瓷片,表示自己的孝心。
人死后,要选择吉日安葬。
人刚死,应选在柔日下葬;在柔日死,就必须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利。
凡在奇月死的人,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的人,应在奇月下葬。
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否则不吉利。
[7]确定准确葬期和归窀时辰,依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寿终时手掐时刻来确定。
长武一般有“三日葬”,“七日葬”两种方法,指的是在死者死后第三天或第七天下葬,但具体的时辰是阴阳先生确定的。
通常在下葬的前一天即是宴酬的日子,随意更改就会招来灾祸。
停丧期间,亲朋好友、临居登门吊唁(也称吊丧)化纸,帮忙备办丧事。
四、大殓大殓指的是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材中,也叫入殓,盛殓。
长武人对棺木极其讲究,也叫寿房,寿木。
棺材以木棺为主,棺谐音为“棺”,材谐音为“财”,去升官发财的吉祥之意。
棺木通常以松、柏、楸、桐等树木的木料制成,也有用木、杂木的。
一般,寿房选料是柏木棺头,松木身;差一点的用桐木制作,柏木档头,轻巧结实,耐久不腐。
[2]棺木外面有彩绘的图案,以吉祥鸟、怪兽、金钱树、龙凤呈祥、八仙祝寿、鹿、猴、虎、龟、鹤等。
[5]有的地方也有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等图案,非常的漂亮。
棺木四周饰以云、水日、月之纹。
棺木前头正面绘二龙戏珠、凤穿牡丹、云纹莲台等图案,书写某某之灵柩,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语句。
后头绘香鼎、燃香,白菜。
[7]棺木上的彩绘除装饰的意义外,主要在于表达孝子对亡灵脱尘升天,生还净土的期盼。
在大殓前,孝子要将老外家的人请来,化纸吊唁,瞻仰遗容,验明正身,确认死者是正常死亡,并且要验看孝子为死者准备的棺木。
等老外家的人感到满意之后,才能将死者的遗体放入棺木。
入棺时,棺木中要将纸前就准备好的枕头、被褥及日常用品等物。
死者必须要仰身直肢,头不要稍微低一些,不能让死者看到自己的脚,否则会引起尸变为了让死者在阴间同样活人,要在棺撒上五谷杂粮、铜钱,表示死者在阴间能吃饱穿暖,不缺钱花;也放上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如烟袋、扇子、眼镜、镯子、手表等,有的也放书籍、文房四宝。
[2]但不管放什么,谷草是少不了的,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的意思。
[7]在所有的事都做完后,让子女们见死者最后一面,就可以闭棺了。
棺盖要用胶纸粘严。
然后孝子围着棺木痛哭,叩头三拜,以表示自己的不舍得思念之情。
最后要用棺罩套在灵柩以上,棺罩上多绣以松鹿图、松鹤图、仙寿图,四周有吊穗,十分华丽。
盖棺时,忌讳孝子的眼泪掉入棺,即“雨打棺”,以后子会十分贫寒。
最怕空中打雷,传说尸体会变软。
五、成服亲属披麻戴孝叫作“成服”。
《仪礼·丧服》中写道“丧服。
斩衰裳,苴絰、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传曰:斩者何?不缉也”。
顾名思义,“五服”的本义,是指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根据《礼记》中的说法,孝子穿孝服要遵循‘亲亲尊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实际上“五服”并不是简单的指衣服性质上的差别,而是亲属间血缘关系亲疏的标记,亲属关系愈近,哀痛愈甚,孝服的规格愈高;也表示服丧时间的长短,长则三年,短则三月。
在长武县现在丧葬礼仪中对丧服的穿着已经不那么讲究了。
丧服一般用常见的白布制成,俗称“孝褂子”。
由长衫、孝帽、孝鞋和麻帛组成,长衫比较像医生穿的白大褂,但在领子的地方是圆领,孝服的袖口、下摆必须是毛边;孝帽是两条白纱布,一条孝布缠在脑袋上,另一条用来遮住脸,称为“下头孝”;孝鞋的要黑色的布鞋,鞋头缦上白纱布;麻帛是系在腰间的用麻搓成的绳。
一般死者的儿女、辈的孝服由主家准备,其他亲属则要自备。
丧服并不是作好后就可以直接穿用,而是必须拿到灵柩前涂抹上香灰,俗称“呈孝”,呈孝后,孝服才可以穿用。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死者的儿子、媳妇、女儿、子及女都必须穿着重服,戴下头孝,儿子还要在腰间系上麻帛。
其他亲属则只需穿孝服,头上缠上孝布,不用戴下头孝。
死者的重辈会在胳膊上绑上死者生前就准备好的红布条,俗称“花红孝”。
[1]一方面表达了死者对后辈的爱护,另一方面则希望后辈生活开心,没有忧愁烦恼。
丧失上有人戴花红孝,被看做作是吉利的事,是死者长寿的象征。
有小孩的人家都会向主家要花红孝,以求小孩能得到和死者一样的福气。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
通常是胸前别一朵小黄花或白花,左臂围一块黑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