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宁咸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宁咸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宁咸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桓公问于宁咸曰:“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宁咸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

”桓公曰:“得贤奈何?”宁威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至矣。

”桓公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微夫子幸.而临之,则未有屈奇之士求见寡人者。

”宁咸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诂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

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求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

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

”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

”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咸侍;军吏怠,戒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毙子侍。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景公曰:"善。

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

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节选自《说苑·君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莞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B.笔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C. 笼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D.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贤,意为才德优秀,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的“贤”含义相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齐景公问晏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

”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

”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

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

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材料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章。

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固辞鱼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

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木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

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则夷狄..之。

最新《名落孙山》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8篇

最新《名落孙山》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8篇

《名落孙山》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8篇《名落孙山》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8篇《名落孙山》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1)《自戒郑思肖》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自戒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遗善为闾里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16.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人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文言文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doc

文言文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doc

文言文《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齐桓公得宁戚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①。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②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注释】①商歌:商声,五音之一。

②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赁车以适齐(2)击牛角,疾商歌(3)权用其长者(4)遂举大用之18、比较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执火甚盛/执其仆之手曰②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19、翻译下列句子。

(5分)(1)穷困无以进。

(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20、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

请概括地回答,从者所请的内容是。

(2分)21、用自己的话回答,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分)【注释】[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

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2]干:求,指谋求官职。

[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4]郭门:外城的城门。

[5]辟:推开。

[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

桓公知士文言文阅读答案1. 桓公知士译文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②,群臣争谗之③,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④,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⑤,民人知小恶亡其大美⑥,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⑦。

”乃夜举火而爵之⑧,以为卿相⑨,九合诸侯⑩,一匡天下⑾。

桓公可谓善求士⑿矣。

(选自《刘子妄瑕》)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政务。

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

因为一般人常是斤斤计较那些表面的、鸡毛蒜皮的缺点,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如果听信了这些人吹毛求疵的话,那真正有才有德的人就得不到重用了。

”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

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1 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2 政: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将任之以政:准备任用他管理国家的政务。

3 谗:在别人面前说陷害人的坏话。

4 去:距离。

5 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6 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7 世:世上。

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8 举火:点起火把或点上灯。

爵:饮酒器。

举火而爵之:连夜点灯拜封官职(爵)。

9 卿:官名,古代高级官员。

卿相:即相国。

10 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国,即为霸主。

11 匡:匡正。

引伸为安定。

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统一。

12 善求士:指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13知:了解14任:任用,委任15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16果:果真17以:原因18求:寻找19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2. 桓公知士(古文翻译)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

《吕氏春秋 举难》《人物志 材能》(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吕氏春秋 举难》《人物志 材能》(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

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

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

不肖者则不然。

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

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日:“客,卫人也。

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

问之,患其有小恶。

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材料二: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

”愚以为此非名也。

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

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

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

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

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

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

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

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

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第14篇马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注】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星宿名,这里指马。

《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才美不外见.见:(2)策.之不以其道策:(3)执策而临.之临:(4)犹.自带铜声犹: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瘦马“犹自带铜声”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马说》和《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2021合肥包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齐桓公得宁戚》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齐桓公得宁戚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①。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②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①商歌:商声,五音之一。

②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车子。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赁车以适齐(2)击牛角,疾商歌
(3)权用其长者(4)遂举大用之
18、比较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执火甚盛/执其仆之手曰②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A、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B、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C、两个“执”字用法相同,两个“固”字含义不同。

D、两个“执”字含义相同,两个“固”字用法不同。

19、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穷困无以进。

(2)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20、“从者以请”这一句有省略。

请概括地回答,“从者”所“请”的内容是。

(2分)
21、用自己的话回答,齐桓公“所以霸”的原因是什么?(3分)
【注释】
1]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

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2]干:求,指谋求官职。

3]赁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4]郭门:外城的城门。

5]辟:推开。

6]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7]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参考答案:
17、(1)到、往(2)洪亮唱起、激昂唱起(形作动。

如果只答“宏亮、激昂”
也得分)
(3)姑且(4)提拔(由“举起”引申为“提拔”,这里不宜解释为“推荐”,因为齐桓公是最高领导)(“遣、疾、
举”均出于300个实词)(4分)
18、A(3分。

两个“执”的用法都是动词,两个“固”含义:前者是“果真”的意思,后者是“本来”的意思)19、(1)(宁戚)仕途窘迫,没有办法推荐自已(2分。

要点:穷困、无以、进、通顺,各0.5分)
(2)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齐桓公(3分。

要点:见、说、介后、合、境内、通顺,各0.5分)20、如何安置宁戚(2分)
21、齐桓公求贤迫切,能够力排争议,正确地对待人才,不因为“小恶弃人之大美”,大胆的发挥入才的长处。

(3分)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向齐桓公谋求职位,因为(求仕不顺)处境困窘,没有办法推荐自己,于是做了商贩,租借牛车到齐国去,晚上在城门外住宿。

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让租车马的商赃避开。

(他们)火把燃得很旺,随从(齐桓公)的人很多。

宁戚正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而心中悲伤,敲打着牛角,用洪亮激昂的声音唱起商调歌曲。

齐桓公听了,拉着他车夫的手说:“奇怪嗬,这位唱歌的不是一般人啊!”(就)命令用侍从乘坐的车子把宁戚载上。

桓公返回到了宫廷,随从人员请示(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

”宁戚拜见(齐桓公),用聚合国内力量来劝说他。

第二
天再拜见(齐桓公),用治理天下来劝说他。

齐桓公非常高兴,想要任用他。

群臣劝谏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距离齐国五百里,(路途)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果真是贤人的话,再任用他也不为晚。

”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派人去打听的话,恐怕他会有小的缺点,因为他的小缺点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就是国君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啊。

况且人本来就很难十全十美,我们姑且用他的长处。

”于是提拔重用宁戚,授给官职,让他担任卿大夫。

在这件事上,齐桓公做得对,这是他称霸的原因啊。

【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正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

”齐桓公便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得宁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

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害,拜管仲为相。

正因为桓公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伟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