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计科_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2012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12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作者:刘桂江江伟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2.5实验环境项目型号数量微机/服务器清华同方/15’/多媒体 48台网卡RealTek 48块Windows2000/2003 SERVER中文版安装盘(自启动)多套交换机S2126G 多台交换机S3550G 多台路由器R1762 多台说明网络实验所需要的软件存放于FTP://219.231.57.57目录下。

实验一Windows 2000/2003 Server的安装和管理一、实验目的1.熟悉Windows2000/2003 Server的安装;2.掌握配置TCP/IP协议及测试其连通性的方法;3.掌握Windows2000 Server的基本管理功能;4.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

二、实验任务1.Windows2000/2003 Server的安装;2.使用ping测试机器间的连通性;3.使用Windows2000/2003 Server管理工具。

包括:账号管理、日志文件管理、服务管理,重点掌握Windows2000/2003 Server中账号管理;4.使用资源管理器对Windows2000/2003 Server文件权限进行管理。

三、实验步骤(一)Windows2000 Server安装1、Windows2000 Server系统安装盘目录结构:●BOOTDISK 内含系统引导软盘制作工具以及创建引导软盘所用的Img文件;●Clients 内含用于Windows95/98系统的客户端增强程序;●I386 内含Windows 2000 在Intel平台上的安装文件;●Printers 内含Windows 2000/NT/9X工作站的部分打印驱动程序;●Setup.txt Windows 2000 的安装说明文档;●Supper Windows2000 Server Resource Kit工具、应用程序兼容性检查工具、版本号检查工具以及硬件兼容性列表;●Valueadd 内含Windows 2000 server 的一些没有经过完全测试的组件,包括Microsoft提供的部分,以及由第三方提供的部分。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详细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详细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详细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2012.3目录实验说明 (3)实验一双绞线制作 (5)实验二 Windows网络协议配置 (10)实验三常见网络命令的使用 (25)实验四路由器的配置及使用 (39)实验五 IIS的安装及配置 (46)实验六 DNS服务的设置 (65)实验说明一、实验安排实验时间从教学第六周开始,第八周结束,其中每个班的时间安排如下图所示星期六星期日上午8:00-11:00 自动化08(3)对口自动化09(1)下午2:00-5:00 自动化09(2)二、实验项目列表周次需完成的实验第六周1.双绞线制作2.windows网络协议设置第七周3.常见网络命令使用4 .路由器配置第八周5.IIS的安装及配置6. DNS服务的配置实验项目共六个,三周完成,每次实验时间四学时,每次实验课做两个实验,写两个实验报告,并完成相应的作业。

对每个实验,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指导书,其中:(1)详细版本的是供大家预习和做实验时用的,里面详细列出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每一步的截图(给大家实验时做参照用的,大家实验时可能随大家机器的不同,截图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

大家做实验时可以参考来开展实验。

(2)简化版本,该版本主要是给大家写实验报告时用的,主要是实验理论和实验步骤部分做了一定的简化,大家可以按照我提供的内容抄到实验报告上。

三、实验要求1.按时参加实验,不无故缺席,确实有缘由请提前请假。

2.由于部分实验内容教材上没有,内容将在上课时做一定讲解,请大家认真听讲,并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

3.按照实验指导书内容,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4.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习题。

实验报告内容可以按照我提供的实验指导书来写,禁止抄袭,实验数据记录应反映本机实验结果的真实情况。

5.实验报告和作业本在做下一次实验时当堂交上来。

实验一双绞线制作一、实验目的了解直连线和交叉线的应用范围,掌握直连线和交叉线的制作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信自学院通信工程系实验要求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加深了解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

在《计算机网络》的课程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做好实验内容的准备,就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作出思考和分析。

(2)仔细观察上机和上网操作时出现的各种现象,作出必要说明和分析。

(3)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情况及其分析。

(4)遵守机房纪律,服从辅导教师指挥,爱护实验设备。

实验一Windows TCP/IP协议配置及常用网络命令1 实验目的学习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网络配置、用ping ipconfig/winipcfg命令工具来进行网络测试、使用tracert路由跟踪命令、使用netstat、arp、nslookup命令查看网络状态。

本实验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设置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网络配置的基本监测技术。

2 实验内容一、Windows TCP/IP 协议配置添加并配置协议,网络通信协议是网络中不同计算机进行相互“交谈”的“语言”,网络中通信双方的计算机应采用相同的网络通信协议。

添加协议,单击“配置”标签选项中的“添加”按钮,选择“协议”组件类型;单击“添加”或直接双击“协议”组件类型即可进入如图1-6所示的“选定网络协议”对话框;配置协议,在“配置”标签选项中的网络组件列表中单击需要进行配置的网络协议使其高亮度显示,单击“属性”按钮,即出现针对协议的相应网络属性设置面板。

图1-1针对不同的网络协议,面板包含不同的标签,但一般都包含两个相同的标签:“绑定”和“高级”。

任何协议都需要绑定到网络驱动程序上,也需要绑定到客户和服务组件上。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一网线制作 (4)1.实验目的 (4)2.实验任务 (4)3.实验设备 (4)4.实验方法 (4)5.实验预习要求 (5)6.实验报告内容 (5)7.摸索题 (6)实验二网络常用命令 (7)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7)二、实验环境 (7)三、预备知识 (7)四、实验步骤 (7)五、实验报告内容 (11)实验三DNS服务器的配置与治理 (12)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2)二、实验环境 (12)三、预备知识 (12)四、实验步骤 (12)五、实验报告内容 (18)实验四W EB服务器配置与治理 (19)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9)二、实验环境 (19)三、预备知识 (19)四、实验步骤 (20)五、实验报告内容 (30)实验五FTP服务器的配置与治理 (31)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31)二、实验环境 (31)三、预备知识 (31)四、实验步骤 (32)五、实验报告内容 (36)实验DHCP服务器配置与治理(选做) (37)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37)二、实验环境 (37)三、预备知识 (37)四、实验步骤 (37)五、实验报告内容 (42)实验六熟悉网络互连设备及其差不多配置 (43)一、实验目的 (43)二、实验环境 (43)三、实验步骤 (43)四、实验报告内容 (46)实验一网线制作1.实验目的(1)认识LAN中常用的几种网线、连接器及各自特点。

(2)认识网卡、Modem、Hub、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了解其差不多功能。

(3)学会用双绞线制作网线。

(4)学会网卡、Modem、Hub、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装、接线等差不多使用方法。

2.实验任务(1)熟悉LAN中常用的几种网线、连接器及各自特点。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网线。

(3)完成网卡的硬件安装。

(4)熟悉网卡、Modem、Hub、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接口及接线和使用方法,弄清各指示灯的含义。

3.实验设备●5类双绞线、RJ-45头、双绞线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剪刀等●细缆、BNC接头、T型接头、端接器。

计算机网络实习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习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习指导书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局域网的设计组建方法(Windows 2000 server)与网络互连技术。

3.理解常用的网络服务(DHCP、DNS、IIS、FTP、路由服务、域控制器等)的工作原理,学会安装、配置、管理和使用它们。

4.学会使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并利用它们及相关软件分析、检测并排除网络故障。

二、实习内容及步骤(一)网络硬件安装完成服务器、工作站的硬件安装、网卡安装、电缆连接等工作。

(二)安装服务器1.安装Windows网络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推荐Windows 2000 Server或Windows 2000 Advance Server或Windows 2003)。

2.安装Linux操作系统(推荐Red Hat Linux 7.2以上)3.配置及调试服务器,使其操作系统能正常工作。

(三)安装网络工作站安装网络工作站操作系统(推荐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在需要时,上面安装的服务器也可以作为工作站使用),并配置调试工作站,使其能正常工作。

(四)安装网卡驱动程序Windows操作系统报告找到计算机网卡新硬件,提示放入安装光盘,或选择网卡驱动程序文件,按照硬件安装向导依次操作,安装完毕,重新启动计算机,打开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查看网络适配器,确信新安装的网卡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五)制作网线网线有直通线与交叉线两种,要求每个人都至少要成功制作一条网线(直通线或交叉线,由组长分配)。

网线顺序规范请参考附录A。

(六) 以太网局域网组建和简单配置1.用制作好的双绞线将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到HUB,网络结构如下图示:2、置服务器和工作站IP地址和子网掩码。

例如,服务器和工作站的IP地址分别为:192.168.1.1、192.168.1.2、192.168.1.3,子网掩码皆为255.255.255.0。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3. 基本网络命令使用
使用`tracert`命令跟踪路 由路径
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 连通性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网 络连接状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网络配置结果 展示主机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
认网关的配置结果 2. TCP/IP协议分析结果
展示捕获的数据包,并分析各层协议 头部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源/ 目的端口号、协议类型等
01 1. 环境搭建
02
安装和配置实验所需的软件和工具,如虚拟机、操作系
统、网络模拟器等;
03
构建实验网络拓扑,包括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和防火墙
等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和步骤
2. 防火墙配置
选择一种防火墙软件或设备,如iptables、pfSense等; 配置防火墙规则,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网络地址转换(NAT)、 端口转发等;
1. 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 并启动设备
实验步骤
01
03 02
实验内容和步骤
3. 配置路由器接口,并启用路由协议 4. 配置交换机VLAN,并启用STP 5. 验证配置结果,确保网络连通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01
实验结果
02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成功,网络连通性良好
03
各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无故障提示
04
分析
02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3
如何优化网络服务器的性能?
04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络服务 器?
05
实验五:网络安全与防火 墙配置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通过实验,了解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 的作用和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前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给《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课堂教学应该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成国内一流的课程,是近期《计算机网络》课程努力的方向。

我校自1986 年开始为本科生同学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当时由于设备紧张,基本没有实践环节。

1996 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建了《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实验环境。

这个实验环境为同学提供了基本的网络操作和功能,在当时达到了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基本水平,这个实验环境为我院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3 年,我们又重新改建了实验环境。

目前,本实验室拥有40 台联想公司的个人计算机和五台联想、方正服务器。

现在的网络实验环境不逊于国内各知名学府,在这样良好的硬件环境下,我们就在软件上也力争达到国先进水平。

所以,我们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调整了实验安排,加大了实践力度。

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条件,认真完成实验,从实验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培养。

希望同学们在使用本实验指导书及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使《计算机网络》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课程。

本学期授课教师为杨松波,此外张学东、武传胜、吴建胜等教师也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

实验要求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在一个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实现一个传输层协议,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基本实现技术;通过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传输过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网络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进而为今后逐步再涉及到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网络》 实验指导书 课 程:计算机网络 编 著:孙兴春 讲 师 审 批: 文立斌 高级工程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2009 年 9 月 8 日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CITY COLLEGE OF DGUT《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操作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其实验动手能力,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网络相关研究方向的认识。

在学习完该课程的相关内容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使用网络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维护、合理地规划和实现局域网、配置相应的服务、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基本的配置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构建一个局域网,完成所有的配置和测试,提高网络工程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应用。

本实验指导书是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的补充,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所需的预备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每个实验都根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了实验内容,给出了实验步骤。

共20学时的实验学时。

拟定安排以下9个实验,其中实验四占4个课时,其他各两个课时。

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实验二:CRC的VC++/C++实现实验三:IP协议分析实验四:子网划分与多网段互连互通实验五:动态路由协议配置实验六:TCP/UDP协议分析实验七:DNS服务器的搭建实验八:FTP、WWW服务器的搭建实验九:电子邮件的加密处理总则 (1)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 (2)实验二CRC的VC++/C++实现 (7)实验三IP协议分析 (8)实验四子网划分与多网段互连互通 (12)实验五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16)实验六TCP/UDP协议分析 (21)实验七DNS服务器的搭建 (22)实验八FTP、WWW服务器的搭建 (24)实验九电子邮件的加密处理 (27)本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依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五类双绞线的制作1.1 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的构成。

2.掌握五类双绞线和RJ-45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3.掌握五类双绞线的测试方法。

1.2实验环境1.每组所用工具及材料:五类非屏蔽双绞线1米,RJ-45连接器8个,压线钳一把,测试仪一个。

2.每组一名同学,制作平行线和交叉线。

1.3 实验内容1.观察五类双绞线和RJ-45连接器的构成。

2.制作平行线和交叉线。

3.测试已制作好的五类双绞线。

1.4 背景知识一、线缆标准双绞线的做法有两种国际标准:EIA/TIA568A和EIA/TIA568B,根据双绞线两端线序的不同,可制作两种双绞线:直通线和交叉线。

直通线缆的RJ-45连接器两端都遵循EIA/TIA 568A或EIA/TIA 568B标准,直通线的每组线在两端是一一对应的,颜色相同的线在两端RJ-45连接器的相应槽中保持一致。

交叉线缆的RJ-45连接器一端遵循EIA/TIA 568A,另一端则采用EIA/TIA 568B标准,即A端RJ-45连接器的1、2对应B端RJ-45连接器的3、6,A端RJ-45连接器的3、6对应B端RJ-45连接器的1、2。

EIA/TIA 568A标准描述的线序从左到右为:1-白绿、2-绿、3-白橙、4-蓝、5-白蓝、6-橙、7-白棕、8-棕。

EIA/TIA 568B标准描述的线序从左到右为:1-白橙、2-橙、3-白绿、4-蓝、5-白蓝、6-绿、7-白棕、8-棕。

交叉线线序为:一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另一端: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直通线线序为:一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另一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二、工具与材料认识压线钳RJ-45连接器网络电缆测试仪1.5 实验步骤一、平行线的制作1.用压线钳的剥线刀口将5类线的外保护套管划开(小心不要将里面的双绞线的绝缘层划破),刀口距5类线的端头至少2厘米。

2.将划开的外保护套管剥去(旋转、向外抽)3.露出5类线电缆中的4对双绞线。

4.按照T568B的标准,即白橙、橙色、白绿、蓝色、白蓝、绿色、白棕、棕色线序将导线按规定的序号排好。

5.将8根导线平坦整齐地平行排列,导线间不留空隙。

6.准备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将8根导线剪断。

7.剪断电缆线。

请注意:一定要剪得很整齐。

剥开的导线长度不可太短(1cm~1.2cm)。

可以先留长一些。

不要剥开每根导线的绝缘外层。

8.将剪断的电缆线放入RJ-45插头试试长短(要插到底,电缆线的外保护层最后应能够在RJ-45插头内的凹陷处被压实)。

反复进行调整。

9.在确认一切都正确后(特别要注意不要将导线的顺序排列反了),将RJ-45插头放入压线钳的压头槽内,双手紧握压线钳的手柄,用力压紧。

请注意,在这一步骤完成后,插头的8个针脚接触点就穿过导线的绝缘外层,分别和8根导线紧紧地压接在一起。

10.用同样的方式将双绞线的另一端制作完成。

注意两端线序相同。

11.用测试仪测试已做好的网线。

如果测线仪两端的指示灯依次亮起,证明双绞线制作正确。

二、交叉线的制作将双绞线两端的线序分别按照T568A和T568B的标准,按照上述步骤制作交叉线。

1.6 实验要求完成本次实验后,通过查找资料对双绞线进行系统地总结,整理并掌握双绞线的性能指标,进而了解并掌握不同的网络环境所应该使用的双绞线的类型。

1.7 思考与讨论1.两台计算机通过五类双绞线直接连接,双绞线两端应分别使用什么标准?2.两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连接起来,双绞线两端应分别使用什么标准?实验2 以太网帧实验2.1 实验目的掌握以太网的帧结构,理解以太网帧中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2.2 实验环境1.连网的Windows XP主机两台,PC1安装有科来网络分析系统,PC2安装IIS。

2.实验分组:两名同学一组,轮换进行实验。

2.3实验内容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并分析以太网的帧结构。

2.4 实验步骤1.在PC1上删除本机的ARP表项。

2.在PC1上启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捕获数据包。

3.立刻访问PC2的Web页面【利用实验三中建立的WWW服务器进行本实验】。

4.停止捕获。

5.分析捕获到的数据包。

(1)在捕获到的数据包中,找到每个数据包的数据帧,查看每个数据帧的首部各字段的内容并进行记录;(2)根据所学的内容和每个数据帧首部字段的MAC地址信息,判断数据帧的方向;(3)观察数据帧的大小,检查每个帧的大小是否符合协议要求。

2.5 实验要求完成本次实验后,进一步掌握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在网络分析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理解并掌握了以太网帧结构、以太网帧中各字段的含义和作用,进一步了解并熟悉了科来网络分析系统的用法。

2.6 思考与讨论1.查看捕获到的数据帧,目的地址为PC2的数据帧中长度最小的是多大?查看这种帧的各个域,查看先导域(前同步码)是否包括在记录的数据中?捕获到的数据帧从哪个字段开始,到哪个字段结束?是否包含帧校验序列?是否可以验证EthernetV2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帧长为64字节?2.查找捕获的帧中长度最长的帧。

确定这些帧中最长的帧是多少字节?为什么?3.找到捕获的数据帧中由PC1发出的ARP请求帧,辨认其目的地址域和源地址域,查看目的MAC地址是多少?用IPconfig -all命令查看PC2的MAC地址,看是否与该帧中的源地址一致?4.对比封装ARP分组的帧和其他帧(封装IP分组的帧),它们的类型字段分别是多少?3.1 实验目的掌握ARP命令的用法,理解ARP协议原理,理解ARP协议的分组格式。

3.2实验环境1.安装科来网络分析系统的连网的Windows XP主机两台。

2.实验分组:两名同学一组,轮流进行实验。

3.3 实验内容用ARP命令查看本机ARP缓存中的内容,ARP命令的参数的使用,捕获ARP分组,分析分组格式和首部各字段的含义。

3.4 实验步骤1.观察ARP缓存表的内容通过命令arp –a 查看本机ARP缓存的内容,分析每个项目的含义。

在命令窗口执行命令ping 临机IP,再观察ARP缓存的内容,理解ARP缓存的作用和生成过程。

2.观察ARP缓存生存时间反复用命令arp –a 查看ARP缓存,通过计时观察动态ARP缓存的生存时间。

3.观察本机ARP缓存生成过程在命令行下用arp –d命令删除PC1上的所有arp表项,然后用ping 临机ip,用该命令来触发arp过程。

通过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分组可以观察arp过程。

此时在PC1和PC2上,在命令行下用arp –a命令即可观察到对方的MAC地址。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理解arp过程。

4.观察ARP分组格式启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捕获,在命令窗口执行命令ping 临机ip,命令执行完成后,停止捕获,观察ARP分组的内容。

3.5 实验要求完成本次实验后,整理arp命令的用法,各个参数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ARP 缓存的生成过程、ARP缓存的含义、ARP分组的格式以及首部字段的含义。

3.6 思考与讨论1.实验过程观察到了动态ARP缓存经过一定时间自动删除,如何生成静态ARP缓存?2.ARP缓存中各个项目的含义是什么?类型字段的类型及含义分别是什么?4.1 实验目的掌握ICMP协议的工作原理,理解ICMP分组结构。

4.2实验环境1.安装科来网络分析系统的连网的Windows XP主机两台。

2.实验分组:两名同学一组,轮流进行实验。

4.3 实验内容用ping命令和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分析ICMP包的基本结构以及回显请求与应答消息、目标不可达、超时等消息的ICMP报文的异同。

4.4 实验步骤在两台PC机上启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抓包。

1.回显请求及应答消息。

1)在PC1上运行命令:ping 临机IP。

2)命令执行后,停止抓包,分析ICMP报文,查看报文结构和首部格式以及首部中各字段的内容。

3)说明ICMP报文首部各字段的含义以及所捕获的数据报属于什么报文。

4)对PC2上捕获到的包进行分析,说明ICMP报文首部各字段的含义以及所捕获的数据报属于什么报文。

2.超时消息。

1)在PC1上运行命令:ping 不存在的或者没有开机的计算机的IP。

2)停止抓包,分析ICMP报文,查看报文结构和首部格式以及首部中各字段的内容。

3)说明ICMP报文首部各字段的含义以及所捕获的数据报属于什么报文。

4)对PC2上捕获到的包进行分析,说明ICMP报文首部各字段的含义以及所捕获的数据报属于什么报文。

3.端口不可达消息。

在PC2上启动TFTP服务器软件。

在PC1上启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抓包。

在PC1的命令窗口运行命令:tftp –I PC2的IP get 文件名(该文件可能不存在);停止抓包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结果:图中显示ICMP报文首部中的类型为3,表示目的不可达;代码为3,表示端口不可达。

4.5 实验要求完成本次实验后,通过查找资料,整理并总结ICMP报文的各字段的意义,ICMP各种消息的作用,进一步掌握网络连通性的测试方法。

4.6 思考与讨论1.通过查资料,请描述协议不可达报文的结构以及首部字段的含义。

2.总结ICMP类型与代码,简单描述其含义。

5.1 实验目的掌握IPv4协议原理,理解IPv4分组首部结构及各字段的含义。

5.2 实验环境1.连接外网的Windows XP主机一台,并安装有科来网络分析系统。

2.通过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一段时间内的IPv4分组。

3.实验分组:一名同学一组。

5.3 实验内容1.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数据包。

2.分析捕获到的IP数据包中首部各个字段的意义。

5.4 实验步骤1.打开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开始捕获数据包。

2.用浏览器访问百度,用ping命令探测临机、网关和百度。

3.停止捕获,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

4.将访问百度以及ping临机、网关和百度的IP数据包首部中各字段的值记录在下表中,需要记录IP数据报的版本号、首部长度、总长度、标识、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上层5.比较所记录的各字段的值,理解首部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5.5 实验要求完成本次实验后,仔细观察所捕获的数据包,对网络层数据包首部的各字段进行整理,说明参数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加深理解网络层的工作过程。

5.6 思考与讨论1.在连续捕获到的数据包中,IPv4首部哪些字段的值是不变的?说明原因。

2.在连续捕获到的数据包中,IPv4首部哪些字段的值是变化的?说明原因。

6.1 实验目的掌握TCP协议建立连接与释放连接中首部的变化,深入理解TCP协议中的连接管理。

6.2实验环境1.一台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连网计算机,并安装科来网络分析系统。

2.实验分组:一名同学一组,独自进行实验。

6.3 实验内容用科来网络分析系统捕获数据包,观察TCP首部的变化,重点观察SYN、ACK、FIN 位,同时观察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号、确认号、数据偏移、窗口字段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