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宫下三郎:敦煌本《张仲景五脏论》校译注
五脏色体表与十二原之表

针灸真髓――泽田派见闻录[日]代田文志著承淡安承为奋译一、医理医论五脏色体表与十二原之表6月10日的早晨,我同千原夜霞氏赴泽田先生寓所,经千原氏介绍,得蒙先生接见。
上午8时,在治疗室候见之际,看见墙上贴着大字楷书写出的“五脏色体表”和“十二原之表”,但看不懂是两张什么表。
正在疑惑的时候,泽田先生出来了,圆圆的面庞,不太高的身材,和善的眼中含着微笑,态度从容。
虽在1923年3月曾见过先生一面,但那时只像尊敬普通人似的尊敬先生。
这次见面后,略事寒暄,就直接向先生请教说:“我稍微懂得一些针灸医学,也取得了行医证书,可是在治疗中很难获得预期中的效果,虽然也全是照书施术,但总不易医好患者的疾病,因而不敢自信,特来请教!”先生说:“现在能自信的人很少,能够自信的,恐怕只有我吧!”这并不是先生的夸大,事实确是如此,是学者的风度,权威者自然流露出的语句。
我非常钦佩,坚信除先生外更无他人,乃决心拜先生为师。
当时我毫不考虑地指着:“五脏色体表”及“十二原表”请先生指示,谁知先生竟严词指责说:“这是针灸的精华,不是随便就能说清楚的,即使写一万页书,也是说不完的。
”我又问先生:“要怎样才能学会呢?”先生说:“天天去看它,到了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先生又说:“你可在侍诊中学习。
”从此,我提起精神,在侍诊中时时以此两表来对照。
先生在说明病情时,也常指着表来教导,如“青色是肝”、“红色是心”等。
这两张表是我入先生门后,印象最深的事,以后从这两张表中受益多多,故先将此两表录下。
每早对六十六难图,默坐省察原气流行,荣卫之往来,而知身中之一太极,则自有贯穿万象之妙契。
昭和二年三月吉日吞气堂主人敬书注:此“五脏色体表”及“十二原表”,与先生晚年时之排列方式不同,对照起来,可以看出来先生进步的迹象。
吞气堂主人是先生当时之别号,先生后来又号简秀、龙头彦,晚年时改号春彦。
1.病因病机经穴和内脏先生说:“身柱系于肺,大肠属肺,身柱能治大肠的松弛。
张仲景【伤寒论】白话解全集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9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9【原文】: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注家曰: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
(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罗注:七疝,指七种疝病:七种疝所包括的具体病名则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的记述。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㿗疝也。
”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
”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㿗疝,是谓七疝。
”4.《医宗必读》卷八:“所谓冲疝、狐疝、㿗疝、厥疝、瘕疝、㿉疝、㿉癃疝,分言七疝之状也。
”5.《素问识》卷七:“(丹波元)简按:七疝,考经文,其目未明显,姑从马、张之意。
王永辅《惠济方》以石、血、阴、气、妒、肌疝、癖为七疝,亦未知何据。
李中梓《医宗必读》别立七疝之名,分㿉与㿗,误甚。
”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
又曰:横寸口边,脉丸丸者,任脉也。
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注家曰:疝瘕,病名。
或因风热与湿相结而致小腹热痛,溺窍流白色黏液;或因风寒气结,腹皮隆起,腹痛牵引腰背。
《素问·玉机真藏论》:“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
《金匮要略·水气病》:“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
”。
任脉的问题从太阴上下手。
任脉行于前,贯少腹,任脉为病致疝瘕,可治从太阴脾,因知疝瘕乃太阴脾传之于肾相类也。
义疏曰:任为阴脉之海,阴脉者,脉之内营五藏而总领阴经者也。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8

罗校注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8【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文】: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罗按:“夏月盛热,欲著复衣”,这是一个外热里寒的情况;“冬月盛寒,欲裸其身”外寒里热的情况。
注家曰:人身之脉,阴阳相抱,荣卫如环。
伤寒病起之后,脉见阳微阴涩,知为医之所累,大汗大下,两伤其荣卫,以故恶寒发热无休止时,乃至夏月反毗于阴,冬月反毗于阳。
各造其偏,经年不复,其为累也大矣,即阳脉之微,以久持而稍复,而但阴脉迟涩,亦为亡血,以阴血更易亏难复耳,设其人平素脉微且涩,医误大汗大下,死不终日矣。
此论病时汗下两伤,所以经年不复之脉也。
成无已曰:微为亡阳,涩则无血。
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阴气上入阳中,则恶寒,故曰:阳微则恶寒。
不当下而强与下之者,令阴气弱,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故曰:阴弱则发热。
气为阳,血为阴,阳脉以候气,阴脉以候血,阴脉迟涩,为荣血不足,故知亡血。
经曰:尺脉迟者,不可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张令韶曰:夫血有淡渗皮毛、充肤热肉之血,有流行经络、荣周肠胃之血。
阴血虚少则脉微涩,然其本病,乃医汗下失宜之病也。
汗之则皮肤之血亡,下之则肠胃之血亡,亡于外则恶寒,亡于内则发热,寒热相继,尤休止时也。
夏月盛热之时欲着复衣,寒之极矣。
冬月盛寒之时欲裸其身,热之极矣。
又申言所以恶寒发热者,乃阴虚阳无所附,阳微阴弱之故也。
其所以阳微阴弱者,又医汗下之故也。
五月一阴生,阳在外而阴在内,故欲着复衣。
十一月一阳生,阴在外而阳在内,故欲裸其身。
独言胃中虚冷、胃中烦热者,四时以胃气为本也。
田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之二

⽥合禄: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纲之⼆太阳之外、太阴主内——仲景创作伤寒论⼤纲之⼆导读摘要摘要:太阳主表,救表就是救太阳。
太阴主⾥,救⾥就是救太阴。
救表救⾥都以扶阳为主。
《素问·⾦匱真⾔论》说:夏秋病在阳,位于背,太阳⼼阳明肺主之;冬春病在阴,位于腹,太阴脾少阳三焦主之。
《伤寒论》云“病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阳明,“病发于阴”就是发于太阴少阳。
如此才能明⽩为什么“病发于阳”误下⽽成结胸及“病发于阴”误下⽽成痞的病理变化,以及太阳阳明合病、并病的道理。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灵枢·营卫⽣会》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针对“⽇中⽽阳陇为重阳,夜半⽽阴陇为重阴”说的,这从六经欲解时图看得清清楚楚,太阳主巳午未盛阳三时,阳在外,故主外;太阴主亥⼦丑盛阴三时,阴在内,故主内。
可知此“内、外”乃是《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阴阳的“内、外”。
太阳主夏,盛阳主表,主外。
即“⼼部于表”(《素问·刺禁论》)之谓。
太阴主冬,盛阴主⾥,主内。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为⽗……三阴为母。
”⽗主外,母主内。
《素问·⾄真要⼤论》说:“病之中、外何如?岐伯⽈: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后治其外,从外之内⽽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太阳主外,太阴主内,治外就是治太阳,治内就是治太阴。
《素问·五常政⼤论》说:“根于中者,命⽈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则化绝。
”《素问·六微旨⼤论》说:“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
故⾮出⼊则⽆以⽣、长、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器不有。
故器者⽣化之宇,器散则分之,⽣化息矣。
故⽆不出⼊,⽆不升降。
化有⼩⼤,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贵常守,反常则灾害⾄矣”⼜说:“⽓之升降,天地之更⽤也……升已⽽降,降者谓天;降已⽽升,升者谓地。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部分药对研究

敦煌张仲景《五脏论》部分药对研究葛政;李鑫浩【摘要】敦煌医学文献张仲景《五脏论》中记载的药对,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记载.出土于敦煌的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共计4种写本,以敦煌P.2115卷子为原本,其所载药对12对,选取4对为例简述.对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中的药对内容进行了4个写本的比较,选取保存最完善的P.2115卷子,对其中记载的四组常用药对进行了理论探讨.【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敦煌医学;药对;张仲景【作者】葛政;李鑫浩【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20;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敦煌医学卷子张仲景《五脏论》约成书于隋唐时期,对于该书撰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大多数学者从书名出现的年代、避讳字、药名等内容认为该书系伪名之著,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该书系张仲景之作。
张仲景《五脏论》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医理部分,二为本草论述部分。
书中所记载的药对内容精细不繁杂,是现存较早的药对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对书中药对内容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写本的比较、具体药对内容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
1 药对概述药对,又称“对药”“对子”“兄弟药”“姊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1]。
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褚澄《褚氏遗书·除疾》[2]中有云:“制剂独味为上,二味次之,多品为下。
”说明古人以单行治病为上策,以药对治病为中策,以复方治病为下策。
药对作为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
药对理论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序例》[3]中的药物七情合和理论,书中有载:“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