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训练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古诗翻译及赏析

望月怀远古诗翻译及赏析
起源于古代中国,望月怀远古诗是一首极其优美的诗歌,其叙事抒发了深沉的情感。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熟悉这首诗,也不熟悉它的背景、形式和技巧。
因此,本文旨在对此进行翻译和赏析,供读者一窥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望月怀远古诗的原文是:
望月怀远,愁犹苦,
山林深处,几多苦。
三五更回,雨落淅沥,
萧疏影子,颜色古朴。
初看这首诗,可能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思索。
它描绘了一幅美丽而悲伤的图画,用简洁、动人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古老而芬芳的夜晚景象。
词汇上,望月怀远古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例如,望月怀远就可以描述出情人从远处凝望月亮的场景,强调了时间的沧桑。
而愁犹苦和几多苦,则为夜晚添上一抹深沉的色彩,折射出情人不禁思乡之情。
此外,望月怀远古诗在押韵方面的表现也颇为精妙。
从古诗的语句结构中可以看出,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分成四句互相错落有致,以及五言律诗的形式,每句开头的字母朗诵都十分流畅。
总之,望月怀远古诗是一首极其美妙的诗歌,把深沉感伤的情怀凝结成一剂强烈的慰藉之药。
它表达的悲伤情绪与山林景物深远长存,
无论是那些古老的文字、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怀,还是精致的押韵形式,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因此,熟悉望月怀远古诗的内涵,不但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这首诗,更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其中的精妙和意蕴,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精神滋养。
《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望月怀远》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经典之作。
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长云,萧萧满空林。
意恐迟迟归,长亲呼我心。
忧愁不能寐,万里起居频。
虑身多苦辛,已忍受前昆。
尚想旧情人,终守一空身。
赏析:这首诗以写月亮为起始,通过描述海上明月和天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明月可以看作是诗人和远方情人之间的纽带,将他们心灵相连。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长云萧萧、空林满月的景象,这里的长云可以解读为诗人的思念之情被满满的云层所遮挡,导致心情愈发凄凉。
同时,空林满月也给人以深深的孤独感,进一步衬托出诗人远离故乡的苍凉之境。
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表达了自己对归家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因为过长的旅途而耽搁,心心念念的亲人会因此忧虑。
同时他也揭示出自己无法安心休息的心情,每天都被忧愁所困扰。
诗人从自身的喜怒哀乐中,感触到了千里之外的民众的痛苦。
他用“虑身多苦辛,已忍受前昆”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与其他辛苦奋斗的人们有着相同的遭遇,同时也传递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诗人在桀桀仕女接下来的句子中写道“尚想旧情人”,显示出自己对故乡和过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反衬出自己当前孑然一身的境地。
《望月怀远》是一首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通过写月亮、云、森林等元素,抒发了对远方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普遍痛苦相结合,展示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首诗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通百姓的困苦和不满。
诗人面对失意和孤独的境遇,他的思绪飞离了现实,转而望向远方的天空,与远方情人心心相连。
诗人的情感在月亮的映照下达到高潮,同时他也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望月怀远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词句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⑸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

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歌鉴赏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de7de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1.png)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五篇]第一篇: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1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南北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佳作。
此诗开头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深远的月夜境界,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思乡怀人的动人画面。
首先,诗中抓住“月”这一主题,进行了巧妙的描写。
诗人通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描绘出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景象,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这个画面让人感到一种孤独的美,但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诗人无法入眠,只能独自度过这漫漫长夜。
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描绘出了诗人无法入睡的情状。
诗人因为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只好灭掉蜡烛,披上衣服,在月光下徘徊。
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一种无助和孤独,同时也更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用“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期待。
诗人虽然无法与亲人相见,但是诗人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祝福。
整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唐代思乡怀人诗中的佳作之一。
张九龄《望月怀远》鉴赏练习(附答案)

张九龄《望月怀远》鉴赏练习(附答案)
导语: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同学们学习质量,巩固语文有关知识。
下面是张九龄《望月怀远》鉴赏练习,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和关注。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鉴赏及答案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鉴赏及答案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瑞狮
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鉴赏及答案默认分类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及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
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训练望月怀远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1、这首五律是如何点题的?首句为千古佳句,“佳”在哪里?试作简要解说。
————————————。
2、本诗明写望月,实为———。
诗人是如何写出“相思”之苦,“相思”之深的?————————————
3、与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的旨意大抵相同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望月怀远》(张九龄)
1、首句写景点明“望月”,第二句由景入情点明“怀远”。
首联看似平淡无奇,却意境雄浑阔大,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故为世人所喜爱而广为传诵
2、怀人。
以“遥夜”与“竟夕”相应,写出了诗人因相思而彻夜难眠之苦,以“怨”和“怜”
写出了诗人内心因相思所带来的烦闷。
七、八句形象地再现了诗人如痴如醉的相思之情。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