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忓恡》释义复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语义内涵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买地券 主观化 中国现代诗歌 不可解读特征 一致关系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科研热词 类型 隐喻 量化 软力量 象似性 语用修辞 语义结构 词族 认知称谓 视觉文化 表达 英译策略 艺术史 致使义 类词缀 社会权能动性 硬力量 特征 港式中文 法律语言翻译 法律文化 文化 指称意图 指称"人" 意象图式 差比句 居住权 对比 多义运作 多义性 图像类型 图像学 国家保障义务 合作同指 句法语义映射 反本质主义 动词前缀 内涵凸显 内涵 共性和差异 值性 值度 值域 俄语动词隐喻 住房权 任选词 价值观 “棍” "裸" "句管控"理论 "副 名"结构 "使"字句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序号 1 2 3 4 5 6 7
婴宁译文对照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优选【一】篇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优选【一】篇诲学说文言文翻译1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本段解释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诲学成:成为;变成。
琢:雕刻。
器:大器,有用的东西。
道:道理,也指学问。
之:在这里意为"的"。
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害:妨碍;影响。
性:本性。
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
迁:改变。
舍:放弃。
念:考虑;思考。
成:制成。
迁:迁徒。
道:道理。
然:但是。
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启示《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契约文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除留 租佃 威海卫 升科 先买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真契 2 回鹘文 3 亲契 4 5 长时段历史 6 锦屏文书 7 葛逻禄 8 清水江 9 汉语 10 民间继承关系 11 木商文化 12 明清 13 拔悉密 14 徽州 15 屯堡文化 16 宗教战争 17 契约文书 18 复音词比较 19 国族整合 20 回鹘 21 喀喇汗王朝 22 吉昌契约文书 23 区域社会史 24 分家阄书 25 军屯制度变迁 26 中古时期 27 (c)(i)n bitig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清水江 7 契约文书 6 清水江文书 4 徽州文书 4 锦屏县 3 贵州省 2 贵州 2 清水江学 2 清代 2 林业契约 2 抢救保护 2 黔东南州 1 黑水城 1 长期保存 1 资源配置 1 贵州苗族 1 贵州天柱县 1 计量单位 1 西夏 1 裴松寿典粮契 1 范家 1 苗疆走廊 1 考证校补 1 网络数据库 1 网络工具 1 网络发布 1 粤西契约文书 1 立契时间 1 租佃 1 社会经济史 1 社会流动 1 研究方法 1 番汉关系 1 田宅诉讼 1 生态博物馆 1 清水江文明 1 清水江契约文书 1 流域文化 1 法律文书 1 法兰克王国 1 汉语大词典 1 民间契约 1 民族文化 1 民族地区、土地买卖、经济关系 1 民族地区 1 民国时期 1 民国元年 1 欧洲中世纪 1 树基 1 林权改革 1 林地流转 1 析产遗嘱 1
《小过不怿》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小过不怿》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小过不怿》原文、解释、译文、赏析小过不怿【原典】宋朝韩亿在中书①,见诸路②职司捃拾官吏小过,不怿(yì)③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虽昆虫草木皆欲得所。
士之大而望为公卿,次而望为侍从,职司二千石④下,亦望为州郡幕职官,奈何⑤锢之于圣世!”【解释】①韩亿(972~1044):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知亳州永城县(今河南永城)。
景德二年(1005)通判陈、郓、许诸州。
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知洋州。
又知相州。
入为侍御史,除河北转运使。
天圣二年(1024)知青州。
三年(1025),判大理寺。
四年(1026),授枢密直学士。
明道元年(1032)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景祐四年(1037)授参知政事,罢知应天府。
庆历二年(1042)以太子少致仕。
四年(1044)卒,年七十三。
谥忠献。
《宋史》卷三百一十五有传。
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②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③不怿(yì):不高兴。
④二千石:官名,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
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石,一石约合今之六十斤。
⑤奈何:为什么。
【译文】宋朝韩亿在中书省任职时,看到各部官员专门收集下级官吏的小过错,就不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太平,皇帝哪怕是昆虫草木都想让他们各得其所。
士大夫上则希望成为公卿,次等的也盼望担任侍从职位,享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也希望成为州郡的长官。
为什么将他们禁制在这太平盛世呢?”【延伸阅读】我们平常做事情的时候,一般的观点都主张要着眼大处,不应在细枝末叶的地方纠缠不休。
20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词语(官方完整含释义版)

2015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词语汇总【第一场】1.【谈笑风生】拼音:tán xiào fēng shēng释义: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2.【三部曲】拼音:sān bù qǔ释义:最初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后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连贯的文学作品。
3.【蹉跎】拼音:cuō tuó释义:光阴白白地过去。
4.【炙热】拼音: zhì rè释义: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5.【螟蛉】拼音:míng líng释义:螟蛾的幼虫。
6.【踬仆】拼音:zhìpū释义:跌倒。
例句: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意思是: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子,行走的时候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昂起头把东西背在背上。
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累也不停。
它的背很不光滑,所以背上的东西可以堆积着不掉下来,最后它被自己背的东西压倒无法起来。
7.【长年累月】拼音:cháng nián lěi yuè释义:形容很长时间。
8.【濯濯】拼音:zhuó zhuó释义: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9.【妥帖】拼音:tuǒtiē释义:妥当合适。
10.【涵洞】拼音:hán dòng释义: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而不妨碍交通,修筑于路面以下的过水通道,作用和桥类似,但一般孔径较小。
11.【专横跋扈】拼音:zhuān hèng bá hù释义:独断专行,蛮横霸道。
12.【蒜薹】拼音:suàn tái释义:蒜的花轴,嫩的可以吃。
13.【摧颓】拼音:cuī tuí释义:蹉跎,失意。
14.【醴】拼音:lǐ释义:一种甜酒。
例句:《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诗经《国风桧风羔裘》原文赏析

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
⑴羔裘:羊羔皮袄。
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⑵朝(cháo):上朝。
⑶不尔思:即“不思尔〞。
⑷忉(dāo)忉:忧愁状。
⑸翱翔:鸟儿盘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⑹在堂:站在朝堂上。
⑺膏(gào):动词,涂上油。
⑻曜(音耀):照耀。
⑼悼:悲伤。
鉴赏
《羔裘》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
国小而迫,君不用道。
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
〞验之于诗,庶几可信。
桧为周初分封于溱洧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平王东迁后不久,即被郑武公所灭。
从诗意推测,此诗当为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所作。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诗经·雅·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题解:谴责太师尹氏祸国殃民。
原文:节彼南山1,维石岩岩2。
赫赫师尹3,民具尔瞻4。
忧心如惔5,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6,何用不监7!节彼南山,有实其猗8。
赫赫师尹,不平谓何。
天方荐瘥9,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10。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11;秉国之钧12,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13,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14,不宜空我师15。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16,无小人殆17。
琐琐姻亚18,则无膴仕19。
昊天不佣20,降此鞠訩21。
昊天不惠22,降此大戾23。
君子如届24,俾民心阕25。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26,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27?不自为政,卒劳百姓28。
驾彼四牡29,四牡项领30。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31。
方茂尔恶32,相尔矛矣33。
既夷既怿34,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35。
家父作诵36,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37,以畜万邦38。
译文:那嵯峨终南山上,巨石高峻而耸巅。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
忧国之心如火炎炎,谁也不敢随口乱谈。
国脉眼看已全然斩断,为何平时竟不予察监!那嵯峨终南山上,丘陵地多么广阔。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苍天正又一次降下饥疫,死丧和祸乱实在太多。
民众言论中不再有好话,你们竟还不惩戒自我!你们史尹和太师二人,原该是咱周室的柱石。
掌握了国枢的钧轮,四方诸侯靠你们维系,大周天子靠你们辅佐,也使人民踏实心不迷。
老天爷实在太不良善,不该断绝人民的生机。
处事不诚心不亲自办理,百姓对你们就不相信。
不咨询耆旧不晋用少俊,岂不是欺罔了君子正人?施政应当平等应当躬亲,不应该与那些小人接近;瓜葛不断的裙带姻亲,不应该偏袒而委以重任!老天爷真是不光明,降下如此的大祸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YY054);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0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B_080R);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赵家栋(1974)),安徽无为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训诂研究。
第33卷 第1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133 No.1 2011年1月 JournalofNingxia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11
/忓恡0释义复议赵家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从古代契约史及契约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买地券的特点和来源,揭示/忓恡0一词的文化内涵。/忓恡0应该是表/干犯0义的/忓0和表/恡护0义的/恡0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两个实词重组而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二者语义只是相关,不能视为同义。/忓恡0之/恡0乃是/恡护0义,其词义应为/恡0、/护0组合即为因吝贪而干护,其语义并不是由/耻0义辗转引申而来。关键词:忓恡;复议;契约文书;买地券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1)01-0020-03
)20)们在考察墓地券时要结合人间契约来探讨,研究考释墓地券中的字词也不例外。就墓地券中/忓恡0一词来说,敦煌契约文书就习见/忓恡0用例。例如:(1)其舍一买后,任张骨子永世便为主记居住。中间或有兄弟房从及至姻亲忓悋,称为主记者,一仰舍主宋欺忠及妻男邻近稳便买舍充替,更不许异语东西。(P.33315后周显德三年(956)兵马使张骨子买舍契6,敦煌契约文书录文参考了沙知先生辑校的5敦煌契约文书辑校6[2]。下同。)(2)立契已后或有人忓恡园林宅舍田地等称为主记者,一仰张月光子父知当,并畔觅上好地充替,入官措案。(P.33945唐大中六年(852)僧张月光、吕智通易地契6)这里要说明的是买卖契约双方标的交割后,为什么其他人如兄弟房从及其姻亲等可以忓恡呢?因为至少在唐代就有立账取问亲邻制度,业主在征求买主的书面文件上面简要写明业主姓名,标的数量及位置、售价等等,与投状准许文牒一起送往亲、邻,征求买主。如亲、邻不要,在账上批明,叫为/批退0。遍问亲、邻之后,无人购买,才可以由牙人作中,卖与其他的人[3]。5宋刑统6卷一三5户婚律#典卖指当论竞物业6转引/唐元和六年(811)后来条理典卖物业敕文0曰:/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如业主、牙人等欺罔邻、亲,契帖内虚抬价钱,及邻、亲妄有遮恡者,并据所欺钱数与情状轻重,酌量科断。0古代是聚族而居,数世共财,为维护本族的利益,亲族人等对本族内其他成员变卖产业有优先权。另外房亲近邻地连畔接,关系复杂,由亲邻或批退或认买,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争执。但是取问亲邻的手续复杂,花费时间长,有时议价不定。这对要急于出卖产业的业主来说无法忍受,有时会没有取问亲邻就出售给其他人,但对于钱主即购买产业的人来说,为了避免这些争竞,常常在契约文书中有所明示,要求业主担保和违约罚则。这一制度后代一直沿用。参见马端临5文献通考6卷四5田赋考6五5历代田赋之制6、5大元通制#户婚6和5元典章6卷一九5户部#典卖#典卖田宅须问亲邻6[4]。(3)昨通颊言,我先请射,扞恡苗麦,不听判凭。(P.2222b5唐咸通六年(865年)前后僧张智灯状6)这里的/扞恡苗麦0指有争竞田地中麦苗。在唐代由于敦煌地区战争不断,经常有当地户民为了逃避战乱而离开故土,将田地荒芜,当地官府为了保证赋税的征缴,常由地方官吏出面将这些暂时无主的田地出租给其他户民耕种,并收取一定租输。其他户民也可以申请耕种,也就是/请射0。如果田主归来,依据年限长短归还部分田地。为了保护租种人的利益,地方官吏要寻找其他田地替换,还要认可租种人对已有耕种麦苗的所有权,故有/我先请射,扞恡苗麦,不听判凭0之言。通过对出土石刻铭文买地券和敦煌契约文书中买地契约的进一步考察,我们认为/忓恡0一词应该是两个实词重组而成,/忓0是/干犯、干扰0义,/恡0是/恡护、吝惜0义。二者分别指契约双方在分
割标的物时,第三方,即兄弟房从及其姻亲等对契约履行的干扰和恡护。/忓恡0为契约执行过程或之后导致争竞的具体表现行为或心理,这往往会导致争竞。佛典在谈到人何缘固情吝护而不施时经常取用按契约分田为喻。(4)遂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田分,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唐玄奘译5阿毗达磨顺正理论629/526a。按:本文所引佛典均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0前后数字分别表示册数和页数,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此例又见唐圆晖述5俱舍论颂疏论本641/888a)而这种/生吝护心0和/有怀侵夺0的行为或心态常常导致争竞。(5)随共分田,虑防远尽,于己分田,生吝护心,于他分田,有怀侵夺,故生争竞。(元念常集5佛祖历代通载649/89a;此例又见元沙罗巴译5彰所知论6卷一32/231a)/争竞0即是/争执、争论0之义。如5东观汉记
#卓茂传6:/﹝茂﹞自束发至白首,与人未尝有争竞。05梁书#冯道根传6:/每所征战,终不言功。诸将喧哗争竞,道根默然而已。0有的买卖田地的契约和墓地券中直接用/争竞、/争论0、/论治0、/论理0、/论说0等词。(6)立典契已后,如有远近房亲怜(邻)人前来争竟(竞),并不干王福元之是(事)。(5元至正廿二年(1362)王青浦典地契6,录文参校了张传玺5契约史买地券研究6[5]。)(7)地内所着差税河作,随地祗当。中间若亲姻兄弟及别人争论上件地者,一仰口承人男兄弟祗当,不忓买人之事。(S.3877V5天复九年己巳年(909)洪润乡百姓安力子卖地契6)(8)其两家和同,对亲诸(诸亲)立此文书。从今以后,不许争论。如有先是非者,决丈(杖)五拾。如有故违,山河为誓。(S.11332+P.26855戊申年(828)善护、遂恩兄弟分书6)(9)右件家业,苦无什物,今对诸亲,一一具实分割,更不得争论。如若无大没小,决杖十五下,罚黄金壹两,充官入用,便要后检(验)。(S.2174号5天复九年(909)神沙乡董加盈兄弟分书6)
(10)自卖如后,一任醜挞男女收余居主(住),世代为主。若右(有)亲因(姻)论治此舍来者,一仰醜挞并邻觅上好舍充替一院。(北图生25V5宋开宝九年(976)莫高乡百姓郑醜挞卖宅契(习字)6))21)(11)(前缺)后,若有别人论理此地。(P.3156p25年代不详买地契6)当然,造成争竞的原因也可以是一个方面,或为/有怀侵夺0,或为/生有恡护心0。这在古代买卖田地的契约和墓地券中也有体现。表/侵夺0义的用例有:(12)自卖已后,永世琛家子孙男女称为主记为准,有吴家兄弟及别人侵射此地来者,一仰地主面上并畔觅好地充替。(P.3649V5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吴盈顺卖田契6。按:/侵射0即为侵占之义[6]。)(13)一买已后,其地给付亡人王隐刘氏,诸鬼更不得妄来侵占。(安康市出土的5宋绍兴十八年王隐刘氏地券6)/恡护0即为因吝贪而干护,护有/占据、侵占0义,5宋书#羊玄保传6:/占山护泽,强盗律论。0宋司马光5乞罢将官状6:/虽于条许差将下兵士,而州县不得直差,须牒将官,将官往往占护,不肯差拨。0/恡护0在敦煌契约文书中习见。(14)故对诸亲,给此凭约。以后子孙男女更莫恡护。请山河作誓,日月证明,岳坏山移,不许改易。(S.57005放家童青衣女书样文6)(15)如后有人恡护,一仰弟齐兴清祗当。(P.36435唐咸通二年(861)齐像奴处在地契6)(16)灵惠迁变之日,一仰潘娘葬送营办,以后更不许诸亲吝护。恐后无凭,并对诸亲,遂作唯书,押署为验。(S.21995唐咸通六年(865)尼灵惠唯书6)又可作/纥恡0,/纥0当为/护0的音借字。纥中古音为匣母没韵,护为为匣母暮韵,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暮韵拟为[uo],没韵拟为[ur][7]。可知纥、护音相近。/纥恡0即为/护恡0,(17)法原园及子渠并智通园道,法原园t墙下开四尺道,从智通舍至智通园与智通往来出入为主己,其法原园东墙ttt通舍西墙,法原不许纥恡。(P.33945唐大中六年(852)僧张月光、吕智通易地契6)护有/拦护0义,所以又有/阑恡0,/阑0为/攔(拦)0的记音字。(18)任从所适,更不谚论。后辈子孙,亦无阑恡。(S.43745从良书(式样)6)也作/占拦0。(19)今从出卖之后,如有四至不明及内外人占拦,并是出产人之(祗)当,不及买产人之事。(5南宋宝祐三年(1255)徽州周文贵卖山地契6,录文参校张传玺5契约史买地券研究6[8]。)(20)出卖之后,一任买主收苗遣业为主。如有亩步四至及家外人占拦,并是出产人知当,不涉买主之事。(5元至正@年(13@@)徽州谢子以卖山地白契6,录文参校张传玺5契约史买地券研究6[9]。)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买卖田地契约和墓地券中所见/恡护0类词语的用例要早于/忓恡0。毛先生在5释/忓恡06文中早于唐代的用例是南朝梁天监九年5乔进臣买地券6似为赝品。毛先生怀疑是。因为券文末有/南二里人乔进臣牒0,而契约中称牒当是唐代才有的。详参张传玺5契约史买地券研究6第十二章/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0[10]。在墓里放买地券是古代的丧葬习俗之一,目的是为了表明墓主对墓地拥有不受鬼神侵扰的所有权。其文化源头是道教的风水说。古人认为,如果没有买地券作为凭证,沟通天上地下的鬼神,墓地就会受到鬼魂的惊扰,对墓主及其子孙不利。道术之士认为能够就墓地与墓主争竞的只能是故气邪精诸鬼神,所以在古代墓地券明确标示/不得忓恡0,以维护墓主的权利,而其来源应该是人间买卖田地契约要求的立账取问亲邻制度。要之,我们从古代契约史及契约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古代买地券的特点和来源,揭示了/忓恡0一词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探讨其词义的来源和准确释义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忓恡0应该是表/干犯0义的/忓0和表/恡护0义的/恡0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两个实词重组而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二者语义只是相关,不能视为同义。/忓恡0之/恡0乃是/恡护0义,其词义引申应为/恡0、/护0组合即为因吝贪而干护,其语义并不是由/耻0义辗转引申而来。我们不能离开/恡护0来谈/忓恡0之/恡0的词义来源。正因为/忓恡0是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使用的复合词,脱离了这一语境,未见其他用例,所以毛文称/-忓恡.一词,所有的语文辞书均不载,旧训也没有人涉及,并且传世典籍中也没有发现用例,但是在幽埋石刻铭文买地券中,却是一个大量出现的高频词。0参考文献:[1]毛远明.释/忓恡0[J].中国语文,2008(4):378-380.[2]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5.[3]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7.[4]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7.[5]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161.[6]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J].语文研究,2002(2):19.[7]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40.[8]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70.[9]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77.[10]张传玺.契约史买地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237.=责任编校 周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