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

合集下载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浅谈对于古典音乐的认识摘要:关键字:古典音乐巴罗克巴赫古典主义贝多芬浪漫主义柴可夫斯基很多人对于音乐的热爱首先是从流行音乐开始的,我也不例外。

我觉得不论是流行音乐还是很正式的交响乐,要得到人们的好评,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都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在作品中,当人们接触这样的音乐时能够在心里产生共鸣,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是一个好的作品,不管它的形式是怎样的。

在接触何腾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程之前,我对于音乐的热爱仅仅是听觉上的,而且更多的是关于流行音乐的了解。

但是在上完这门课程之后,我觉得何老师的讲课不仅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在聆听世界大师的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些触动。

也许我不能从音乐的理论知识上来赞叹这些作品何其经典和独创,但是听觉上的震撼和心灵的触动以及交响乐演奏的恢弘场面已经足够让我惊叹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不仅在课上感受到了前辈音乐大师的杰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音乐方面的知识,对于接触的音乐家和作品产生了自己的认识。

古典音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巴罗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几个阶段。

音乐的巴罗克时期通常被认为大致从蒙泰韦尔迪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这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巧和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巴罗克这个词来标志。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短的一个时期,这时期的音乐通常结构严谨、旋律紧凑,因为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深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追求乐曲形式上客观的美感,所以古典乐派的音乐大都有着统一均衡的样貌。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当时法国吹起提倡自由思想的风,引起知识分子的觉醒,经济也因为工业革命及科学新发现,整个19世纪,欧洲都笼罩在一股巨大的浪漫主义思想潮流之中。

此时的音乐作品最为流行额是钢琴伴奏的独唱。

歌剧及交响管弦乐等。

浪漫乐派时期的作品占了目前音乐欣赏最大的比例。

现代音乐主要包括表现乐派、后浪漫乐派、新古典乐派、印象乐派、爵士乐。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交响乐欣赏与杂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感人的抒情段落,生动的场景和或优雅或奔放或热情或凄切的舞曲,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爱情的诠释,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音乐与悲剧抗争。

音乐就是他永远的召唤力和最强的原动力。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数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对生命的无限肯定与祝福,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巨作。

《第九交响曲》拥有着和平、正义、博爱的主题,使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会如何去坚持至爱至善的人类至高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贝多芬命运第九交响曲正文:这个学期我上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著名交响乐的作品,而无论是从熟悉程度,还是从喜爱程度,我都对柴可夫斯基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选择了老师重点讲解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我结课论文的分析对象。

1、首先是《天鹅湖》的分析: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

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极融洽地交织在了一起,互相辉映。

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以致于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印象深刻的作品内容有以下几个。

(片段1)舞剧的幕前序曲,这是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

以双簧管为主要乐器奏出的浪漫、忧伤的曲调,伴随着弦乐,仿佛作曲家在缓缓地讲述着悲剧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此时的序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高度地浓缩了舞剧悲观的色彩和低沉的情绪,为观众的欣赏埋下了伏笔,定下了神秘的基调和伤感的主题。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交响音乐斗转星移,时光流逝。

转眼间,一学期的西方音乐简史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

在课堂中,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西方音乐一知半解的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西方人认为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氛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

确实,欣赏交响乐不仅仅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悲怆交响曲赏析——交响乐欣赏前言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者。

《悲怆交响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文从作品创作背景入手,再到后来的作品介绍赏析,从多角度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进行了欣赏。

1.创作背景[1](1)社会背景: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思想和艺术被压制,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对世俗充满了不满与憎恶,他们不断的反抗,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但却感到莫大的无奈与无助。

这也是普遍认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原因。

(2)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是大资本家梅克的遗孀,拥有万贯的家财,也是一个对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及音乐有着重大影响的女人。

梅克夫人和柴可夫斯基之间有一种超越友谊的感情,并资助他的音乐创作。

突然有一天梅克夫人来信,通知他她的财产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因而从此以后她无法再供给他资助,并告诉他,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了。

这给柴可夫斯基带来了很大打击,仿佛精神的支柱轰然倒塌。

(3)同性恋: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于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世俗舆论的压力迫使他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

而积压太久的感情需要爆发与解脱。

(4)自身性格:柴可夫斯基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怆交响曲》把他奔放中混杂了无穷的细腻和忧郁的特性挥洒地淋漓尽致。

他对外界压力过于敏感,评论界一有负面反响,他会马上否定自己,陷入无边的痛苦与失望之中。

《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

2.作品欣赏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首先出现一段引子,旋律由大管演奏。

给我的感觉就是低沉,压抑,好象是在提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

后来旋律逐渐上升,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给我带来了一丝不安。

中外名曲赏析论文

中外名曲赏析论文

Xxxx 学院选修课论文选修课名称:中外名曲赏析论文题目:浅析《命运交响曲》学院、系: XXXXXXXXXXXXXXX 专业: XXXXXXXXXX 班级: XXXXXX 姓名: XXXXX 学号: 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年xx月xx日浅析《命运交响曲》摘要:一提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声音,这就是著名的“命运的叩门”。

在经过大学中外名曲赏析课的学习之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本文介绍了《命运交响曲》的基本信息,简明地表述我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受和认识。

它简明阐述《命运交响曲》各个章节给人的音乐感受。

关键词: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主题乐章谈到音乐,有人曾经说过:“建筑是音乐的凝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它的材料是声音,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和描绘出形态逼真的物象与人像,也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述具体的情节,但是它可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最强烈的情感与共鸣。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艺术作品。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

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内容。

“乐圣”贝多芬共写过9首交响曲,这“不朽的9首”每一曲都凝聚了贝多芬的心血、热情与才华,可以说没有一首是多余或不重要的。

但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了。

《第五交响曲》原非标题音乐,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但它有一个交响史上最突出的动机“5、5、5、3、…”,贝多芬曾向一个友人表示:“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的!”于是后人便为它冠上了“命运”之名,真正诠释了贝多芬挥舞着拳头向命运挑战的气魄。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交响乐 音乐赏析论文2

大自然的回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浮华中求一片自在心境,在喧嚣里得清幽善念。

生活总是会有些大起大落,笑面人生,用田园心境对待都市生活。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人生的珍贵感悟。

下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田园交响曲,它又名“F大调第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

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

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

使用『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赏析这首音乐,是基於对贝多芬全部作品的巨观角度。

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无怪动画『幻想曲』以田野精灵来诠释这首乐曲。

但是,基於西方文化价值系统的深层特性,仍然可以在这首音乐中时时找到『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

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

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

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
【摘要】
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
【关键字】
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
【正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
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

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

在交响乐曲中,有些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有些取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

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知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展、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交响乐发展期间涌现了太多著名而杰出的音乐作家,就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海顿、马勒、约翰·施特劳斯、莫扎特、普契尼……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宝贵而精彩的财富。

而他们面对命运不断抗争的精神更是无边的宝藏。

还记得老师在交响乐课上让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演示的那句铿锵有力的“梆梆梆梆”,给我们介绍《命运交响曲》的
各个章节的特点和联系。

感觉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对这部惊世之作的欣赏似乎更进一步了!感受到大师对音乐的完美诠释!在幽暗的灯光下,我似乎看到一位英雄的不屈奋斗!感受到无语言寓的激动!
贝多芬的《命运》,这首曲子一直都存在我的音乐盒里。

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他的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在《命运》中演绎的淋漓精致。

《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

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

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

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

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

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

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此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以及耳聋所带给他的痛苦,此刻的贝多芬是绝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贝多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他心爱的艺术!贝多芬用音乐喊出了
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是我屈服。

”“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是音乐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整部作品以第一乐章的主题为中心,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

俄国作曲家一语切中要害“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

他认为首要的事情是“应当教他们热爱音乐”。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

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

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

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

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

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参考文献】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交响乐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