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概论 论文

建筑概论 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黉舍大年夜门作为全部黉舍与公共用地的一个交通枢纽,重要进出口,进入黉舍建筑群的一个空间前奏,以及黉舍给人的最初印象,对整体的空间形象有着将较大年夜的阻碍。

大年夜门四周的情形空间也是黉舍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一个密弗成分的空间,其设计的好与坏对黉舍整体印象有侧重要的感化。

本篇文章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扼要介绍A区大年夜门以及其周边情形:1、大年夜门的整体区位关系及安排2、大年夜门的建筑形象3、大年夜门的构造及功能设置4、周边情形1、区位关系及安排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门位于南北向的沙坪坝北街东侧,与B区相对。

邻近的公共建筑较多,沿街分布较密,多为居平易近楼、餐馆和银行。

沙北街是重庆的老街区,四周建筑是90年代初的风格,大年夜差不多上6-7层的砖混构造的楼房,整体筹划不同一,防护网和夹层零碎的附着于墙体之上。

A区大年夜门作为重庆大年夜学A区的正门,连接了A区与沙坪坝北街,人流和车流在那个地点大年夜量聚拢,是黉舍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A区大年夜门还通向了黉舍的联结广场、理科楼和中间实验楼,是大年夜部分从校外到校内人流车流的一个必经之路。

进入大年夜门直走确实是一个环岛,然后分为三路,直向东通向联结广场,向北通向室庐区及都市情形学院,向东南通向理科楼。

全部大年夜门的地位设置与公共的都市门路取得了优胜的关系,既直面都市门路,便利了人流车流的进出,奇异地又躲开了其他公共交通枢纽,如沙坪坝正街与沙杨路的交叉路口,和向北重庆七中的大年夜门。

同时,又接近重要活动区,使人们进出便利,集散安稳灵敏,与大年夜学A区内的建筑产生了优胜的接洽,成为全部A区的有机结合部分,其严密的总体安排可见一斑。

其次,大年夜门是A区整体轴线的一部分,形成了大年夜门——联结广场——体育馆的一条轴线。

2、建筑形象(附录:平面图)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校门,建于1933年10月,是由四个柱体门墩构成一座砖石构造的建筑,中心两个正面分别刻有由平易近国时代的公平易近当局主席林森题写的“重庆大年夜学”校名。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

郑大之魂——核心教学区——2013级建筑概论结课论文班级:2013级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1班姓名:李卓松学号:20130140114目录一、基础认知二、建筑材料三、平面构成四、建筑结构五、立面色彩六、结语一、基础认知工程地点:河南省郑州市设计时间:2001年5月至2003年2月竣工时间:2003年10月占地面积:193500.00 ㎡建筑面积:206000.00 ㎡主创建筑师:陶郅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合作建筑师:陈子坚、郭嘉、陈向荣提起郑大,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郑大的核心教学区;在郑大上学的同学更是对着这眉湖之畔的建筑有着太深的情感;而那些初次到达郑大的人,估计也会被这肃穆、优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所吸引。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坐落于郑州大学中央,依傍秀丽眉湖、紧靠图书馆、理科园、文科园,地理位置优越,彰显了核心教学区的重要地位。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楼群是校园内每天最大量师生、最频繁使用的区域,起到了联系起校园各种活动的作用。

因此,核心区不单是从地理位置上、更是从形象与功能上成为真正的核心区——大学生活的核心区域。

可以想象,每天,数以万计的郑大学子从这里进进出出、学习知识、接受教诲、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实乃郑大灵魂之所在。

整个教学楼建筑群的体量采用了四周低而中央高的设计,南区与北区的南北端为层数较低体量较小的建筑,向中轴线各栋建筑层数逐渐加高,尤其是南北二区西面临中央绿地的建筑单体,沿弧形规划路从地面标高向中区逐渐升起,形成可以从地面到达区内各楼的绿化缓坡屋面,强调了建筑体量的变化规律并使建筑群更加统一。

中区主楼高八层,是校园中最高的建筑。

整个建筑群有如在平原中升起的高台,是对中原文化“高台建筑”的传统理念的切合。

这种建筑体量自外向里逐渐抬高的方式使核心区具有强烈的向心感与整体感。

它用地南北长约720米,东西长约280米,呈南北纵长的弓形。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教学区还具有独特的地理坐标及分割作用。

希伟陶的建筑概论论文

希伟陶的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笔记整理1250444 希伟陶12级景观一班(一)建筑词汇1(俞泳)1、什么是建筑建筑Architecture 房屋Building 构筑物Construction2、建筑的物质性,空间处理手法空间限定:单一空间:围合、设立、覆盖、架起、凹、凸、肌理变化空间的连接; 两两空间: 共享、过渡、次序、灰空间空间的组织:三个以上空间:主从、序列、并列.建筑结构建筑荷载的传递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结构哲学:最优化设计、向自然学习、动态平衡等级结构、匀质结构、变截面结构节点、构造、细部:任务: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形态与形态的交接目标:挖掘材料、施工工艺内在的美学价值.。

:防眩光(展览馆、体育馆)视线升起(电影院、剧场)对景(园林),以利空间限定,具有引导性,典例:巴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借景(园林)留园。

建筑的时间性:时间印记、最佳时间3、建筑的社会文化性文脉(Context) 建筑美学法则是不断变化的,故要注重文脉(Context):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建筑的时代性安全感、识别性、私密性、交往性交往性:杨盖尔:交往三层次: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二)建筑词汇2(俞泳)“连续性”是当今世界的新趋势1、观点:连续性(跨界、扁平化、匀质、反主流文化)2、为什么要讨论“连续性”:反映当代需要与可能的建筑就可以载入建筑史——库哈斯3、连续空间:由等级空间过渡到匀质空间案例——妹岛和世:匀质空间(打破空间等级制、消解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促发偶发交往)藤本壮介:内外连续(打破邻里空间的隔阂)4、连续肌理:虚实之间的中间值、跨界设计、动态建筑、图像建筑传统现代建筑表皮非虚即实,当代建筑介于虚实之间的表皮类型得到发展(赫尔佐格德梅隆)5、建筑与自然融合而非对立:隈研吾(弱结构、负建筑)6、“连续性世界”的技术背景:计算机、互联网、参数化设计7、“连续性时代”的建筑教育:通识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结语:被20 世纪现代主义简化的世界,重新回归其“连续性“的本原附:勒·柯布西耶:1923年----《走向新建筑》1926年----新建筑的5个特点1928-1926年----萨伏伊别墅1926年,勒·柯布西耶从现代建筑采用框架结构这一条件出发,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色”:1、底层架空,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以及几何造型、光影强烈、流动空间、较大的窗、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空中花园、加减法使用等(三)中国建筑历史沿革(朱宇晖)1、两种构筑态度与空间①减法空间——穴居——窑洞(地坑院)——山西晋中纵向大院(浑厚的体积与重量感,可能的内向,闭合与流动性不足,消极,凝滞的空间与人伦关系,利于中心的寻求——中国园林的突围)②加法空间——巢居——干阑式建筑——傣族村寨、湘西吊脚楼、江南骑楼(轻盈结构的速度与力量,可能的外向、可延续与流动性,积极、活跃的空间与人伦关系,开放的中心寻求——法国规则式园林有部分相似之处)2、材料、图式和中心的寻求希腊:石梁柱罗马:石拱券中国、日本:木梁柱3、三种构筑方式①穿斗式(编梁):层次清晰、结构匀质、纵横分明、空间多元,不利于大空间形成,但利于缤纷变化②抬梁式:附魅的结构,过多的层次与层级,梁上立柱的不合理结构,空间向心化,有利于大空间形成③井干式:横线条统率的纯净结构、木材兼具支撑于维护,最纯净的建筑形式日本京都东大寺南大门纯净的横向线条(四)城市设计(庄宇)1、建筑学本科教学的框架设计基础、单体建筑、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中的建筑、建筑群、特殊建筑、城市设计2、什么是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型体美国城市设计学者Gerald Crane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也指出:“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中各主要要素互相关系的那一级设计。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推荐文章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热度: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热度:房屋建筑学结课论文热度:房屋建筑构造论文热度:1000字建筑学论文热度:建筑是人类利用所掌握的结构技术手段与物质生产资料,在科学规律与美观艺术的指导下,通过对空间的组织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篇1试论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论文摘要] 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教学中已遇到瓶颈,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教师和学生不知如何取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好。

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1.删除陈旧的内容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是培养面向21世纪要求的技术人才的基础。

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对一些过时的构造做法,要大胆删除,应用很少的做法,可以仅提一提。

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窗构造等,这些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极少采用,且有淘汰之势,没有必要仍在课堂上花力气讲解。

2.补充新的内容当今社会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

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要介绍一些建筑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如技术比较成熟的隔热构造技术、覆土种植屋面、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视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热情,也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要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与材料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建筑工程概论课使我对于建筑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认识了建筑基本的结构分类,对于建筑行业中的一些术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老师能够根据我们所学专业,给我们着重讲了建筑与材料的关系,使我们不但对于这门课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是告诉了我们,材料对于建筑对于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我将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从材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悟。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是空间构筑物的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形式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建筑艺术美的最根本精神功能在于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聪明才智。

当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

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

不但妥创造和谐统一,两且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的宗旨。

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归纳出一个全面性的建筑理论,即“建筑存在的意志”(the building’s wiⅡto exiSt),并且认为作为构筑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也存在意志,这种意志体现在材料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上。

康在一次谈话中用与砖对话的口吻谈了他处理建材的方式,以“砖爱拱券”为结论形象地阐明材料具有“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意志,得出要了解材料的原则与本质,了解材料能够作什么,并且在设计中对材料的意志给予尊重的启示。

而传统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在现代建筑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在不断增大的总能耗之中,建筑能耗约占30%,建筑节能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而建筑材料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开发研制及应用节能材料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从屋顶花园的发展中得出的思考作者:夏文渊(建筑1093班)指导教师:朱文元摘要:随着建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园艺景观设计在这些年来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

通过追溯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探寻屋顶花园的意义所在,来总结出屋顶花园给环境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屋顶花园历史发展景观设计环境建设引言:早在遥远的古代时期,充满智慧的人们已经建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屋顶花园建筑。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屋顶花园伴随着景观设计一路走来,正为城市建设作着巨大的贡献。

屋顶花园的发展既为建筑产业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平添色彩,也给环境的工程建设带来极为重要的见解和思考。

正文:第一章: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1.1第一节:亚述古庙塔亚述古庙塔坐落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它被世人视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Sir Leonard Woolley,发现该塔3层台面上有种植过大树的痕迹。

这些金字塔式的人工山是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典型特征。

亚述古庙塔主要是一个大型的宗教建筑,其次才是用于美化的“花园”,它包括层层叠进并种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些庙宇。

然而,直到1500余年之后世人才发现,亚述古庙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屋顶花园,真正的屋顶花园建筑是被世人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1.2第二节: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即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的郊区,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它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习惯于山林生活,而下令建造的。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构造本学期建筑概论课程所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实用性也较强,其中一些关于环保低碳的建筑也是近年来社会所倡导的建筑形式之一。

在诸多课题中,我认为建筑构造是建筑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一个建筑所要考虑到的重点,因而我选择这方面作为论文的论点。

人们的生活总是在种种建筑中进行和完成的,因而建筑的实用性十分重要。

为了让一个建筑物能更好的被使用者利用,在设计时我们就应考虑其对建筑物的诸多要求,而建筑构造便是这些要求中的重点。

人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建筑构造,设立了一门名叫建筑构造学的学科。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即是建筑构造的主要表现方向。

一个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要在空间和使用功能上十分适宜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也要具有优美的造型和一定的技术保证,还要经济实用,为满足这种种需求,研究并掌握好建构问题对于一名建筑设计者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服务于人民。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构造上的可行性。

为此,就要研究能否满足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构造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空间这一重中之重。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这话有一定道理。

无论是巢居或是穴居之人用来遮风避雨的树屋洞穴,还是现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可称之为房间的空间所构成的。

这样的空间,正是建筑首先也必须要满足的人类的要求,即人类对活动的需要这一要求。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这一概念和术语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提及使用的。

也就是说,早期人们建造的遮风避雨之物只为人类生活所需,这样的建筑只是隐含了空间的一些特征,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一种对于“空间”的概念,人们建造它只是意识到需要一个类似于房屋的可以用来在危急情况或是恶劣天气中的容身之处以保自身平安罢了。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

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建环一班郑逸帆130840129论文题目: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学生名字:郑逸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一班学号:130840129 年级:2013课程名称:建筑概论指导老师:陈翔论文摘要:世界建筑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它的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形成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技术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历史与哲学观点在建筑身上成为了典型的例子,反过来,不可忽略的是建筑运动同样刺激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就好比如“高层建筑的崛起”归功于新材料和升降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崇拜势必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

毫无疑问,摆脱了封建主义桎梏的近现代建筑,相比以往的建筑,是大大的向前跃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而让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复古主义、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包豪斯、芝加哥学派、现代建筑“四巨头”、五位大师、解构主义正文:从哲学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文化、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确实往往要晚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建筑上来说,建筑史尤其是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的出现要晚于世界史的划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意味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始。

然而,19世纪的思潮,以及建筑动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古代,甚至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反而显得更强烈,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伦敦的国会大厦等等。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结合近现代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发展的自身特点,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至1世纪下半叶;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建筑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建筑史范畴。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盛行一时,但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其缺乏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观,希望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取代陈腐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以人为本,与人互动
姓名:刘岳鑫学号:11103010122 班级:建学11-1
摘要: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关键词:
建筑人物质精神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筑是人们满足居住需求的具体形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应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使其更加实用,经济,舒适,方便,安全,丰富多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也愈加宽泛,建筑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升到满足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建筑都把“人”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即便是为神修建的庙宇或者宫殿祭坛,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的存在,也会对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等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开始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低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人又会变得活跃,嬉笑打闹。

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建筑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

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概括来讲:建筑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建筑与人的互动。

所以,在我看来,建筑的设计,首先就要以人为本,将人可能产生的直观感受、行为和建筑对人的暗示引导考虑在内,这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

设计者不是建筑使用者的决策人,而只能是“中介人”设计者将存在于使用者日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编码,并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在所设计的环境中。

使用者在建成后的建筑中将信息解码,做出反应,采取与环境相适合的行为举止。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对环境的解读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地对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解读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采取可被使用者理解的图式形式将信息编如入环境。

我们要始终明确:“使用者才是环境真正的拥有者,才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有人会觉得,建筑的以人为本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但是我认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发展进步趋势,所以,建筑的以人为本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此外,鉴于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我认为更高层次的建筑是能够引导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能够促进人产生思考的——当然,这还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和人的舒适体验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具体到设计学习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内部空间,第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尽量满足流线的合理,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丰富而逻辑。

同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研究掌握色彩特性并适当运用,比如利用色彩的心理暗示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利用色彩的明度反射,调整室内的照度等问题。

第三,注意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即让建筑的内外空间有“对话”,利用植物,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及自然景观对人的生活体验的影响,进行设计;此外,可以设置自然的景点作为建筑的中心点或组织方式,使建筑与自然的交流更灵活,比如中国园林的传统设计手法:渗透,借景,对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要注意其整体性,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空间布置,群体组合,单体形象,道路,开放空间及绿化等方面的问题。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有对人的最终使用的思考,同时,要将建筑设计者思考的结果融入到建筑作品中,使之拥有“灵魂”。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同时,建筑又是为人而服务的。

作为建筑设计者的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恰当的取舍,完善的表达。

建筑是浪漫的,也是理性的,我们要学会感受其中的美,同时创造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周慧婷
2.《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
3.《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刘心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