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月是故乡明》。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讲解特殊句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短语3. 重点句子分析4.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短语,每个写三遍。

(2)翻译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3)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业答案:(1)略(2)略(3)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诗歌、散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是故乡明》。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应用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会写“渺、澄”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月亮在作者心中的
象征意义。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乡月亮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3.精读课文
1.分析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差异。

2.重点感悟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探讨月亮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

5.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写作技巧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段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列表展示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课堂练习:展示优秀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家乡的月”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示例:作文题目:《家乡的月》作文内容:描述家乡的月亮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的月”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
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

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

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

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

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

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