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合集下载

《宋之韵》

《宋之韵》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第二十集《宋之韵》解说词【二十】末世悲歌南宋灭亡那年,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由于态度强硬被扣留,被押解北去时从镇江逃归温州,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后在广东海丰作战时被俘,押送到今天的北京,关了三年多,因誓死不屈被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为了证明人性尊严的不可以辱损,为了展示人格脊柱的不可以弯曲,文天祥毅然选择了死亡。

他知道,秦淮河上孤凄的月亮今晚将最后一次来伴他度过这无眠的夜晚。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于是他死了,在中国历史上塑出一个永远四十七岁的巨人。

在押解北上路过今天南京与友人告别时,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邓剡,写下了有名的《酹江月》。

南京曾是东吴的国都,因此他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周瑜得东南风相助,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然而,“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却得不到东风的帮助,以到于战败被俘。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如今的南京城一片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到处是野花开放,野鸟啼鸣,惨不忍睹。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南宋覆灭,宫女妃嫔,尽被抢走,文物宝器,洗劫一空,这仇恨靠谁来洗雪?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上片结尾说自己不能为国报仇雪耻,枉为七尺男儿。

由此逗起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三年前从镇江脱逃坐小船出海,到温州再至福建,南行万里,想不到历尽艰险竟能到达南方继续抗元。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所以要这么坚持,就是为了回报盟友的推重,保留激越的目光来看这涛生云灭一样变幻莫测的局势。

“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像蔺相如镇住秦王,诸葛亮死了还足以吓走司马懿一样,这怒发冲冠的气势将永远也不会减弱。

最全宋词解说——《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最全宋词解说——《宋之韵》文字解说词

最全宋词解说——《宋之韵》文字解说词《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之韵》解说词【1】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之韵

宋之韵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20)末世悲歌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20)末世悲歌

《宋之韵》解说词【20】末世悲歌《宋之韵》解说词【20】末世悲歌南宋灭亡那年,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由于态度强硬被扣留,被押解北去时从镇江逃归温州,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后在广东海丰作战时被俘,押送到今天的北京,关了三年多,因誓死不屈被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为了证明人性尊严的不可以辱损,为了展示人格脊柱的不可以弯曲,文天祥毅然选择了死亡。

他知道,秦淮河上孤凄的月亮今晚将最后一次来伴他度过这无眠的夜晚。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于是他死了,在中国历史上塑出一个永远四十七岁的巨人。

在押解北上路过今天南京与友人告别时,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邓剡,写下了有名的《酹江月》。

南京曾是东吴的国都,因此他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周瑜得东南风相助,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然而,“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却得不到东风的帮助,以到于战败被俘。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如今的南京城一片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到处是野花开放,野鸟啼鸣,惨不忍睹。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南宋覆灭,宫女妃嫔,尽被抢走,文物宝器,洗劫一空,这仇恨靠谁来洗雪?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上片结尾说自己不能为国报仇雪耻,枉为七尺男儿。

由此逗起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三年前从镇江脱逃坐小船出海,到温州再至福建,南行万里,想不到历尽艰险竟能到达南方继续抗元。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所以要这么坚持,就是为了回报盟友的推重,保留激越的目光来看这涛生云灭一样变幻莫测的局势。

“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像蔺相如镇住秦王,诸葛亮死了还足以吓走司马懿一样,这怒发冲冠的气势将永远也不会减弱。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第11集:集大成者柳阴烟里,丝丝弄碧。

沉思前事,清泪暗滴。

周邦彦,以雅正为纲,用雍容妙丽的文字诉说幽怨伤感的情事,成为宋词发展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第12集:战乱年代绕阶独行,白首功名,知音既少,弦断谁听?岳飞等爱国词人写就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而上至被俘皇帝下至飘零隐士,也都在北宋王朝的覆灭后,在凄风苦雨中、怀念着回不去的太平盛世。

第13集:千秋才女帘卷西风,寻寻觅觅,难载多愁,千秋才女。

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14集:辛词前奏长淮望断,故宫离黍,扣舷独啸,今夕何夕。

宋金之战的戎马兵戈为宋词注入了一腔热血,豪放派自此正式步入了词坛。

第15集:爱国词人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里,才华横溢的陆游陆放翁,只能无奈地泣血悲鸣,满腹举兵无望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与深爱之人死生离别的憾恨。

第16集:一代豪杰(上)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可怜白发,欲说还休。

辛弃疾兼具文人气质和将军豪气,手执旷世英雄的剑与笔,虎啸风生地书写词坛翘楚的一代传奇。

第17集:一代豪杰(下)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铁笔将军,一代豪杰。

万里江山迟迟未归,行军打仗是辛弃疾壮心不已的追逐,填词作曲是辛弃疾生命价值的转移,豪放词派的巅峰,被永恒地定格在这个时代。

第18集:辛派词人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报国梦碎,不见南师。

辛派词人为抗金救国而呼号,纵笔挥洒着慷慨豪情,巍然屹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节里,却最终没能躲过,末世衰亡的命运。

第19集:风雅游士暗香疏影,梅边吹笛,红萼无言,冷月无声。

姜夔在兵荒马乱中绝世而独立,以其幽香冷韵的气质,绽放成一枝高雅脱俗的孤梅。

第20集:末世悲歌刀兵齐聚,国破家亡,断魂千里,末世悲歌。

遗民漂泊流浪,山河残破动荡,这是一曲亡国的辛酸血泪史。

而文天祥等坚持用生命谱写文人志士的爱国尊严,高昂地为宋词长卷载入了最后的英魂绝章。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

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陽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陰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陽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陰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

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

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

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

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

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第一段写南京形势的壮丽,化用了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和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第二段写南京的历史陈迹,化用了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刘禹锡上面那首诗的第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第三段写六代兴亡的凄凉,化用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沉雄悲惋,层次分明,是凭吊金陵的名作。

《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这首词虽然是成功之作,但与王安石那首一比,就显得单薄多了,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显然周邦彦只是看到了许多足以使人感慨生哀的历史现象,有的还是借前人的眼睛看到的。

而王安石则观今吊古,忧愤无端,透过现象还看到了应当吸取的历史教训。

据记载,周邦彦的诗,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不过,他诗中展示的由文人遗传基因带来的那种雄心壮志,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那种悲愤情绪,比他在词中展示的要直白得多,也强烈得多。

比如,像他在《凤凰台》这首诗里,就心情颇为沉重的感叹说:危台飘尽碧梧花,胜地凄凉属梵家。

凤入紫云招不得,木鱼堂殿下饥鸦。

李白曾经歌唱过的凤凰台已经破败,一片凄凉改成了寺院,飘尽碧梧花说明梧桐都死了,没有了栖息的地方,凤凰于是随云飞走,再也招不回来了。

如今寺院里的木鱼声,招来的只是饥饿的乌鸦,等着吃僧人吃剩的饭菜。

这显然是说,像百鸟之王的凤凰那样的高尚之士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些饥饿的乌鸦,即为糊口而奔走不暇的庸人。

话说得虽然拐了几个弯儿,但把自己比作凤凰,而把他所鄙视的庸碌之辈比作乌鸦,借此以发泄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遇时的不平之感,从诗的矿脉中还是能勘探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不显眼,没有人像整苏轼那样从他的诗中提炼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首诗说不定也就能给他惹来一场灾祸呢。

他的词也一样有漂泊的凄苦,失落的悲哀。

但这一切都淡化成一声自怨自艾的叹息,只是觉得心里有一丝苦涩,却根本没想过,对不愿接受的现实要用目光顶回去。

这种思想底色,与诗中所表现的简直判若两人。

像他的一首《满庭芳》,是他在四十岁前在江苏溧水写的,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词的上片说节序催人,已近夏至,溧水这里地势低洼,又靠山区夏日宁静,乌鸦欢叫,但空气潮湿使人不舒服。

最后说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想学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环境中泛舟去排遣心头的郁闷,这是表示要挣扎一下,不想逆来顺受。

但下片接着却说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词人沉沦下僚,憔悴不堪,像燕子一样飘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且莫思身外想放下一切,尽管歌筵上节奏强烈的乐声,也还是无法使他安静下来。

他也只求长近樽前,喝醉了算了,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喝醉了就躺下睡觉,既不想跟柳永那样玩世不恭,也不敢像苏轼那样说话犯忌讳。

既能把住自己,有一种不同流俗的清高,又不像写诗那样说话带辣味儿,惹人不高兴。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种浓郁顿挫的词,到明清两代那些被文字狱吓破了胆的文人,怎么能不摇头晃脑,读得涕泪横流呢。

第十二集战乱年代联络金人去灭辽,宋徽宗赵佶自然是最后拍板的人,可惜随之而来的靖康之变,使他成了金人的俘虏,九年后死在现在的黑龙江。

他是书法家,楷书自称瘦金书,笔势劲逸。

画擅长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眼睛,特别传神。

他存词虽然不多,但《燕山亭》写他当俘虏的愁苦,还是很感人的。

从开封被俘北去的路上,在住宿的一个院子里,他见到了杏花。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花瓣像用丝绸剪成的,一瓣一瓣叠起来,匀匀地抹着一层淡淡的胭脂。

颜色的鲜艳,就连仙女也会自愧不如。

这自然是影指他当皇帝时过的那种豪华无比的生活。

然而杏花是容易凋零的,更何况还有无情的风雨来摧残,这使他联想到自己悲惨的遭遇。

由此他又联想到开封的皇宫,然而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谁知故宫在南面的什么地方呢?如今只有在梦里,偶然能回去一趟。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

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对宋徽宗来说,落这个下场只能算他活该。

然而,在这战乱年代里,另一个结局很惨的人,却千古以来,一直都令人肃然起敬。

他就是抗金名将岳飞。

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坚决防止武将独掌兵权。

岳飞就犯了这个忌讳,他老喊着要迎回被俘的徽宗和钦宗,更是宋高宗赵构害怕出现的,因为钦宗赵桓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一旦回来,高宗赵构就必须让出皇帝的宝座。

岳飞不懂得这层利害关系,因而他就不得不死于莫须有的罪名。

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大概谁都会唱,谁都熟悉吧。

我们再欣赏另一首《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另有一首《小重山》,虽没有《满江红》的壮怀激烈,但情绪深沉含蓄,更耐人寻味。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蟋蟀不停地叫,把抒情主人公从恢复中原的千里梦中叫醒了,于是他起来,映着朦胧的月色,独自在院子里徘徊。

为了建功立业费尽心力,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能回老家过清静日子。

可建功立业又谈何容易,到处都有人阻挠,这满腔悲愤只好通过琴声来发泄。

然而就弹断琴弦又在谁来听?又在谁能理解呢?这一代名将,终于在无人理解的冷漠中被宋高宗赵构杀害了。

跪在岳飞坟前的秦桧夫妇,万俟卨和张俊,虽然都是靠喝人血来保持肤色红润的奸佞之徒,但都只有台前人物,修史的人为皇帝开脱,把坏事都推给臣下,于是他们就跪在这里,替头号凶手赵构来挨骂。

岳飞冤死了还有人纪念他,而在这战乱年代,多少被踩进苦泥坑的小人物,灵魂筋目光流血,像经霜的蚂蚱一样大片大片死去,又有谁为他们指去死亡前凝结在瞳孔中的恐怖呢?《减字木兰花》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一个叫蒋兴祖的人,是个县令,金兵南侵时战死,他的女儿被金兵俘虏北去,在驿站里留下了这首词。

没有人知道这少女最后去了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她是怎样泪尽而死的。

只有这首词留下了一声永不消失的叹息。

当时较有成就的词人,应当在这里提到的是朱敦儒。

他原是个超然物外的隐士,鄙弃功名。

《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