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宇宙人生(理)相思愁情(情)十、拓展练习:(作业)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篇二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

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一)欣赏诗的景物美:(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

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优秀4篇)《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与学互动设计(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一、情境导入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

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三、知人论世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

1.2 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江花月夜》的了解和感受。

1.3 课程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时代背景: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文艺发展的情况。

2.2 诗人简介:详细介绍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诗歌创作背景:讲解《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逐句解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

3.3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其音乐美。

4.2 修辞手法: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艺术风格: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五章:课堂互动与创作5.1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春江花月夜》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启示。

5.2 创作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的诗歌或画作。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结合6.1 音乐导入:播放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音乐,如古筝、琵琶演奏等,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6.2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或教师朗诵《春江花月夜》,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6.3 音乐创作:指导学生以《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第七章:比较欣赏7.1 选取与《春江花月夜》主题相关的其他诗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7.2 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7.3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比较欣赏心得。

第八章:拓展阅读与讨论8.1 推荐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古代评论家的赏析文章、现代学者的研究著作等。

8.2 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自主阅读。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产生背景、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3. 诗词意境感受: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沉浸于诗词描绘的春江花月夜之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文本解析和意境感受。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景教学法: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诗词背景、文本解析、图片和音乐等素材。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诗词背景讲解:讲解《春江花月夜》的产生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

3. 文本解析:逐句讲解诗词,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意境感受: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中。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春江花月夜》,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背诵和心得体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词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深度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春江花月夜》与其他古代诗词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材的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春江花月夜》教案11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11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11篇《春江花月夜》教案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春江花月夜》教案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7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7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7篇)一、教材《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完整)《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完整)《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1、此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两地思念。
2、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内容
备注
课题: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立洋外国语学校高二五班、十班周东梅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忽虚忽实,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江水: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时间流逝之快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借宇宙之广阔恒久,寓人类渺小、生命短暂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历史之流逝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愁绪之长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
(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
教学后记:
八、品味诗的情感美:分组探讨:本文写了哪些人的情感。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第三部分: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寄予离别之情。胜::能承担,能承受。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
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②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空明澄澈的水墨彩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第二课时
春江花月夜
一、字音:
滟(yàn)霰(xiàn)扁舟(piān)砧石(zhēn)
芳甸(diàn)浦(pǔ)皎皎(jiǎo)拂去(fú)
二、【作者介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十、写作特色:
1、是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借喻),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人、物、情、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法。根据本课学习的目标与重点,教师用提问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答案,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
2、品读鉴赏法。采用录音范读、个人自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思路:课前预习——课时研讨——课后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播放配乐配画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四、解题: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从结构上看,是用五个名词构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其精妙之处在于,这五个名词既可以作为整体,又可以独立出来,每一个意象都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A、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B、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C、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2)、“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神女灵修(国君)
羌笛竹笛羌管蟋蟀(思乡)
青鸟鸿雁雁足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玉壶冰心(高洁)
五、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哲理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1、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2、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落花: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世事无常,美好消逝
落花(伤春惜春意象)——年华易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回顾全诗结构
九、小结:
(一)全诗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明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月寓思乡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月寓征人思家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月衬别情,意在怀人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怀人
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哪些文字表达了游子怎样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内容
备注
课题: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立洋外国语学校高二五班、十班周东梅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②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