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电子政务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 (E-Government)【先修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编号】【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体验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方法、更新观念;了解电子政务的一般流程和简单应用,能利用计算机搜集、索取、存储、展示、交流政务信息;学会政务资源的分析、共享和交流、能利用网络进行协同工作;能在网络上实现政务信息简单的交互,了解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

课程基本内容一、电子政务概述1、电子政务的内涵、动因以及电子政务的基本应用模式2、电子政务的功能和效益3、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以及基本发展脉络4、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启示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1、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基本内容2、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变化和挑战3、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方式的特征4、政府流程的特征和种类5、政府流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步骤6、政府流程优化的方法技巧三、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实施1、电子政务系统的性质2、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3、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特点、过程4、电子政务系统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四、电子政务的主要工作形式1、电子化公务处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目标、功能以及主要应用2、电子化公共服务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功能与基本内容3、电子化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政府门户网站4、电子政务的技术构成五、信息安全技术1、电子政务的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2、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3、电子政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六、电子政务建设案例【必读书目及参考书】1、卜学仕、郑莹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长江出版社湖大书局20122、徐晓林.电子政务导论.武汉出版社.20023、孟庆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刘邦凡.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吴爱明.国外电子政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6、杨雷.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电子政务课程介绍

电子政务课程介绍

电子政务课程代码(64096000)课程名称:电子政务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government学分:4 修读期:三年级上学期授课对象:行政管理学课程主任:孙卓华、讲师、硕士课程简介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知识和特点,掌握电子政务的技术及规律。

电子政务阐释了其概念、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及发展战略、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和运营理念、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电子政务规划内容、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电子政务法制建设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先修课程: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行政管理学。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考查指定教材:电子政务赵国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夏书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8电子政务实验教程邵柏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Introduction to E-governmentCorse code(64096000)Course Title: Introduction to E-governmentCredit: 4Duration: three-year term onTeaching object: Profession AdministrationCourse Director: Sunzhuohua, Lecturer, master's degreeCourse BriefManagement authority to manage public affairs office of the agency content management and general logistics services for content management. Documents relating to organs, files, confidential letter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work management, as well as meeting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ork managem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logistics services and many other fields of society. Through learn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and other commonly used office auto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methods. Pre-course: administration, public management, etc.Practice TeachingCourses assessment: TestSpecified materials: Introduction to E-government, Zhaoguoju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5.11References: Administration, Xiashuzha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08.8E-course test,Shaobaiq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11。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件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件
是指政府部门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内 部和外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在政 府事务中的应用, 政府部门并没有改变它在 保持其有用性、合法性、透明度和责任心等方 面的功能和义务,改变的是,因为信息通信技 术的应用提高了社会对政府执行能力的期望值, 从各个方面来看,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2024/3/17
3
第一节 电子政务概述
政府职能(Government Function)是国家 意志在管理方面职能的体现,它和国家 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职能相对应。按照 现代行政学理论,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 对社会、公共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是一种公共性的职能,体现于 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政府 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作用的 统一。政府职能体现在服务、管理、保 障3个方面 。
15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3、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对电子政务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到位 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
政务的现象 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建设中部门间缺乏合作 先进的电子技术与落后的政府管理模式存在严
重的冲突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2024/3/17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2024/3/17
9
第一节 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党务
狭义电子 政务
广义电子政务
电子人大
电子司法
电子政协
电子商务概论8电子政务课

2024/3/17
10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对比项目
传统政务
电子政务
政务机构存在的形式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03603课程名称:电子政务英文名称:Electronic Government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管理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电子政务》课程于专业领域课程(核心课程),学生经过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之后,进入本课程的研习。

课程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专题与实验实践三个部分。

本课程注重从政务管理的视角切入电子政务领域,了解信息化环境中政务组织管理的特征特点,注重技术渗透中政务模式的变迁,培养既懂得技术应用特点,掌握一定政务信息技术,又懂得政务管理一般原理与过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本课程开设实验教学环节,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包括档案管理、会议管理、政府信息门户、行政审批系统、政府办公系统、公文传输平台、招标采购平台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八大模块。

通过在一个完整的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上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整体形态、政府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会电子政务给政府传统办公带来的巨大变革,领悟实现电子政务的真正意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电子政务》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全面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基本原理和内容,并从政府管理者和信息管理者的角度了解电子政务中的管理问题。

学习支撑电子政务的各种基础环境,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运行、组织的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掌握上述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思路;深入了解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新技术运用,以及我国电子政务在践行“以民为本”发展理念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将培养新时代电子政务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为最终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导论(一)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政务及其相关概念、特点,电子政务的研究方法。

电子政务(杨兰蓉)

电子政务(杨兰蓉)

一、教师介绍杨兰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计算机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等课程的教学,在国内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管理技术理论与方法、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等。

二、课程简介《电子政务》这门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基础知识、电子政务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上网工程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对国内外电子政务应用现状及相关实例也作了简要介绍。

三、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电子政务2、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3、学时与学分:40学时,2.5学分4、主要任务:●熟悉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从总体上对电子政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对新技术的了解,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5、教学内容:●电子政务概述●电子政务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电子政务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电子政务应用实例四、参考资料1.周宏仁,唐铁汉,电子政务知识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

2.汪玉凯,赵国俊,电子政务基础,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年4月。

五、模拟试题《电子政务》模拟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30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上网二、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6分)三、电子政务的实质。

(5分)四、电子政务的主要形式。

(10分)五、电子政务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10分)六、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

(8分)七、政府上网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8分)八、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影响。

(13分)九、阐述在你的工作中,应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10分)《电子政务》模拟试题B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上网二、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电子政务系统课程设计

电子政务系统课程设计

电子政务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2. 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分类、发展历程及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3. 了解电子政务系统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特定政务场景提出电子政务系统的解决方案;2. 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沟通、协调、组织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等,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电子政务系统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认识到保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相关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课本内容,具体安排如下:1. 电子政务系统基本概念:介绍电子政务的定义、特点及发展背景,参考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电子政务系统分类与功能: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类型、功能及应用场景,结合教材第二章进行讲解。

3. 电子政务系统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政策及发展趋势,以教材第三章为基础。

4.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问题及挑战,参考教材第四章内容。

5. 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应用案例,探讨其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效果,结合教材第五章进行讲解。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2.1 大纲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2.1 大纲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任务《电子政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

2学分,32学时,开设一学期。

电子政务是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政务公开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方兴未艾,加强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培育,引导相关人员了解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大力推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

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电子政务课程,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以电子政务体系框架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实际,从法律体系、网络体系、安全体系、资源体系、标准化体系、应用体系等六个方面,全面细致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在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其行政、服务、管理功能的过程中,对政府职能和政府运作的影响,以及实现电子政务的技术方案和制度保障,并结合适当的案例,使学生能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解电子政务基本理论,能实施电子政务的简单应用与管理的中级管理人才,为从事与电子政务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电子政务》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要在加强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做到讲练结合,在技能训练这一环节的安排上要多下功夫,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辅助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

三、教学媒体1.教材:《电子政务》,杨兴凯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第2版。

2.网上学习资源:江西财经大学BB网络教学平台四、教学环节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课内32学时,共2分。

学时分配如下: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一电子政务概述2二电子政务运营理念与政府管理模式4三电子政务系统及其规划与设计4四政府内部公务处理的电子化 4五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4六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建设6七电子政务安全管理 2八电子政务与法制2九电子政务的发展41.理论教学环节(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1)面授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讲授、辅导与答疑等。

《电子政务基础》课件

《电子政务基础》课件

移动政务
移动政务的发展趋势
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
移动政务的应用场景
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
移动政务的安全保障
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
04 电子政务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安全
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不被未经授 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或篡改 。
隐私保护
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 使用或泄露,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
02
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领域。
网上办事服务的实现方式
03
在线申报、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
公共服务创新
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
公共服务创新的方向
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
公共服务创新的实践案例
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
止物理损害和盗窃。
03 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政府透明化,提升政府公信力。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等。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政策法规、政府采购、人事任免等。
网上办事服务
网上办事服务的优势
01
方便快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网上办事服务的范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特点
电子政务具有便捷性、高效性、透明 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能够提高政府服 务效率,增强公民参与感和满意度。
电子政务的重要性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电子政务能够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加强公民参与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政务课程介绍
一、课本概况
二、阅读书目推荐 三、教学计划 四、课程要求
全书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电子政务的理论和实践,主 要内容包括:电子政务概述、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 况、我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电子政务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政府网站 建设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电子文件管理、 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政府内部电子政务系统、电子 公共服务系统、电子真武法制建设、电子政务绩效 评估阅读书ຫໍສະໝຸດ 推荐


5.金太军主编:《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年版 6.苏新宁、吴鹏主编:《电子政务案例分析》,北京:国防 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7.李传军:《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北京:现代教育出 版社2008年版 8.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9.李传军:《电子政府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 10.赵国俊编著:《电子政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版
教学计划
课程要求
平时成绩(30%)出勤率、不迟到不早退
期末考评(70%)课程论文、课堂小组作业
课程要求
不挂科攻略
三可以三不要 随机考勤
请假制度 手机问题 笔记问题 小组作业完成和对待课程论文态度
阅读书目推荐
1.[美]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 爱民、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美] 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崔保国等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3.[美] 道格拉斯.霍姆斯:《电子政务》,詹俊峰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