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A.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 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 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D [“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 . (2018 •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项目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1952 年10040.359.71957 年10023.676.4A 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大跃进”运动开始B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项错误;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 1953 —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20江西九江二模)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9%上升到15.3%。

这些成就的取得()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2.(2020江西上饶六校第一次联考)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以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了重点建设、精简行政机构、节约粮食等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提出意在()A.积累经济建设资金B.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调整工业发展计划D.遏制铺张浪费现象3.(2020安徽淮北二模)1954年春节,根据中宣部的要求,全国掀起了工农大联欢的热潮,共组织工人代表团436个,近4万工人参加。

同时,组织近2万农民到工厂参观,而参与联欢的群众更达到了1 445 100人(次)。

这一举措意在()A.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工业化建设B.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4.(2020贵州贵阳二模)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地改革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

这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5.(2020山东聊城一模)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A.注重了工业发展的区域平衡B.确立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突出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D.标志着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6.(2021广东肇庆一模,10)下面是毛泽东给鞍钢工人的回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含答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B.C.D.解析解答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

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为正确答案。

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项不符合史实。

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

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A2.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A.B.C.D.解析从材料时间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本胜利,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都是主要成分,只能称新民主主义经济。

A项旧民主主义时期是1840年~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

C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公有制为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只是指合作社经济,可以排除。

故选B项。

答案 B3.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1.(2019·惠州调研)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2.(2019·邯郸摸底)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

这一举措(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2019·辽宁五校期末)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 300万,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的实施( ) A.得益于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B.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D.增加了城市物资供应压力4.(2019·乌鲁木齐诊断)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

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

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

”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B.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D.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5.(2019·江西段考)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xx •吉林汪清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 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 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 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了土地改革后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这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提出了必要性。

根据所学可知,为此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了公有制。

故A项为正确答案。

2. [xx •安徽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仏私合营经济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19%L 5%0. 7%72%195733%56%8%3%1%以下A. 新中国的成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C.苏联的支援 D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D解析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故选D项。

3. [xx •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实施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 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I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 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题组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毛泽东在建国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

”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手工业合作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教育现代化[解析] 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正确。

[答案] C2.阅读下表: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年份1952年1956年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19.1 32.2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0.7 7.3私营和个体经济78.7 7.1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解析] 由“1952~1956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再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答案] A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A.农业合作化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 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故B、C、D三项均排除。

[答案] A题组2 探索与失误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带有主观臆断性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解析] 1958年,中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检测 第单元 第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检测 第单元 第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时空坐标单元主旨(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的经济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中共八大、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点1|过渡时期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2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效作业 ( 二十七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波折:30 分分:60 分一、( 本大共8 小,每小 4 分,共32 分)1.(2019 ·衡水高三考 ) “在筹兼的方下,逐渐地消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合理地整有工商,切而妥当地改良公私关系和关系,使各样社会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整个社会的恢复和展”。

举措() A.有益于国家政情况好B.改了本主工商的性C.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极性D.成立了社会主国体系分析依据资猜中的“合理地整有工商,切而妥当地改良公私关系和关系”等信息可知,资料反应的是新中国成立早期恢复公民的举措。

些举措有益于国家政情况逐好,故答案A;改了本主工商性的是三大改造,清除 B ;些举措了全国人民建新中国的极性,清除 C ;新中国成立早期充公官僚本,将其社会主性的国,清除 D 。

答案A2.(2019 ·青高三模) “一五” 期,中国在救助下施工建的150 个工目中,106 个民用工企,部署在北的有50 个,中部32 个; 44个国防企,部署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 个。

明当我国()A.外实行“一倒”政策B.工布局畸形场面获得改良C.先展重工的行D.公民恢复工作基本达成分析本考“一五” 划,旨在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资料的解和剖析及理解知的能力。

依据资料,“一五”期,150 个工目中,此中106 个民用工企,部署在北的有50 个,中部32 个; 44 个国防企,部署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 个,种布局兼了不一样地域和要点向于民用企,有益于改良我国期以来的工布局畸形的场面,B 正确; A 同资料要旨信息不符,清除;资料未体先展重工,清除C;公民恢复工作基本达成是在1952 年末,D。

故B。

答案B3.(2019 · 沂高三考) 有料示:在20 世50 年月,四川的丛林覆盖率是20%,60年月初丛林覆盖率只剩下9%,造成一化的主要原由是()A.人口急增B.盲目荒及商性的采伐C.江流域洪灾繁D.“大”运中大分析合资料可知,20 世 50~ 60 年月丛林覆盖率降落的原由是“大”期各地大批砍伐木作大的燃料,造成了境的重损坏,故 D 正确;人口急增与丛林覆盖率降落没有直接关,清除 A ;荒及商性的采伐会使丛林覆盖率有一定的降落,但不会降落这样之快,故 B 项不是主要原由;长江流域洪灾屡次应当是丛林覆盖率降落的结果之一,而不是其降落的原由,故清除 C 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C[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D.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D[“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 项错误。

]4.“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这标志着()A.我国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C.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D[“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排除A项;全面且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B项;C项是在1956年,且与题意不符,排除。

] 5.(2019·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

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人民”的范围越来越小没有直接关系。

] 6.(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B[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当时的举措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并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可以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

] 7.“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的完成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D项错误。

]8.(2018·石家庄二中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4;1960年,全国城镇工矿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

这表明当时()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C[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中“减少轻工业用电”“城镇工矿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

]9.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分析下列选项,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当时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呈下降趋势,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图片信息。

]10.(2019·廊坊高中联合体联考)下图是关于新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图。

此时的中国()A.推行土地改革力图恢复农村经济B.改变土地性质充实国民经济C.以苏为鉴迫切改变落后面貌D.调整生产组织形式背离建设规律D[材料是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宣传画,而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D项;A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做法,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提高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坚持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借鉴苏联的信息,排除C项。

] 11.(2019·天成大联考)1961年,国家规定“在农村集市上出售的农产品,可以由出售的人自己决定出售价格,可以买卖双方自由议价,国家收购这些产品,也应当按集市上自然形成的价格收购”。

这可以佐证当时我国() A.对国民经济的调整B.城乡经济政策宽松C.农村经济结构改变D.经济体制发生变化A[回答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1961年城乡经济政策尚未宽松,农村经济结构也尚未改变,经济体制也未发生变化,但可以在农村集市上出售的农产品等属于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方针,即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

]12.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B[1969年,“文化大革命”由政治领域波及经济领域,因此1969年贸易额下降;1973年,周恩来调整经济,贸易额有所增长,故B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向外向型的转变,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受严重挫折,故C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

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把异同点分开进行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可以从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