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影评
电影《浪潮》影评

《浪潮》观后感-----群体的毁灭性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但也有可能成为致命性的毁灭力量。
影片以一个德国高中校园活动周开始。
教师赖纳·马克文被学校要求教“独裁政治”的课程,照本宣科无法赢得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独裁不会再有了,法西斯已是历史,没必要再讲了。
为了使课程继续,马克文决定采取课堂实践的方式,用符合独裁政治的因素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独裁政治。
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
拉帮派,贩毒,做爱乱性,自我主义,比赛时单打独斗是这群高中生的常态。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颓废,很糟糕。
但影片显然不是来批判这些的。
为期六天的活动周以星期一马克文老师提议上课要起立回答问题,经过允许才讲话,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开始了。
对没有受过任何拘束长大的学生来说,有人坚决抵制这种集体去个性化而退出,也有人因为新鲜而留下。
事情进展很顺利,接下来的几天,马克文带领大家做统一踏步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貌似颓废的学生们开始乐衷于集体这一统一形式。
于是有人提议穿统一制服,白衬衣加牛仔裤,以便更好体现集体精神。
大家忙着买白衬衣;蒂姆深陷集体主义,把其他个性衣服烧掉;卡萝没有穿白衬衣上课,被马克文老师故意忽略,卡萝最终退出课程学习,并因此与男友马尔科争吵,双方陷入误会中。
大家为集体起名为“浪潮”,并为之绘图作为标志,“浪潮”开始行动,到处贴发图标,在汽车,橱窗,建筑物上漆喷图标。
后来又有人发明手势,作为“浪潮”人员见面的手势。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浪潮”成员开始阻止其他非成员进入校园,并强迫他人作统一手势。
在在第五天下午的水球比赛中,“浪潮”成员让每个进入赛场的人必须身穿白衬衣,否则禁止入场。
在比赛时,个性的马尔科不再单打独斗,似乎一切顺利,但“浪潮”成员为集体荣誉与对手发生暴力冲突。
卡萝意识到“浪潮”向邪恶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散发传单阻止“浪潮”,马尔科因此愤怒动手打了卡萝;马克文也与妻子因“浪潮”事件争吵,马克文太太愤而出走。
浪潮观后感影评

浪潮观后感影评《浪潮》是一部来自德国的惊悚电影,影片首播于2022年,主要由于尔根·福格尔和弗雷德里克·劳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看看吧!01你觉得很夸张吗?不,这一点儿也不难。
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将一群自由散漫的学生训练成有纪律有规章制度并且自发组织团体活动的狂热的纳粹分子。
他们沉浸在极权主义下人人平等的幻象中,在逐渐丧失了自我意识的群体中找到了所谓的归属感,存在感。
在被人操纵的同时产生了兴奋的自我价值感。
甚至将与自己不在同一个队伍的人视为敌人一样排挤,非法占领公用场所,完全自私的,自以为是的将群体的标志性图案散布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妄图使所有人都被同质化。
他们觉得自己是伟大的革命领先主义高人一等,觉得他人皆醉我独醒,殊不知在其做出排外的挥手礼之时,已经成为了像邪教教徒一般的存在。
那位领导这场本来只是一次国家制度的教学活动周的老师,也在众多服从命令拥护他为先生的学生的盲目的个人崇拜里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在高学位高素质的同为一学校老师的妻子面前的自卑感也仿佛被冲刷了干净。
而在这个群体里的最需要集体存在感,需要荣誉感被认同的那个学生的,被放大了的扭曲心理导致的不正常行为,在幻象破灭之时终于崩溃,开枪打人,最后吞枪自尽。
最后大家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落寞的害怕的失望的悲伤的,收拾这段本来都说无法成立的,回忆。
最值得深思的是什么?——他们恐惧的,恰恰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我们的校服,我们的那些这些,我们接受的共产主义下的专制和独裁,永远都得不到承认,永远都只能成为一段被遗忘,却是深植在我们的行为心理上的潜藏的相对作用力。
02做成一个纪录片还行,但是这个故事这样讲就很平庸。
评论里一群说什么“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人真是笑死我了,您真是太看得起自己了。
另外,老师没问题,这种体验没问题,我们能把杀人犯杀人的缘由归结到他吃了米饭吗?不过我要好好思考和死亡诗社的同与异了。
总的来说,这个分大多数都是看到了“校服”就想着什么映射我们自己的浅薄想法吧。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乌尔善执导的电影,于2021年上映。
该电影以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观看完《浪潮》后,我深深地被该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下面我将对我观影后的感受进行分享。
主要思想《浪潮》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主题,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在电影中,一批热爱科技的青年才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投身于创新技术的研发。
然而,这些科技的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个人隐私泄露、信息操纵和社会伦理的冲突等。
主人公斯坦是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在大数据公司浪潮工作,并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系统。
斯坦的梦想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系统的不断进化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斯坦逐渐发现这种技术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
科技的双刃剑电影通过斯坦的个人经历,揭示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一方面,科技在提高人类生活品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和问题。
在电影中,斯坦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当这些系统开始涉及个人隐私和信息操纵时,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个人隐私的泄露和信息被滥用的问题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伦理与责任《浪潮》通过斯坦与身边的人物的相互争议和内心挣扎,呼唤着人们对科技的伦理和责任进行思考。
斯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抉择,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梦想,还是意识到科技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潜在危害并采取措施遏制它们。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科技与人类之间找到平衡。
电影通过斯坦的选择,呼吁科技从业者和决策者要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尊重个人隐私权,遵循伦理道德,确保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思考与启示观看《浪潮》让我深思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教育、对社会有了很多思考。
它没有那种说教的腔调,而是通过一个实际发生的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它的潜在危险。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历史老师在上社会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独裁统治,开展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权的小游戏,叫“浪潮”。
刚开始,学生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兴趣,他们积极参与,体验着权力带来的快感。
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学生们开始变得极端,甚至出现了暴力倾向。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它的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电影中的老师初衷是好的,他想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历史,但是他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游戏变得失控。
电影中的学生们,他们的变化也让我深思。
一开始,他们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盲目崇拜,甚至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
这种变化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危险,如果我们不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被权力和群体思维所左右。
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都特别震撼。
比如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衣服,举着旗子,高喊口号的时候;比如他们在课堂上互相指责,甚至动手的时候;还有最后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制止游戏的时候……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危险。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在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做?是不是也能像电影中的老师那样,用心去设计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我又会不会像他那样,忽视了教育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误入歧途?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教育、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纪录片。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挺深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故事,虽然背景设定在德国,但它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却具有普遍性。
影片中,老师赖纳·文格尔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独裁统治,开展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实验。
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疯狂的独裁运动。
学生们开始盲目追随,甚至为了维护“浪潮”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某种信念或者团体而盲目追随,忽略了个人的思考和判断。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原本只是想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独裁统治的恐怖,但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或者行动,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另外,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浪潮”运动走向极端时,那些曾经盲目追随的学生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这说明,人性中还是有善良和理智的一面,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浪潮》这部电影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群体心理和独裁统治的危害性。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情况时都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给了我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光明。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引言《浪潮》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蓬勃发展,并为国家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主题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故事情节电影《浪潮》取材自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华快科技,该公司确实在短短几年内以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
影片通过详细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将观众引入一个充满紧张与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华快科技的创始人张立志,一个充满梦想和决心的年轻人。
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引领潮流的科技巨头。
影片中展现了张立志和他的团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故事情节中,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团队成员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公司的发展。
影片通过展示团队内部的默契合作和互相信任,让观众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此外,影片中也展示了商业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自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还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张立志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主题电影《浪潮》的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团队协作和商业竞争。
创新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华快科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影片中展示了公司研发团队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未来科技的敏锐洞察力。
他们富有激情地创造和改进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团队协作是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电影中,团队成员们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胜利。
影片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共同追求目标的重要性。
商业竞争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
影片中展示了企业竞争激烈的现实。
华快科技必须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头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地位。
只有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表现,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浪潮影评

浪潮影评浪潮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看了以后可以给人很多启示。
下面是我看完本片后的几点心得,与大家一同分享。
首先,本片最令我不解的是在如今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组织能让人如此崇拜,甚至不惜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些信徒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看完全片,终于明白片中各个人物对于“浪潮”这个组织的感想。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诸如鲜花、零花钱等等,但是我仍然时常感到无聊”,“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的成绩最好都已经不再重要,“浪潮”让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在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意义,给了我们可以为之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从前我到时惹是生非,仔细想想我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混账,能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好多了,我们能互相鼓励,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愿意为他重新做人”。
上述都是片中“浪潮”组织“信徒”对浪潮的一个评价。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这个组织的魅力还是信徒本身的人格、家庭等方面的缺失呢?那么首先分析前者,说实话片中文格尔先生成立这个组织的初衷并不坏,相反是出自好意以及课程的需要,因为课程本身就是“专政政府”。
所以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文格尔先生一直用专政的方式对待自己上课的同学,但这种方式的妙处就在于并未让大家对这种“专政”产生厌恶,学生的感觉就是对这个组织有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感到荣幸及骄傲,同时愿意为这个组织而奋斗。
那么第二点谈及的是“信徒”方面,说实在的这些信徒本身是学生,有着较高的素养,但是毕竟作为学生,在潜意识中是来学习的,所以待遇老师传授的东西有较大的认同感,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这也是导致最终如此着迷的部分原因。
最后我想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信徒”自身存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就像上面提到的有些同学是家庭富裕,在家里受尽宠爱,但是他的内心是十分空虚的;有些同学则是平时混混,没有生活的方向和目标;另外一些则是认为自己的出生、信仰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浪潮》影评

教师之职责——与危险仅一步之遥————观《浪潮》有感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浪潮》内容的评析,对出现的主要人物的介绍,启发人们的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的教育理想,同时告诉世人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进行必要的教育理想而不是危险的教育理想。
关键词:教育理想;职责;必要;危险;独裁《浪潮》,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尤其是当代教师,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专业学生。
《浪潮》以一段十分轻松而又有节奏感的音乐开场,所以我便以为这会是一部喜剧电影或讲一段感人故事的情感电影,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体育老师赖纳·文格尔接受了“独裁政治”的教学任务,所以他向他的学生介绍极权主义下的纪律性、绝对服从性和集体精神是学校的任务,是必要的教学内容,但事态发展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很快便失去了控制,赖纳·文格尔老师也束手无策,甚至闹出了人命,这,便成了危险的教育理想!那么,什么叫做教育理想呢?教育理想作为理想的层面之一,它必然会体现理想的内涵和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将教育理想界定为:主体通过教育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依据其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来塑造自我,塑造社会上所设想的关于教育的有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
归根结底,教育理想是人的理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和反映。
为了进一步把握教育理想的内涵,有必要将教育理想与以下相关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界定。
本篇论文便想借《浪潮》来讨论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想(即教师的职责),什么是危险的教育理念。
教师可以说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神圣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浪潮》便是根据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一位历史教师Ron Jones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
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其实不然,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可能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之所在,千万不可误导学生,将必要的教学思想扭曲成危险的教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电影《浪潮》是根据1967年美国加州的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
斯的一场教学实验改编的。
《浪潮》有一个百无聊赖的发端:老师文格尔教了不想教的课,学生们听得乏味,老师教得更沉闷,于是文格尔才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浪潮”运动还未成型,谈不上什么像样的理念甚至纲领,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沉迷其中,而那种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具有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文格尔先生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自由的珍贵。
但他期待的好结果并没有出现,反而迎来了一场流血事件,背上了一条人命的债。
其实单从影片看,浪潮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它不但帮助胆小懦弱的小混混重拾生活信心,让无依无靠的孤儿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还使不可救药的校园黑势力团伙迷途知返,重回集体怀抱。
但是影片最后拍成悲剧,两名少年无辜死去,似乎都不是浪潮运动发展的结果。
看完电影不由得想问:一个中学老师为什么都可以如此轻易的煽动一场小规模的群众运动呢一个个普通的德国中学生,怎么好好的就成了极权主义的恶魔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浪潮”的发起者和领袖,文格尔老师其实有点游离于运动之外——他一开始纯粹把这看成了一场课堂教学游戏,没有太过认真,整个活动过程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学生,他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只是后来发现事有蹊跷,才现身制止。
文格尔老师,虽然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很快结束的实验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懂得
自由的珍贵。
但他期待的好结果并没有出现,反而迎来了一场流血事件,背上了一条人命的债。
影片终曲,老师被警察带走了,所有人望着他,眼神里充满了鄙夷和愤怒。
他们被这个老师深深伤害了。
老师茫然无措地坐在警车里,脸上痛苦得失去了任何表情。
他是罪魁祸首,不管出于什么美好的目的,他毕竟这么去做了。
他做了,就是他造成的。
他并不是在反独裁统治”,他就是在进行独裁统治” 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文格尔做的就很不好,教师的职责是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努力作好教书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享受课堂上他们崇拜你的瞩目”、学生把你看做榜样,而你利用这一点操纵他们,其实这背后都是你的私心在作怪”,他没能全面的去关注学生们在思想上的变化,没有及时的去引导学生,一些学生的思想已经扭曲,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教育不是一场场的实验,教师职责是传授知识,并不是改变他们的人生历程。
为了教学,没有必要将学生变成实验室的小白鼠,让他们经受一些强加的内心挫败。
可以说文格尔选取的教学方法就存在很大的过失,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即时学到了知识,这种教育还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当然,《浪潮》中的主人公只是中学生,十六七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叛逆,有些迷茫,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的厌倦,都使他们绝望,失意,迷茫和看不到未来,憎恨自我,想逃离自我。
蒂姆,一个懦弱平庸的年轻人,在问题家庭中长大,缺少人关爱,得不到尊重,经常被人欺辱。
在这场实验中得到最大的幸福感,也是这个团体最忠诚的皈依者,因为群众运动能够“治疗那些严重的失意者,不在于提供一
种绝对的真理,或是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在于能让他们摆脱了无能的自我。
”其实蒂姆的心理在开始的时候就不是很健康,他渴望被别人认可,被关注,在一群学生到处张贴浪潮的标志时,就可以看出蒂姆的那种极度狂热的的内心,在之后他在文格尔家门口为他当保镖时,文格尔已经看出他心态的不正常来,可是他没有再对他进行引导和关注。
如何帮助蒂姆,靠理论上的争执,说服,任何言辞都是没有用的,靠他自己的心理调整,自我消解其实也根本不大可能,他需要他人的引导,老师的关注抚慰,而文格尔对这些没有关注,只是任其发展,悲剧结局的出现也是可以预料的。
学生心理的变化不太容易发现,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家里,需要父母的关注,在学校需要教师关注。
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于在家的时间,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心理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就要及时的去引导。
不可否认,文格尔是一名好老师,他是希望学生们好的,可是他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都存在着很大问题,他的教育引导,对象是一群处于青春期是非不明热血沸腾的青少年,狂热的“浪潮”是不可避免的,最后的失望也使那些心理极其脆弱的孩子崩溃,悲剧也就发生了,其他的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概括而言,文格尔的教育是失败的。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上要恪守本职,不能有一些功利色彩,教师自己本身在教学上就要有明确的定位,即面对不同的学生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老师是要关心爱护学生的,这不只是学习方面,学生的心理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成绩不好,可以是一名普通大众,心
理出现偏差,那就有可能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不过首要的一点就是恪守教师的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