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预防慢性疾病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日益困扰着人们的健康。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中医养生之道,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预防慢性疾病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一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不谋而合。
首先,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身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就容易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是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例如,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食用;而寒凉性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则适合热性体质的人。
此外,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要控制盐、糖、油的摄入,多吃粗粮、蔬菜和水果,以减少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
起居有常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顺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现代人常常熬夜,打乱了生物钟,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是胆经当令,凌晨 1 点至 3 点是肝经当令,此时应该处于睡眠状态,以利于肝胆的排毒和修复。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的运动养生强调动静结合,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和心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情志调节在中医养生中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会损伤相应的脏腑。
例如,长期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忧虑会伤脾。
因此,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
当面临压力和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进行调节。
中医的经络养生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养生之道与慢性病防治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中医的养生之道,正是一种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方法和慢性病防治角度进行探讨。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与天时、地利、人和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以天人合一、因势利导的基本原则。
具体而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阳和阴平衡:中医注重阴阳的平衡,认为人体健康取决于阴阳的和谐。
养生时应尽量避免过度偏向于阳或阴的生活方式,保持阴阳平衡,如合理调节作息时间,注意情绪管理等。
2.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
养生时应顺应四季变化,注意饮食调理、草木花果的使用,合理运动等。
3.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天人相应的观念,根据人体需要,科学搭配饮食。
尽量选择新鲜、纯净、适度的食物,均衡摄入各种营养成分。
4. 心理调养:中医养生注重心理健康的维护。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放松身心,有效减轻压力。
5. 运动保健:中医养生中运动的作用不可忽视。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慢性病的抵抗能力。
因此,进行适度的运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样,不仅包括食疗、药膳,还包括针灸、推拿、太极拳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1. 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如中医认为早餐应保持清淡,午餐应富含蛋白质,晚餐应清淡可口。
此外,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之分,不同体质的人应采取不同的食疗方法。
2. 药膳:中医药膳是通过食物与药物的结合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如人参炖鸡汤、枸杞玫瑰茶等,都是中医药膳的代表。
药膳不仅可以滋补身体,还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常伴有并发症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且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一、慢性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慢性病的发生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慢性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
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不畅、饮食过咸、精神过度紧张等有一定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对慢性病的防治有着独特的认识。
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即食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谷类、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减少过咸、过油、过甜的食物摄入,从而调整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治。
2. 药物养生中医养生保健也强调药物的运用,但药物养生的疗效要比化学药物温和得多,不仅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功能,还可以增强体质。
中药中的人参、黄芪、枸杞等都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慢性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3. 按摩养生在中医养生保健中,中医按摩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从而起到调理和保健的作用。
对于慢性病防治来说,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对调理慢性病有一定的帮助。
4. 运动养生中医认为,运动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节身心,有益于慢性病的防治。
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
三、典型案例分析1. 针对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血压升高。
中医养生保健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阳上亢有关,而肝阳上亢是由于情志不舒畅、肝胆湿热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养生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调整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通过长期坚持,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病是指病程长、起病隐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药物和护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心理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探讨慢性病防治的问题。
1、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注重多个方面的调节,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经络养生等。
精神养生:中医认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精神养生注重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以促进气血畅通和脏腑功能协调。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适时适量。
根据季节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食物,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食甘寒,秋季宜食滋润,冬季宜食温热。
经络养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养生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畅通,以改善身体状况。
2、慢性病防治之策慢性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病因分析、早期诊断、综合治疗等。
病因分析:慢性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以找出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
因此,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定期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综合治疗:慢性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康复等多种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的关系中医养生和慢性病防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心理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慢性病防治的思路不谋而合。
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饮食调理和运动康复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背景介绍:现代社会,随之而来的是高速发展的生产、准备、生活水平、饮食等一系列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随之而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慢性病的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健康状况的下降。
慢性病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疾病形式,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很难治愈,这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中医养生保健在医学上就有很长的历史,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养生减缓慢性病的进程也逐渐被人所认识,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医理论中广泛体系以及专业的知识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很多的参考意见和帮助,脱胎而出的中医保健养生技巧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治疗慢性病的一种手段。
研究内容:中医养生保健和慢性病预防直接相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调整等要点,中医养生保健在如何治疗慢性病的研究中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人类现代化进程对人体健康将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社会环境中的污染、压力、饮食结构不良、精神萎靡等因素。
这些影响会对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害,同时也极易增加慢性病的发生率。
而中医养生保健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意义,如调节饮食,增加身体的机能,借鉴中草药以及运用医学按摩等一系列手段,指导人们从生活中改变行为与习惯,避免了慢性病的出现。
2.中医治疗慢性病的方法与药物为什么现代医学难以有效的治疗慢性病?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内脏功能下降尤其是肝肾肺等器官的下降是慢性病易发的主要原因,而这也决定了现代医学的难产。
而中医养生保健可以非常完美平衡人体的机能,能够解决肝、肾、肺等器官下降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毫不吝惜的挥用中药的秘密武器,使得人体重点器官都处于良好状态,达到治愈慢性病的效果。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医在调节身体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治疗各种慢性病,必须逐渐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联络,充分记载并总结治疗慢性病的技术、药品及中草药等信息,最终力争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产生更大的效果。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慢性病是指发病演变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类疾病,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成为了健康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中医养生保健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和平衡。
它依托于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调整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关系,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预防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态,不仅仅关注病症的治疗,更着重于促进身心的平衡和调和。
它通过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提高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减轻慢性病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养生调理,强调个体的防病能力和自愈能力。
它通过中草药的药食同源、养生保健方法的运用等手段,调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这样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延缓疾病的进展和恶化。
中医养生保健重视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强调个体的个性化防治。
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一种慢性病,不同的人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中医养生保健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理论和脏腑经络系统,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养生保健方案,增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应用的局限性,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提高慢性病防治的效果和水平。
还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交流,以促进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基础治疗,研究组应用中医养生保健治疗。
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中医养生保健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慢性病;应用效果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而中医养生保健就属于中医的范围,是对医学历史发展的总结[1]。
慢性病发病的原因相对复杂,病程较长,有的慢性病甚至会伴随终生。
随着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在睡眠和饮食上形成了不良习惯,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增高,影响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讲究的是身体的平衡,可以有效的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缓解慢性病的发展进程,减轻痛苦[2]。
我院应用中医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共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1.4±3.8)岁,疾病种类糖尿病5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4例。
对照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2.5±3.4)岁,疾病种类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冠心病2例。
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应用常规的基础治疗。
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选择对症的药物治疗,常规的指导饮食和运动。
1.2.2研究组应用中医养生保健治疗。
其中包含中医的食疗养生,中医的运动养生,中医的情志养生以及中医的技术保健。
1.3观察指标1.3.1采用GQL-74综合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包含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
每小项均是百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3.2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慢性病是指患者需要在长期内接受治疗以维持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
由于其长期性、复杂性和病情较轻时难以察觉的特点,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和家庭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显著的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以调整身心、调整生活方式为核心,包含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以及食疗、起居调摄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可以治疗慢性病,还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下面就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针灸、推拿治疗针灸和推拿作为传统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对许多慢性病患者有明显疗效。
其中,针灸可以调整人体机能,促进气血循环,减轻疼痛,改善免疫功能等,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调理筋骨经络,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
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还可以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二、中药治疗中药作为传统中医重要的治疗方式,对慢性病的治疗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治疗以药物性能为基础,通过激活或抑制某个或某些蛋白,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修复和调整,减少病情发展。
如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肝损伤等慢性病具有保护作用;熟地黄可以补益中气、滋阴降火,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三、气功调理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使人体达到平衡,具有练五脏、明心神、督脉气血的作用,可以提高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健康状况。
此外,气功还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理状态等,对慢性病防治非常有帮助。
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岁在吞秋,夜卧早起,必自奉形”之说,就是在强调通过气功练习的“吞秋”和规律作息来保持身心健康。
四、起居调摄起居调摄是通过更好地调节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慢性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探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发表时间:2019-12-05T11:02:57.2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作者:胡珊珊
[导读] 本文结合中医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详细探讨,所阐述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广东邦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526020
【摘要】中医养生中“养”即保养、调养,“生”即生长和生命,概括来说进行中医养生的目的是健康保养生命。
遵循中医思想养生过程中需要结合阴阳五行变化情况,融入传统中医理论知识对健康养生提供指导,促使人们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养生也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养生需要遵循自然变化规律,使身体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状态。
本文结合中医养生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详细探讨,所阐述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健康养生;慢性病防治;探讨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学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
大多数人存在饮食、作息不规律的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也有所增高,长期以来会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慢性病防治也渐渐成为当今医学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而通过中医养生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还能有效地防治慢性疾病,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1]。
基于此,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分析和探讨。
1中医养生起源与发展
中医养生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后经历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各学派养生理论。
而《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中医养生学基础,形成了系统化的养生理论,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养生达到鼎盛,对现代中医学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2]。
同时,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际操作时比较看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整个过程讲究预防疾病和治未病,借助多样化的调养方法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而且中医养生所体现出的普遍适用性特点,使得男女老少都适宜。
2中医养生方法
2.1运动养生
中医运动养生又分为导引养生和体育活动两种类型。
其中导引养生更加高级,所取得的养生效果也更显著,主要有意念和意向在其中发挥作用,使人体内气得到修复;体育活动主要是将养生渗透到肌肉运动当中,通过消耗机体达到超量修复效果。
为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规律地进行运动,才能够起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积极作用。
2.2中医技术养生
中医技术包含针灸、足浴、按摩等内容,人们根据自身身体的实际状况,对这些中医技术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可以起到改善身体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
以冠心病患者为例,就可以利用中医按摩技术,对足三里、外关穴等穴位进行按摩。
每个穴位按摩时间控制在3~5min之间,同时在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3]。
2.3情志养生
由于慢性疾病病程时间比较长,长时间的疾病也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不利影响,令到患者情绪状态波动较大,不仅威胁到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这时候就需要利用中医情志养生方法,引导人们保持乐观和愉悦的心态。
日常生活中多听听轻松缓和的音乐,积极走出外面,多看看外面世界的美好,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得良好,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进而达到养生和防病目的。
2.4饮食养生
中医饮食养生讲究“有时、有度、不偏嗜”,要保证营养均衡。
传统饮食养生注重“四气”和“五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营养学存在的不足。
合理的饮食规律也将成为未来中医学和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遵循中医养生理论,饮食养生需要结合四季变化情况,通过合理、科学饮食令到内外机理达到平衡的效果。
然而受到我国地域辽阔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饮食养生时也要体现出差别化,例如:气候干燥的北方地区日常生活可以多食用银耳、雪梨等润泽的食物;在气候潮湿的南方地区就可以多食用薏仁、蚕豆等食物。
另一方面受到个人体质差异性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时也要进行差别化对待,例如:针对畏寒体质需要多食用温补壮阳的食物,针对阴虚火旺体质就需要多食用龙眼、木耳等食物[3-4]。
3慢性病有效防治
中医学理论建立在“天地人”基础上,对此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透过该思想主要强调人体内部环境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等维系和实现生命的调节,进而达到相对均衡稳定的状态[4]。
而血脉疏通循环原理等作为中医养生的核心之道,通过中医养生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够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
针对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日常饮食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在食用时需要克制,尽可能少吃或者不吃。
一旦食用量超过额定标准就会加剧病情,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身体构成严重威胁。
而在中医学中将糖尿病归结为消渴中,属于虚症范畴,通过饮食调节就能够改善患者疾病不适的症状和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发生[4]。
与此同时,中医养生对防治慢性病,结合中医学理论,遵循光照规律对日常起居进行科学调节。
通过春季保肝、夏季保心、秋季保肺和冬季保肾,可以使人体五脏六腑紧跟着自然规律同步运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
例如:针对心脑血管和高血压患者,在中医养生中就不适合在冬天和早春进行晨间运动,并且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出现疾病的机率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实现生态平衡,达到久视长生、颐养天年的目的[4-5]。
4结语
在本文中,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进行分析,主要是从中医养生起源与发展展开。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和身心合一的思想,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
尤其是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中医应用的优势十分突出,通过运动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等中医方法,实际操作时结合当地地域和个人情况对多种养生方式进行合理地选择,可以取得较好的养生效
果。
参考文献:
[1]顾妍丽,张敏.浅析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8):356.
[2]刘千琳.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43):257.
[3]王娘明.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控制与防治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9):231.
[4]马自萍,马自勇.中医养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