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终五篇)

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最终五篇)第一篇: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四年级上册科学总结要点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科学素养的基石,对儿童启蒙教育和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年级科学复习有哪些内容呢?下面WTT为你整理了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单元)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 32、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保护动物资源, 早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田律》) 中就有了保护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的明确规 定。 • 33、目前存活的大熊猫不足(1000)只。 • 34、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 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 地区。 • 35、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 林资源保护工程。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 答:霜、雪、冰、雾凇都是自然界中的结 冰现象。 • 81、霜、雪、冰、雾凇都是水的(固体) 形态。 • 82、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 答:水到(0℃)才会结冰, • 83、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 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 • 84、地球的冰雪世界是指(南极)和(北 极)。南极的冰盖平均厚度约为(2000) 米,最厚的地方竟达(4800)米。
第4单元
信息的传递
• 56、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 (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 • 57、电报通信的语言是由(电码符号)组 成的。 • 5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 隔时间)组成。短促的点信号“·”,读 (“滴”),长信号“-”,读 (“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 5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 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第4单元 信息的传递
• 120——(医疗急救电话),119——(火 灾报警电话),114——(市内电话查询)。 • 63、信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 答:疑难病症可以进行远程医疗、电视和 报纸让我们足不出户就知道一些新的消息, 可以开电话电视会议,还可以网上购物等。 • 64、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 代”? • 答:信息已深入到社会: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 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 气。 •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 了吗? • 答:不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光 合作用,绝大部分被叶片蒸发了。 •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 有什么意义?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
(1-8单元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
- 识别太阳、月亮、星星
- 描绘太阳和月亮的特征
- 掌握太阳、月亮的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感受风
- 认识风的表现形式
- 观察风的造成和影响
- 探索风的作用和利用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观察水的形态和状态变化
- 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 掌握水的三态及其特征
第四单元:万有引力
- 了解地球的引力
- 探索物体受到引力影响的现象
- 了解引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声音与光
- 认识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 掌握声音与光的不同特征
第六单元: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
- 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
- 探索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第七单元:动力和能量
- 掌握不同物体运动的原因
- 了解物体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方式
- 探索动力和能量的应用
第八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 描绘物体的特征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分类和属性
以上为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提纲,涵盖了1-8单元全册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植物的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于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于须根。
4、将右图实验装置放在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水量会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5、把一段芹菜插入红水瓶,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芹菜的茎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可以看到一圈红点,将芹菜纵切,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红线,这个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海尔蒙通过做柳树实验认为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普里斯特利的小鼠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7、植物的叶具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8、绿色植物的叶片在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9、叶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叶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水和养料的运输。
10、仙人掌的叶子呈刺状,大大降低了水分的蒸发。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3、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推荐-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小老鼠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多样的。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第5五课噪声控制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0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的方法:L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J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1课我们的消化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d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9—199年)根据动物内脏绘(hui)制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图。
到了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维(w6i)萨(sa)里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做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实验,系统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编写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科学正轨(gui)。
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新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停止振动,物体也会立刻停止发声。
2.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3.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4.物体的质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频率)。
5.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6.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7.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8.人们为了更好的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9.噪声的危害:(1)造成听力损失;(2)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3)影响人的心情,使人烦躁。
10.保护听力的办法:(1)戒掏耳道,以防发炎;(2)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3)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4)远离噪声。
11.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12.我们可以从噪声的发生(声源处减小音量)、噪声的传播途径(路两旁植树、建隔音墙)和噪声的接收者(捂住耳朵)三处减弱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吸收1.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2.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3.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
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
胃可以分泌胃液。
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
4.成人的小肠长5-7米,内壁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可以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
5.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约1.5米。
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
6.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食物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
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
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
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
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
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
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
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
的小老鼠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
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
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
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
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
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杀等。
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5、声音是通过振动的传递而传播的。
6、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
成的。
7、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8、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
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9、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10、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
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4、了解一种写密信的方法:用米汤
在纸上写字,字迹干后用碘酒在白纸上涂抹,能现出字迹。
5、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6、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7、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由字符(或数字)与电码符号构成。
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读做“滴”;“—”读做“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