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腰扭伤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急性腰扭伤治疗方案_扭挫伤治疗用药_中华骨科治疗网

急性腰扭伤治疗方案_扭挫伤治疗用药_中华骨科治疗网

急性腰扭伤治疗方案_扭挫伤治疗用药_中华骨科治疗网急性腰扭伤治疗方案来源:/ 作者:中华骨科治疗网编辑团队发布时间:2009-09-03体针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水沟(或左右旁开1厘米处)、后溪(或睛明)、腰痛穴。

配穴:委中、命门、阳关、大肠俞、合谷。

腰痛穴位置:手背,指总伸肌腱两侧,腕背横纹下1寸处,一手两穴。

(二)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效果不理想时加配穴,均按损伤部位选穴。

腰脊正中损伤:水沟,直刺1~2分,反覆捻转,持续2分钟;或水沟旁开1厘米处,左手拇、食指将患者上唇捏住,右手以2寸毫针,从左侧进针,对侧出针,来回拉动强刺激5~10秒。

在上述针刺同时,医者站于患者身后,紧扶患者腰腹交界处(章门、京门穴附近),帮助其活动腰部20次,如前俯后仰,左右旋转等。

腰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小者):后溪,取对侧或痛侧,往合谷方向进针,亦可由合谷透至后溪,深刺1~1.5寸,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分钟;或睛明,取痛侧,针入0.5~1.0寸(宜缓慢进针,防止损及血管),得气后轻轻捻转,不可提插捣针。

同时,亦如上法活动其腰部。

腰软组织损伤(面积较大,痛引胁肋者):腰痛穴,取对侧,两针均向掌心斜刺,深0.8~1.0寸,得气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分钟。

并按上法活动其腰部。

上述均留针15分钟,运针1~2次。

如尚有余痛或疼痛减轻不明显,深刺大肠俞,激发针感放射至足根,委中刺血,命门、阳关及腰部压痛最明显处,针后加拔罐。

(三)疗效评价疗效标准:1、痊愈:疼痛消失,运动正常,能参加工作;2、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运动正常,偶有轻度疼痛;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共治1418例,结果有效率为98.3~100%,治愈率达到59.4~83.1%[1,2]。

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委中、阿是穴。

配穴:华佗夹脊、肾俞、志室、腰眼。

阿是穴位置:腰背部压痛点在腹部之对应处即是。

如压痛点在督脉,即在任脉与痛点对应处取穴。

(二)治法先嘱患者俯卧硬板床上,双手置于头上部,术者双右手拇、食指,在腰骶椎间及两侧腰肌逐一按压,查出压痛点。

急性腰扭伤临床路径.

急性腰扭伤临床路径.

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腰扭伤的患者。

一、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腰扭伤(ICD编码:S33.5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无椎间盘突出。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诊疗方案”。

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临床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急性腰扭伤ICD 编码:S33.50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急性腰扭伤)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发育性椎管狭窄者(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急性腰扭伤该如何救治

急性腰扭伤该如何救治

急性腰扭伤该如何救治
*导读:急性腰扭伤多由搬动重物、髂身取物、打呵欠、抬提重物时,肌肉神经运动不协调,用力过猛所致。

……
急性腰扭伤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疼痛:常由腰背盘膜、髂腰韧带、骶髂关节及骶棘肌等撕裂而发生。

出血:上述组织周围有出血、水肿、渗出等。

腰活动受限:有的当时疼痛难忍,有的次晨才开始疼痛。

翻身困难,步态缓慢,腰活动受限。

局部压痛:腰部肌肉紧缩、痉挛,有明显压痛点,多在条四、五腰椎横突与髂骨之间,或腰骶部中线等处。

急救措施:
1.休息:静卧硬板床,腰两侧用枕头(或沙袋)挤挡,使其少动安静。

双手自抱双膝,可以减轻疼痛。

2.导引:导引或针刺经外奇穴腰痛点。

在手背侧,当第二三及第上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一侧二穴。

导引或留针20分钟,一日三次,同时令病人自伸屈和放置腰10次以上,镇痛有显效。

小编推荐: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运动、劳动时经常发生一些小关节扭伤,由于小关节扭伤比较常见,所以多是自己进行处理,觉
得不是什么大病,不必去医院。

[详情请看如何正确处理小关节扭伤]。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

四、药物治疗
内服药:初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桃红四物 汤加减,血淤者加土鳖、血竭;气滞者加枳壳、香 附、木香。后期宜补益肝肾加杜仲、牛膝。 外用药:可以贴跌打膏、田七镇痛膏等。
【注意事项】
1、强调以预防为主,干做重活,要量力而行。 2、平时加强锻炼。 3、防寒保暖。 4、卧硬板床休息,腰围固定。 5、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转医院治疗。
(2)刺络拨罐:患者站立,暴露双委中穴常规消
毒,用三棱针点刺委中穴1—3次,以点刺罐口中 心拨罐,火力大小要适中,5分钟后取下罐,用干 棉球擦掉皮肤上的血迹,然后再次消毒。
(3)刮痧:涂上刮痧油,从颈椎向下刮,以刮试出
红花朵点或青紫包块为度。时间一般在25分钟之内。 注意避免风扇直接吹到刮痧部位,刮痧后适当喝杯淡 盐水。
【治

疗。
疗】
以手法为主,配合药物及其他辅助治
一、理筋手法
1、患者俯卧位施术者用两手在脊柱两侧的骶棘肌,自上 而下进行按揉,拿捏手法,以松懈肌肉的紧张痉挛; 2、接着按压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等穴; 3、最后施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起患侧大腿, 同时用力做反方向扳动摇晃拨伸数次。两侧俱痛者, 可将两腿同时向背侧扳动。
二、脊柱旋转复位法

此法难度大,一般不用。
三、三联疗法治疗急
性腰扭伤技术
1、三联疗法通过毫针刺、刺络拨罐、 刮痧治疗急 性腰扭伤。 2、特点:简单经济,无副作用,见效 快。
3、方

(1)毫针刺:取腰痛穴,腰痛穴在手背侧位于
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放与掌指关 节的中点,一手两穴。每次针刺单手穴位,两手 交替。一般选0.3mm×0.4mm毫针,常规消毒穴 位处,快速进针,针尖斜向腕关节方向提插以酸 胀感为好,尤以麻电感为佳。

急性腰扭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急性腰扭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急性腰扭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急性腰扭伤为腰部卒然遭受扭闪、牵拉,致使筋膜、肌肉、关节韧带、椎间盘等组织损伤,而引起腰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本病是伤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多有腰部明确外伤史。

(二)伤后腰部立即出现剧烈疼痛,疼痛为持续性,休息后可减轻但不消除,咳嗽、喷嚏、用力大便时可使疼痛加剧。

(三)腰部不能挺直,行走不便,严重者卧床难起,辗转困难。

(四)腰肌痉挛,压痛明显。

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多为损伤之处。

(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六)X线摄片多无异常显示,可排除关节错位、峡部裂或横突骨折。

二、临床分型(一)中医征候分类1、气滞血瘀腰痛剧烈,辗转困难,局部压痛明显,可见瘀斑,腰肌痉挛。

舌质紫黯,脉弦涩。

2、气血两亏腰痛,压痛点明确,面色苍白,形体消瘦。

舌淡白,脉弦细。

(二)病理分类1、腰骶关节扭伤腰骶关节一侧或两侧压痛明显,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2、骶髂关节扭伤多为一侧的骶髂关节处压痛、少数可两侧损伤。

屈曲髋关节时骶髂关节疼痛明显,骶髂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3、骶棘肌扭伤压痛点在损伤的骶棘肌处,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4、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损伤的棘上、棘间韧带处压痛明显。

5、腰椎滑膜嵌顿症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嵌顿的腰椎压痛明显,腰部肌肉痉挛。

6、腰后小关节紊乱腰部疼痛,转侧不利,被动旋转则疼痛加剧,脊柱可有侧弯。

[鉴别诊断]主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二者均可有腰腿痛,活动受限,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外伤史不明显,可有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症状,压痛点多在椎旁,叩击痛明显,疼痛向下肢放射,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为阳性,有下肢肌力减退、皮肤感觉减退。

局封后疼痛缓解不明显。

[治疗]一、理筋手法为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医生用两手从胸椎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揉按推压3~5min,以松解腰肌的紧张,然后按压揉摩腰阳关,次髎等部位,再拿捏痛侧肾俞,环跳周围以缓解疼痛,每穴手法可施半分钟。

(完整版)急性腰扭伤首程

(完整版)急性腰扭伤首程

病程记录2016-01-28 19:29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李俊莲,女,72岁,因“腰部疼痛1天”于2016-01-28 15:50入院。

一、病例特点:1、患者起病急,病程短。

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重度骨质疏松症、慢性胃炎、腰部摔伤史。

2、主要临床症状: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动则较甚,翻身转侧困难,偶有心慌心累、胸痛胸闷,上楼梯时心累明显,时有胃脘部胀痛、反酸、打嗝,精神、食欲一般,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体重无明显异常增减。

3、体格检查:T:36.4℃ P:65次/分R:18次/分 BP:150/83mmHg。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体型中等,精神差,对答切题,呼吸平稳。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唇无发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静脉正常,颈动脉搏动正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正常,颈部血管无杂音。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界不大,心率65次/分,节律齐,各辦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莫菲氏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亢进。

四肢无畸形,肛门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理解力正常。

口角无歪斜。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征反射。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棘突及椎旁压痛,无深叩痛,双直腿抬高试验30度(-),加强试验(-),梨状肌紧张试验(-),仰卧挺腹闭气试验(+),拾物试验(+),屈颈试验(-),“4”字试验(-),骨盆挤压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双足大趾背伸肌力及跖屈肌力无减弱。

双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正常引出。

4、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2016.1.28);腰椎全段CT:腰椎退行性变,腰椎未见明显骨折线(2016.1.28渝北区中医院114926)。

二、拟诊讨论:1、初步诊断中医诊断:腰痹病血瘀气滞西医诊断:1、急性腰扭伤2、高血压3级极高危3、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Ⅲ级4、重度骨质疏松症5、慢性胃炎2、诊断依据:(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老年女性,患者因“腰部疼痛1天”入院,发病急,病程短,属中医“腰痹病”范畴。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

2.病理 由于外力的作用,脊柱关节发生超出正 常生理活动范围的一过性过度牵扯及扭转后,其小 关节或周围筋肉组织发生移位、扭转或撕裂,致组 织充血或肿胀,日久瘀坑机化形成粘连。关节囊破 裂时,伴有关节内出血、肿胀,机化后形成索状结 缔阻织,造成关节内粘连。偶有韧带的过牵而把其 附着的骨组织撕下,造成撕脱性骨折,或引起腰背 筋膜及神经组织损伤。《金匮翼》记载“盖腰者, 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 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说明 了气滞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伤的主要病理改 变。
3.腰背肌痉挛 多数病例受伤侧腰肌紧张或痉挛,病人站 立或向前弯腰时更加明显,并使疼痛增剧,长时间卧床休息, 紧张的肌肉可变松软,但用手触压后又可紧张。腰部一侧受 伤时,向对侧弯曲肌肉痉挛明显且剧痛。 4.脊柱侧弯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伤、撕裂引起的疼痛, 必然导致肌肉发生痉挛,不对称的肌痉挛,可引起脊柱向伤 侧的侧弯改变。脊柱的侧弯是为了照顾受伤组织,使病变周 围组织免受挤压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自动调节。疼痛与痉挛 解除后,侧挛的脊柱即可正直。 5.牵扯性下肢痛 牵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韧带扭伤、撕裂 后刺激了有关神经所致牵扯(涉)的部位,多为臀部、大腿 后部和大腿前内侧等处。在咳嗽、大便用力与活动时牵扯痛 加重。
【病因病理】
1.病因 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不少人有过腰部扭闪的 经历。导致腰部扭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弯腰提取重物或挑担、举重时,由于身体两侧用力不 平衡,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的单独损伤,或 两重以上的组织同时扭伤。正如《金匮翼》记载:“瘀血腰 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 (2)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过屈或过伸动作均可引起腰扭 伤。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动,使腰部筋肉扭伤或撕裂,甚 至造成撕脱性骨折。 (3)站立姿势不正确,突然扭转腰部或呵欠、剧咳等,均 可引起腰部扭伤或岔气。

中医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急性腰扭伤又称闪腰,常见负重或劳动时腰部姿势不正,腰部肌肉、韧带等遭受外力牵拉,血脉瘀滞所致。

临床表现为突然腰痛,运动受限,局部有明显压痛或肿胀,严重者疼痛向下肢放射。

二、治疗方法
1.平衡火罐
【操作】首先明确受伤的原因、部位,根据病症虚实施予补法或泻法,实证者使用泻法,即密排罐、大负压,吸气时拔罐、呼气时取罐、逆经走罐;虚证者施予补法,即疏排罐、吸气时拔力小、呼气时拔罐、吸气时取罐、顺经走罐。

在保暖和遮挡的前提下,让患者取俯卧位,涂少量润滑油于背上,在腰部两侧首先行闪罐3个来回,一个从上到下,一个从下到上,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罐,共3个来回,再沿背部两侧分别摇罐、抖罐3次,最后走罐疏理督脉及膀胱经
1次,在腰两侧膀胱经的1、2线留罐6~8分钟。

对腰3横突、髂腰韧带的等处如存在局部疼痛、局部可扪及阳性反应物等“痛敏点”,可重点进行闪罐、走罐、留罐等手法。

3天治疗1次2周为1疗程。

2.隔姜灸
【操作】将切成薄片的生姜置于痛点上,再取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若姜片烤干皱缩,可再度更换姜片,灸至皮肤红润为度。

一般灸4~6壮即可。

灸毕去掉姜片,用手掌在痛点处缓缓回旋揉动片刻,患者即可下床活动。

一般治疗1次即愈,如不愈,次日再进行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腰扭伤的患者。

一、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腰扭伤(ICD编码:S33.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增生。

CT、MRI检查无椎间盘突出。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诊疗方案”。

腰痛病(急性腰扭伤)临床常见证型:
气滞血瘀证
湿热内蕴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急性腰扭伤ICD 编码:S33.501)。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急性腰扭伤)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发育性椎管狭窄者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腰椎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腰椎CT或MRI、肌电图、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1)松解类手法
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约需10~15分钟。

②俯卧位扳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持续3~5分钟,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

然后按压
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

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整复类手法
①旋转复位法
适用于腰痛病腰椎有旋转移位更明显者,手法旋转力更强,定位更准。

患者坐在双联椅的前椅上,医者坐在后椅上,一手拇指触偏移棘突并固定之,另一手自患者腋部上肩,手把握对侧肩部,然后使患者前屈600 - 900,同侧屈450,在拇指推挤棘突向对侧外上方的同时,另一手向后上方旋转,听到“咯”的一声。

然后在对侧的上方或下方棘突定位,按上述操作步骤重复进行一次。

②斜搬法
适用于腰痛病。

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

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推拉搬(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

然后患者改另一侧卧,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2.针灸疗法
①刺灸法
主穴:以压痛点为主,夹脊、患侧环跳、阳陵泉、昆仑。

辨证配穴及针刺手法:证属湿热内蕴者取患侧足三里,用泄法;证属气滞
血瘀者配大肠俞、血海,用泄法;证属肝肾亏虚型者配绝骨、肾俞(或气海),用补法。

②电针法
在刺灸法主穴中选取4-6个腧穴,针刺得气后通电,用密波或疏密波。

3.牵引疗法
采用骨盆牵引法,患者仰卧于病床,缚骨盆牵引带,牵引重量可根据患者感受进行调节,一般在20kg左右,每日牵引1次,每次约30分钟。

适用于腰痛病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肌肉紧张的患者。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湿热内蕴证:清热、祛湿、通络。

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7.功能锻练
8. 其他疗法
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消炎、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1.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疗效评定
方法1
1、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2、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3、未愈:症状无改善。

方法2:
JOA下腰痛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满分29分
1、主观症状(9分)A-3分、B-2分、C-1分、D-0分
(1)下腰痛
A、无任何疼痛
B、偶尔轻微疼痛
C、频发的轻微疼痛或偶发严重疼痛
D、频发或持续的严重疼痛(2)肢体疼痛或麻木
A、无任何疼痛
B、偶尔的轻微症状
C、频发的轻微症状或偶发严重症状
D、频发或持续的严重症状(3)步态
A、正常
B、虽有症状,也可步行超过500米
C、步行小于500米,即出现腰痛,刺痛,无力
D、步行小于100米,即出现腰痛,刺痛,无力
2、临床体征(6分)A-2分、B-1分、C-0分
(1)直腿抬高试验(包括加强实验)
A、正常
B、30度—70度
C、<30度
(2)感觉障碍
A、无
B、轻度异常(主观感觉不到)
C、明显异常(3)运动障碍
A、正常(肌力5级)
B、轻度无力(肌力4级)
C、明显无力(肌力0-3级)
3、日常活动受限度(14分)A-正常2分、B-轻度受限1分、C-明显受限0分
(1)平卧翻身;(2)站立;(3)洗漱;(4)前屈;(5)坐1小时;(6)举重物;(7)行走
4、膀胱功能(0分)A-0分、B--3分、C--6分
A、正常
B、轻度受限
C、明显受限
(二)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症状或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百分率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控制:减少大于或等于90%;
显效: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
有效: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
无效:减少小于3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急性腰扭伤ICD 编码:S33.5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5天实际住院日: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