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

地球科学概论笔记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 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 随着航海等活动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

- 现代精确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大小的主要数据。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组成: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等气体组成。

- 分层: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 对流层特点: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场所,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平流层特点: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水圈。

- 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范围:从地表向上可达23千米的高空,向下可深入到12千米的海底。

- 生物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地壳。

- 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 组成物质: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大洋地壳缺失硅铝层)。

- 地幔。

-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 地核。

- 分为外核和内核。

-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三、地球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 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可分为自然元素矿物(如金、银等)、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氧化物矿物(如赤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等。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③爆发变星:因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得光度突然 增强的变星,进一步可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普通爆发的变星
超新星:比新星爆发更为剧烈的变星。有的学
者认为超新星的爆发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3)巨星:指体积大、密度低而具有很高光度的恒星。 (4)白矮星:指体积小、密度高而具有很低光度的恒星。
巨星和白矮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
(一)恒星
3 恒星的种类:据光度等级可划分为 4 种:
(1)恒星:把光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变的大多数恒星
称为恒星,如太阳属此类。
(2)变星:把光度在几年、几日甚至几小时内发生明
显变化的、特别是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可
分为三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 ①几何变星:因几何位臵变化而发生变光现象的变星。 ②脉动变星:因星体本身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使得光度 发生变化的变星 。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可分为 5 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山地(mountains): 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按高 程和地形起伏特征可分为3类:500~1000m称为低山,1000~ 3500m为中山,3500m以上称为高山。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主要有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宽广地带,包括 5 种地形单元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 (1)大陆架:是指大陆的水下延伸部分。 特点:海底坡度平缓,平均0.10 ,一般小于0.30 ,水深平均 130m,最深达550m,一般<200m。
(2)星际尘埃:指微小的固体质点,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是为地学类相关专业编写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用书。

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和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风化与剥蚀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学、湖泊与沼泽、风与荒漠、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等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地球的组成与演化、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地质现象的解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普及等。

具体来说,该课程可能涵盖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包括地球的结构、元素和化合物等。

2. 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包括地质年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年代的测定等。

3. 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震和火山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理和气候变化,包括水循环、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等。

5. 地球的资源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

6. 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环境、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包括地质调查、地球探测技术和地球科学的应用等。

此外,该课程可能还会涉及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等。

总的来说,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为后续的地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1.什么是矿床和矿石?矿床:地表或地壳里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矿物的集合体。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石:从金属矿床中开采出的并具有冶炼金属价值的固体物质,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2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有什么感觉?答:地震时发出的地震波,可以分为横波、纵波两类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一致,因此当纵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传递方向互相垂直,因此当横波由震源向上传递时,地面的人们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纵波速度快,先到达地面,横波速度慢,后达到地面。

另外,纵波可以在固、液、气各种媒介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因此,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纵波到来,后感到横波到来,也就是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3.如果遇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一是大地震时不要急。

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如果您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第二点是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第三,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第四,做好自我保护。

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大气、水体、陆地以及生物圈等各个方面。

本文档将介绍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通过分析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过程,揭示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性质。

地球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对地球的形成和现象做出了一些探索。

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地球科学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

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学科领域,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地理学。

下面将对每个学科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2.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和地质过程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地质学还研究岩石中的化石,揭示地球上古生物的生活和演化过程。

2.2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及其运动、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预测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

气象学还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现象。

2.3 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海洋学家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了解海洋的运动和动力系统。

海洋学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2.4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了解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和人文特征。

地理学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地球科学的意义和应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的特征,促进对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学院(盖章):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负责人(签字):
专业代码:0818、0709、070503、070801
专业名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地质学(一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
考试科目代码:827 考试科目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一)考试内容
试题以常用的《地球科学概论》为蓝本,着重考查考生对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内容包括: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圈的结构,水圈的组成,地面流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分类,水圈的循环;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的主要物理状态,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异同。

二、矿物和岩石
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及其异同,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岩石的成因分类,三大岩类的常见岩石。

三、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地质年代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

地质作用的类型,表层地质作用与内部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四、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的三种类型,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的联系和区别。

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岩溶地形,冰川刨蚀作用的特点,主要冰蚀地形,风蚀地形,海蚀作用与海蚀地形。

五、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搬运作用的方式,不同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机械搬运作用的分选、磨园和沉积分异。

河流、海洋、地下水、冰川、风等地质营力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特点。

成岩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沉积岩的分类。

六、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和岩浆作用的概念,岩浆的SiO2的分类。

火山喷发类型,火山地形;侵入作用概
念,侵入岩的产状分类。

七、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概念,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三种方式,变质作用的四种基本类型。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

八、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的概念,地层的三种接触关系,岩层产状三要素。

褶皱要素和褶皱的分类,节理和断层的异同,断层要素,断层的位移分类,野外识别地质构造的标志。

九、地球动力系统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大陆漂移的证据,海底扩张的基本内容,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板块边界的划分及板块边界的三种基本类型。

十、地球的资源
地球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的种类,能源的概念及分类,煤和油气矿产的成因。

十一、地球的环境
大气污染的原因,大气环境变迁,生态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是:
1、基本概念要清晰,答题要简练、明了。

2、注意仔细阅读答题要求,答题要完整。

如多项选择题的要求“错选、多选均不得分,少选但选择正确的,每个选项得0.5分”,把握不准时不宜多选;判断正误题若要求说明判别依据,则不可遗漏说明部分;读图分析题要仔细读图,按说明要求答题。

3、考试内容不超出教材范围,但部分试题(如论述题)属于综合性试题(如:“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正从‘资源型’向‘社会型’发展?”,“为什么说岩石记录了地壳发展的历史?”,“阐述“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或完整的答案,需要同学们综合应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知识作答。

此类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

(三)、考试基本题型
基本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读图分析题、填空题、判断题、论述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