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合集下载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8.干预者学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 要使它影响帮助。 9.学会处理受害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 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10.促进受害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 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都是不健康的行为。 11.既能“共情”,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 的内心感受,能分担受害者的痛苦与悲哀,又 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受害者滋生绝望 或过分依赖心理。
注意事项二 心理急救注意点: 尊重患者的感觉 使患者平静,减少其焦虑和压力 自信地与患者交流 承认患者所认为的心理限制 与患者的家属或者专业机构联系 尽量准确和迅速的评估患者的能力

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把脑子里的想法说出来,让 他们释放他们的情感。 当患者开始说话,尽可能不打断他。当你听完 整个故事,再去问细节,多采用积极倾听。 不要与患者争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话。 在帮助儿童时,不要直接触及主题,可以给他 们一些食物,让他们感觉舒适。 不要把你自己的方法强加给这些灾难幸存者; 要让他认为他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认识到你作为一个救援人员的极限,不要去扮 演上帝。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
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 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 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的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你会走出来的”

15.做好自身保护:避免受到躯体伤害;团队 成员互相依赖和帮助,每日工作后集体晤谈, 接受同级和上级督导;识别自己出现的问题, 及时求助。 16.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保护受害者隐私; 统一发放准确信息,主导舆论的倾向。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10.3加强与国际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10.4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十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11.1受灾地区心理危机评估
(1)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对受灾地区进行心理危机快速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需求、资源等;
(2)评估内容包括干预效果、工作流程、资源利用等;
(3)根据后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优化工作流程。
十二、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
12.1构建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站点、专业心理援助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12.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站点建设,配备必要的心理援助设备和专业人员;
12.3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12.4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共享,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十三、跨部门协作与社区参与
13.1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与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13.2推动社区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
13.3开展跨区域心理危机干预合作,共享心理援助资源,提高应对大规模灾难的能力;
6.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库,吸纳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加入。
6.4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信息管理与发布
7.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管理系统,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干预过程和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7.2严格执行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陈美英)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2006年8月,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以17级以上的狂风,使福建省福鼎市受到重创。

房屋倒塌,家园破碎;渔船、渔排被毁;亲人丧生⋯⋯悲伤与绝望笼罩着一个个受灾的家庭。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从悲伤与绝望的心境中走出来,集中力量重建家园!”台风之后,政府在高度重视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心理的援助。

心理援助,体现了救援机制的进一步完整。

本文作者被抽调参加福建省首次组织的灾后心理救援,前往重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震撼性,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无论是心理素质多么好的人,都会悲痛、恐惧和绝望。

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因此,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大有必要。

1 突发灾害事件与心理应激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所处的紧急状态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1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的,也有生理、心理的因素;还有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1]。

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应激强度大等特点[2]。

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的时候,个体会陷入严重超负荷的心身紧张性反应状态中,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突发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1.2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

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间是什么时间

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间是什么时间

最佳⼼理危机⼲预时间是什么时间⼀场罕见的⼤地震,牵动了全国⼈民的⼼。

⾯对突发灾难,我国精神卫⽣专家提出⼼理危机⼲预不能缺席 当个体遭遇重⼤灾难后,正常⽣活受到⼲扰,内⼼紧张不断积蓄,进⼊失衡的危机状态。

⼼理危机⼲预帮助⼈们加固和重塑⼼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提⾼⼼理健康⽔平,这对⼈的⼀⽣具有深远影响。

公认的最佳⼲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后24到72⼩时。

⽇前,四川⼀场罕见⼤地震,牵动了全国⼈民的⼼。

⾯对突发灾难,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委员会常委、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提出:在抗震救灾中,⼼理危机⼲预不能缺席。

⼼理危机也是灾难 世界卫⽣组织专家断⾔,没有任何⼀种灾难能像⼼理危机那样给⼈们带来持续⽽深刻的痛苦。

⼼理危机⼲预是⼀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发⽣之后,会给⼈造成强烈的⼼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场⾯之后,⼀个正常的⼈⾃然地会出现⼀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回避与⼈谈论这些话题。

这些因素,将极⼤地侵害受灾者的⼼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

⼀般⽽⾔,危机有两个含义:⼀是指突发事件本⾝,如地震、⽔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是指⼈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灾难后,正常的⽣活受到⼲扰,内⼼的紧张不断积蓄,进⼊⼀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项调查显⽰,唐⼭⼤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创伤后应急障碍。

⼈的⼼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时,它会突破⼼理防线,侵⼊⼼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解⼼理结构。

当⼼理结构被⽡解时,⼈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蓄积的⼼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时尚⽆突出⼼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理问题。

如果⼀个⼈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理⼲预,可能表⾯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摘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

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1 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

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 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

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 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 ,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 Solomon 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 ,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

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 与应激相关的障碍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 、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 of Extreme 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Milgram 1998)[5]。

2.2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概述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是为了及时应对灾难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制定的一套应急措施。

该预案的目标是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受灾者应对灾难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并尽可能减少灾害后遗症。

预案内容1. 灾后心理评估: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评估应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灾害经历的人群的特殊需求,并及时筛查出可能需要重点干预的高风险人群。

2.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反应的人群,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应对技巧等方式,帮助受灾者调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3. 心理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活动、信息传媒等途径,向公众普及常见的心理危机反应和应对方法,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抗压能力。

4. 心理康复辅导: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和后遗症的受灾者,提供长期的心理康复辅导和支持。

包括专业的心理治疗、群体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受灾者逐步恢复并重建他们的生活。

5. 群体支持活动:组织灾后受灾人群进行集体活动,促进互助和情感支持。

例如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心理健康培训等,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氛围。

6. 资源协调与合作:与相关的心理健康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合作,共同协调和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干预的效力和覆盖范围。

7. 评估和改进: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灾害事件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施步骤1. 制定应急预案:由专业心理健康团队制定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明确各项任务、责任和操作流程。

2. 人员调配:按照预案的要求,调配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志愿者团队,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3. 紧急响应:在灾害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心理评估、干预和支持活动。

4. 多渠道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受灾人群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和服务,提高受援群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

心理危机紧急处置实践简介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突发事件、严重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境时,由于无法应对而引发的心理困扰和紧张状态。

对于心理危机的紧急处置,我们应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确保个体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紧急处置策略1. 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在危机发生时,我们需要向受困扰的个体传递支持和安全感。

可以通过亲切的语言、温暖的举止和关怀的态度,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注。

2. 倾听和沟通:与个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紧急处置的重要步骤。

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安慰。

通过倾听,个体能够释放内心压力,从而缓解心理困扰。

3. 提供信息和解释:心理危机常常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恐惧感。

我们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释,帮助个体理解危机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惧,并增加对未来的信心。

4. 引导积极行动:在紧急处置中,我们应引导个体采取积极行动,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这可以包括参与有益的活动、寻求专业支持、与亲友交流等。

积极行动有助于个体重新获得控制感和自信心。

5. 建立支持网络:在紧急处置后,我们应帮助个体建立一个稳定的支持网络。

这可以包括亲友、专业咨询师、社区组织等资源。

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促进个体的自我恢复和成长。

以上是一些心理危机紧急处置的简单策略。

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倾听和沟通、提供信息和解释、引导积极行动以及建立支持网络,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在危机中迅速恢复,并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场面之后,一个正常的人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反应,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

这些因素,将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会发生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的心理是有结构的,就像躯体有结构一样。

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它会突破心理防线,侵入心理结构,并迅速或逐渐瓦解心理结构。

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出现急性的精神症状;而蓄积的心理结构破坏,可以表现为在灾难发生时尚无突出心理问题,但随着事件延长,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

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
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出危机干预方案、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在早期危机干预中,常使用的一些技术有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

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

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刺激承受能力。

事实上,很多危机干预人员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感受,但是,作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可出现生理反应,但是在两三天内应缓慢消失;闪回的症状比较弱,对睡眠的影响不大;思
维上能够接纳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反应,逻辑思维不受较大影响;情绪上保持稳定,可以有紧张、恐惧等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自己有所察觉;精力和体能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