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历史的研究报告历史研究报告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是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发掘,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

历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客观、全面、深入的视角来分析与解读历史事件与过程。

本报告将以1000字左右,对历史研究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和讨论。

一、历史研究的概念和意义历史研究是对过去事件和现象的系统性研究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深入理解。

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它可以使人们了解过去的错误和成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供经验和启示。

历史研究也是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历史、田野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研究历史的基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得到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了解。

考古学则是通过实地勘探和实物遗存的研究,还原古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口述历史则是通过采访和记录老一辈人的口述,了解他们亲历的历史事件和对历史的记忆。

田野调查主要是应用于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中,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从参与者的角度来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三、历史研究的局限性和问题历史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是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承问题,由于历史的漫长和动荡,许多历史文献已经遗失或毁坏。

这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困难和局限。

其次,历史研究也存在主观性的问题,由于历史研究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产物,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此外,历史研究还需要对历史事件和过程进行重新构建和解读,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偏差和错误。

结论历史研究是对过去事件和现象的系统性研究和分析,对于了解过去的教训和经验,指导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历史和田野调查等。

尽管历史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报告1. 引言历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通过对过去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为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研究的探讨,阐述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2.1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档案,可以获取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这些档案包括政府文件、个人信函、新闻报纸等。

在进行档案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注意档案的来源和真实性,同时采取系统性的方法,对档案进行归纳和整理。

2.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已经发表的历史书籍、文章和研究资料进行研究,可以获取到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样化解读。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研究者应该善于筛选优质的文献资料,同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获取更深入、更全面的历史认识。

2.3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通过采访亲历者、目击者等直接参与或观察过历史事件的人来获取历史信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证,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在进行口述历史研究时,研究者应该善于倾听对方的故事,同时保持客观的态度。

3. 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历史研究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3.1 提供历史教育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

3.2 培养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严谨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可以培养研究者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为未来提供参考历史研究能够对社会发展和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和问题解决提供有益的借鉴。

4. 总结历史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可以获取到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提供历史教育、培养研究能力,以及为未来提供参考。

历史相关研究报告格式

历史相关研究报告格式

历史相关研究报告格式
历史相关研究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字数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1. 引言部分(约100字):说明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并简要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 文献综述部分(约200字):对相关的历史研究进行综述,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为本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做铺垫。

3. 研究方法和数据部分(约100字):详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等内容。

4. 结果分析部分(约100字):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提供相关数据和图表支持,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5. 结论部分(约100字):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现,回答研究问题,指出研究的限制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以上为历史相关研究报告的常见格式和大致字数分配,具体的内容和字数安排还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进行调整。

历史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报告近年来,历史研究在学术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历史研究以其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探究,为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报告旨在探讨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一、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历史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为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口述历史、比较研究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常见的历史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考古发掘则通过对遗址、遗物的挖掘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口述历史则通过采访和记录老一辈人的口述,使历史得以传承。

比较研究则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

三、历史研究的应用历史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界的需求,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历史研究对于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政府可以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历史研究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外,历史研究还对于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更多人对历史的关注。

四、案例分析: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丝绸之路在推动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发掘和比较研究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还原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在推动古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的真实性研究报告总结

历史的真实性研究报告总结

历史的真实性研究报告总结
历史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历史的真实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并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 历史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因为历史往往是通过口述、文献、考古和其他间接证据来了解的。

这些证据可能存在各种偏见、错误和缺失,因此我们无法完全确定一个事件的真实性。

2. 多重证据可以增加历史的可靠性: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搜集并比较多种证据,以验证其真实性。

例如,当我们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查阅多个史书、文献、通信记录和考古发现,从而形成对事件真实性的更全面、准确的了解。

3. 偏见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历史记录常常受到编写者的主观意识和偏见的影响。

历史编写者可能有自己的政治、宗教或文化立场,导致他们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存在偏见和扭曲。

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应该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偏见,并进一步考察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证据。

4. 学者和专家的角色:历史学者和专家在研究历史真实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史料、文献和其他证据,试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然而,即使是最权威的历史学家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一个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历
史本身是不完全的。

总的来说,历史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评估。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搜集并比较各种证据,意识到偏见的存在,并尊重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更准确地了解过去。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报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本报告将围绕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展开,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我们试图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期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夏朝的存在与性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存在与性质一直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但也有学者对夏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

我们将通过对夏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讨夏朝的真实性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也备受争议。

我们将探讨秦始皇为何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以及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知识传承的影响。

三、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我们将探讨唐朝的开放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影响,以及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通过对唐朝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我们将揭示唐朝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对外贸易和海禁政策方面。

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包括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五、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研究晚清时期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探讨这些运动的原因、目标和影响。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意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我们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过程,包括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同时,我们也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分析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三篇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三篇

历史研究性课题结题报告三篇一、课题的提出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不断地进行教材方面和课程体制方面的改革。

早在1_9年市教科所组织推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我校就积极响应市教科所号召,认真学习和探索的研究性学习。

____年学校派部分教师到上海青浦县实验中学学习,然后由这些老师向大家汇报学习的情况,印发有关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思想认识。

邀请了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的专家到我校讲座、做示范课等,使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思想上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0_至____年我校紧跟改革的步伐,积极实践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上,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组的组成我校申报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保证。

我校采取的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的课题组负责制。

在老师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组,初一年级组的全体教师就是课题组的成员,教务处王春霞主任和李晖老师为课题负责人。

三、主要研究和实践过程1、动员与学习学校的主要领导首先从思想方面对全校教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教育。

一方面多次派教师参加由开封市教科所组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班和专家讲座,提高认识,以点带面;另一方面对全校的教师,进行了有关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教育并提出要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安排。

学校的教科室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和对实验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

____年我校先后派课题组的_老师、_老师、_老师分别赴_、_、_等地参加教科所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研讨会。

他们听取了来自全国专家的汇报、经验介绍,考察了一些中小学的实验基地,研讨会从各个方面都使我们受到启发,对我校的研究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

在教研室的协调组织下,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学习资源,不断地学习外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十四中的河大附中把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的观摩课、13中和实验中学开展综合实践的展览汇报和创新学习观摩课,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历史研究报告分析

历史研究报告分析

历史研究报告分析一、摘要本报告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历史数据,对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以及文化传承进行详细解读,旨在挖掘历史规律,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历史背景分析;二是关键事件梳理;三是重要人物评价;四是文化遗产传承。

二、历史背景分析1. 地理环境:我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貌特征,为各朝代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政治制度: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

3. 经济发展:我国历史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多个阶段。

4. 文化交融: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三、关键事件梳理1. 夏商周更替: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出现,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2.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思想活跃,为我国哲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朝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4. 汉朝繁荣:两汉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取得显著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唐朝盛世:唐朝时期,我国文化、经济、政治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6. 宋朝变革:宋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

7. 明朝强化中央集权:明朝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力强盛。

8. 清朝衰落:清朝时期,我国面临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9.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

10.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我国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重要人物评价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后世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3. 李白、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分别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4.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对后世文学、艺术、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访黄岛历史胜地—
—琅琊台
一、琅琊台的历史
史传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

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统领被吴战败的齐地,遂从会稽迁都琅琊,并在城东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筑台。

台顶营造“望越楼”,以南望会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拜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

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

秦始皇到琅琊台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

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水经注》对琅琊台的规模有记载:“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

”可见其规模宏大,壮丽无比。

西汉末年,琅琊台建筑毁于地震,从此渐被湮没。

明万历年间,诸城知县颜悦道在台顶修建海神庙和礼日亭,后人陆续树碑,史称“七十二通龙头碑”,后庙、亭、碑尽毁,仅台基保存完好。

自山腰以上,3层台基层次分明,均系夯土筑成,部分地段由砖、石所砌,上中常发现秦砖、汉瓦、陶片。

山南、山北还发现了筑台时铺设的陶制水管,台下海边还有蓄水池。

琅琊台最珍贵的文物是秦刻石,据《史记忖已载》始皇令筑琅琊台后,“立刻石,颂秦德,明德意”,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

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韵,四字一句,文笔流畅,言简意赅。

正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宇内的丰功伟绩,附文记录了李斯、王绾等10个随从大臣的名字及议立碑刻的事迹。

据传,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笔。

始皇死后,秦二世亦循其父踪迹巡游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

因年代久远,到北宋时,琅琊台始皇颂德碑已亡失大半,仅存从臣姓名。

二世碑亦已迸裂。

清乾隆年间,诸城知县宫懋让为防止石碑迸裂,用铁箍将裂石束住。

此时,碑文仅存80余字,后铁箍锈折,二世碑遂迸散无踪。

直到1922年,诸城县教育局督学王培枯受命两次到琅琊台寻找,终将残石找回。

先藏于诸城教育局,解放后珍藏于北京中国
历史博物馆。

秦代刻石10余处,现仅存两处,其中泰山顶所藏残碑,仅存10字。

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笔法均优于泰山刻石,实乃国之瑰宝。

登台观海,是琅琊台一大胜景。

琅琊台三面环海,东北侧是绵延5公里、碧波银浪的金沙摊,海中有“苍然夺目,伊如画屏”的灵山岛。

西南侧琅琊古港古风犹存,观沧海日出,看蜃楼海市,由古至今,不知引来多少人。

90年代,琅琊台风景名胜区逐渐恢复,在台东部修建了秦汉风格的望越楼,上置铜铸越王勾践塑像。

台下则依山新建徐福殿,雕梁画栋,衬着郁郁葱葱的山岭,显得格外古朴,尤其矗立的碑刻和徐福上书秦始皇群雕像,更为琅琊古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去到琅琊可见大词人对琅琊的喜爱。

二、越王勾践与琅琊台——望越楼
望越楼是一座古楼亭建筑,在琅琊台顶的东侧,亭中立有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一派志在收拾江山称雄天下的气概。

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在琅琊山上起观台,又在台上建了望越楼,以登楼南望古都会稽。

望越楼三面环海,又在琅琊台顶最东侧,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地理位置。

三、徐福与琅琊台
(一)徐福东渡
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曾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

”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

徐福就是这种情况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

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

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

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

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

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

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

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

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

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

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也是一无所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

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

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

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

”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

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

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

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

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二)琅琊台上徐福殿
在跺脚沟北端琅琊台下,依山而建的秦代风格建筑群落,便是为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

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

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

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

殿内还展览着国内外关于对徐福研究的著述。

后殿和两庑展出文物和名人书画。

徐福是中日、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深受中国、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尊崇。

在琅琊台,经常有日本和韩国的社团前来进行徐福研究和遗迹探究,有许多日本和韩国的人士到徐福殿谒拜徐福像。

(三)琅琊台——徐福东渡启航处
在琅琊港的港口码头上有一通刻着“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

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启航的。

在中国古代,琅琊港经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

现在,港口不仅有渔船码头和货运码头,而且还建有旅游码头。

青岛--琅琊台海上旅游客轮码头就在这里。

在徐福东渡启航处石碑的东边和西边的不远处,有潮湾古造船遗址和者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那是徐福为求仙药和东渡日本修造楼船的旧址。

四、秦始皇与琅琊台
(一)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时走过的路。

从观龙阁向东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条鹅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现在的御路是1994年在旧路基上重建的。

路中间是用黑方砖铺成的平滑路面,两边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路沿有石雕护栏。

路宽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阶,中间有4个宽敞的平台。

在第三个平台东侧有当年重修御路时开掘出一处古建筑遗址,它由黄色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外形象古的金字塔。

登御路,可听到前面人的脚步声非常特别,好象踏在水中似的,与秦得水德之说很巧合。

登上了琅琊台顶,纵目四周,但见峰山
群山、沧海大地都在脚下,人离天格外近。

(二)台顶石雕
在琅琊台顶,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和文官、武官、武士、侍女各两名及一名手执华盖的侍从。

群雕生动地表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在琅琊台召见徐福,徐福向秦始皇讲述海上求仙经过的场面。

作品的整体气韵与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壮观而有气势,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三)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这是1994年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定向西突出的山头上。

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的资料设计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

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底宽2米。

碑上文辞是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的,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

四、清朝与琅琊台——亭子兰炮台
亭子兰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于清代雍正年间。

它是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

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位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