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赏析

合集下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意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意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意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
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

这句诗意味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海上升明月"暗
示着离别的场景,明月升起,寓意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离别的不舍。

"天涯共此时"则表达了诗人与离别的对象在遥远的地方,但却
在同一时间思念彼此,共同感受离别之苦的心情,加深了诗中的离
愁别绪。

其次,这句诗也可以被解读为表达了友情或爱情的真挚。

"海上
升明月"暗示了广阔的天地,而"天涯共此时"则表达了虽然身处天涯海角,但心心相惜,情意相通。

这句诗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另外,这句诗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生的感慨。

"海上升明月"可
以被视为生命中的变化和起伏,而"天涯共此时"则暗示了人生中共
同面对命运的无奈和坚韧。

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对人生历程中离别与
重逢的感慨,表达了对命运和时间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思念、情感交织的复杂心情,也可以被赋予多重含义,让人产生深思。

《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望月怀远》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经典之作。

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长云,萧萧满空林。

意恐迟迟归,长亲呼我心。

忧愁不能寐,万里起居频。

虑身多苦辛,已忍受前昆。

尚想旧情人,终守一空身。

赏析:这首诗以写月亮为起始,通过描述海上明月和天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明月可以看作是诗人和远方情人之间的纽带,将他们心灵相连。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长云萧萧、空林满月的景象,这里的长云可以解读为诗人的思念之情被满满的云层所遮挡,导致心情愈发凄凉。

同时,空林满月也给人以深深的孤独感,进一步衬托出诗人远离故乡的苍凉之境。

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表达了自己对归家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因为过长的旅途而耽搁,心心念念的亲人会因此忧虑。

同时他也揭示出自己无法安心休息的心情,每天都被忧愁所困扰。

诗人从自身的喜怒哀乐中,感触到了千里之外的民众的痛苦。

他用“虑身多苦辛,已忍受前昆”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与其他辛苦奋斗的人们有着相同的遭遇,同时也传递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诗人在桀桀仕女接下来的句子中写道“尚想旧情人”,显示出自己对故乡和过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反衬出自己当前孑然一身的境地。

《望月怀远》是一首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的作品,通过写月亮、云、森林等元素,抒发了对远方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普遍痛苦相结合,展示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这首诗不仅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通百姓的困苦和不满。

诗人面对失意和孤独的境遇,他的思绪飞离了现实,转而望向远方的天空,与远方情人心心相连。

诗人的情感在月亮的映照下达到高潮,同时他也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来唤起读者的共鸣。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月怀远》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望月怀远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灭烛怜光满⑸,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⑹。

词句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⑸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白话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注释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注释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注释
望月怀远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பைடு நூலகம்;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月的古诗赏析

月的古诗赏析

月的古诗赏析
以下是三条关于月的古诗赏析: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张九龄《望月怀远》)这句诗的意思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身处天涯海角的亲友,此刻共赏这同一轮月亮。

哎呀,你想想看,当我们抬头望向那明月,是不是感觉和远方思念的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呢?就好像我和我远方的朋友,虽然相隔甚远,但看到月亮时,就仿佛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情。

例子:我有次在海边赏月,那一瞬间就想到了这句诗,感觉自己和那些不在身边的亲人们通过月亮连接在了一起,心里暖暖的。

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它说的是: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同畅饮,加上自己的影子,便成了三个人。

哇塞,这是多么奇妙而又孤独的意境啊!李白这是得有多寂寞,才会和明月、影子作伴呀!但这也正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

例子:有次我一个人在家,晚上望着月亮,突然就理解了李白的这种心情,好像我也在和月亮对话,和自己的影子玩耍呢。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缓缓流淌。

这画面,多美啊!简直就像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这不就像我们去山间游玩时看到的景色吗?例子:我记得有次去山里露营,晚上看到那月光透过松林洒下来,旁边还有泉水潺潺流动,一下子
就想起了这句诗,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场景呢!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关于月的古诗真是太美太有意境了,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月的魅力和古人对月的独特情感,真的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啊!。

写明月的古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写明月的古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写明月的古诗《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原文译文赏析《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唐代: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中秋节的古诗和赏析

中秋节的古诗和赏析

中秋节的古诗和赏析原文:《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天涯共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人此刻也都在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

“竟夕起相思”: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

“披衣觉露滋”:我披上衣服发觉露水沾湿衣裳。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二、赏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相思的情景。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为千古佳句,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写相思之苦,长夜难眠,对月怀人。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巧妙地将思念之情转化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充满了浪漫色彩。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情致深婉,意境幽清,是望月相思的佳作。

三、作者介绍: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远见卓识。

在文学上,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寄托深远。

四、运用片段:中秋节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

望着那轮高悬的明月,我不禁想起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此刻,我的亲人们是否也在仰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我呢?就如同那月光,虽然明亮,却无法捧在手中赠予他们,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唉,只能期盼着在梦中与他们相聚,共话家常。

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八月十五日。

关于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关于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关于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

滋:湿润,生。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最后两句: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寝:睡。

相关试题及答案1、简析“月”的作用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朝:张九龄
出自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成语
二分明月
明月入怀
明月清风
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这两句,由海上、
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

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

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

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

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

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

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

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

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

望月念远,相思
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

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描写月亮的对联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