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课解析
望月怀远古诗词赏析

望月怀远古诗词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古代诗词,描绘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明月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景。
这首诗词流传至今,被广泛赏析和传颂。
以下将对望月怀远的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望月怀远,首先是一个题目。
提到望月,即是指诗人远离家乡,在他期盼的夜晚仰望天空的明月。
这一题目即为整首诗词所概括的主题,也为读者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主旨。
下面开始进入全文分析。
江懒弦声唱,作高人难破。
之意是诗人在感伤故乡的同时,闲散无事,放任琴弦声音随性流淌,象征着他的思绪也随之缠绕。
一弯明月天涯,为忆故人多。
诗人描述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之上,苍白的月光洒满大地,映照在他的眼中。
明月代表着诗人当时的心境,寂寞而美丽。
他以望月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月的赞美中融入了自己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星空无间道,回荡断桥声。
此句将读者带入一种浪迹天涯的情境。
夜晚的星空无边无际,星光璀璨,仿佛将人置身于宇宙之中。
同时,作者所描述的断桥声,增加了情感上的煎熬与丧失感。
远山如花色,古道心悠然。
远山如花色,运用山水景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赏识和敬畏。
古道心悠然篇,表达了诗人借古讽今之意,通过对古代道路的描述,表达自己内心安宁的状态。
一米海棠陌,秋风过落天。
一米海棠陌,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用具体的景物描绘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和无处融入的尴尬。
秋风过落天,寓意着诗人心情的凄凉和无助。
挂霜装长砌,长凄北岸泉。
挂霜装长砌,这里用白霜装点起了长砌,美化了空旷的景色。
长凄北岸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惋惜和思念之情。
一丝冷塘色,流至月下天。
诗人以冷塘色形容天然之美,继而带出离愁别绪。
流至月下天,则是诗人将思念引向高处,境至志到之意。
昨夜故园梦,孤烛照江南。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的梦境,回到了故园之中。
孤烛照江南则是寻常的日子,故园的能够重新体味。
故人已安排,西戎自杀人。
这句诗是作者对望月之际的情感寄托。
故人已安排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问候,西戎自杀人则是指西戎战争,承载着作者对乱世动荡的感叹和悲伤。
唐诗《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
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以望月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一、作品原文望月怀远张九龄〔唐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乡觅取佳期。
2、注释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三、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来自宋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一种更加弥足珍贵的人生
追求,宁静而又平和地游走于大自然,给人以深邃的思考。
诗歌开篇,“波心荡漾月白鸦,往来乱起风满楼”,作者景色灿烂夺目,写出波澜壮
阔的江河之景,在夜色中照射出的月光,以及万籁互变的扑向楼顶的风潮。
在这个宁静夜晚,作者把心灵带着身边的伙伴们一起出发,朝青山宽谷望远去。
第二句:“情怀已阔秋怀深,山色渐更古意连”,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他深深的思念和
心灵的渴望和无穷的牵想。
他对追寻着更远方的梦想充满热切的期待,一种走向青山复古
繁华的古老意象渐产生于心间。
第三句:“渺渺壮士故国离,胸中惆怅变尘无”,作者写出了曾经默默无闻的壮丽士兵,他们离开久别的故国,无比怅惘,却又难复乡里的风景。
思乡便是一种哲理,而他的
诗歌也给了人们一种应景的无限自由的安慰。
最后一句:“落日人去酒未尽,想佳句未成句中”,作者以抒情的情绪告别了此刻,
带着调动心灵的柔美之音,一个伟大的气氛被独特的情感挖掘出来。
诗歌叙述完毕,此刻
正在激荡着古老的激情,为此刻献上一杯酒,与思念的深渊同淌,一段美好的旋律即将酝
酿成一句美丽的杰作。
《望月怀远》以其抒情而平实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生活状态的亲和性和动态的图景。
它既注重心灵的弥足珍贵,又游走在大自然的宁静美景之中:给人以一种沉稳的安慰,安
详的振奋和深沉的深思。
它鼓励人们如何内省,面对生命中的曲折,保持内心理性,永葆
梦想,并乐观地前行。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佳作。
此诗开头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深远的月夜境界,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思乡怀人的动人画面。
首先,诗中抓住“月”这一主题,进行了巧妙的描写。
诗人通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描绘出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景象,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这个画面让人感到一种孤独的美,但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诗人无法入眠,只能独自度过这漫漫长夜。
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描绘出了诗人无法入睡的情状。
诗人因为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只好灭掉蜡烛,披上衣服,在月光下徘徊。
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一种无助和孤独,同时也更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用“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期待。
诗人虽然无法与亲人相见,但是诗人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祝福。
整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唐代思乡怀人诗中的佳作之一。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一】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全诗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
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这两句,乍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第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乃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赏析二】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
望月怀远解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以望月表达思念之情的诗篇,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
诗歌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遥夜等元素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下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首先,诗的首句“海上生明月”描绘了月亮从海面上升起的景象,创造出雄浑壮美的氛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更通过“生”字赋予了月亮生命和感情,使得月亮具有了生命力。
其次,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引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共”字表达出自己与远方的亲人共同度过这个时刻的情感,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共享的是同一轮明月,这种共时性让诗人对远方亲人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情人怨遥夜”中的“怨”字表达了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和痛苦。
因为长夜漫漫,无法入眠,所以诗人感到愁怨和痛苦。
这种情感在第四句中得到了进一步表达,“竟夕起相思”。
诗人整夜整夜地思念着远方的人,无法入睡,这种相思之情犹如潮水般涌来,愈演愈烈。
最后两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描绘了诗人因为终夜相思不能安眠,又爱月光之美好,于是灭烛披衣出门的情景。
明亮的月华充满天地之间,于是更加撩人心绪;夜深天凉,雾露润湿了身上的衣裳,“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
的精神。
诗人用月光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又无法将月光捧在手心相赠,只能回到卧床,在梦中与亲人相遇。
这种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动人心弦。
总的来说,《望月怀远》是一首情深意切的诗篇,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歌语言优美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具有古体诗韵味的佳作。
《望月怀远》古诗解读

《望月怀远》古诗解读满天星斗中,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像一轮明亮的银盘悬挂在高空。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月亮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人们也因此有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和歌曲。
其中一首李白的《望月怀远》无疑是对月亮最美好的赞颂。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解读。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古诗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开头,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海上照耀着明亮的月光。
这里的“海上”,不仅仅指的是实际的海洋,更是诗人心中的远方、遥远的彼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而“天涯共此时”则是表达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思念之情依然是共同的,同样的明月在天上照耀着每个人。
接着,诗中写道“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句诗意味深长。
情人在遥远的夜晚,彼此怀有怨愤之情,长夜漫漫,他们一个人独自醒来时,都无法摆脱对彼此的思念。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在这句诗中,诗人以灭烛来比喻亲朋好友的离去,而明亮的月光则成为情侣之间唯一可以相守的象征。
诗中的“披衣觉露滋”则是描绘了情人早上醒来时,因露水侵湿衣衫而感到望不尽的思念之苦。
最后一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诗人对与情人团聚的渴望。
尽管诗人心中满怀思念之情,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只能将这份深情隐匿于心,无法用实际的行动和礼物来表达。
他期待与情人在梦中相逢,共享那美好时光。
通过这首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透过月亮的形象,他把自己对情人的怀念和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情感。
如此优美的古诗,无论是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还是在思想意境上,都让人沉醉其中。
在涉猎这首古诗时,读者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唯一不变的是这首诗给人们带来的美妙感觉,无论是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还是对美好相聚的期盼,都流淌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
此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人们对离别与相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 有人认为是“升”之误。请就此谈谈你的 看法?“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 此时”?
答案: 用“升”,仅表示月亮的动态,而用“生”,
把大海和月亮拟人化,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 生命,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 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也象征着诗人的怀远之情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 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 感。
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诗人爱月灭烛, 露凉披衣,翘首久伫,以寄相思, 直到夜露打湿了衣衫。细节刻画出 诗人想念亲人如痴如醉的情态。同 时巧妙点出时间的推移。
5、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有何 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1“怜”应有怜爱之意。 2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 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出了诗人因相思而站立时间之长,写尽 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3、颔联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怨”什么,为何“怨”。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 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 相思相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 首两句,一气呵成,充分说明相思之苦, 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4、赏析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 滋。
“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
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 怀远。
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 远之情融合在一起,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即景生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 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着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 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想的 空间。
思考: 1、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城树色催寒近”在炼字方面历来为人称道,请
找出关键字并加以赏析。
1、【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 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 而虚度大好时光。
明确:
2、“催”,是催促,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树人格化, 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 来了。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萧瑟 氛围,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 余辉,揽之不盈手。”
思考: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 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 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 觉韵味深长。
五、整体感知
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 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 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 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 人相聚,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 绵悱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 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哀而不 伤”。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 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 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 光彩。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有关明月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默写《望月怀远》
小结及作业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六、牛刀小试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三、看背景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 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 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 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 者被贬期间所作。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品读鉴赏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远 人的深深思念。
声律风骨兼备
1、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
2、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 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意境、赏 析、“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一、看题目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 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 表达思念之情。
二、看作者
张九龄(678—740) 唐朝人,官至宰相。他七 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 歌前期辞藻华丽,被贬后 后期文风朴素,对唐代诗 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