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壮乡文化梦

合集下载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不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壮族传统手工艺1. 壮绣壮绣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致的绣工而著称。

壮绣起源于壮族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通过绣制各种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壮绣主要采用丝线、棉线和金银线等材料进行绣制,形成了特有的绣工风格和技法。

壮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传承和创新,保留和发扬壮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银饰壮族银饰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

壮族人民喜爱银饰,并将其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壮族的银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而著称。

银饰通常由银片或银丝手工打造,形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银饰不仅注重造型的细腻和纹饰的精美,还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3. 芦席编织芦席编织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独特技艺。

壮族人民利用芦苇茎材料,以精湛的编织技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物和工艺品。

芦席编织在壮族民族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实用和装饰作用。

编织出的芦席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具有自然纹理和原生态的美感。

壮族的芦席编织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正得到进一步弘扬。

二、壮族传统技艺传承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传承依赖于两个方面:传统的师徒制度和现代的学校教育。

首先,传统的师徒制度是壮族手工艺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年长的艺人将他们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一代,通过实践和学习,年轻的学徒们逐渐掌握了手工艺和技艺的精髓。

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度不仅传承了壮族手工艺的技术和技法,还传递了壮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次,现代的学校教育在传承壮族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壮族文化

壮族文化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

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壮族是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

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

壮族处于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在保持自主特征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以模仿力和创造力相结合中和融化,使自身的发展充满了生命活力。

当壮族先民处于氏族部落时代时,是壮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当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人从氏族部落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时,发生了秦瓯战争,秦始皇统一了岭南,西瓯骆越纳入了统一的祖国版图,自此至民国时期,壮族由自主发展时代转入了在统一的中央政府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碰撞整合中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具有以岭南越人文化为主体的多源结构。

1、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话壮”[va6 cuэη6](壮族)的民族语言文化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明显和最常用的标志之一。

壮族是土著民族,壮语与壮族文化同源共生,壮族的文化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当中。

早在自主发展时期的先秦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

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但语音、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

按照语言谱系树理论模式,把壮语划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但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对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词序和构词理据、认知思维方式等语言本质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壮语所属的壮侗语集团与汉语缺乏同一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壮语一般是中心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

例如壮族[kai5pou4](鸡公),汉语是“公鸡”;[no6mou1](肉猪),汉语是“猪肉”;[ran2 kou1](家我),汉语是“我家”;[piali3 kon5](走先);汉语是“先走”;等等。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壮乡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聚居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壮族歌舞。

这种歌舞形式通常以美丽的旋律、优美的舞蹈和动人的歌词为主要表现手段,将壮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深深地表现了出来,成为了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艺术瑰宝。

壮族歌舞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饱含着人民精神和文化情感的体现。

在壮乡,人们热爱唱歌、跳舞,尤其是在重大的传统节日或庆祝活动中,壮族歌舞更是不可或缺的节目。

在这里,壮族歌舞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是传统习俗的重要内容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壮族歌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从最初几个壮族人在山林间吹奏箫笛、跳舞娱乐开始,到后来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舞蹈节目和歌曲演唱,壮族歌舞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更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壮族歌舞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是丰富多彩的。

壮乡的山水美景、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富的民族特色等形成了壮族歌舞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歌曲的演唱中,壮乡人民借助着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和感情表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土的深情厚爱;在舞蹈的表演中,壮族人民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的追求,舞动着身体的魅力和灵魂的张扬。

这些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和美妙性,使得壮族歌舞更加深刻生动,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同时,壮族歌舞在音乐、舞蹈和服装等方面也体现了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壮族歌曲的曲调优美,旋律悠扬,歌词或叙述历史、或表达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壮族舞蹈的动作形式清新自然,翩翩起舞,富有青春活力和民族特色,非常迷人。

况且,壮族歌舞的服饰也是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壮族同胞的优美身材和多彩民族风情。

综上所述,壮族歌舞是壮乡大地上的一颗璀璨艺术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它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人民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情感,展现出了民族的传统和发展。

在今天,壮族歌舞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介绍壮族的壮乡文化作文

介绍壮族的壮乡文化作文

介绍壮族的壮乡文化作文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了一趟神秘莫测的地方,那里叫做苗乡。

一路上,我激动得不得了,因为爸爸说那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五彩的绣球,还有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

我们下了车,眼前是一片黄色的田野,田野里种满了高高的水稻,像是穿着绿裙子的小姑娘。

田野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河水,小河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鹅卵石。

我们走进了一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都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们家中做客。

我看到了古老的木屋,屋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

爸爸说这些手工艺品大多用竹子、木头、藤条等天然材料制作的,它们都很有意义。

我最喜欢一件叫做“壮锦”的衣服,它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五颜六色,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爸爸告诉我,壮锦是壮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编织而成的,它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我们还参加了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三月三”。

节日那天,村里人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唱着欢快的歌,跳着优美的舞,还有许多热闹的表演。

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在田野里放风筝,紧紧地盯着五颜六色的风筝在空中飞舞,我开心得又唱又跳。

真希望可以和壮族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唱着欢快的歌,一起感受壮乡文化的魅力。

我相信,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奇妙的旅行,也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些热情善良的壮族朋友们。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它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更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

广西壮族人民历来重视文化传承,通过口头传统、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尤其是广西壮族的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拉锯歌”、“芦笙”、“壮锦”等都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广西壮族的文化魅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广西壮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相结合,使其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广西壮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例如,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展览和演出等活动,将广西壮族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文化。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向广大青少年传授广西壮族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同时,加强相关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广大壮族同胞都应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如此,广西壮族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为壮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展广西壮族文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广西壮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推动广西壮族文化与时俱进。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广西壮族文化将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广西的传统元素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壮族绣球、侗族鼓楼、苗族银饰等传统工艺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广西的传统元素。

一、壮族文化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歌乐舞,善歌咏诗。

他们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绣有独特的花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壮族绣球是壮族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之一、绣球由丝绸制成,色彩绚丽多样,常用于节日庆典和婚礼仪式上,作为饰物和礼品。

绣球花纹繁复精致,形状各异,寓意着吉祥和美满。

除了绣球,壮族还以剪纸、木雕等传统工艺出名。

壮族剪纸通常用鸟、花、虫等自然元素作为图案,花纹简洁大方,寓意吉祥如意。

壮族木雕则以精细的雕刻技法和生动的形象著称,常以龙、凤等神兽为主题。

二、瑶族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人口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广西北部的山区。

瑶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热爱自然,尊重祖先,重视道德品质。

瑶族的服饰多采用亮丽的颜色,用线绣花为装饰。

瑶族工艺品以银饰为代表,瑶族的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形状独特,给人一种华丽和神秘的感觉。

瑶族银饰的图案多取自自然景色,如花鸟、山水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此外,瑶族还有发饰、手工织品等传统工艺品。

瑶族女子喜欢在头上插梳,插梳是她们的传统发饰,常用的材料有银、琥珀等。

瑶族的手工织品包括绣品、编织品等,色彩丰富多样,花纹精致,给人一种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苗族文化苗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喜欢歌舞和杂耍。

苗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布料制作的上衣和黑色腰带,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银饰。

苗族银饰是苗族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苗族的银饰多用于民族仪式和节日庆典中,如苗族的花山节和蚂蚁婚礼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独特,形状多样,常见的图案有花鸟、虫蛇、人物等,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壮族文化解读

壮族文化解读

壮族文化解读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湖南等省份。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壮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三月三”。

这个节日又称“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和择偶的时机。

在这一天,壮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参与对歌、抛绣球、打扁担等活动。

此外,还有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壮族人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祖先。

二、民间传说壮族的民间传说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例如,《布洛陀》是壮族创世神话中的主要神祇,被视为文化和智慧的化身。

壮族民间故事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壮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壮族的生活习俗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

壮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笋、酸鱼等。

在服饰方面,壮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壮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壮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基础,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壮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壮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壮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壮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 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 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 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 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 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十分重视壮 族的发展,于1958年3月5日建立广 西壮族自治区,自此,“壮乡”一 词得以正式身份登上舞台,并逐渐 被人们接受其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的雅称,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标 签之一。 而壮族特色的文化也铸就了广西在 文化底蕴的特色,造就广西壮族自 治区在文化软实力上的独到之处和 人文特色的独特,因此,人们普遍 承认壮乡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代 名词。。
古老的壮乡文化梦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农家容 陈艳欣 黄怡菲 董嘉琳 丁敏婷 于万川
第九组
201313007115 201313007116 201313007119 201313007118 201313007133 20131300708
所谓“壮乡”,顾名思义,壮之乡。 而壮乡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意思。 “壮乡”,广义上是指“壮族之故, 壮人之乡”;狭义上是指地域上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 州等省区。其中壮族大多数聚居于 景色秀美,山歌独特,文化底蕴丰 厚的山水胜地——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 化的土著民族,她的渊源可以追溯 至远古的柳江人,现代发掘出来的 5~10万年前的“柳江人”,其头骨 和现代壮族人头骨基本相同,由此 可以肯定,5~10万年前,壮族的祖 先已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历经千秋万载,壮族无论是对祖国、 对人类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 最为突出的主要是发明水稻种植技 术、青铜冶炼铸造、棉麻纺织和培 育合浦南珠等等。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壮语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 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 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 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 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马骨胡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 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 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 “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 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 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 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 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 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 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 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 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扁担舞
扁担舞,其名又称打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 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 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 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 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 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 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 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 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壮锦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 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 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 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 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 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 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 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现在又改称为壮。壮锦又称“僮锦”、 “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 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 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与向往。
印象壮乡 ·千姿百态的文化——歌圩
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多 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 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还举行抛绣球、 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娱活动。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 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据说,唐朝时已经有了歌圩。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 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 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举行;晚上唱为 夜歌圩,在村中举行。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着盛装,带上礼物, 从四面八方向歌场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便形成对歌 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有集体对歌,也有二人对歌。对歌内容非常 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情歌﹑苦歌﹑古 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