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煮粥荐春盘
黄芪片介绍

【黄芪片介绍】黄芪片有小圆片(因是一整根黄芪切的,有大有小,药效是一样的,请介意有小片的慎拍),大长片,以及柳叶片,大片是经过挤压加工而成的,只有小片才是黄芪长条直接切片,原汁原味,无熏蒸,没有任何处理,这次特意挑选黄芪圆片来推广,借促销提高人气,4斤包全国快递(新疆西藏除外),承诺“无熏蒸、形状整、气味香、售后好”我们是实体店,坐落在“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安徽亳州,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里面,让你售后无忧!7天不满意包退换!当然我们会把握质量,把最好的黄芪呈现给大家。
黄芪里面含有微量元素---硒,它能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功能,能抗癌,能防癌。
【黄芪食用误区】黄芪片是用来煮粥和泡茶的,有的买家说黄芪煮后咬不烂,其实黄芪就是用来熬煮后喝汤,取其精华都在高汤里,黄芪本身是草根,想想树根就知道为什么咬不烂黄芪了。
黄芪是百姓所熟悉的一味中药,产于我国华北诸省。
黄芪始载於《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它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
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 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
黄芪及其应用

1920年秋天,胡适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
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
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
也就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他于是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他们受益匪浅。
二、黄芪的特性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以粗长、表皮皱纹稀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优。
中医学认为,黄芪的性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
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
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
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 片。
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
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
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
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
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
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
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
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
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

古今名医用黄芪经验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
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神农本草经》:黄芪疗疮补虚《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言其“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小儿百病。
”从整段文字来看,黄芪用于治疗外科疾病比较多,而“补虚”之功好像并不是太突出。
其实黄芪的“补虚”作用,是针对久病之虚而言,正如陈修园所说:“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症,久而致虚,此能补之。
”那些患“痈疽、久败疮”等恶疾的人,绝非一般之虚,如产后、汗后之虚,而是毒邪久羁而致虚,这种虚可谓“大虚”。
后人依此将黄芪用于疮疡、痈疽诸疾,如元代张元素云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外疮家圣药。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托脓散,清代《医宗金鉴》的托里透脓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托生肌散等,均以黄芪益气托脓为主药,属于外科托法范畴,若无正气托里,脓毒岂能排出。
张仲景:黄芪补虚、通阳、护卫仲景用黄芪,在《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伤寒论》113方未用,这是为何?后世医家多有论述,而以岳美中先生的认知最为中肯。
他说:“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可以肯定地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救亡于顷刻像附子那样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见《岳美中论医集》)可见,《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证,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
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黄芪治大病:名老中医的临床秘技

黄芪治大病:名老中医的临床秘技唐宋文人与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之药,历史上关于黄芪的典故和传说很多,这里说几个唐宋文人的故事。
当年苏轼大病初愈,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常喝黄芪粥,写下千古名篇咏黃芪。
当时他只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
黄芪粥成了他病后补养虚弱身体强有力的支柱。
白居易也把黄芪当作必不可少的日常食物之一,作诗曰:“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王维在送别友人时依依难舍,不禁潸然泪下,叹道:“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名医张锡纯善用黄芪治重症民国期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叫张锡纯。
他在沈阳、天津等地行医,在当时的影响遍及大江南北。
张锡纯在沈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
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被当代许多名中医奉为必读之书。
张锡纯在他的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医案:在沈阳,有一个姓于的女子,30多岁了,丈夫去世后就回到娘家住。
她因为会说英语,所以在民国期间是很有人缘的,当时住在沈阳的英美商人,都让她教孩子汉语。
有一天她突然不会说话了,气息不够用了,病情十分危急。
恰好这时,她院里有一个青年学生是张锡纯的弟子,他就赶快跑去找张锡纯。
张锡纯以前就给这个女子诊过脉,他知道她的病叫大气下陷。
大气是我们胸中的一股气,中医里叫宗气,就是指我们吸收到的外界空气里的清阳之气和食物里边的饮食精微化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气。
宗气停留在胸中催动我们的心脏跳动,固摄我们的内脏。
如果气虚不固了,内脏就会下垂,气机就会往下陷。
大气下陷用什么药来治疗呢?就用生黄芪,然后配一点升麻、柴胡等这些往上提升的药。
那个女病人在吃了几服药之后就慢慢恢复了,可见黄芪真的是很神奇。
张锡纯总结其临床运用经验,包括黄芪治大气下陷证、大汗淋漓证、肝虚证、肢体痿废证、妇人流产崩带证等。
他的书里举了大量的医案,证明黄芪作用不虚。
一董氏女,年二十余,胸腹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张锡纯当即断为“胸中大气下陷”,令用黄芪一两煎汤服之。
朱良春生于1917年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
在18岁时跟随孟河马派传人马惠卿学医,后来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抗战开始后又转学到上海中国医学院,师承章次公,深得其真传。
现在任南通市中医院担任首席技术顾问、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
2009年,他获得“国医大师”的称号。
朱良春从医70余年,擅长治疗风湿病、脾胃病、肿瘤病、肝病、肾病、阳痿、不孕不育等疑难疾病。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从医七旬,学识渊博,经验宏富。
他坚持临床数十年,积累经验量多,每有创获,必出新方,治疗疑难杂症,应手取效,可谓圆机活法,自出机杼。
【主持人】人的精力体力要充足,首先就得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对体能的消耗,就是正气充足,而要正气充足,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六腑就得功能正常,相互协调,所谓“五脏调,百病消”。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神明,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正常,精力充沛。
而苦入心,带点苦味的莲子正好能够清心养心,另外这个绿豆也是入心经的,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我们再来说这个肝,肝藏血,主筋,肝经气血充足了,则筋得其养,体力强健;那枸杞是入肝经的,是补肝的佳品。
再来说说这个脾,脾主运化、升清,是后天之本,承担着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脾失健运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而这个红枣、薏仁、扁豆都是可以用来健脾的。
我们再来说这个肺,肺主气、司呼吸,管人体氧气供应和输送,肺气足了生机才会旺盛,而薏仁补肺清热化痰的功效也是很好的。
我们接下来再来说这个肾,肾是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的话,则导致脑髓失养,而莲子、薏仁、枸杞都入肾经,对肾有补益的作用。
这几样东西看似普通,合在一起却能滋补调和五脏,使正气充足,精力体力旺盛,再加上粥里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呢,那就是煮粥的水!【国医大师朱良春93岁】中药里面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一味中药,它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能够补气。
所谓气就是功能,用现代的语言就是一个人的功能,就是能量,那么气足了他的能量就强,气虚了以后,能量就不够了,就容易疲劳,耐力就差了。
黄芪药方

当代临床(1)心脑血管疾病①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阴闭者加苏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带有粥的诗句

带有粥的诗句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朱熹《朱子家训》2.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储光羲《吃茗粥作》3.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
——苏轼《南歌子·晚春》4.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5.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
——柳中庸《寒食戏赠》6.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白居易《晨兴》7.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苏轼《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8.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9.粥香饬白清明近,斗挽柔条插画檐。
——方岳《杨柳枝·晴日游丝乱入帘》10.想见雄州馈生菜,菜盘酪粥任纵横。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十日南归马上口占呈同事》11.多生菜气粥鱼僧,味菜还如好色登。
——郑清之《和赵从道赋菜畦春富贵》12.乳烹佛粥遽如许,菜簇春盘行及时。
——陆游《自警·乳烹佛粥遽如许》13.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
——苏轼《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14.饼粥悭鱐脯,醯盐劣韭葱。
——方回《仲夏书事十首·息担秋云季》15.暖灰重拥瓶,晓粥还分钵。
——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16.晨粥半茶碗,秋衣一布裘。
——陆游《病小减复作·晨粥半茶碗》17.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苏轼《豆粥》18.粥粥黄鸡习鹤介,芃芃青蔓掩兰薰。
——司马光《送张太博知岳州》19.乞米珍题矫龙凤,望粥娇儿闹鹅鸭。
——毛滂《师文莫君以诗从仆求字顾非所长聊作一篇姑慰》20.同粥鼓斋钟,等灯笼露柱。
——张元干《送言上人往见径山老十四韵》21.谭禅论诗仆为僵,更啖芋魁分茗粥。
——陈造《云岩晓·深堂清话红灯续》22.厌作人间粥饭僧,等閒来续义铦灯。
——叶茵《诗僧归儒》23.不待斩楼兰,闻已事薰粥。
——李曾伯《丁亥纪蜀百韵》24.了娘囝,西禅寺里粥鼓鸣。
苏东坡爱养生作中药诗

苏东坡爱养生作中药诗*导读:苏东坡是大文豪,写诗随兴而洒脱,写中药的诗更是如此。
这不仅因他文学修养高,同时也出于他对中药的熟知和了解苏东坡是大文豪,写诗随兴而洒脱,写中药的诗更是如此。
这不仅因他文学修养高,同时也出于他对中药的熟知和了解。
许多诗今天读来仍津津有味。
北宋时期民间食用黄芪粥,苏东坡就此写了一首黄芪诗: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团。
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
他写诗赞薏苡仁:不谓蓬狄姿,中有药与粮,春为芡珠园,炊作菰米香。
橘皮也有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写生姜。
苏东坡有一次与好友姜至之等人饮酒,高兴之时,姜至之提议行酒令,并且要说出座中客人是一味中药名。
姜即指着苏道:您就是药名:子苏子。
苏也说:您的名字也是药名,不是半夏,就是厚朴。
姜问其故,苏说:如果不是半夏、厚朴,何以说制之。
古代医家经验,半夏与厚朴用姜汁炮制。
苏的诗词中多次提及生姜,如先社姜芽肥胜肉、故人兼致被芽姜等。
《东坡杂记》里说: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憎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目光炯然。
问其养生之道,答曰:服生姜四十余年,故不老云。
写芍药。
苏有诗云:扬州近日红干叶,自是风流世妆。
称赞扬州芍药为天下冠。
蔡繁卿任扬州太守时,每年要举办万花会,展出的芍药有千万余枝,由于这些花都是搜罗民间的,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
后来,苏到扬州就任时问起民间疾苦,都说万花会是扰民的一大害。
苏东坡体察民情,万花会从此不再举办了。
写肉苁蓉。
史学家刘贡父请苏东坡等人喝酒,苏的子弟有事找他,苏便起身告辞,刘贡父正喝得高兴,欲意挽留,笑曰:幸早里,且从容。
苏不假思索,答道:奈这事,须当归。
在座的宾客听见这般对答,都称赞他们两位才智过人,出口成对。
刘的出句表面的意思是时间还早,不要着急,句中包含了三味水果和一味中药,即杏、枣、李和苁蓉。
答句的意思是怎奈这事,必须我回去处理,六字中也有三果一药,即奈(苹果之一种)、蔗、柿和当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黄芪煮粥荐春盘
作者:周满茹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9年第11期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才思敏捷,文采飞扬,还是跨界的中医药学家。
他懂中医理论,明养生之道,广泛收集民间的经方、验方,著成方书《苏学士方》、《圣散子方》流传于世。
一生中他还写出了不少有关中药材的诗词。
当时民间有食用黄芪粥的习俗,而彼时苏东坡是大病初愈,于是用黄芪粥去调养病后虚粥的身体,还即兴写了一首黄芪诗:“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團。
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也著有一首《斋居》诗,诗中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
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也说的是喝黄芪粥,不管是病后,还是吃素,都喝数匙黄芪粥。
黄芪粥还有很好的消肿作用。
清代名医陆定圃在《冷庐医话》中记载用黄芪粥治疗肿胀,服用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