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反应机理介绍
有机反应机理介绍

有机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发生重新分布,原有的键断裂,新的键形成,从而使原分子中原子间的组合发生了变化,新的分子产生。
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有机反应(organic reaction)。
一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只取决于一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取决于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二级反应。
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分类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
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
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型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分链引发、链转移和链终止三个阶段:链引发阶段是产生自由基的阶段。
由于键的均裂需要能量,所以链引发阶段需要加热或光照。
链转移阶段是由一个自由基转变成另一个自由基的阶段,犹如接力赛一样,自由基不断地传递下去,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所以称之为链反应。
链终止阶段是消失自由基的阶段,自由基两两结合成键,所有的自由基都消失了,自由基反应也就终止了。
离子型反应:由分子经过异裂生成离子而引发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离子型反应有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亲核试剂是对原子核有显著亲和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
亲电试剂是对电子有显著亲合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按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关系分类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一个加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所置换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重排反应: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发生在同一分子中时,会引起组成分子的原子的配置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的新分子,这种反应称为重排反应。
消除反应:在一个有机分子中消去两个原子或基团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可以根据两个消去基团的相对位置将其分类。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合成和反应规律的科学领域。
在有机化学中,了解反应机理对于准确预测反应产物以及设计新的合成路径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几种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包括亲核取代、酸催化、碱催化和自由基反应等。
二、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亲核取代反应是指一个亲核试剂(通常是负电荷较高的电子富余分子)与一个受体分子发生反应,取代掉受体分子中的某个官能团。
这类反应的机理通常分为四个步骤:出发物生成电子富余中间体、亲核试剂攻击中间体、负离子生成和负离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取代烯烃、芳香化合物和醇等。
三、酸催化反应机理酸催化反应是指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
酸催化反应机理通常包括质子化、核迁移、亲核试剂攻击和质子转移等步骤。
酸催化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复杂有机分子,如酯化、缩合和环化反应等。
四、碱催化反应机理碱催化反应是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
碱催化反应机理通常包括质子解离、亲电试剂攻击、质子转移和负离子生成等步骤。
碱催化反应常见于酯水解、亲电取代和醇酸碱中和反应等。
五、自由基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是指在自由基存在下进行的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
自由基反应机理通常包括自由基生成、自由基与稳定分子反应、自由基重组和自由基转移等步骤。
自由基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烯烃和环化反应等。
六、结论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亲核取代、酸催化、碱催化和自由基反应等常见反应的机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规律,合理设计合成路线,并预测反应的产物。
在未来的有机化学研究和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将会取得重要的成果。
描述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描述有机化学反应机理1. 什么是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机理是指有机化学反应所涉及的反应详细步骤,包括反应中所涉及的诸多整体步骤的前期的共轭体的催化活性,反应活性物质合成时产生的各种反应活性中间体以及最终反应产物形成的机理。
一个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是研究有机化学反应发生变化机制的具体方法,它是一种简化的、通用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反应过程变化机理。
有机反应发生和产物形成的机理涉及元素原子,分子和质子或共轭核心等体系,它必须由以前未知的相互作用来引起,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由这些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 典例与机理2.1烯扩张反应烯扩张反应是以烯烃为原料与硝酸盐反应而成三环烷类化合物的一种反应,其反应机理分为三步:(1)开环俱失催化剂的形成;(2)烯烃与硝酸盐发生开环反应;(3)三环烷类化合物的形成及收集:(1)开环俱失催化剂形成:通过向烯烃添加硝酸盐如硝酸铵,可产生一种名为开环俱失催化剂——一种只有一个氟原子的硝酸盐分子。
该催化剂也称为硝酸盐质子催化剂,它具有强大的开环反应活性,对烯烃介导的开环反应起着催化作用。
(2)烯烃与硝酸盐发生开环反应:然后,催化活性的硝酸盐反应体与烯烃的电子密集基团发生大量竞争反应,开环反应主要由电子密集基团本质上发生非共价键,其产物是另一种催化剂--铵矿催化剂,它含有两个氟原子,对烯烃介导的反应具有较强的质子催化作用。
(3)三环烷类化合物的形成及收集:最后,发生的催化剂反应体与烯烃的电子密集基团发生大量竞争反应,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多种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三环烷类化合物,最终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三环烷烃的产物,最后收集该有机物,即可完成整个烯扩张反应。
2.2 Grignard反应Grignard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它由法国化学家缪索·古雷恩(Victor Grignard)于1900年首次发现,它会产生R-Mg-X型共轭核(R表示酸式人们研究的有机物的骨架)的稳定试剂,该试剂可以从氯异烷得到有机氨基酸、有机羧酸和有机芳香族物质。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控制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控制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有机物分子之间的转化过程和反应机理。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控制方法,对于有机合成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反应机理和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有机化学反应的相关内容。
一、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主要涉及反应物的解离、中间体的生成和过渡态的形成等过程。
其中,解离是指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被打断,形成离子或自由基。
中间体是指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不稳定的中间物质,它们在反应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过渡态是指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临时状态,它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中的高能状态。
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动力学研究、同位素标记实验和光谱学分析等。
动力学研究可以通过测定反应速率随温度、浓度和压力等条件的变化来推断反应机理。
同位素标记实验可以通过标记原子的方式来追踪反应物的转化路径。
光谱学分析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等来推断反应机理。
理论计算方法主要包括量子力学计算、分子力学计算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
量子力学计算可以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计算反应物和中间体的能量和结构等信息。
分子力学计算可以通过经验势能函数来计算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力学性质和构型等信息。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以通过密度泛函近似来计算反应物和中间体的电子结构和反应能垒等信息。
二、反应控制有机化学反应的控制主要涉及反应条件的选择、反应物的设计和催化剂的选择等方面。
反应条件的选择包括温度、压力、溶剂和催化剂等因素。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和选择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反应需要不同的温度条件。
压力可以影响反应平衡和速率,高压条件下可以促进某些反应的进行。
溶剂可以提供反应物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不同的溶剂对反应的选择性也有影响。
催化剂是一种可以促进反应进行的物质,它可以降低反应的能垒和提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反应物的设计是有机合成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反应物的结构和功能的选择。
有机化学八大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八大反应机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分子结构和反应的分支化学。
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反应机理研究,反应产物的分析和结构推断,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
反应机理研究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证明、模型推断和计算机模拟。
在有机化学中,有八种主要的反应机理,这八种反应机理是有机反应的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机反应的复杂系统。
这八种反应机理是:酸催化反应、氢转移反应、羰基反应、缩合反应、氧化反应、环化反应、加成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首先,酸催化反应是有机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机理,它是由一种有机酸催化剂引发的。
酸催化反应可以分为三类:羧基质子化反应、烷基质子化反应和烯基质子化反应。
它们的反应机理都是酸催化剂将原料中的电子富集,使其形成质子中心,从而引发了反应。
其次是氢转移反应,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机理,在此反应中,原料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转移到另一个原料上,从而形成新的分子结构。
氢转移反应可以分为四类:单位氢转移反应、双位氢转移反应、羰基氢转移反应和烯基氢转移反应。
第三是羰基反应,它是指一种反应机理,在此反应中,羰基会与另一个原料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羰基反应可以分为两类:无水羰基反应和有水羰基反应。
无水羰基反应是指在无水条件下,羰基与另一个原料发生反应,而有水羰基反应又可分为水解反应和加水羰基化反应。
第四是缩合反应,它是指两个原料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缩合反应可以分为三类:烷基缩合反应、羰基缩合反应和烯基缩合反应。
它们的反应机理都是两个原料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第五是氧化反应,它是指一种反应机理,在此反应中,氧将原料中的一个原子氧化,形成新的分子结构。
氧化反应可以分为四类:氢氧化反应、羰基氧化反应、烯基氧化反应和烃氧化反应。
它们的反应机理都是将原料中的一个原子氧化,形成新的分子结构。
第六是环化反应,它是指一种反应机理,在此反应中,原料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被添加到另一个原料上,形成新的环状结构。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总结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是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分子结构变化和反应速率规律。
通过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有机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为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反应类型之一,它是指两个或多个单体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断裂,然后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加成反应可分为电子亲和性和电子排斥性两种机理。
电子亲和性加成反应是指亲电试剂攻击双键或三键,形成中间离子,最后被亲核试剂攻击生成产物。
电子排斥性加成反应是指亲核试剂攻击双键或三键,生成中间离子,然后被亲电试剂攻击生成产物。
2. 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是有机化学中另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它是指有机分子中的两个邻近原子或原子团通过共价键的方式脱离分子,生成双键或三键。
消除反应可分为β-消除、α-消除和γ-消除等不同机理,其中最常见的是β-消除反应。
β-消除反应是指邻位原子或原子团与相邻的氢原子脱离,生成双键或三键。
3. 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反应类型之一,它是指有机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取代反应可分为亲核取代和亲电取代两种机理。
亲核取代是指亲核试剂攻击有机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将其取代生成新的产物。
亲电取代是指亲电试剂攻击有机分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将其取代生成新的产物。
4. 加成-消除反应。
加成-消除反应是一种复合反应类型,它是指有机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然后再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最终产物。
加成-消除反应的机理比较复杂,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来揭示其反应过程和产物结构。
总的来说,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有机反应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有机合成路线,提高有机合成的效率和选择性,为新药物的研发和合成提供理论指导。
有机反应机理及分类

有机反应机理及分类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分类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反应类型对其进行分类。
一、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反应机理描述了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反应物与产物之间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有机反应的机理可以通过实验证据、理论分析和计算模拟进行研究,以揭示反应发生的细节。
1. 典型的有机反应机理(1)亲核取代反应机理:该反应机理中,亲核试剂 (Nucleophile) 攻击电子不足的底物 (Electrophile),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类反应常见于烷基烃和卤代烃之间的反应,如氯代烷与羟基离子的反应。
(2)电子迁移反应机理:该反应机理中,将一个化学键上的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
电子迁移反应可以是自由基反应、质子转移反应等。
(3)加成反应机理:该反应机理中,两个或多个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新的分子。
加成反应可以是亲核加成反应或电子亲合性试剂的加成反应。
2. 基本的有机反应机理步骤在有机反应中,常见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骨架重排、质子转移、亲核攻击、负电荷的转移、共轭化、分子内反应等。
二、有机反应的分类有机反应根据反应类型和反应物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 反应类型分类(1)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化学键形成或断裂,生成一个新的化学键。
加成反应常见的类型包括:亲核加成反应(如酰胺酮反应)、电子亲合性试剂的加成反应(如阴离子加成反应)。
(2)消除反应:一个分子中的两个或多个化学键断裂,生成两个新的化学键。
消除反应常见的类型有β-消除反应、1,2-消除反应等。
(3)取代反应:一个原子或功能团被另一个原子或功能团所取代。
常见的取代反应有亲核取代反应、电子取代反应等。
(4)缩合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官能团通过形成新的化学键而结合在一起。
缩合反应包括酯缩合、酰胺缩合等。
2. 反应物类型分类根据反应物性质的不同,有机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烷烃反应:烷烃之间的反应,如裂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等。
有机物反应机理

有机物反应机理
有机物反应机理是指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整体描述。
它描述了反应中发生的原子之间的关系和电子的重排,并解释了产物的形成。
通常,有机物的反应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极化和非极化反应。
1. 极化反应:极化反应通常包括求核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和加成反应等。
在这些反应中,通常会有一个较强的电荷云与另一个较低的电荷云发生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从而形成新的键。
2. 非极化反应:非极化反应通常包括重排反应和断裂反应。
在这些反应中,通常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重排,形成新的功能团或改变分子的结构。
有机物反应机理通常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实验通常采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标记实验,以观察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变化。
理论上,可以使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来计算反应的中间体、过渡态和能量曲线。
此外,通过对已知反应机理的分析,还可以推导出可能的反应路径和产物。
总之,有机物反应机理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途径、键的形成和断裂以及电子的转移和重排的一种综合描述方法,对于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和预测反应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发生重新分布,原有的键断裂,新的键形成,从而使原分子中原子间的组合发生了变化,新的分子产生。
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有机反应(organic reaction)。
一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只取决于一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取决于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二级反应。
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分类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
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
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型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分链引发、链转移和链终止三个阶段:链引发阶段是产生自由基的阶段。
由于键的均裂需要能量,所以链引发阶段需要加热或光照。
链转移阶段是由一个自由基转变成另一个自由基的阶段,犹如接力赛一样,自由基不断地传递下去,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所以称之为链反应。
链终止阶段是消失自由基的阶段,自由基两两结合成键,所有的自由基都消失了,自由基反应也就终止了。
离子型反应:由分子经过异裂生成离子而引发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离子型反应有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亲核试剂是对原子核有显著亲和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
亲电试剂是对电子有显著亲合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按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关系分类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一个加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所置换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重排反应: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发生在同一分子中时,会引起组成分子的原子的配置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的新分子,这种反应称为重排反应。
消除反应:在一个有机分子中消去两个原子或基团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
可以根据两个消去基团的相对位置将其分类。
若两个消去基团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称为1,1-消除或α-消除;两个消去基团连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则称为1,2-消除或β-消除;两个消去基团连在1,3位碳原子上,则称为1,3-消除或γ-消除。
其余类推。
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和还原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和其它原子的氧化和还原,可根据氧化数的变化来确定。
氧化数升高为氧化,氧化数降低为还原。
氧化和还原总是同时发生的,由于有机反应的属性是根据底物的变化来确定的,因此常常将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氧化数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碳原子氧化数降低的反应为还原反应。
有机反应中,多数氧化反应表现为分子中氧的增加或氢的减少,多数还原反应表现为分子中氧的减少或氢的增加。
缩合反应:将分子间或分子内不相连的两个碳原子连接起来的反应统称为缩合反应。
在缩合反应中,有新的碳碳键形成,同时也往往有水或其它比较简单的有机或无机分子形成。
缩合反应通常需要在缩合剂的作用下进行,无机酸、碱、盐或醇钠、醇钾等是常用的缩合剂。
热裂反应:无试剂存在,化合物在高温发生键的断裂,这个反应称为热裂反应。
聚合反应:含有双键或叁键的某些化合物,以及含有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加成或缩合等反应,使两个分子、三个分子或多个分子结合成为一个分子的反应,称为聚合反应。
(1) 取代反应1 SN1反应:只有一种分子参与了决定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用SN1表示。
S表示取代反应,N表示亲核,1表示只有一种分子参与了速控步骤。
2 SN2反应:有两种分子参与了决定反应速度关键步骤的亲核取代反应称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用SN2表示。
S表示取代反应,N表示亲核,2表示有两种分子参与了速控步骤。
3 SNi反应:亚硫酰氯和醇反应时,先生成氯代亚硫酸酯,然后分解为紧密离子对,Cl−作为离去基团(−OSOCl)中的一部分,向碳正离子正面进攻,即“内返”,得到构型保持的产物氯代烷。
上述取代犹如是在分子内进行的,所以叫它分子内亲核取代,以SNi表示。
4加特曼反应:加特曼(Gattermann L)发现:用催化量的金属铜代替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作催化剂,也可使重氮盐与盐酸或氢溴酸反应制得芳香氯化物或溴化物。
这样进行的反应叫做加特曼反应。
5加特曼-科赫反应:苯、一氧化碳和氯化氢反应生成苯甲醛,此反应称为加特曼-科赫反应。
6傅-克反应:芳香化合物芳环上的氢被烷基取代的反应称为傅-克烷基化反应;芳香化合物芳环上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称为傅-克酰基化反应;统称傅-克反应。
7布赫尔反应:萘酚在亚硫酸氢钠存在下与氨作用,转变成相应萘胺的反应称为布赫尔反应。
8自由基取代反应:若取代反应是按共价键均裂的方式进行的,则称其为自由基取代反应。
9齐齐巴宾反应:吡啶与氨基钠反应,生成α-氨基吡啶,如果α位已被占据,则得γ-氨基吡啶,但产率很低。
这个反应称为齐齐巴宾(Chichibabin)反应。
10亚硝基化:苯酚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作用,生成对亚硝基苯酚及少量的邻亚硝基苯酚。
该反应称为亚硝基化反应。
11刚穆伯—**曼反应:芳香重氮盐中的芳基在碱性条件下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偶联成联苯或联苯衍生物的反应称为刚穆伯(Gomberg)—**曼(Bachmann)反应。
12皂化反应:油脂的碱性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13卤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的反应称为卤化反应。
卤化反应包括氟化(fluorinate),氯化(chlorizate),溴化(brominate)和碘化(iodizate)。
但最常用的卤化反应是氯化和溴化。
14卤代烃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通过SN反应,卤代烃中的烃基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烃基用碳碳键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分子,称这类反应为卤代烃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15卤代烃的水解:卤代烃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共热,卤原子被羟基取代生成醇,称为卤代烃的水解。
16卤代烃的醇解:卤代烃与醇钠的醇溶液共热,卤原子被烷氧基取代生成醚,称为卤代烃的醇解。
17芳香亲电取代反应:芳环上的氢被亲电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芳香亲电取代反应。
18芳香亲核取代反应:芳环上的一个基团被一个亲核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19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亲核试剂取代的反应称为亲核取代反应。
用SN表示。
在反应中,受试剂进攻的对象称为底物。
亲核的进攻试剂(往往带有一对未共同的电子)称为亲核试剂,离开的基团称为离去基团。
与离去基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中心碳原子,生成物为产物。
在上述反应中,若受进攻的中心碳原子是饱和碳原子,则称此类反应为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20 1,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环氧乙烷类化合物的三元环结构使各原子的轨道不能正面充分重叠,而是以弯曲键相互连结,由于这种关系,分子中存在一种张力,极易与多种试剂反应,把环打开。
这类反应称为1,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酸催化开环反应时,首先环氧化物的氧原子质子化,然后亲核试剂向C−O键的碳原子的背后进攻取代基较多的环碳原子,发生了SN2反应生成开环产物。
这是一个SN2反应,但具有SN1的性质,电子效应控制了产物,空间因素不重要。
碱催化开环反应时,亲核试剂选择进攻取代基较少的环碳原子,C−O键的断裂与亲核试剂和环碳原子之间键的形成几乎同时进行,并生成产物。
这是一个SN2反应,空间效应控制了反应。
21柯尔伯—施密特反应:干燥的酚钠或酚钾与二氧化碳在加温加压下生成羟基苯甲酸的反应称为柯尔伯—施密特(Kolbe-Schmitt)反应。
22 醛酮α−氢的卤化:在酸或碱的催化作用下,醛酮的α−H被卤素取代的反应称为醛酮α−氢的卤化。
23重氮化反应:芳香一级胺和亚硝酸或亚硝酸盐及过量的酸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芳香重氮盐,该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24重氮盐的水解:重氮盐的酸性水溶液一般很不稳定,会慢慢水解生成酚和放出氮气,这称为重氮盐的水解。
25重氮盐的偶联反应:重氮盐正离子可以作为亲电试剂与酚、三级芳胺等活泼的芳香化合物进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生成偶氮化合物,通常把这种反应叫做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重氮盐与酚偶联在弱碱性(pH=8~10)条件下进行,酚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综合考虑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偶联反应一般在羟基的对位发生,对位有取代基时,得邻位偶联产物。
重氮盐与三级芳胺在弱酸性(pH=5~7)溶液中发生偶联,生成对氨基偶氮化合物,若氨基的对位有取代基,则偶联在邻位发生。
26威廉森合成法:在无水条件下,醇钠和卤代烷作用生成醚的反应称为威廉森(Williamson A W)合成法。
27离子型取代反应:若取代反应是按共价键异裂的方式进行的,则称其为离子型取代反应。
然后再根据反应试剂的类型进一步分为亲电取代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
28席曼反应:芳香重氮盐和氟硼酸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的氟硼酸盐,后者加热分解产生氟苯,这称为席曼(Schiemann)反应。
席曼反应是在1927年才发现的。
29桑德迈耳反应:1884年,桑德迈耳(Sandmeyer T)发现:在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的催化下,重氮盐在氢卤酸溶液中加热,重氮基可分别被氯或溴原子取代,生成芳香氯化物或溴化物。
这一反应称为桑德迈耳反应。
30硝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硝基取代的反应称为硝化反应。
31氯甲基化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被氯甲基取代的反应称为氯甲基化反应。
32温斯坦离子对机理:温斯坦(Winstein, S.)认为:在SN1反应中,某些产物是通过离子对进行的,按照这个概念,在进行SN1反应时,底物按紧密离子对-溶剂分离子-自由离子的方式进行离解: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反向过程称为返回。
在SN1反应中,亲核试剂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进攻而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如亲核试剂进攻紧密离子对,由于R+与X-结合比较紧密,亲核试剂必须从R+与X-结合的相反一面进攻,而得到构型转化的产物;而溶剂分离子对间的结合不如紧密离子对密切,消旋的产物占多数;自由离子则因为碳正离子是一个平面结构,亲核试剂在平面两边进攻机会均等,得到完全消旋的产物。
33普塑尔反应:一些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或稀酸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分子内的偶联反应。
这个反应是普塑尔(Pschorr R)在寻找合成菲环的新方法中首先发现的,故称为普塑尔反应。
34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生成酯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35酯交换反应:在酸(氯化氢、硫酸或对甲苯磺酸等)或碱(烷氧负离子)催化下,酯中的OR’被另一个醇的OR’’置换,称为酯的醇解。
这是从一个酯转变为另外一个酯的反应,因此也称为酯交换反应。
36酯的烃基化反应:酯的α-氢可以被烃基取代,这是酯的烃基化反应。
37酯的酰基化反应:酯的α-氢可以被酰基取代,这是酯的酰基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