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血、津液、精神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流动,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
因此,心理的调节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1、情志与五脏中医将情志分为五类,与五脏相对应。
喜(心)、怒(肝)、思(脾)、忧(肺)、恐(肾)五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状态,就会导致对应脏腑的疾病。
例如,经常愤怒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2、气场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周围还有一个称为“气场”的能量场。
这个气场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保持气场的平衡和流畅,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中有很多调节气场的方法,例如针灸、太极拳、气功等。
3、情感疏导情感疏导是中医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
它通过倾听患者的话语,帮助他们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状态。
情感疏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诱因。
4、音乐调节中医认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给人们愉悦、舒适、放松、平静的感觉。
因此,中医中有很多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疗法,例如舒缓音乐、轻柔音乐、有节奏的音乐等。
二、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分为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减轻身体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身心放松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抑郁症状日益常见,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情志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身心状态,从而缓解甚至消除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当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抑郁。
比如,长期的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脏,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使人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来改善抑郁症状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而陷入抑郁时,可以通过激怒他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
当然,这种激怒需要适度,不能过度伤害到患者。
再比如,“喜胜忧”,对于忧愁过度的人,可以通过让其接触一些能带来喜悦的事物,如喜剧、聚会等,来缓解忧愁的情绪。
其次,中医注重环境对情志的影响。
一个舒适、安静、和谐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室内布置一些绿色植物,让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或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
此外,中医还提倡接触大自然,走进山水之间,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这些都能让人心情愉悦,改善抑郁症状。
再者,中医的“顺情从欲”法也是情志调理的重要手段。
了解患者内心的愿望和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有助于改善其情绪。
比如,一个长期压抑自己兴趣爱好的人,可能会因为无法实现内心的渴望而产生抑郁。
这时,如果能够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就可能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和自信。
另外,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导致抑郁的事情上转移出来,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病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健康息息相关。
所谓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者失调时,就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疾病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情志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比如说,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长期的愤怒会使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问题;过度的忧思会损伤脾气,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容易感冒、咳嗽;突然的惊恐则会损伤肾气,出现大小便失禁、腰膝酸软等情况。
那怎样才能调理好情志呢?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事情。
遇到让自己高兴的事,不要过于兴奋,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乐极生悲”;碰到让自己生气的事,要先冷静下来,深呼吸几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怒火中烧。
同时,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调理情志的好方法。
比如读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运动等等。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心情会得到放松和愉悦,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
学会倾诉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压力,如果把这些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这时候,找亲朋好友倾诉一下,把心里的苦闷和委屈说出来,会感觉轻松很多。
他们的安慰和建议,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调整心态。
合理的作息对于情志的调理也不可忽视。
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稳定情绪。
相反,如果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就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另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情志的方法,比如食疗和按摩。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志障碍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志障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情志障碍愈发常见,如焦虑、抑郁、烦躁等。
中医在应对情志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其中心理疏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障碍的产生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人的情志活动由心神所主,而心神又依赖于脏腑气血的濡养。
当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容易导致情志的失调。
例如,肝气郁结可能会使人感到抑郁、易怒;心脾两虚可能会导致焦虑、失眠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情志障碍的呢?首先,中医注重倾听与理解。
中医大夫会以耐心和关爱的态度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能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困扰。
在这个过程中,大夫不仅了解了病情,还给予患者一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和不安。
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运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忧心忡忡时,可以通过激怒他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
但这种激怒并非是恶意的刺激,而是有技巧、有分寸地引导患者抒发内心压抑的情绪。
“顺情从欲法”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手段之一。
即顺从患者的意愿和情绪,满足其合理的欲望。
比如,对于长期压抑自己兴趣爱好的患者,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但这并非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方式满足自身欲望。
中医还注重环境对情志的影响。
会建议患者改变生活环境,接触大自然,如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环境,有助于舒缓心情。
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安静和舒适,也能对情志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情移情法”也是中医心理疏导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关注点从不良的情志因素上转移到其他积极、有趣的事物上。
比如,让患者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或者体育锻炼,从而改变心境。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中医大夫自身的修养和态度也至关重要。
大夫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以真诚、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产生信任和依赖。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
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情志病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
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 情志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
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
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123

常用分类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内科情志病证 内科杂病中,多数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有的是由于疾病痛苦带给病人的情志异常;而有的是病人不了解病情,对疾病 有恐惧感所产生的情志异常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 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情志病高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 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 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 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 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 会环境
基本概念
情志病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 《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 ”“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 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 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七情分属五脏,,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 志,惊、恐为肾之志。各种情志对五脏各有其特异性,情志致病,五志对五 脏各有所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
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
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
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
《说文解字》解“志”为“意”。
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
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壓與情志病關係研究初探吳堅清(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香港註冊中醫師)【摘要】情志病本身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素,連婚姻和家庭的生活和諧,亦可受到負面影響,及早的醫治和家人的支持,是成功治療的有效因素,因此懷疑情志出現問題的人仕,應及早向有關的專業查詢。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設計,用杜氏量表及國際檢測標準作數據採集。
檢驗年齡在40-69歲之間的高血壓患者。
為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對照組)情志病的關係作出比較。
選擇了553名高血壓患者和82名血壓正常的無關對照,以這635名研究個體作為總研究樣本。
調查發現各情志因素在正常群組中顯示隨年齡增長有加重趨勢。
而在高血壓群組中焦慮症狀隨年齡增長有加重,敵對則與年齡沒多大相關性;其餘壓抑、強迫狀況及人際關係敏感因素顯示在60歲時為高峰,其後有所回落。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測試,對比高血壓群組與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
再比較兩群組之均數,作出結論:高血壓群組比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具有統計學之顯著性。
亦即是說「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成立。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見中醫各分型具有差異性,p < 0.000。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作中醫分型之多重比較,Post Hoc 測試。
分析顯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有差異;其他証與中醫四型均有差異性。
結合各分型之均數,提示高血壓陰陽兩虛型患者之各情志因素更嚴重。
其他証型之情志影響程度沒有四型明顯。
利用回歸分析測試各型高血壓群組中醫分型與情志病之關係。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中屬痰濕壅盛及其他之証型者,病情一般較淺,病變未影響情志因素。
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此二証有直接引致情志病,亦不排除其可能性。
中期病涉肝腎,有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而病變後期的陰陽兩虛証型。
研究證實高血壓中屬此三型患者,可導致情志病,研究結果為臨床診斷上提供理論依據。
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可注意其中醫診斷分型,証屬此三類而有情志病者,可按中醫診斷分型加以治療。
未有情志病者,可指導防治。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由於長期用藥不單為患者造成了副作用,亦帶來了生理、心理等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素質。
醫學工作者及患者除關注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和轉歸預後等問題外,對生活素質改善和提高的意識日益增強,成為臨床治療及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1. 中醫與情志病祖國醫學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稱之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動是由「五神」、「五志」表現的。
所謂五神指神、魄、魂、意、志,為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生五志,「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1.1 情志與五臟的關係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情志証候,是指由於精神刺激過於強烈或過於持久,人體不能調節適應,導致神氣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表現出的証候。
情志活動的產生,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情志活動是各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
當內外情景觸動時,先是臟腑有感,然後表現於外在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
所以只有在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人的情志活動才能正常。
1.2 情志失調所導致的疾病証候a、憂郁症:為中醫癲証的憂、悲。
b、焦慮症:為中醫癲証的思。
c、恐慌症:為中醫癲証的驚。
d、躁郁症緩解期:為中醫狂証的怒或喜。
e、心身症狀:情緒障礙所致的身體疾病是為「心身病症」,常見的有頭痛、身倦、心悸、胸悶、食欲不振、大腸躁動,腹瀉、便秘、失眠、性功能障礙、神經感覺運動失調……等。
其他還有更年期情緒障礙、睡眠障礙、器質性精神病、藥物或嗜酒成癮、慢性精神分裂症等等,有些也可歸屬為中醫的情志病。
2. 研究方案、分析與討論本文主要探討長期病﹝高血壓﹞患者中醫分型與情志病關係。
以中醫辨証分型分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與痰濕壅盛四型。
探究此四型及非典型之其他証對高血壓患者與情志病在程度上有否差異性。
2.1 研究假設本研究首先探索在廣州地區高血壓患者與情志病的關係。
並以中醫診斷探究在高血壓患者情志病的程度。
H1: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H2a:高血壓肝火亢盛証引致情志病H2b:高血壓陰虛陽亢証引致情志病H2c:高血壓陰陽兩虛証引致情志病H2d:高血壓痰濕壅盛証引致情志病H2e:高血壓其他証型引致情志病2.2 研究分析與討論目前公認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一種受遺傳和環境多種因素影響的複雜性疾病,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影響高血壓發病的環境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多發性常見病。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設計,檢驗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對照組)情志病的關係及年齡趨勢演變作出比較。
2.2.1 一般資料問卷調查由執業醫師向病人收取資料及發出問卷。
杜氏量表由患者自行填寫。
其中有漏填或不納入範圍者均剔除於分析樣本之外。
詳細情況如下:正常組別發出問卷100份。
收回問卷83份。
回收率83%。
正常組別人數= 83人扣除:漏填IIEF-15人數= 1人正常組資料分析總人數=(83-1)人= 82人高血壓組別發出問卷700份。
收回問卷671份。
回收率95.9%。
高血壓組別總人數= 671人扣除:(1) 高血壓三型人數= 57人(2) 漏填中醫分型/年齡組別人數= 45人(3) 漏填/未填滿IIEF-15人數= 16人高血壓組資料分析總人數= (671-57-45-16)人= 553人2.2.2 年齡與各情志因素影響程度各情志因素在正常群組中顯示隨年齡增長有加重趨勢。
而在高血壓群組中焦慮症狀隨年齡增長有加重,敵對則與年齡沒多大相關性;其餘各因素顯示在60歲時為高峰,其後有所回落。
2.2.3 高血壓與各情志因素關係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測試,對比高血壓群組與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
發現Levene’s測試結果中α= 0.000 < 0.05, 顯示不可假設方差相等。
在此條件下t = -5.734,p = 0.000。
再比較兩群組之均數,作出結論:高血壓群組比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具有統計學之顯著性。
亦即是說以下之假設成立。
H1: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成立從各情志因素的均數不難發現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都比非高血壓群組差。
a) 焦慮 1.18 : 1.49b) 壓抑 1.29 : 1.47c) 強迫狀況 1.27 : 1.54d) 人際關係敏感 1.23 : 1.45e) 敵對 1.26 : 1.722.2.4 中醫分型與情志因素關係從多因數方差分析可見中醫各分型具有差異性,p < 0.000。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作中醫分型之多重比較,Post Hoc 測試。
Post Hoc測試顯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有差異;其他証與中醫四型均有差異性。
結合各型之均數,提示高血壓陰陽兩虛型患者之各情志因素更嚴重。
其他証型之情志影響程度沒有四型明顯。
利用回歸分析測試各型高血壓群組中醫分型與情志病之關係。
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肝火亢盛証:F = 6.197, r2 = 0.153, α= 0.000 < 0.05, 接納H2aH2a:高血壓肝火亢盛証引致情志病成立陰虛陽亢証:F = 4.08, r2 = 0.112, α= 0.002 < 0.05, 接納H2bH2b:高血壓陰虛陽亢証引致情志病成立陰陽兩虛証:F = 2.637, r2 = 0.091, α= 0.026 < 0.05, 接納H2cH2c:高血壓陰陽兩虛証引致勃情志病成立痰濕壅盛証F = 0.672, r2 = 0.04, α= 0.646 > 0.05, 不接納H2dH2d:高血壓痰濕壅盛証引致情志病不成立其它F = 0.606, r2 = 0.037, α= 0.695 > 0.05, 不接納H2eH2e:高血壓非典型症狀(其它証)引致情志病不成立3. 總結在生活素質中情志病嚴重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生理。
中醫「預防重於治療」的基本觀念不僅僅在維持健康的體魄,更要照顧好「精神」的生活!情志病會對心理產生強烈的衝擊,諸如產生自卑、自責、焦慮、抑郁、孤獨、情緒消沉,這些消極心理改變,有時能在基礎上進一步惡化他們與配偶、家庭乃至朋友之關係。
這一份研究報告以「長期病(高血壓)患者中醫分型與情志病關係研究」為主題,採用杜氏之量表及國際檢測標準作數位採集,可提供臨床診斷的指導意義。
理論上亦結合中西方診斷對情志病的關係提供依據。
針對情志因素,經過縝密的調查,所得到詳實精密的情志病之結果報告,讓長期病(高血壓)患者可以正視情志病這個問題,進而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本研究之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中屬痰濕壅盛及其它之証型者,病情一般較淺,病變未影響情志因素。
故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此二証可直接引致情志病,當然亦不排除其可能性。
研究並證實高血壓患者屬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証型者,可導致情志病。
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可注意其中醫診斷分型,証屬此三類而有情志病者,可按中醫診斷分型加以治療。
未有情志病者,可指導防治。
此研究因時間所限,未能收集更多之資料。
惟所統計之結果,仍可作出有效之推斷。
為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患上情志病提供臨床依據。
在理論上,填補高血壓結合中醫診斷情志病之空白。
在填寫問卷方面也遇到漏填問題。
在自我評測上漏填問題需是預見難題,本調查之情況達10%,需已於分析時剔除,如能改善,則可提升檢測的準確性。
因時間、經費等問題,未進行其他長期病及藥物測試也是本課題不完備之處。
往後如能針對肝火亢盛,陰虛陽亢及陰陽兩虛證患者施以中藥治療,並進行觀察,將可獲臨床驗証。
還可進一步通過研究,研製新型劑型,以提高療效和便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