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从《阿甘正传》看美国文化《阿甘正传》是一部经典的美国电影,它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的故事,展现了美国文化的许多特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美国的社会价值观、个人主义、机会平等、多元文化以及乐观向上等特点。
首先,美国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在电影中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
阿甘是一位智商低下,但心地善良的人,他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种通过努力和毅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其次,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阿甘正传》的一个主要主题。
电影中的阿甘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他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和行动。
无论是在越战的战场上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阿甘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行事,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个人主义的精神在美国文化中非常普遍,每个人都被鼓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机会平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阿甘正传》所强调的。
电影中的阿甘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美国社会给予了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阶层和背景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对机会平等的追求反映了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此外,《阿甘正传》还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
电影中描绘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阿甘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和互动,包括战友、明星、政客等,展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这个国家里,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背景的人们可以和谐地共处,并共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最后,乐观向上是美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也是《阿甘正传》所倡导的。
电影中的阿甘面对种种困难和逆境,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从不放弃,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美国人民的共同特点,无论遭遇什么困境,都相信通过努力和坚持可以改变命运。
《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

《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作者:杜云云史军华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摘要]经典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它就像一盒什锦巧克力,只要用心品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来自不同的诠释角度的心灵震撼。
从文化的视角对这部影片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刻领悟美国本土文化中的姓名文化、信仰文化和充分的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关键词]《阿甘正传》姓名文化信仰文化习语电影《阿甘正传》1995年获13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特技效果6项奥斯卡大奖,1998年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而且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或被打入冷宫或销声匿迹,仍然是倍受观众和影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足以说明它的魅力所在。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有人把它当作爱情片欣赏,有人把它理解为政治片,有人把它视为励志片,也有人说它只是一部轻如鸿毛的娱乐片,总之,它就像一盒什锦巧克力,只要用心品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来自不同的诠释角度的心灵震撼《阿甘正传》是一部反智电影,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
借助对这部影片进行的文化解读,有助于读者领悟美国本土文化中的姓名文化、信仰文化和充分得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一、姓名文化1、阿甘FORREST:Now when I was a baby,Mama named me after the great Civil Warhero,General Nathan Bedford Forrest Shesaid we were related tO him in some wayWhat he did was,he started up this clubcalled the Ku Klux Klan……,And anyway,that’s how I got my name,Forrest Gump Momma said that the Fo rrest part was to remind me that sometimes we all do thingsthat well just don’t make no sense“我还是个婴儿时,妈妈给我取了内战英雄内森·贝德福德·福雷斯特将军的名字,是他创建了这个叫三K党的集团。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docx

电影《阿甘正传》折射出的美国文化.docx电影《阿甘正传》是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于1994年上映的一部经典电影。
这部影片讲述了阿甘·甘普斯(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生活故事。
以阿甘的生平故事为主线,通过回忆和讲述的方式展现了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历史中的种种经历。
通过他的视角和经历,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影片通过阿甘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坚守。
阿甘出生时患有智力障碍,但他没有被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击垮。
相反,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并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不分贫富、肤色或身份,对每个人都抱有同样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无私的包容和接纳,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呼吁社会摒弃偏见和歧视,给予每个人应有的尊严和平等。
电影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进,阿甘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包括二战、种族隔离、社会运动等,通过阿甘与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交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在这些关键时刻的转变和冲突。
影片中的角色和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争议,例如反战抗议、种族平等、性革命等。
这些反映使得观众可以对美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电影《阿甘正传》传递了一种乐观主义和希望的精神,尽管阿甘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总是坚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希望和勇气,这种积极的心态在电影中得到了赞美,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坚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行动,我们可以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乐观主义和希望的精神在电影中被塑造得淋漓尽致,给予观众积极的启示和鼓舞。
电影还以幽默和温情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阿甘虽然智力有限,但他通过诚实、善良和勇敢的行为,成为了一个受人敬仰的人物。
他以一种天真而纯粹的眼光看待世界,关心他人,无私地帮助他人,用他的行动影响了周围的人。
(完整版)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传统文化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传统文化[摘要]《阿甘正传》中出现许多美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宗教文化、崇尚道德和友谊的传统精神等,这些文化内容使得《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有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本文通过对《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内容和情节的分析,对于美国的传统文化回归进行整体、系统的探讨,主要是通过美国的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家庭文化三方面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一方面促进观众对于《阿甘正传》的正确理解,一方面是对美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
[关键词]《阿甘正传》;宗教文化;美国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电影最本质的意义不是为观众提供娱乐,而是为观众提供某种文化,并且促进观众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电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与小说、话剧等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这几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互相转换.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阿甘正传》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部电影1994年在美国上映,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与其他电影相比,《阿甘正传》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部“反智”的电影,即主要人物并不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有非凡智力的、为社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而是一个非常普通,甚至有一点智力问题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对于观众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而且由于其励志性和娱乐性,从心理上来说,也是完全契合二战后美国人民的空虚心理的,所以从多方面来说,《阿甘正传》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并且在获得极高票房的同时,让观众对于美国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故事梗概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二战的冲击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浮躁表现,美国有志之士开始举行反智运动,美国社会当中的反智情绪普遍高涨,这样的情绪基本上影响到了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并且影响到了文化层面的各个领域,代表美国电影最高成就的好莱坞自然也不例外。
好莱坞为了迎合美国人民的这种心理,在一段时间内推出了许多贬低现代文明、数码文明和智能化社会的影片,推崇一些低智商的人类以及回归原始社会的影片,这些影片虽然题材不同,但是主要是通过“反智”来表现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所以这种电影被统称为“反智电影",《阿甘正传》就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阿甘正传》中呈现的美国文化分析

《阿甘正传》中呈现的美国文化分析作者:赵涛来源:《大观》2014年第09期摘要:电影《阿甘正传》成功塑造了阿甘这一经典形象,电影本身更是荣获1995年奥斯卡6项大奖,在世界影坛中的影响力巨大。
在电影内容和人物角色介绍的基础上,笔者对影片当中呈现出来的美国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物角色;美国文化;分析《阿甘正传》(英文名: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该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电影情节及其所刻画的人物角色精彩饱满,成为经典,给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不仅涵盖了美国自二战之后的重要历史时刻,还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文化,体现了美国人当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一、《阿甘正传》概述该影片大量采用合成技术,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阿甘几乎参与了美国自二战之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成功的拍摄手段使得电影的可看性大大增强。
阿甘先天智商低下,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其他孩子的欺侮,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他通过不停的奔跑来躲避别人的捉弄,结果却有幸“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
在那里,他认识了两个朋友:丹中尉和布巴。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
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却又很快分手。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来到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
最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为了纪念在战场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
闲下来的日子,他很是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生活堕落,对未来丧失信心。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却又在黎明悄然离去。
从影片《阿甘正传》分析当代美国文化

《阿甘正传》中呈现的美国文化分析作者:赵涛来源:《大观》2014年第09期摘要:电影《阿甘正传》成功塑造了阿甘这一经典形象,电影本身更是荣获1995年奥斯卡6项大奖,在世界影坛中的影响力巨大。
在电影内容和人物角色介绍的基础上,笔者对影片当中呈现出来的美国文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阿甘正传》;人物角色;美国文化;分析《阿甘正传》(英文名: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该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电影情节及其所刻画的人物角色精彩饱满,成为经典,给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不仅涵盖了美国自二战之后的重要历史时刻,还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文化,体现了美国人当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一、《阿甘正传》概述该影片大量采用合成技术,使得影片中的主人公阿甘几乎参与了美国自二战之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成功的拍摄手段使得电影的可看性大大增强。
阿甘先天智商低下,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其他孩子的欺侮,听从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他通过不停的奔跑来躲避别人的捉弄,结果却有幸“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
在那里,他认识了两个朋友:丹中尉和布巴。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
阿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
战争结束后,阿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一次和平集会上,阿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却又很快分手。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来到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
最后,阿甘通过捕虾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为了纪念在战场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
闲下来的日子,他很是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生活堕落,对未来丧失信心。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却又在黎明悄然离去。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阿甘正传》是一部深受全球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智商低下但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主人公阿甘的故事,展现了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多元性、机会平等和社会进步的主题。
首先,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多元性。
《阿甘正传》中的角色来自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会背景。
从阿甘的白人母亲到他的黑人朋友巴巴,从战争英雄贝恩斯中校到阿甘的足球队友索尔,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美国社会中不同种族、阶层和背景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角色,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对多元性的尊重和包容。
其次,电影中关于机会平等的主题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阿甘虽然智商低下,但他通过努力、毅力和幸运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成功。
他参军、成为橄榄球明星、成立了盈利丰厚的跑步事业,最终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电影通过阿甘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国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只要你有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决心,无论你的出身如何,你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此外,电影中的社会进步也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甘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他经历了种族歧视、越南战争、感染艾滋病等社会问题。
然而,电影也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这些问题上的进步。
阿甘与巴巴的友谊超越了种族隔阂,他们一起战斗,一起庆祝胜利。
电影中的角色对抗不公正,努力争取平等和自由。
这些细节体现了美国社会进步的历史。
此外,电影还呈现了美国文化中的其他一些特质,如对军队和战争英雄的尊重,对竞争和成功的追求,对家庭和友谊的重视。
所有这些都是构成美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总之,电影《阿甘正传》通过一个智商低下但坚毅不拔的主人公的故事,展示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机会平等和社会进步。
这部电影深入揭示了美国社会和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它鼓舞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一美国精神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一种激励和启发人们追求成功的力量总而言之,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展示一个智商低下但坚毅不拔的主人公的故事,揭示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机会平等和社会进步。
电影_阿甘正传_的美国文化解读

环球纵横/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15期 电影《阿甘正传》的美国文化解读■熊 薇(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 要]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以轻松形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电影,它不仅对美国观众而且对中国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部“反智电影”,它呼唤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表现出美国“爱、纯真和持之以恒”等主流文化价值观,透过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看出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且能够认识到美国文化流动性和扩张性的一面。
[关键词]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美国文化;解读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艺术和人类的生存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艺术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生产的意识性的产品。
在人的意识领域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理想化的现实价值融入意识性的产品之中,使艺术体现出人类现实社会的积极成果和真理性的力量。
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经典电影,都是能够反映人类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的价值取向的,都是能够反映意识领域中永恒追求的理想的。
而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的影片。
电影《阿甘正传》1995年获13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特技效果6项奥斯卡大奖,1998年被评为美国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一,而且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像其他影片一样或被打入冷宫销声匿迹,仍然是观众和影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足以说明它的魅力所在。
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包容广博、意味隽永的影片,有人把它当作爱情片欣赏,有人把它理解为政治片,有人把它视为励志片,也有人说它只是一部轻如鸿毛的娱乐片,总之它就像一盒什锦巧克力,只要用心品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及来自不同的诠释角度的心灵震撼。
《阿甘正传》是一部“反智电影”,是对美国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更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全面展示。
借助对这部影片进行的文化解读,有助于读者领悟美国本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阿甘正传》透视美国文化文化作为一国实力的象征,开始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发展上升起的崛起大国,于是软实力开始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但是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国人至少很大部分青年并未意识到属于文化分支的影视文化对国人思想的影响。
无疑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一部《阿甘正传》可以反映美国很长一段历史,折射出美国人的心理,尤其是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鲁迅曾以他的《阿Q正传》对传统中国“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为现代中国竖立起了一块文化经典的丰碑。
《阿甘正传》能够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它对当代美国历史意味深长的回顾和反思。
当阿甘飞奔着穿过抗议种族歧视的校园,穿过越南的丛林,跨过中美隔绝的屏障,当他在白宫的客厅中与肯尼迪握手,当他在演播室里与列农并肩而坐,当他“洞穿”了尼克松的“水门”以及当他从东向西几乎跑遍全美之时,他不仅在跑过一部长达30多年的美国当代的历史,也在代表着一代美国人对他们所走过那一段难忘的历史进行着反思。
一片羽毛,在风中飘曳,它划过汽车,落到某人肩头,最后停在阿甘的脚下,被他夹进书里。
“跑,福雷斯,快跑!”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了整个影片,阿甘确实在不停地跑,跑过孩子的追赶,跑过橄榄球,跑过死亡,跑过全美国。
可以说跑是阿甘所能做的最拿手的事。
上帝给了一个孩子75的智商同时也给了他一双好腿。
跑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荣誉,战争英雄,明星球员。
跑着前进是一种精神,面对命运,他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智商只有75,他所做的,所关注的,只是做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披着白袍的三K党,拉开了阿甘的历史之旅。
第一个向我们走来的时代人物是猫王,留着长鬓角弹着吉他的猫王,阿甘从那里学来了独到的舞步。
在街边的电视里,伴随着猎狗这首猫王的经典歌曲,猫王肆无忌惮的扭摆着自己的屁股,这是那个时代最过分的举动,也是猫王的招牌动作,然而阿甘却偷偷学习,即便是儿童不宜。
这应该是1956年前后的事,战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一代,开始了他们思想的解冻,迷茫也拉开帷幕,传统开始颠覆。
有一天,阿甘丢掉了自己腿上的赘物,越来越快的奔跑,于是,美国进入了汽车普及的时代。
假若阿甘不是具有奔跑的天赋,恐怕美国的汽车文明还要推后,当然他也进不了大学,那样美国的历史恐怕也要做些更改。
大学里阿甘最先经历的就是黑人的解放运动,黑人要进入大学同白人一块读书,那个似乎厌恶棕熊的州长成为了影片中第一个死于枪下的与总统有关的人物。
随后阿甘随球队进入白宫,有幸见到了深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肯尼迪。
注意阿甘走进厕所小便时看到的梦露照片,肯尼迪的黑市夫人。
据说和肯尼迪的弟弟也有染。
曾经被其赶下床的梦露,同样是个苦命的人,落得个红颜薄命。
1964年,肯尼迪总统被刺,这在美国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
同时,也揭开了人类流行文化的新篇章,从此摇滚乐登上大雅之堂。
大学毕业,阿甘奔赴越南战场。
这是场令美国历史格外出彩的战争,激发了美国社会的一场浩大的革命。
反战运动伴随着嬉皮士与性泛滥充斥美国社会,引发了美国乃至西方各国家的思想解放浪潮,当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个例外,虽然同时发生,同样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革命。
性泛滥是嬉皮士的专利,与性解放并不一定等同。
看过影片的一定记得阿甘返回美国后在纽约街头遇到了珍妮,她正掺杂在黑豹党中,他们要去旧金山的伯克利。
性解放的思潮记得源自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兹,一个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主张通过解放性来升华的家伙,不想自己的言论成为一场文化运动的先导。
当时的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就是旧金山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但是当革命到来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子喜欢看热闹,而伯克利却是真刀真枪,旧金山成为了嬉皮士的据点,大家是不是注意到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珍妮在街头演唱,一个长发的年轻人跑过来问,要不要去旧金山?随之响起那首经典的嬉皮运动歌曲《going to sanfrancisco》,听到这首歌可以让人有流泪的冲动,那是青年时代追逐自由的乐章。
嬉皮士,成就了美国6、70年代的历史,他们的自暴自弃、吸毒滥交换得人们的反思。
当年的嬉皮士大多最终还是成为了中产阶级,融入了西方的主流社会,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曾经迷恋beatles的嬉皮士,至少他自己这样承认。
中美乒乓外交,美国人被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之中。
阿甘的中国之旅结束了世界两大国之间的冷战,而成就这一历史转折的尼克松,却因阿甘的无意之举毁于水门事件。
接下来这样一段场景出现了,阿甘同约翰·列侬一道出现的一档访谈节目中。
当阿甘谈起中国时,列侬在一旁说,没有财产?没有宗教?只要你肯试着想象。
这是列侬的《想象》中的歌词,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最简单的和平、平等的真理,道出了解除战争与争端的根源。
列侬与猫王同样死于非命,不同的是,猫王死于糜烂生活导致的心脏衰竭,而列侬死于疯狂歌迷的枪下。
列侬当时卷在潮流的漩涡之中,曾经将自己的长发剪下卖掉募捐给黑豹党。
这个片断也许是导演向列侬的唯一致敬吧。
接下来,丹中尉出场了。
他代表了越战后老兵遗留给美国的社会问题,失业,伤残、精神崩溃。
在越南战争中,阿甘救出了丹中尉,可是他双腿中弹,成了一个没腿的怪物。
他怨恨阿甘,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带着荣誉死去,而不是苟延残喘。
嗜酒,嫖妓便成了他麻痹自己生活的方式。
其实在丹中尉的心里,他想改变自己糟糕的状况,不想被人骂作废物。
当他的妓女朋友骂阿甘是傻瓜的时候,他发怒了,但从那句:“阿甘,新年快乐”中,我们也能能体会到他深深地无奈。
就在这个时候,丹中尉与阿甘一起捕虾,最后他们幸运的躲过风暴,发了大财。
就在这时,丹中尉对阿甘说:“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没有对你说一声谢谢。
”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阿甘,使得丹中尉学会了面对自己,他从阿甘那里学来的使他能够微笑着面对上帝,从容地在大海中游泳。
当他感激阿甘时,道出了时代的声音,越战的阴影似乎终于可以从美国的上空挥去。
最后,历史尘埃落定。
阿甘有了儿子,他的儿子将有崭新的生活,一切都不会重演。
珍妮,阿甘生命中重要的女人,始终象是只试图摆脱命运牢笼的小鸟,从被父亲性骚扰虐待开始。
她的出现,让阿甘的生命真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生命的美好,这美好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从未怀疑过。
而珍妮,似乎用牺牲了自己一生的代价来经历那一时期的美国。
虽然有理想,却止步现实。
面对生活的残酷她不得不去酒吧当一名脱衣歌手,卖弄的是肉体而不是歌声。
越南战争期间,嬉皮士运动兴起,珍妮无疑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个代表。
低头屈服,甘心堕落,同时自己也鄙视自己,就像她打算自杀时,从阳台上下来失声痛哭一样,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她还是需要活着。
珍妮与阿甘之间的爱情,也注定是悲剧的。
虽然影片后半部分阿甘与珍妮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这是悲痛的种子。
珍妮与阿甘并排坐在湖边,阿甘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这个时候,美丽的烟火出现了。
烟火的美转瞬即逝,预示着珍妮与阿甘如同烟火一样的幸福。
嬉皮士运动过去之后,珍妮选择回到了阿甘的身边,他们一起漫步到珍妮以前与父亲居住的老房子面前,她忍不住的大声喊道:“你怎么能够这样!”其实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对于命运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的呐喊,她质问上帝为什么给她这样的一个人生,珍妮用石头发泄心中的愤怒,最后无力的倒在地上哭泣。
最后只留下阿甘在她的墓前对她说:“我失去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珍妮的墓碑下埋葬了一个时代。
阿甘在向一个过去的时代告别,也在每一个今天的美国观众内心中唤起着对于充满美好、纯洁生活的渴望。
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母亲缔造的,而另一半是阿甘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而上天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
阿甘的母亲给阿甘的是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哲学理论在母亲给他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转化成他自己的东西。
就如他坐路边的长椅上和不相识的路上讲述他的传奇,他在每一个理论前面加上三个字:妈妈说。
妈妈说,人生就象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尝到什么味道。
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
妈妈说,我只是告诉自己,当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就要尽力去做好它,比如我这辈子做了你的妈妈,这是我无法选择的事,上帝把你给了我,我的孩子,我就必须尽力做好你的母亲,我做到了。
母亲的教育给阿甘的人生有非一般的触动,或许阿甘的人生在就从母亲教他的第一个单词开始的吧。
或许,这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是深刻熏陶的吧。
有了母亲的引导,然后便是阿甘自己的努力。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
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
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那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最终还是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送儿子上学的阿甘脚下。
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的纯洁平淡而美丽,暗示着一种回归。
阿甘的一生都在奔跑。
阿甘与别人相比的傻,正是当时美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
或许正是阿甘这份别人做不到的执着,和美国历史的扑朔迷离相结合,才有了这部不平凡的电影,和我们心中,永远奔跑的阿甘。
看,他的奔跑人生……欢迎下载,谢谢观看!资料仅供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