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练习(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解析版

合集下载

金学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练习:第四单元第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金学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练习:第四单元第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答案:D2.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解析: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

答案:C3.“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

”“这一运动”是()A.土地革命B.包产到户C.人民公社化D.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表明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答案:C4.下面图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

该图示()1951年互助→1953年初级社→1956年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解析:“1953年初级社”和“1956年高级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进一步提高了公有化的程度,故A 项正确。

答案:A5.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

【精品】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含解析

【精品】高一历史暑假作业:(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含解析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

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

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专题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解析版)

专题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必修2)(解析版)

一、选择题1.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A. 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C. 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答案】D【解析】点睛:从整体把握材料的信息能确定判断的大方向。

例如,本题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农业发展,整体来看农业是在发展,从不同时期来看,实现发展的做法不一样。

如果知识看到某一时期而忽视总体情况,容易误选。

2.下图为1949年前后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数据统计。

椐此可知A. 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B. 旧中国经济发展十分缓慢C. 新中国经济结构较为合理D. 中国经济总量落后于西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建国之前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要位置,而且在仅有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说明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展示发展过程,所以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这样的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D选项材料没有给出西方的情况,所以无法比较。

点睛:对于表格类的问题,我们要先看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分析好图表中曲线变化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判断这道题目的知识点和关键点。

往往需要学生对比分析考虑图表中呈现出的一些数据,抓住不同点,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1956年4月,毛捧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这是因为该报告()A. 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提出的B. 主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C. 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D.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论十大关系》【名师点睛】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其中有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也有错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练习与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练习与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练习与解析思路导引1.1950年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A.农村合作社经济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农民个体经济解析:1950年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答案:D2.下列关于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后者服从于前者B.建设中两者同时进行C.前者为主体后者喻为两翼D.后者先于前者完成解析:总路线的特点就是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因此是两者同时进行。

答案:B3.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不发展其他行业,还强调了处理好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

答案:C4.从建国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C.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解析: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恢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两个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答案:B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与此相关的经济因素有()①合理调整工商业②“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③中共八大④三大改造的完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解析:“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B6.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关键是土改使土地归谁所有←根据总路线的特点来回答。

←对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正确理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根据事件的时间来判断。

完成来判断。

←阶级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改造。

←首先判断材料现象的时代和具体事件。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答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新中国“一五”计划进行了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冶金、机械、能源工业企业分别是20个、24个、52个,化工企业7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3个,国防军工企业44个。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实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C.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D.我国已经形成了合理完善的工业布局3.下表是中国某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该表中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开始年41.5 3.2 4 30.7 20.6结束年54.5 17.1 27.2 0.04 1.2C.1966年;1976年D.1952年;1978年4.右图为华君武、朱会然创作的宣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该作品描述的是中国哪一阶段的历史( )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50年代末期C.20世纪60年代末期D.20世纪70年代末期5.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6.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图一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图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7.阅读下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956~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A.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B.“大跃进”运动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C.导致1959~1961年粮食产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D.1961年后粮食生产的恢复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8.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 含解析 精品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试题君之K三关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 含解析 精品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背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1)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时间部门措施意义1953~1956年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主要矛盾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八字方针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主要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影响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时分层作业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新人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时分层作业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解析)新人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1.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为15.8万吨,1957年达到535万吨。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推行土地改革政策B.实施“一五”计划C.开展“大跃进”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钢铁产量在1957年达到535万吨,这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故选B项。

] 2.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A.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A[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C[从图片信息可知,我国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该现象最早应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的1956年,故选C项。

]4.“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它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5.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B[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B项。

]6.如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

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

”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期间D.“大跃进”时期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故选D项。

历史人教必修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历史人教必修习题:第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巩固11952年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主要得益于()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B.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一五”计划取得的成果D.社会主义苏联的大力援助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至此,方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又提出“一五”计划,故可排除A、C两项;D项过于夸大外因,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B项。

答案:B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答案:C3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工农业的产值和比例问题,排除C、D两项。

“一五”计划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B项。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一五”计划期间,农业发展缓慢,如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A.农业生产关系的加速调整B.工业生产计划的放弃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材料关键信息是“农业发展缓慢”“影响工业发展计划”,所以需要加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现农业的集体化,A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在工业上取得重要成就,故B项错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环节,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这一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

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

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7、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A.民主法制尚不健全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8、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这个民谣反映了()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9、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

”这段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 ) A.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 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C.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10、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为完成“一五”计划B.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1、B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3”,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制约,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配给制,故提高农民积极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故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C解析:依据题干“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可知,反映当时中共中央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故C项正确. 中共七大主张共产党员应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1951年底还没有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需要掌握三反政策的措施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 ,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进行分析理解.3、C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行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制和人员的固定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分析,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各行各业人员的分配,故D项错误。

4、D解析:题干认为新中国的土改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革,更是农村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上的深刻变革。

传统农村社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形成了宗族式的管理方式,而民主和自由社会关系的建立必然会打破这种传统的宗族管理体系,故本题选D项。

题干未涉及城市,故排除A 项。

B项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与题意无关。

C项指的是“一五”计划的影响。

5、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图片分析可知,1957年和1953年相比,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行使得生产走上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公有使得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人均支出减少,故A项正确;工业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图中主要反映的是购买生产资料的情况,无法得出消费观念的革新,故C项错误;"大跃进”幵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当时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组织起来”,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合作社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D 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因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尚不健全,所以在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才提出要建立系统的法律体系,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无法得出1956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增多,故B项错误;制定完备的法律与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无直接联系,故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8、D解析:由材料“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可知农民对国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D。

到今天为止,我们也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排除B;改革只是首先在农村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

9、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表明刘少奇主张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只需要管好经济部门,不要越权去管企业经营管理的事,也就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要政企分开,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适度放权,而非集中领导,故B项错误;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均不符合材料时间,故C,D项错误。

10、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表解读的正确理解。

材料曲线图中显示1960年〜1963年城市化进程呈现下降趋势,此时中国正实行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A是属于第一阶段;农业合作化时间是1953〜1957年,故C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故D错误。

11、示例1:论题:"一五"计划期间重点进行了工业建设。

阐述:“一五"计划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时期,从表格中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来看,当时国家投资额中一半以上的资金都被投入工业建设之中。

这是因为新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

在苏联的帮助下,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点进行了工业建设, 所以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工业建设的投资占了很大部分。

示例2:论题:“一五”计划体现了国家建设注重全面发展。

阐述:表格中尽管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工业建设投资占了很大部分,但建设投资分配涉及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

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各方面都严重落后,严重彩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以国家在重点建设工业的同时,也对农业、医药卫生和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投资建设,所以表格中的投资分配涉及各个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表格信息确定论题,可从工业发展占比重较大说明“ 一五"期间重视工业发展,也可从整体看各个行业所占比重说明“一五”计划期间各行业全面发展。

结合表中史实,说明其原因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