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讲解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鉴赏)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鉴赏)【语篇结构分析】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故乡的改变及引发的思考。
第四部分(第9段):“家园废失”结束全文,使全文笼罩在浓浓的伤感之中。
【语篇脉络梳理】那时候,我不懂得热爱故乡→反衬故乡的可爱榆树夕阳牲畜生活中熟悉的东西盖房一草一木令人难忘公鸡黑狗家园失去,才觉得它的价值,照应开头,表达对故乡的难忘之情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第一部分(第1—3段):曾经生活过的故乡事物是自己生命历程的证明。
第1段:带着一种逝去才知珍惜的伤感反思“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以及想当然地认为新事物会代替它们的错误想法。
[品味]第二句的三个动作用“ 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体会]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2段:写自己现在已明白“曾经拥有的事物”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希望这些“证据”能够留下。
[品味]“这些”指第一、第二节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
因为“ 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在它们身上留下了“ 我”生命的印记。
“ 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体会]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与“ 曾经拥有的事物”对话,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懊悔与伤感。
第3段:总结第一部分,重申懊悔之意。
[品味]一再强调“不知道”: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练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体会]到此段,作者连续使用了一个“还不懂得”和三个“不知道”。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
第4段:回忆曾经的生活。
1今生今世的证据

散文单元(第五册第一单元)1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本文作者,中国现代作家,著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被誉为“”、“”。
二、体裁兼具诗性的抒情性散文,是一篇关于的散文。
三、写作背景作者出生于一个物质极度贫困的、人畜共居的村庄,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枝展叶,到处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独特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为作者的生命底版抹上了流连难忘而又渴望突破的矛盾色彩。
当走出自己的村庄后,作者才发觉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圣地。
所以作者在用自身的体验和哲理的思考警示我们: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四、字词积累圈棚烟垢瘸腿渗浸横杈仓皇面目全非打夯虚无之途清脆嘹亮悄无声息牲畜畜牧巷道巷五、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对鲁莽地推倒、砍掉、拆毁曾经拥有的事物的痛心。
(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乡的轻慢之举。
)第二部分(2-8):主体,反复说明故乡和家园对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
(2)对没有向那些熟悉的东西深情告别充满悔意。
(曾经拥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东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3)是对当初行为的遗憾反思。
(4、5)用疑问的口吻写自己已无法清晰地回到过去的事实。
(6)进一步“向内”追问“即使有它们(证据),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7、8)以村庄为例反思并深入追问(“证据”消失是必然,我们的历史是否也将走向虚无)第三部分(9):得出一个具有醒世意义的哲思:当证据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时,精神的家园将永不虚无。
(本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
)六、重难点解析1.文章题目的含义是什么?解析:作者认为,自己在故乡所看到、听到、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生存的证据。
不管它们是否有用,是否今生永远和它们相伴,它们永远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烙上了自己的印记,是自己的物化,所以作者认为:故乡的草木山水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公开课优秀课件

问题探究
•5、这些证据是永恒的吗?
不是。 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
问题探究
• 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吗?
是墙回归到土坑里。 一切都会缓慢而不可逆转的 向自然回归。
深入探讨
• 既然事物终将消失,那我们的生活又怎么证 明呢?阅读第八段的两个“是否”说说你的 理解。
事物虽然消失了,但是依附于它们身上的情感 与记忆能够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而这种存在 不仅是身体的存在,更是内心的生存。
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2、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3、对于这些“证据”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
么样的变化? 4、没有了这些“证据”人生会怎样? 5、这些证据是永恒的吗?
问题探究
1、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 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 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铁钉、大地 深处的风、大鸟、黑寂的村巷、瘸腿的男人、大 榆树、榆木桩、恒久明亮的月光、路、尘土、人、 牲畜、土坑、大红公鸡、黑狗、夕阳、门框等。
反之,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 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 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深入探讨
•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 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 途。”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 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 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 “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 无”中了。这里的家园指的是精神的家园。
文句赏析
• 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点评:岑参有句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 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新疆的风是比 较有特色的。作者对风的描述,是带有故乡特 色的,是个性化的。这种大地深处的风,体现 出一种原始生命力。
今生今世的证据讲课稿

今生今世的证据讲课稿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假设一个情境。
想象一下,二十年以后的你们,已经为人父母,事业有成了。
那个时候的你们,要如何证明自己曾经生活在我们美丽的西交大附中呢?好,现在已经是二十年以后了,我请两位同学来模拟一下未来的场景。
生: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美好的校园生活。
那么作家刘亮程又是如何去证明属于他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板书】今生今世的证据二、理清文本10-15分钟现在请同学们再阅读一遍课文。
阅读时带着PPT上一个问题:【PPT】1.文中写了证据是为了证明什么?三、探究10-15分钟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找看作者写了哪些证据?第一段或者第二段:引导同学作对比。
两个段落都有写证据,角度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段是实用的角度,第二段是充满感情的。
第六段:文中直接就用了“证实以往的生活”。
第七段:你读出了什么?用了很多的一个词。
“我早就知道……”作者对这些熟悉的事物终将消逝这件事情是有着思考的。
他早就知道一切物质的证据终将消逝。
第八段:读了这些证据,觉得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第四段:引导同学说说作者的感受。
你读了这一段,觉得这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总结:我们刚才大家一起找了这么多的证据,有没有同学可以概括一下这些证据可以分为哪几类?作者笔下的这座平常的村庄,即从外在的生存上为他提供了栖息之地,又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
我们可以将这些证据分成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
现在我们来看第九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对于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这里的家园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层面的。
当村庄消失,我没有了居住的地方,我没有了能够依靠的地方,自然无法回家。
当家园废失,我没有了寄托,没有了内心的坚守,我的灵魂是空虚的。
一座小小的村庄,作者却从中读出了大大的哲学。
每个作家写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字都是有缘由的,我们再来看看刘亮程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字?【PPT】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和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二、学情分析《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散文,更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散文。
因此,对高一的学生来讲,了解学习散文要比诗歌容易,比起学习其他文体则多了一份深沉的哲理在吸引着他们的情趣。
教师在本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重点词句和问题情境创设等方法自主学习,真正走入文本,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的情感。
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与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文本,从而锻炼他们艺术鉴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研读,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家是人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的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家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体验作者的感情。
2、把握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悟个别句子的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对故乡的情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_《今生今世的证据》知识梳理

《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读前要热身★看《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我感到一股淡得不着痕迹的悲伤无边无际地蔓延。
刘亮程将他居住的村庄写出了世外桃源的味道,甚至有点伊甸园的味道。
人和动物可以那么和谐且相通地住在一起。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心满意足地坐在空旷的田野上,平和地看着季节年复一年地走过村庄。
草长莺飞。
他像个旁观的哲学家一样守着那片温暖的土地。
他从来就不想离开他的村庄。
刘亮程的书像是在阳光中浸泡了很久,字里行间都是明媚的风。
可是在四下安静的时候,我总会看见眼前恍惚而过的忧伤。
就是在他直白而口语化的文字里,我读出了寂寞的音节。
他讲的故事很平淡,可是我总是莫名其妙地被感动。
——郭敬明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谁的人类》★刘亮程的写作赓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
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
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他近年来的“村庄”系列散文,具有难以重复的特殊品质,同时也很可能达到了作者自身经验资源的极限。
因此,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视野中保持和滋补敏锐的感受能力,是他所面临的考验。
——刘亮程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今生今世的证据》解析

思考:
他远远地回望这个村子,他在回望 (寻觅)什么?
他在回望(寻觅)今生今世的证据
1. 他今生今世的证据指什么?
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 料。 --------《现代汉语词典》
2.要用证据证明什么?
•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 天,会需要证明。(第三节) • 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 证?(第六节)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 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 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 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 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 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 世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总结:
曾经的生活 需要证明 曾经的生活 难以证明 家园废失, 人走向虚无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 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 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 己的心灵世界.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名人眼中的刘亮程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 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3. 曾经的生活,需 要证明吗?
A.第四段:“我也会 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 疑” B.第五段:“现在, 谁还能说出一棵草、 一根木头的全部真 实?……”
4.曾经的生活容易证明吗?
5.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结果会怎样?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 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 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 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 “根”,也就没有了寄托 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 的方向,他的“回家”, 只能是走向“虚无”。
—他就是刘亮程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刘亮成说“故乡”
失去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写乡愁的作家都生 活在别处,是“别处”照亮了“故乡”,是“别 处”确认了“故乡”。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 着想着,好象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 好象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 过、抚摩过的事物……” “我中断了这种生活,我跑到了别处,远远 地回望这个村子……”
高中语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件 苏教必修1

二、合作探究,揭示写作绝招
绝招揭秘二:原样回放,猜想点睛。
例2: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 (原样回放)
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猜想点睛)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 (猜想点睛)
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 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原样回放)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 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 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 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 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 太珍贵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 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 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 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 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 他们。
名人的评价
•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 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 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 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广东著名作家,
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影响。他的《五四之魂》与《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传诵一时。他的《人间鲁迅》和《鲁迅的最后十年》,都曾引起广泛争论。)
二、合作探究,揭示写作绝招
绝招揭秘一:虚实相间,景感相生。
例1:①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虚写月光沐浴之感) ②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 (实写月光恒亮之景) ③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虚写月辉渗浸之感) ④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 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 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 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 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 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 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多 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 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 车》,长篇小说《虚土》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刘 亮程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新人奖,获奖评语中有言:“他 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 展现了汉语独特的纯真和瑰丽。
找出各节的关键词,体会作者的写作思 路与一般的散文有何不同。
刘亮程的思路与一般散文的思路有所 不同。刘亮程文学创作的“底色”里有十 分鲜明的诗歌印记,因此,想象联想、不 断拷问(对话)、冥想哲思的内容在他的 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
第一节
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 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 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 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 子一天天好转。
背景分析
刘亮程是一位特别地散文家,他喜欢” 游荡“在西北乡村的犄角旮旯并通过其独 特而敏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细腻 地记录下自己在田野中、山坡旁、小溪畔 与花鸟鱼虫的对话,用富有暗示性和启发 性的语言,抒写自己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独 特体验,含蓄、深刻而又充满智慧。
字词
圈棚( juàn )圈起来(juān) 圈套(quān) 烟垢( gòu )骨骸( hái ) 瘸腿(qué) 横杈( chà ) 杈子( chā ) 抹布( mā ) 抹黑( mǒ ) 打夯(hāng)悄无声息(qiǎo)静悄悄(qiāo)
第五六节
这句话突出了人“内心的 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 人的精神生活找不到所依
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 附的凭据,就会像做梦一
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 样,产生漂泊感和空虚感。
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
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 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
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草、土墙、房子、墙、 门洞、窗口、烟垢、 灰等故乡的一切就是 “我”今生今世的证 据。
划线句是本文的文眼.
第三节
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 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然而,人 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 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 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 的痕迹。言下之意,现在知道“需要证明” 了,有一丝追悔之意。
一来,“随便”的态度则又显得无比轻率、幼稚
和短视了!
本节的作用:
第1自然段是为与下文形成对比而设置 的一个铺垫。人总有克制不住的“向前” 的欲望,念着今天常忽略了过去,想着明 天总忘了今天,因此才有了“喜新厌旧” 的举动和“鼠目寸光”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 “撑”字突出了土墙
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 破败的特点和作者希望
(1)对这些证据的珍爱;(2)对当初自己不懂 得这些证据的自责;(3)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评点: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 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 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开篇便用了力量感和具象感较强的三个动词 描述了“我们”的愚笨之举:“推倒”“砍掉”“拆
_________________与之对应的事物看似寻常却 意味“院深墙长”:“__树__”__“__圈__棚__和__炉__灶__。_____.这些事物 是什么家?园分明是“______”的基本组成啊!如此
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 “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
强调月光皎洁明亮, 照射时间长。
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
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 那时的一切都是那
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 么的真实,那么的熟
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 悉,月光对事物的渗
头就看见了以往。
透,也可以说是作者
对事物的浸透。
思考:作者连用五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用几个问句,都是对“有一天会再 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 切产生怀疑”这两句话的具体演绎。作者 借此展露因未珍视以往事物,后来又无法 真切回顾曾经的生活,从而对曾经的时光 产生怀疑的情状。所选事物都是生活中的 细节,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感,更能引发人 们对生活的关注之情。而问句连用,也使 得茫然、后悔、自责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
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 声?……我真的沿着那条黑
“黑寂的”“仓皇”“紧
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 追不舍的”“一下一下
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 地”“捣”等字词和短语,
那条好腿一下一下的捣着地。细致而真切地写出了“我”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 曾被瘸腿男人追赶的紧张
树?
经历。
……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 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 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
第四节
如果我们不留下曾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 经生活过的证据,如果
想念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 我们生活过的证据已消
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 失,那我们就会对自己
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 以往的生活表示怀疑。
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 “刮动”写出了大西北地 的骨骸和根须。我真的听见 区风的猛烈的特点
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 它能不倒下、长时间保
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 存的急切心情
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 “朝南的”“墙角
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 的”“朽在墙中的”
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 等方位定语,让文章
门洞和窗口留下……即使墙皮全 具有了真切感。
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 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 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 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 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 的证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