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意思解释

望月怀远意思解释摘要:一、望月怀远的背景与来源1.诗人张九龄简介2.诗句创作背景二、望月怀远的意义解读1.望月:对月亮的寄托2.怀远:对远方亲友的思念3.抒发离愁别绪三、诗句中的意境描绘1.海上生明月2.天涯共此时3.情人怨遥夜4.竟夕起相思四、望月怀远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1.传统节日与月亮的关联2.望月怀远对后世诗词的影响3.传承文化情感的纽带正文:【望月怀远的背景与来源】“望月怀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望月怀古》的主题。
张九龄,字子寿,唐代著名文学家,官至中书令,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又有边塞戍楼,其中,《望月怀远》以中秋望月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望月怀远的意义解读】“望月怀远”这句诗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1.望月:对月亮的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诗人墨客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
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世事无常,而月亮的皎洁光辉,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九龄在诗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的壮美景象,引发人们对月亮的无尽遐想。
2.怀远: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诗的题目为“望月怀远”,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张九龄写道:“天涯共此时”,意味着虽然身处异地,但此时此刻,我们都在望着同一轮明月,共享这美好的时光。
3.抒发离愁别绪。
诗中通过“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光的感慨和离愁别绪。
诗人借助月亮,抒发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团聚时光的珍惜。
【诗句中的意境描绘】“望月怀远”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意境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1.海上生明月:诗人将月亮升起的情景置于广阔的海面上,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的壮美景象,寓意着世事无常,而月亮的皎洁光辉,则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天涯共此时:虽然身处异地,但此时此刻,我们都在望着同一轮明月,共享这美好的时光。
张九龄《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九龄《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望月怀远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
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一人怨遥夜:情一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
怨,怨恨。
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
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
寝,卧室。
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翻译】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一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赏析】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
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至中书令。
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
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
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 同望着一轮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诗的意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全诗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以下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全文及译文: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能回床睡觉,梦中与你相会。
《望月怀远》这首诗是张九龄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诗中以海上生明月开篇,意境雄浑阔大,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句诗与众多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奇特的字眼和点染的色彩,但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接下来的“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这里的“天涯”不但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心理上的距离。
诗人通过“共此时”表达出与远方亲人心灵相通的情感。
诗人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两句承接着前面的
“怀远”,直接抒发了诗人因怀念远方亲人而彻夜难眠的情感。
最后两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承接着前面的“相思”,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熄灭蜡烛,留下满屋月光;披上衣服在寒冷的夜晚中徘徊。
因为不能把美好的月光捧赠给你,只能回床睡觉,希望能在梦中与你相见。
整首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张九龄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标签月亮、思念、唐诗三百首、思乡、早教古诗100首、中秋节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译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题目《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望⽉怀远》唐-张九龄《望⽉怀远》是唐朝诗⼈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乃望⽉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开头紧扣题⽬,⾸句写“望⽉”,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亲⼈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步抒写了对远⽅亲⼈的⼀⽚深情。
全诗结构深⼊不紊,语⾔明快铿锵,语⾔⾃然浑成⽽不露痕迹,情意缠绵⽽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细腻⼊微,感⼈⾄深。
其中“海上⽣明⽉,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
基本信息中⽂名:望⽉怀远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代出处:《全唐诗》⽂学体裁:五⾔古诗相关推荐出塞唐朝诗⼈王昌龄的作品望⽉有怀五⾔律诗望⽉怀古诗望⽉宋祖英歌曲春夜喜⾬五⾔律诗⼭居秋暝五⾔律诗⽔调歌头词牌名之⼀诗经陈风⽉出短歌⾏曹丕著诗中秋节的诗句中国⼈⾮常敬重的节⽇⼗五夜望⽉寄杜郎中七⾔绝句⽉夜忆舍弟五⾔律诗海上⽣明⽉唐诗名句感遇·其⼆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诗渡汉江五⾔排律古朗⽉⾏五⾔古诗诏问⼭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五⾔绝句春江花⽉夜七⾔古诗登幽州台歌古体诗相关搜索短歌⾏望⽉怀远古诗静夜思望⽉怀古作品原⽂正在加载《望⽉怀远》望⽉怀远海上⽣明⽉,天涯共此时。
情⼈怨遥夜,竟⼣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觉露滋。
不堪盈⼿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简介正在加载《望⽉怀远》张九龄(678-740),⼀名博物,字⼦寿,韶州曲江(今⼴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地)⼈,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唐⽞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他的五⾔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寄托深远的⼈⽣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誉为“岭南第⼀⼈”。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
他是⼀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学家、诗⼈、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作⽃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去世后,唐⽞宗每宰相荐⼠,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直为后世⼈所崇敬。
望月怀远原文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赏析望月怀远原文赏析1《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原文赏析2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①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②觉露滋。
不堪盈手③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竟夕:整夜。
②披衣:谓披上衣服走出户外。
③盈手:满手,满握。
【简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三、《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
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
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
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 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 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诗人是如何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 的?
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 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 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 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 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 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 景生情。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 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 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 敲之功。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交流鉴赏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 (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 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
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 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颈联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
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 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 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 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 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 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 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 的浓浓哀愁。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 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 二句。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学习目标
1、了解李颀的生平
2、从炼字、炼词的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颀(690—751),唐代著名诗人。东川(今 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登进士第,曾任新 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 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 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 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 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 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有《李颀诗集》。《全 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一百二十多首。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 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 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盛唐诗人李颀,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 坛。其送别诗共五十多首,占他现存一百二 十多首诗作的一半左右。他善于在这类诗中 用饱含感情的笔触,刻画被送者的形象,并 且按不同的志趣、处境、身份、年龄,分别 给被送者以关切、同情或者慰勉,很少千篇 一律的套话。 《送魏万之京》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本诗的思想感情是 什么? 由题目“望月 怀远”可见是借助 月亮怀念远方的亲 人,表达思念之情。
衬托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 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 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 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情景相生
情与景完美结合,营造了清丽而深 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 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围绕 “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 灭炷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 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 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如何理解 “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
今夜的水月 以大海为媒介,‚合则生‛.月共潮生之后, 月便具有了生命, ‚一个‘生’字,就赋予 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自此江月便 相伴相随,形影不离,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 和情趣.
“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天涯共此时”:
声律风骨兼备的 盛唐诗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 代表诗人与诗歌: 1、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2、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望 月 怀 远
张 九 龄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学习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 深远的意境。
2、关于“月”的意象
【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是唐代 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 (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 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 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 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 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 的诗,有不少是 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 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 十二首,风格转向 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 , 与陈子昂 的《感遇》诗相近, 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 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 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 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 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赏读
首联:写分别情景。 第一句——正面写“别”:正是晓风残月、清霜布 地的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和魏万在河边分手了。 离歌,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句——“微霜”点明“秋”。景物的萧条,心情 的凄冷,游子旅程的艰辛,都包含其中。 此联在时间上运用了倒置的手法,先说“今朝别”, 再说“昨夜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既有 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 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注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整个晚上 怜:怜惜 滋:滋润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意 谓把月光 捧在手中 佳期:指聚首的 时候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 望月,思念对方。多情 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 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 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 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 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 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 你,还是回去睡觉吧, 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思考
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 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 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 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 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 来的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 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 世界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 怀。无论悲、欢、离、合,都融入 朗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 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 仍余韵袅袅,令人荡气回肠……
作业
背诵《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
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风骨,主要是指:在 内容充实的诗歌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 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还表现在抒写淹蹇不 遇、壮志难酬的怨愤不平和揭露抨击社会现 实中黑暗不平的现象上,感情基调慷慨悲壮。 (张九龄为代表)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
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 最美好的情感。
尾联:提出慰勉。 在前面抒情写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 慰勉:不要沉湎于长安的逸乐生活,空使岁 月蹉跎。 诗人以流景易逝,要珍惜寸阴,早日成就功 业来勉励到长安谋取功名的后辈,但并不板 起面孔说教,总以情语婉转出之,而拳拳长 者之情,已流溢于诗行中。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赏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 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 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 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 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赏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 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 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情,并 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颔联:写别后心情。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鸣。 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亲 人的重重阻隔。
离愁且不堪,更添雁叫;云山徒碍目,何况客中! 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上一联,造成转 折离即的韵致。
鸿雁——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 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
暑退寒催,一年年循环往复,砧声起落,一日日暮 去朝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李白《子夜秋歌》
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捣练子令》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贺铸《捣练子》
总评:
这首诗章法巧妙,风格流丽:从闻 的角度着笔,从见的角度行文。有反复, 有交叉,形成声色错杂的内在节奏。 “朝夜曙晚”四字重用,构成多变而紧 迫的时间旋律,为“空令岁月易蹉跎” 张本。
评点
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 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明· 顾 璘 《送魏万之京》言昨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 炼句入妙。中间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 别之情。五、六渐次之京。收尾勉其立身立名。初 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 ——清· 方东树
仆 夫 整 驾 。
骊 驹 在 路 ,
仆 夫 具 存 。
骊 驹 骊 在 歌 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