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练习:模块2 第8单元 课后集训18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件:模块2 第8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 土地改
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革
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土地 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 力,促进了农业 发展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农业合
进一步解放了农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变为公有制,要
集体经营
推翻了封建帝
辛亥革
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
制,建立了中华
命以后
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
民国

第三次
中华人 由于政府的强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民共和 制行动,一些社 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
国成立 会丑恶现象被 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以后 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
重心的转移,实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
一开始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轻 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生产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1.1953-1957 年 (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 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经济,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上实现合作化,走上集体经济道路;工 业建设上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 的工业体系。
2.1957-1976 年 (1)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 (2)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3)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工业建设集中在重工业上,后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农业生产上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提 高公有化程度,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模块2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提升

2022版新高考人教版历史:模块2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提升

【认读导引】三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代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五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1.(2020·南宁模拟)下面为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中雇佣工人人数的总估计表(单位:个)。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国情及经济政策休戚相关,下列有关下表中的工农业发展状况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项目粮食棉花钢煤原油时间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A.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比例适当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1949年春夏,刘少奇在视察天津的时候说:“工人政治解放,还不能完全不受剥削,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做不到。

现在是资本家太少,而不是太多。

工人的痛苦不是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刘少奇说这番话的主要意图是()A.利用私人资本恢复国民经济B.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建立C.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要同步D.积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5.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作用是()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6.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最新推荐】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模块2第8单元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最新推荐】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模块2第8单元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2019 •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

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

”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 .全盘西化B .中西合璧C .官方主导D .新旧杂陈D [ 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 项;河南较为保守,故排除A 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故排除B 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故排除C 项。

]2.(2019 •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

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

这反映出当时()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 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 两项。

]3.20 世纪20 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D .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B [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 项正确。

]4.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发的《劝戒缠足示谕》指出,缠足是“关系国家、关系众人的弊病”,他认为反缠足“全是当绅士的责任,要望明白人先做与他们看样子”。

2021届新高考历史练习:模块2 第8单元 课后集训

2021届新高考历史练习:模块2 第8单元 课后集训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B[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这与材料反映的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占有少量的份额的信息相符,故选B项。

] 2.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

……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

”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材料中的数字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

]3.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D[根据材料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表,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不能得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故A项错误;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同步复习与训练

高一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同步复习与训练

高一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同步复习与训练第21课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A、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B、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过程:A、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任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 基本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②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签订-----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简称关贸总协定。

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但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2、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Word版含答案)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专题训练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A卷(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卷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荼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这段话主要指出了( )A.开展“大跃进”的紧迫性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中国轻工业相对发达,重工业落后D.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1950年重点是治理连年泛滥的淮河,以后,全国水利建设从防洪减灾转向保持水土,发展水利。

三年中两千万人参加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7亿立方米。

三年大规模水利建设的直接影响是( )A.完成土地改革B.稳定市场物价C.促进农业发展D.支援朝鲜战争3.到1955年底,据南京市郊区381个合作社统计,比当年互助组增加收入的有356个合作社,占93%;另在315个合作社中,社员收入比上年增加95%的有229个,占73%,增收50%〜80%的有80个合作社,占25%。

这些数字反映了(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改造是农民自发行为C.农业社会主义存在过激倾向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4.右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5.阅读我国1952年和1956年的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表格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6.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7.陈云在公私合营高潮时期说:“以北京为例,私营商业共二万户,雇店员的不到一万户,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不用店员的。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二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二 第8单元 第18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泉州高三适应性练习)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说明()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高三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故C项错误;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A[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B[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这与材料反映的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占有少量的份额的信息相符,故选B项。

] 2.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

……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

”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材料中的数字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

]3.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A.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D[根据材料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表,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不能得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故A项错误;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4.(2019·内江二模)1956年劳动部工资局在调研天津国营企业工资改革时,对当地以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的做法极为赞赏。

这是因为这些措施( )A.有利于节约财政支出B.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C.有助于改善员工待遇D.缩小了工人收入差距B[给工人发质量奖、安全生产奖,一方面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工人主动抓好产品质量,搞好安全生产,这就提升了工人的责任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工人的工资,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用质量奖、安全生产奖取代年终双薪制、考勤奖制,无法看出改善员工待遇,故排除C项;题干中的措施无法缩小工人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

]5.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领域的计划增长目标。

这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C.出现经济冒进思想D.忽视农业基础地位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目标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总产值的增长目标,说明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反映了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故A项正确。

]6.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三大改造成就初现A[根据材料“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对物价进行了合理的调控,故A项正确。

]7.(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调研)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

这一举措(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B.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B[1959年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导下,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使社员有了极少的生产资料,因而相对于以前它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八字”方针于1960年提出,故C项错误;1959—1961年,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故D项错误。

]8.(2019·德阳二模)我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粮食收购量的变化柱状图由上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 )A.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B.集市贸易不断发展C.大力支援工业化建设D.经济体制出现变动C[根据材料可知,1952-1959年,在粮食产量没有很大的增长情况下,粮食收购量一直增加,反映出国家五年计划发展工业化的需要,故选C项;粮食产量没有很大的变化,无法得出生产力极大解放的结论,故排除A项;粮食收购量的大幅增加反映的是国家支援工业化的需要,而不是集市贸易的发展,故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但经济体制的变动不能解释1955年比1952年粮食收购量增加的原因,故排除D项。

] 9.(2019·长春三模)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政策,“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政府( )A.依然严格地执行计划体制B.强调消费资料的政策调整C.物资管理引进市场调节机制D.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C[题干材料反映了政府要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适当地引进市场机制的做法,故选C项;题干信息表明政府有重视商品的意愿,故排除A项;“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说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并重,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排除D项。

]10.(2019·蚌埠三模)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D[这三个时期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时期、“一五”计划、国民经济的调整阶段,工业农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共同原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故选D项;三个阶段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故排除A项;B、C两项在表格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

]11.(2019·绵阳二模)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

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

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C[根据材料可知,1952-1978年期间,工业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而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时间,故选C项;A项与事实不符,故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的工业建设没有扭转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中国仍然在追赶世界潮流,故排除B项;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12.(2019·宁德二模)从1963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即按行业和协作关系,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

截至1965年,煤炭、汽车、烟草等行业组建全国性托拉斯12家,一些省市也组建了11家地方性托拉斯。

托拉斯的试办是( ) A.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大胆尝试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的有益途径C.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举措D.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A[由材料可知,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胆尝试,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3.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工业化发展的探索,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探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

……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来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2)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回答,特别注意“材料二中的柱状图”并结合“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回答。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通过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

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

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了公私合营。

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大炼钢铁”的模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