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高中部分教案

离骚高中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思想。
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包括其语言、修辞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难点:对《离骚》中抽象哲理的理解和对其独特表达方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和背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屈原作为楚国贵族和政治家的身份背景。
讲解1. 逐段讲解《离骚》的原文,结合注释解释生词难句,确保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 分析《离骚》的结构,指出其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3. 探讨《离骚》的主题思想,如作者对于理想、忠诚、清白的坚持,以及对时世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追求。
4. 讨论《离骚》的艺术特色,如其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比喻、排比的句式等,引导学生体会楚辞的美学魅力。
互动探究:1. 分组讨论《离骚》中的某一节或某一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进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2. 通过角色扮演或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屈原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冲突。
拓展延伸:1. 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楚辞的独特风格。
2. 结合现代诗歌,探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结反思:回顾《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对古典文学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离骚》中的精选段落,加强记忆和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离骚》的个人感受或对屈原人物的理解。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教案名称:《离骚》优秀教案适用年级:高中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和抱负,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要思想- 理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例如黄河、楚国、丧乱等教学难点:-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并准确理解其含义- 理解《离骚》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屈原的思想- 将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论证和表达教学准备:- 《离骚》的文本- PowerPoint 或黑板和粉笔- 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设备- 学生笔记本和提问卡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离骚》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离骚》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要思想,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生平-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抱负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3. 文本分析和讨论(2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离骚》的文本,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并进行讨论和互动4. 意象分析和解读(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例如黄河、楚国、丧乱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感情表达- 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意象分析,体验并感受屈原的情感世界5. 论证和表达(15分钟)- 提醒学生整理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并准备进行论证和表达- 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辩论6. 总结与小结(5分钟)- 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离骚》的理解和分析,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展望教学拓展:- 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抱负和理想的短文,以《离骚》为参考和启发-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离骚》的感悟和理解,展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三《离骚》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必修三《离骚》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必修三《离骚》作为一篇经典文学名篇,被纳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
本文将分享一份优秀的《离骚》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破译诗歌意境3.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不能理解《离骚》诗歌的内容和文学价值。
2.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让学生理解《离骚》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介绍教师本次课程的主题:“游子吟遥相呼应”。
引出《离骚》中作者屈原在离乱之后游历异域过程中的感受,及其对古代楚文化的思考。
2.预活动(10分钟)请学生在课前完成15分钟的预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楚文化和《离骚》中所涵盖的主题。
3.发音训练(5分钟)辅导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发音和语音结构,提高学生的语音技能,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义。
4.认知阶段(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理清古汉语单词、句子的含义,向学生介绍《离骚》中所涉及的主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5.探究阶段(20分钟)分组讨论《离骚》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阐释其作用和有效性。
展开小组PK,观众评分,不仅有助于达到理解动植物及礼仪文化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6.巩固阶段(5分钟)评估主题词汇的巩固,算式计算、单词和短语的简单操作。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阅读调查相关主题,并完成阅读和书面作业。
四、教学评估1.采用自检,互检,师检相结合的形式,确定学生的具体差距,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精选学生作品,并邀请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和展示。
2.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该堂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本课程设计严谨、合理,注重个人和团体合作,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讲解,能够达到学生阅读《离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 教案

离骚教案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其创作背景。
2.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离骚》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离骚》中品味屈原的悲凉人生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仿写《离骚》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离骚》的内容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唐代骚体诗。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离骚》配乐,让学生感受与屈原思想相融合的美妙。
2.导入屈原的生平与背景: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长的抒情诗之一,被誉为“中华词章之始”。
屈原的一生与楚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最后却遭到楚怀王的背叛,被贬为湘江上的君山之上。
当楚国被秦国吞并后,屈原自杀投江,以示自己对楚国的忠诚。
3.欣赏《离骚》的原文:请学生带着课本里的《离骚》原文,听老师朗读并解释诗中的典故和难懂的词句。
4.学习《离骚》的课文解读:将《离骚》分为几个片段,讲解每个片段的主题、核心思想和修辞手法。
5.学习阅读《离骚》的技巧: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基本词义和修辞意义,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气等。
6.态度引导:谈论《离骚》中展现的屈原的悲凉人生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离骚》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7.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仿写《离骚》的创作风格,以及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8.合作交流: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创作作品,进行互动和交流。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离骚》的作者——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离骚》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通过欣赏和阅读《离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思想意义,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3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
2、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
说明:
作者在《学海无边》一序中曾论及本“不单纯是评价,而是读后感”,言下之意,她是以“通人生”的方式,读《李将军列传》,议太史公笔法的。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没有大段的慷慨激昂的议,但“感”、“议”结合,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可以说,“感”、“议”结合是这篇书评的特别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借鉴。
本肯定和赞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研读探讨,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无裨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太史公笔法之奇;“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书评写法。
2、难点:司马迁传写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及价值。
说明:
本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但篇幅较长,教师宜指导学生速读,圈划关键词句,迅速把握思路和基本内涵。
虽然“叙”、“引”、“感“、”议“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但内容对于读者毕竟隔了一层,要切实理解太史公笔法,体会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就要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作,尤其要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如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授之以渔,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熟悉背景
引入题
1、教师前布置:
(1)以“走近司马迁”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读《太史公自序》,认识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学家,了解他郁结于心的不平,了解他忍隐苟活,创作《史记》的漫长痛苦的艰难历程。
(2)自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报任安书》。
2、学生两分钟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教师顺势引入题。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理成,与班中同学共享。
2、交流研究性学习心得。
可谈对司马迁的认识,也可谈对司马迁作品的看法。
1、熟悉背景可扫除阅读障碍,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作品。
学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时,需要结合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才能分析出作品“貌似平淡,却蕴涵无穷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
而这种笔法的深刻内涵缘自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
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建立对本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报任安书》等作品的时代背景,走近司马迁。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速读本
把握线索
说解字激发兴趣
1、副标题为“太史公笔法小议”,请同学们速读,看看这篇的“议”落在何处?
2、在言中,“奇”这个字有几种含义?取的是哪一种含义?
1、学生速度,寻找关键词。
的“议”落在“奇气”上,也即太史公笔法的特点上。
2、学生联系所学,回答。
教师可提示:“奇”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含义有别。
明确:
(1)qí“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
(2)ī“奇”意为余数,零头;与偶相对;命运不济、坎坷不平。
本取的是“不平常”之意。
“命运坎坷不平”这一含义虽未明说,但作者“小议”的根本落在李将军、太史公的悲剧命运。
(这点可在“良史之辨”环节再讨论)
本以“奇”字立骨,因此抓住“奇”字,既可纲举目张、把握全篇,又
能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跳读本
梳理“奇”笔
1、小议太史公的笔法,共涉及哪些奇笔?
2、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
2、在作者的理解中,倾注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联系写作时间(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难看出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因“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
锻炼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
思考写作目的,为下写法中“感”的理解作铺垫。
细读本
探究写法
1、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加以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关键词:“叙”、“引”、“感”、“议”]
2、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1、学生思考、交流。
提示:从具体的写作中提炼概括。
(1)“叙”、“引”交互:
“叙”:铺陈直叙,
不事雕琢。
“引”:精心筛选,
以一当十。
(2)“感”、“议”结合:
“感”:感从身受,
以意逆志。
“议”:小处入笔,
理当辞切。
(教师再次强调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
2、同:都属议论范畴,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和论说。
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所论述问题的范围较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多样灵活;书评着眼于“评”,即必须针对和紧密围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或社会、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
1、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有靠学生自己构建完成。
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
2、通过比较辨析,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为实践操练作准备。
良史之辨
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
作者认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司马迁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记》是良史
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
学生研读本,参考研究性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
提示:
①司马迁爱重的是才力超群、品德高尚却惨遭厄运的英雄;痛恨的是薄情寡恩的汉家天子、挟怀私心的大将军卫青以及为虎作伥的刀笔吏。
而这种强烈的爱、憎蕴藏在“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
(可就《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悲剧形象和作为当权者的武帝、卫青进行分析)
②《史记》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超过三分之二,塑造的悲剧人物达
一百余位,这些人物大都具有慷慨悲壮的英雄气质,司马迁传写这些人物留给后人的是壮烈、奋起、深思和升华,这就是其深刻意义所在。
(可联系司马迁的悲剧人生,探讨人生悲遇对其创作态度的影响:促使他“发愤著书”,严肃地探求历史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和作用)
③强烈的“爱”、“憎”感情,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即本作者在末所说的“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批判意识恰恰有助于传写真实的历史。
1、读书要知人论世,在研读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堂教学,让学生由主观性阅读转入实证性阅读,从而和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史记》中所蕴涵的实录精神及批判意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
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名著,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方法写一篇书评。
800字以上。
完成作业。
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思路点拨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堂教学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进行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对《史记》中李广、项羽等悲剧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
价,深入把握内涵。
此外,还可读写结合进行教学。
如,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相关节、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等,指导学生以“李广”为人物原型,再造想象自己心目中的悲剧英雄形象,形成富有化含量和思想深度的书面表达,促进对的理解。
练习举隅
1、“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这二十几个字究竟“冷”在哪里?
2、作者提及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一事,可是点到即止。
请联系《项羽本纪》,谈谈司马迁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其所用笔法是否如资中筠女士所言,具有“奇”的特点。
3、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三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要求:表述简洁有力,适当使用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