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与钱袋封面的书写要求

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与钱袋封面的书写要求X一、为什么七月半要烧包?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纸七月半烧纸钱(袱纸)的写法-图文

七月半为什么要烧纸七月半烧纸钱(袱纸)的写
法-图文
民间传说,七月半,鬼门开,在这天地府众多阴魂鬼魅都将出来,在鬼差的押解下来
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若那年有闰七月,将以前一个七月半为准,鬼门在哪开呢?全国各地都有,公认的是四川丰都,其它地方一般为无人之处,且野兽不至之处,此时他们会从全国无数处这类的鬼门中涌出,次日鸡叫之前归返地府。
每年七月半民间有烧纸的习俗,包封笼箱上有一定的寄物书写格式。
所谓包封就是一叠纸钱,用一片黄纸或白纸从中包裹粘贴好,做为封面封底,寄包者要在包封封面上写清寄包的时间、寄包人和收包人姓名。
其格式如下;封面左起的天头下写:“上奉”二字,中间顶头写:“新故” 孝家亡者如果是其父就写”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九泉受用” ,如果是母亲就写“新故慈妣某门某氏闺字某某老太君(或老孺人)九泉受用” ,其他的人书写时去掉显考。
第 1 页共 1 页。
七半写包烧包习俗

七半写包烧包习俗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南山秀竹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元始符命。
时刻昇迁。
北都寒池。
部卫形魂。
制魔保举。
度品南宫。
死魂受炼。
仙化成人。
生生受度。
劫劫长存。
随劫轮转。
与天齐年。
永度三途。
五苦八难。
超凌三界。
逍遥上清。
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花包封面)(白包封面)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宿松习俗七月半烧包袱

文 唐先田好多年没有烧过包袱了,但烧包袱仍是我记忆里一件很有文化意义的事。
烧包袱在阴历七月十五,许多地方都俗称这一天为鬼节,但老家的民俗似乎都觉得“鬼节”这个说法有点对亡灵不尊重,也不好听,所以称为“月半”,阴历每个月都有十五,独独七月十五称为月半,其他月份的十五则不称月半,这在语法修辞学上是一种强调,强调七月十五与其他月份十五的独特不同。
七月十五烧包袱也叫“做月半”。
从时令看,七月十五天气还较炎热,农事也较忙,但人们都记住这一天,再忙也要抽出小半天工夫,为傍晚的烧包袱做准备。
所谓做准备,比较费事的是打钱纸。
打钱纸的第一道工序是找到钱凿。
钱凿是铁制的五枚方孔铜钱连在一起的模型,嵌在一块厚厚的硬木板的一端,钱凿不是每家都有,要轮流等着借用。
第二道工序是将每五张表纸迭在一起,裁成比纸币略大一些的长方形,一横一竖地码在一起。
将钱凿放在裁好的表纸上用棒槌打击,而不能用铁器打击,惟恐铁器打击的尖厉之声惊动了冥界,是第三道工序,每迭表纸上打出七排共三十五枚方孔铜钱的印痕,钱纸便算打成了。
为了使印痕清晰一些,打击钱凿的时候,需暗暗地用一些力气。
讲究的人家还会买来一些银白、金黄的锡箔纸,手工折制成一个一个的金元宝和银元宝。
钱纸以及金元宝和银元宝,小镇上都有现成的,花几个钱去买比较简便,但许多人家还是要自己制作,节约钱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在打钱纸和制作金银元宝的过程中,寄托着对已故祖上亲人的哀思,以示孝敬。
钱纸打好了,金银元宝制作好了,便是写包袱皮,包袱皮是用一整张表纸粘制成的一个大封套,写 包袱皮如同写信封,毛笔竖写,所不同的是,上款并不知道收件亡故者的确切地址,只能写上“内贮金银财宝一封”几个字,中间要写上收件人的名讳,如果是烧包袱者的父亲,就写“故显考某某老大人冥中受用”,如是母亲则将“考”字换成“妣”字即可,落款写上“孝男某某谨具”,如有弟兄几个,名字可并列。
包袱的封皮写好后,要将钱纸和金银元宝分别装在里面,然后将封口粘糊好,包袱便制作完成。
七月半鬼节写包方法大全

七月半鬼节写包方法大全“七月半”给已故亲人烧钱纸七月半,书上叫“中元节”,是咱们中国人的鬼节,为了纪念过世的亲人,咱们中国人在默默的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处处都在烧香烧纸(历史上仅“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中断过)。
传统的“七月半”,在我的家乡(贵州毕节一带)是除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过啊,备受男女老少喜爱。
在我们那里,传统还是比较好的,一般清明前后上给已故亲人上坟护土、扫墓、挂纸,也烧一些纸,至今还流传“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的方言;到了“七月半”,家家户户肯定给已故亲人烧钱纸;当然,“过年”的时候也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祭奠一下,也烧点纸。
不过春节、清明烧钱纸都不隆重,是礼节性,唯有“七月半”,可以说是烧钱纸,是给已故亲人送“钱”,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高度重视,不含糊。
其实,在我的家乡,“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
当然,在全国各地风俗也不一样,有过农历七月十四号的,也有过农历七月十五号。
在我们那里,“七月半”那天,几乎家家从早上就忙碌起来,买钱纸、封包、写包,中午杀鸡杀鸭捉鱼…..为一桌丰盛的晚饭做足准备,晚餐当然就大吃一顿。
晚饭后等天黑下来,抢先选择村边、树旁、小溪或大门口进行所谓的“烧包”(也称“烧袱包”),让老祖们以及过世的亲人最早接到钱财,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财运亨通。
烧“袱包”的同时,也烧些稻草、香,散钱纸。
相传,烧散钱纸是给无后人的故人和挑夫的,香和稻草作为“阴间”的扁担,烧的纸钱,已故亲人拿不完,要请阴间的人挑回去。
记得小时候,每逢“七月半”这天,父母一般不安排干任何家务,都会把大蒜和鸡蛋一起煮熟,当然困难时期,家里姊妹多,只能一人一个了,听说这天吃鸡蛋、大蒜可以避邪。
吃过午饭,大人会带上孩子们上山,采野果子、游山玩水,什么也不做。
………我们这里每年的七月半鬼节都要写封包,烧给死去的亲人,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头痛,那些称谓的写法难记,每次我都要问那些老人,恰逢中元节之际,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元节写包的问题,以后不用每年都去找了。
七 半怎样写 烧赙包

七月半怎样写、烧赙包?一、格式称呼二、七月半(中元节)习俗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地方过七月半烧赙包的习俗介绍如下:1、接老人:就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正堂墙壁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香蜡纸烛、鲜花蔬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的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后需要烧钱化纸。
三、封包:包也叫赙包,封包就是将钱纸一盒(或两盒)用封皮封成包。
四、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孝名和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是由于当今学校没有这样的学科教学,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照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具体写法介绍如下: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竖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第一列:中元化帛之期孝※△△△祀(中元节盛会之期阳世孝信祭奠)第二列:谨具钱包△封端伸奉上(谨慎准备冥钱×封恭敬地送上)第三列:姑△……△……收用(已经故去的×××老人收用)第四列:乘此良因早登仙界(乘现在这个机缘早日跨进天堂)第五列:天运△△年七月△△日化纳(农历××年七月××日焚化)2、赙包各列内容写法:现在市面上都有印刷好的空白封皮纸卖的(简称白包),买回来填写空白处就行了。
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各家的亡名和孝名也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据实填写。
七月半封包的正确写法

七月半封包的正确写法一、七月半封包是什么七月半封包呢,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时候,用来祭祀祖先或者逝去亲人的一种东西。
就像是给他们寄去的一个小包裹一样,里面装着我们的思念、敬意还有一些纸做的金银财宝之类的。
在咱们民间习俗里,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个传统呢。
二、七月半封包的组成部分1. 封皮封皮上要写清楚一些必要的信息。
比如说收包人的称呼,这可不能乱写哦。
如果是祭祀祖先,那就要按照家族里的辈分来写,像“故祖考(妣)×公(母)××老大人(孺人)收用”。
这里的“考”是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妣”就是去世的母亲。
要是写给逝去的叔叔伯伯之类的,就是“故叔考(妣)”这样。
接着要写“孝男(女)××叩上”,这里就是写祭祀者自己的名字啦。
还有“中元化袱之期”,这就表明是在中元节这个时候送的封包。
2. 包内物品(当然是纸做的象征物啦)会有一些金纸银纸折成的元宝啊,还有一些冥币。
这些东西虽然不是真的钱,但是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这是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用的。
三、七月半封包正确写法的一些讲究1. 字迹要工整咱写这个封包可不能字迹潦草。
因为这是很庄重的事情,就像你给远方的亲人写信一样,要写得工工整整的,这样才显得尊重。
要是写得乱七八糟的,就好像是对祖先不尊重似的。
2. 称呼要准确刚刚也说了,称呼一定要按照家族的辈分和传统习俗来写。
不能瞎编乱造。
比如说,如果你把爷爷的称呼写错了,那可就闹笑话了,而且也是对祖先的不敬。
3. 格式要规范整个封包的内容布局也要合理。
比如说,封皮上的字要写在合适的位置,不要偏左或者偏右太多。
就像你写作文一样,要有个规范的格式,这样看起来才舒服。
四、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的差异1. 有些地区的称呼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把“故祖考”写成“故显祖考”,这里的“显”字又有一些特殊的含义,表示祖先德行显著之类的。
这都是当地的一些文化特色啦。
2. 封包内物品的种类也可能有区别有的地方除了金纸银纸,还会放一些纸做的衣服、鞋子之类的,象征着给祖先送去衣物,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穿得暖。
七月半写包的格式及称呼

七月半写包的格式及称呼七月半:中元节:鬼节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 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半写包烧包习俗南山秀竹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容:元始符命。
時刻昇遷。
北都寒池。
部衛形魂。
制魔保舉。
度品南宮。
死魂受煉。
仙化成人。
生生受度。
劫劫長存。
隨劫輪轉。
與天齊年。
永度三途。
五苦八難。
超凌三界。
逍遙上清。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写上先人的称呼和、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花包封面)(白包封面)1、封皮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容(以花包为例,括号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
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
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之后写“名下”即可。
“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
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
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
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
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
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
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七月半写包称谓一览表转贴基本知识: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九代:称鼻祖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八代:称远祖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云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来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玄三代:称曾祖父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曾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一代:称父亲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堂外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讳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讳老大人收用侄具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父之姑爷:称故姑公公讳老大人收用孝侄叩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叩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胞姐之丈夫: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弟叩母之姐夫: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母之姐妹: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妻之父:称岳父故岳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婿叩妻之伯爷: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讳老大人收用侄婿叩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讳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妻之祖父:故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婿叩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讳老大人收用表侄叩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岳母之舅娘老表: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表兄收用表妹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妻之保爷: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后父: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叩后母: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叩大妈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大妈: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奶妈: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良人收用荆室叩妻:故贤妻收用为夫具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叩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叩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公讳:老大人收用世侄叩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叩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道士与老师: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门徒异族化纸:故异族收用异族叩伯或叔与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亲家:故姻兄收用姻兄叩未婚夫与妻: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未婚妻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父与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与亲家父母:故姻尊姻侄叩与亲家之祖:故太姻尊姻侄乞丐与施主:故施主丐人叩祭祀节气与称谓祭祀节气名称祭祀节气名称新年拜年吃年饭团年清明拜扫死后百天卒哭端阳蒲节死后一年小样七月半中元死后二年大样腊月岁终死后三年除服除夕年尽烧灵除灵迁坟迁葬复山复土阴生冥寿父与子化纸雨打青梅丧明翁与媳化纸乐周云散叔与侄化纸青春游仙父与女化纸柳伤或折翼自已生日化纸母难结婚完聚嫁女迂归夫死再嫁再熙妻死再娶续弦妻与夫化纸无依夫与妻化纸失群男孩打三朝弄璋女孩打三朝弄瓦男方行聘纳采女方受聘许缨自已结婚受室送男方结婚贺仪送女方出阁奁仪祝寿送礼寿敬建房迁居乔迁或菲仪送神化纸让解庆坛化纸庆贺神福立碑化纸竖碑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1、天运年月日火化祀具故老人收用上今当之期化帛一封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