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以浏阳市工业新城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所助益。
关键词:土地利用集约可持续工业新城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9年,浏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横跨两园区、涵盖四乡镇的“工业新城”。
新城规划总用地39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将近100平方公里。
当前,新城建设大幕拉启,受用地规划滞后的制约,新城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供需矛盾将日趣凸显,如何保障新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统筹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受当前土地资源瓶颈作用日渐凸显的严峻形势倒逼,以土地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提出来的科学用地方式。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
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一、复合种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它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实现作物间的互补与互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复合种植的定义复合种植,又称混作或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1.2 复合种植的生态效益复合种植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养分需求不同,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复合种植的经济价值通过复合种植,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作物间的相容性、生长周期、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见的复合种植模式包括高矮搭配、深浅根系搭配、不同成熟期搭配等。
2.2 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作物的选择与搭配、种植密度的控制、田间管理等。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
田间管理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3 复合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复合种植过程中,作物的残体、落叶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1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 原因 因 人为
原因
危害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 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 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 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泄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 江中。
考点 3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 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 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 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 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 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
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 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 施。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
专题10 农业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10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2020年省(区)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内蒙古771.462742.711辽宁985.481793.97吉林1692.6132973.411黑龙江1228.4103646.614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B【分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玉米产量上升幅度都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增加,玉米作为畜牧业饲料,市场需求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其大幅度上升,A错误;环境改善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C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耕地质量提升对复种指数影响较小,D错误。
所以选B。
(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答案】2.B【解析】2.由材料“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可知,“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而产品损耗是起收后产品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与逐年轮流起收这种方式关系不大,A错误;逐年轮流起收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时多起收多销售,在市场需求量小、价格低时少起收,这样可以应对市场风险,B正确;由材料可知,平贝在铁力市栽培规模大,说明平贝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而“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与保护种质资源也无关,C错误;“逐年轮流起收”,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不能降低劳动投入,D错误。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作者:王中林吉恩英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11期近年来,以杨树林、果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发展迅速,林下空间广阔,适宜立体复合经营。
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为林农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百姓的种养习惯,探索出多种林下复合经营发展模式,现介绍如下:一、林下复合经营原理林下复合经营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种养技术、经济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多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持续稳定的复合生产系统。
它突破了传统农、林、牧、副、渔生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基础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产链系统。
这种系统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间上能更有效地提高太阳能和有关物质在系统内的多项循环利用,实现整个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和林地资源利用率。
二、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目前,通过实践证明比较好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主要有:林—畜—特复合模式,林—苗复合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林—菌复合模式,林—畜—沼复合模式,林—渔复合模式,林—农复合模式,以及林—草—牧复合模式等。
1. 林—畜—特复合模式林下以养殖蚯蚓、金蝉等特种动物为主。
在林下建牛棚,林间圈养肉牛或奶牛,利用牛粪养蚯蚓,蚯蚓粪种植有机蔬菜。
这样既保持水土,又促进了肉牛或奶牛产业的发展,做到长短结合,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和有机质。
据调查,每亩林地年产鲜蚯蚓3500千克,产值达70 000元;每亩蚯蚓产20吨蚯蚓粪,每吨350元,年均产值7000元/亩。
2. 林—苗复合模式利用造林初期的1~3年,林内尚未郁闭的条件,在林下繁育速生柳、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小叶黄杨等苗木,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以短养长的效果。
据调查,林苗复合经营年均育苗亩收入近万元。
3. 林—药复合模式即利用林下空间资源间作药材,通过长短结合来增加经济收益。
农作学-种植模式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出现早(世界上出现复种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0多年历史),发展缓慢(1930s全国复种 指数仅为118.1%);
建国后发展较快。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1)北方:
地区 东北 西北 华北
复种情况 一年一熟为主 一年二熟 二年三熟
小麦×豌豆-玉米‖大豆 小麦/玉米‖大豆 小麦×豌豆/玉米‖马铃薯等
二、种植模式的类型 4. 多作多熟型
适合的区域:
由于田间作物种类多,群体结构复杂,共生期 间的田间管理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适宜于一 熟向二熟过渡和二熟向三熟过渡地区以及劳动 力资源丰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运用。
与种植模式相关的概念
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 1949年我国作物复种指数为128%,1952年为 131%,1999年达155.1%,2006 年全国耕地 复种指数为166.71%。
• 据中国种植制度区划、全国一年三熟制区耕地 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1.5%,一年二熟制区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1.7%,则全国平 均复种指数理论上可达到195%。复种指数每 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000万亩(133 万hm2)的播种面积。
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
之比的总和
LER n yi
y i1 ii
单位面积内间、 混、套作中第i个 作物的实际产量
单位面积上第i个作 物单作时的产量
三、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
1. 种植指数与土地当量比
例如,在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产 量分别为5250、10500、1200kg/hm2,单作产量分别为 7500、13500、3000 kg/hm2,则:
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
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
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
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
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
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
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
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
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
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二)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二
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一、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春小麦-油菜、春小麦-冬小麦-大葱、油菜-马铃薯、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6种种植模式,在免耕和小麦、豌豆秸秆还田,玉米地膜覆盖免耕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的光、热、水、肥利用效率,并探讨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机理。
二、研究内容
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自然资源(光、热、土地)利用效率;
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4. 秸秆还田对不同茬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试验材料与地点
1.试验材料:
小麦:早熟性品种(),
小油菜:早熟性(生育期60~70天)
冬油菜:丰产型品种。
玉米:中熟丰产型品种
马铃薯:早熟品种
豌豆:早熟品种
肥料:尿素(N45%),过磷酸钙(P
2O
5 14%)
2.试验地点:武威凉州区
四、田间试验方案
本试验共计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A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第2年6月收后播种马铃薯。
B春小麦-油菜: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抢播小油菜,9月下旬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C春小麦-冬小麦-大葱:第1年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第2年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移栽大葱,当年10月底或翌年3月收挖。
D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油菜,6月中旬收获,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抢播马铃薯,9月底收获。
E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玉米//豌豆,第2年为冬小麦//玉米。
其中豌豆4月初播种,播6行,行距15cm ,6月底豌豆留茬20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F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小麦//玉米,第2年为冬油菜//玉米。
其中小麦3月中旬播种,播6行,行距14cm ,7月中旬留茬25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五、观测记载项目与方法
1.作物生长特性与产量
(1)小麦
A常规项目:基本苗、物候期、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小麦旗叶;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小麦挑旗时测定。
(2)油菜
A常规测定:出苗率、物候期、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等。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油菜开花结荚时测定。
(3)马铃薯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块茎产量、大薯率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开花结荚时测定。
(4)玉米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百粒重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
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
抽雄时测定。
(5)大葱
生长速度,产量
2.土壤理化性质
A 土壤含水量:TDR水分测定仪;B土壤容重、密度、空隙
C土壤有机C:K
2Cr
2
O
7
外加热法。
D土壤速效N、P、K:连续流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测定。
3.减量化指标
A购买性指标: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灌水、机械、劳力等实物及折价;B有害物质:病虫草害、地膜残留等;
C循环利用指标:秸秆还田量,畜粪还田量等;
4.效益指标
A资源利用率:光能、水分、N、P养分等
B经济效益:产值、投入、纯收益、产投比等;
C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时间、污染减轻程度、病虫草害增减程度等。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