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第五课《离骚(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文是屈原《离骚》的节选,共选择了开篇的前24句。
主要是介绍自己的出身、姓名,表现自己的才能、修养,说明自己的忧虑和希望。
《离骚》全文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屈原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授本文时,要注意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了解《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和探讨,侧重于理解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思路方法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前24句,这部分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对美政执著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认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说明自己决不改变的爱国热情。
由于文章距离现代较为久远,内容不宜理解,有必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搞清意思之后再行理解文章具体思想、风格等。
语文必修3苏教版专题二版块一《离骚(节选)》精品教案(二)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版专题二板块一《离骚(节选)》精品教案(二)导语设计图片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地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他的代表作品《离骚(节选)》,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创作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基础积累字音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yín)览揆.(kuí)肇.(zhào)辟芷.(zhǐ)宿.莽(sù)扈.江(hù)信息筛选1.了解“楚辞”的沿革。
明确:楚辞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领悟《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所表达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文本(1)学生自读《离骚》,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讨论《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
3.分析艺术特色(1)从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讨论《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诗歌史上的创新之处。
4.领悟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1)分析《离骚》中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2)讨论作者在《离骚》中表达的人生价值观,如忠诚、正直、廉洁等。
5.拓展延伸(1)介绍《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如楚辞、唐诗、宋词等。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2.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离骚优秀教案 苏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优秀教案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这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离骚》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提问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文本解读(15分钟)1. 分段解读《离骚》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于《离骚》中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离骚》的情感体验。
四、阅读理解(1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离骚》的内容回答问题。
2. 批改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答案的正确性。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针对《离骚》中的某一段落或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作文,提供改进意见。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案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和写作练习,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 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评价:该教案以《离骚》为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内容丰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知道屈原的,一般都知道他的《离骚》。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离骚(节选)教案,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3、、介绍作者及背景二、屈原生平1、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
![《离骚》(节选)[新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3127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2.png)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屈原和《离骚》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 课。
导入内容
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主题思想,强调本节课的学习 重点和目标。
课文解析
解析方式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小组 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课文解析。
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预测学生是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能够 主动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
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预测学生能否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 技能解决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预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思维能力、 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
优化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 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度
设计更多互动环节,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
论和活动。
加强作业和测试
根据教学效果,调整作 业和测试的难度和频率 ,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
果。
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预测学生对本节课所教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的 掌握程度。
学习态度与习惯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等。
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评估学生对《离骚》所表达的 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理解,以
及个人品格的发展情况。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教材要求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检查是否按照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大 纲和教学目标,教授了相应的知识点和技 能。
解析内容
离骚 教案 苏教版

离骚教案苏教版教案标题:《离骚》教案(适用于苏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3. 学习《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4. 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1. 课本:苏教版《离骚》;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班级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学习《离骚》(2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的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2. 教师解读《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分析《离骚》中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对仗、排比等;4. 解释《离骚》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几个重要段落,进行朗读;2. 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3.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2. 鼓励学生运用《离骚》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向学生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3. 设计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于《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一、基础知识1.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奋斗失败后用血和泪凝成的生命挽歌,是我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性叙事长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最雄奇的诗篇之一。
这部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像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2. 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3.语言知识⑴音形裔(yì)孟陬(zōu)寅(yín)揆(kuí)肇(zhào)扈(hù)芷(zhǐ)纫(rèn)搴(qiān)阰(pí)又重(chóng)秽(huì)骐骥(qí jì)dù 度过xiāng 互相duó 思度xiàng相道shang 衣裳jiě 了解cháng 帷裳xiè 解数jiè 押解骋chěng 驰骋纫rèn 纫佩搴qiān 搴阰俜pīng 伶俜轫rèn 发轫擘bò 巨擘娉pīng 娉婷韧rèn 坚韧【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赐)来吾道夫先路也(道——导)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僻)[古今异义]朕.皇考曰伯庸(秦以前第一人称代词“我”;秦以后用持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纫秋兰以为..佩(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当作;今义:认为。
)恐年岁..之不吾与(古义:时光,时间;今义:①年纪。
②年代。
③年成。
春与秋其代序..(古义:依次替代;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名词用作使动,取名、取字)。
纫秋兰以为佩(纫:用绳索连结,名词用作动词;佩,动词用用名词,佩带的饰品。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夕,名词作状语,早晨、晚上)。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24句。
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
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
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导夫先路”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
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综上所述,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三、重点语段品读参见《课文翻译》/dyx/gswfy/xkbfy/Index.html四、疑难问题探析1、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语气,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期望甚大而赐予的“美名”。
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
”(清顾天城《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
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同祖(“帝高阳之苗裔兮”),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表明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
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
2、《离骚》中诗人常以香草、美人作比喻,有什么好处?《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君王及政治思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如: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从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
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只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里面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体会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这种移情的技法就如余光中先生在《乡愁》这首诗中所运用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的移情手法,“花溅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3、《离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特殊地位,表达诗人什么精神品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最长的自叙平生的抒情诗,全诗372句,2464字。
在两大段艺术结构中,极开阖抑扬之变,反复吟诵诗人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
在中国诗歌史上,《离骚》第一次成功地塑出闪耀着个性光辉的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从诗的两次大开阖的情感抒发里,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种强烈的“忠、怨、去、死”的精神;充分体现出诗人的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和完善的人格。
另外诗人运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世个性鲜明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五、写作特点:(1)参差的句式。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基本上是七言、六言,也有五言,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读来感到句式的铿锵,表情的深沉,声调的挺拔,思想的深邃。
“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用在句中,表语音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骚体诗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塞/朝谇/而夕替。
(2)美妙的语言。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对览洲之宿莽”。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